15問:
“識字不等于辨別是非”,是不是可以解釋您把吁請書發(fā)到天涯后網友們的反應?我看到后面跟貼的不少是謾罵和挖苦。
答:
所有反應我都預料到了。我舉個例子:15世紀的宗教改革者哲羅姆,被綁到火刑架上時,一個老太太沖上前去,撿了一根柴火,說:“燒死他!”哲羅姆沒有憤怒,只是低低地感慨了一句:“多么虔誠的愚昧啊!”
網上所有跟貼我都看了,我心態(tài)很平和。這并不能怪他們,如果網絡是實名制,就會很不一樣。其實,這和我們的教育有關。許多渴望知識的人缺乏獲得正確知識的途徑。我們不反對任何人解釋《論語》,但我們堅決反對任意解讀《論語》。
16問: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精英的知識專制,不讓大眾分享。還有人拿伏爾泰的話說:“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認為應該允許對經典的多元解讀,百家爭鳴。文無第一,對文化的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于丹是將經典放在現實社會這個背景中做講座,讓經典有了新的生命力。您如何看?
答:
知識分子是最希望大眾分享知識的。因為在知識分子看來,只有大家都有知識,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和諧。不希望大眾分享知識的是專制的暴君和一些沒有知識也不希望大眾有知識的人。
伏爾泰的那句話,是基于文藝復興以來理性思潮基礎之上的。前提是,說話雙方都是理性的、有知識的人?,F在的問題在于,于丹根本不是在解釋《論語》,她講的一切東西都和《論語》不搭界,她連最基礎的語詞都沒有理解清楚,怎么能告訴大家真正的《論語》呢?
17問:
實際上,很多人從學校到社會后,便不讀經典了,大眾對于深奧的理論總是望而卻步,如果有人以通俗的形式來講解這些,豈不更好?于丹把原本屬于精英的《論語》給大眾化了,您認為這樣不行?
答:
這種觀點是最容易騙人的。經典是要讓人消化、理解的,不是用來附庸風雅的。潘光旦先生在抗戰(zhàn)復員后任清華圖書館長,經過調查,發(fā)現那些學生借得最多的是白話文的小說,他深為憂慮,認為,清華的學生竟然很少閱讀外文和文言的書,素質豈非一落千丈嗎?我們今天都知道,復員后的清華,學生素質不但不能跟戰(zhàn)前比,跟西南聯大時期比,也差很多。你的說法證明了他的立論基礎:一般人閱讀,都是朝著抵抗力最少的方向的。而真正的知識,卻需要人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獲得。
通俗是可能的,精英的東西也可以給大眾??梢园阎R講得讓人易于接受,但易于接受不等于真正掌握。要掌握一種知識,必須要經過自己獨立的思考。我們歷史上不是沒有通俗的普及的讀物,但他們只是把經典往淺了說,沒有人敢把經典往錯誤的方向說。比如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劉逸生的《唐詩小札》,那些都是很成功的嘗試。但于丹所講的,根本是孔子的思想中所沒有的東西。
我們從來沒有反對過對經典的通俗,我們反對的是對經典的糟改,那篇宣言中說得很清楚。舉個例子來說,我在中大、廣外都開過詩詞寫作課——并且可能將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開這門課,我講的課,都是學生可能一輩子也聽不到的知識,信息量極大,但是學生給我每堂課都回報以熱烈的掌聲。
不要小看大眾的智慧,我認為,人民可以認可真正的知識甚至你們所說的“精英”知識。他們一旦接觸到這樣的知識,是會真心喜愛的。但現在媒體沒給他們這樣的機會。
18問:
您說,任何妄圖通過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謬的,那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呢?知識精英和大眾有沒有一個橋梁可以溝通?
答:
有一個橋梁。這個橋梁就是敬畏。敬畏了以后,才能潛下心去學,學而思,思而學,獨立思考,才有收獲,才有可能成為知識精英。沒有任何知識不經過努力就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