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4、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孟子他說 作者:熊逸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齊宣王問孟子:"聽說商湯王把夏桀王流放了,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有這回事么?"

  孟子說:"書上倒是這么說的。"

  齊宣王接著問:"這可是做臣子的弒君啊,有點兒白蠟桿結(jié)桂花--根子不正。"

  孟子說:"破壞仁的叫做'賊',破壞義的叫做'殘',又賊又殘的叫做'一夫'。我只聽說過有個叫紂的一夫被人殺了,沒聽說什么弒君。"

  中國人歷來重視名份,孔子就說過,把名份搞正了,說話才理直氣壯,然后才能把事情辦好,然后等等等等,還有一大套。前邊講梁惠王,一開始說過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是以"三家分晉"開始的,司馬光學(xué)人家司馬遷,把事情講完了還要加上自己的評語。他評論"三家分晉"的時候就說:這三家干壞事,周天子不但不治他們的罪,還居然認可了他們的諸侯地位,所以是周天子先把"名"這個環(huán)節(jié)給搞壞了,所以后來天下就越來越亂了。

  我們看現(xiàn)在孟子的話也是著重在這個"名"上面的,明明商湯王和周武王都是造反,可弒君不說弒君,偏要繞一大通來說這不是弒君,不過是殺了一個"一夫",殺了一個不仁不義的大壞蛋。

  這就是當時的語境,弒君到底是個大罪名,誰擔了也不好受。但是,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的弒君是合理的,是天經(jīng)地義的,像桀紂那樣的也活該被人殺,所以才繞了這么個大彎子說話。當然,孟子這么說,可以有多種解釋。可以引申理解為:不仁不義的人沒資格做領(lǐng)導(dǎo),無論他多么根正苗紅;或者是點撥齊宣王:你小子別看現(xiàn)在是大王,你要是不仁不義了,也一樣有人可以理直氣壯地來殺你。

  在這個問題上,做領(lǐng)導(dǎo)的會很尷尬。比如,你的政權(quán)是推翻了前一個政權(quán)之后建立起來的,那么,用武王伐紂這個例子就能夠證明自己武裝奪權(quán)的合法性,可問題是,如果過于強調(diào)這點的話,就等于在暗示別人:等我做得不好了你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來奪我的權(quán)。

  對商湯放桀和武王伐紂這兩件事,孟子后面還會不斷提起,又生出了一些新的很有趣的話題,這就等后面再說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