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張東蓀

十力語要 作者:熊十力


與張東蓀

前答書,承布之《晨報》思辨,弟已見過,稍錯落幾字,亦無關宏旨。頃奉惠書,敬悉尊意亦復印可。昨宰平過此,謂西人“哲學”一詞本為知識的,而弟以中國學問為哲學,卻主張知識與修養(yǎng)一致,此恐為治西洋哲學者所不許,盍若不用哲學之名詞為得云云。弟以此問題要詳細討論便極麻煩,若扼要而談亦自易易。數(shù)年前,吾兄似嘗言,于宗教哲學外宜有一種東西,非宗教,非哲學,而亦兼此二者之性質。弟當時曾佩服兄之此說,以為東方學問當屬此類,然最后卒不贊同,蓋以為學術只宜分科哲兩途。孔德謂哲學興而宗教便成過去,此說欠妥;至謂科學興而哲學便成過去,尤為無理。關于本體之參究,當屬諸學問而無可屬諸宗教,此意他日當另詳。本體論既是學問的,非宗教的,而科學確不能奪取此一片領土,則哲學終當與科學對立,此又不待煩言而解。弟堅決主張劃分科哲領域,科學假定外界獨存,故理在外物,而窮理必用純客觀的方法,故是知識的學問。哲學通宇宙、生命、真理、知能而為一,知能解見前答兄信。本無內外,故道在反躬,《記》曰: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此義深嚴。非實踐無由證見,故是修養(yǎng)的學問。如此說來,則不必于哲學外另立一種非宗教非哲學的名目。分類貴簡而能賅,毋取過為煩瑣。宰平謂西人形而上學亦是知識的,與中國人修養(yǎng)的學問畢竟不類,如何可通稱哲學?弟以為哲學之領域既經(jīng)劃定,即以本體論為其領域,而中西人對于本體底參究,其方法與工夫各因境習而有不同。境者環(huán)境,習者習染。因之,其成就亦各不同。此足征夫一致而百慮,終無礙于殊途同歸。馳求知識者,反己自修,必豁然有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喻意,尋思熄處,冥證真理。專事修養(yǎng)者,大本既立,毋須“絕圣棄智”,老云圣智,即謂知識。將見一切知識皆是稱體起用,所謂左右逢源是也。嚴又陵云:行履五洲,學窮千古,亦將但見其會通而統(tǒng)于一而已矣。又陵尚有此識量,不審今人何故自狹自小乃爾?又今人知識在枝節(jié)處似有進步,但絕無宏通深遠之慮,日趨浮淺,此甚可憂。若輩動誚人開倒車,實則若輩所倡導者,在今日西洋人視之,又何一不是倒車?又弟嘗以為哲學上凡能自成其為一家言者,必有確實見到處,亦必有許多錯誤處。真理之旁隱有錯誤,錯誤之中伏有真理。吾人不能如今日青年一般見解,以為過去底哲學思想都應打倒。須知真理無古今,而一切錯誤又恒為真理之伴侶。真理常繁復地不絕地在錯誤之中發(fā)現(xiàn)。故古人錯誤處,由今觀之皆有可貴。而古人確實見到處,則其理萬劫常新而無可易也,安得謂過去悉可舍棄,而唯時尚是崇耶?今人對舊學觀念除唾棄不顧外,只有玩古董之心理,此所以無“溫故知新”之效。雖讀吾先哲古書,究與躬行無與,如此士習,未知他日有轉機否?暑熱腦悶,語無倫次,唯兄教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