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陽臺[1]望春樹
西湖三面繞山,東為城市,春來樹色新豐[2],登臺四眺[3],淺深青碧,色態(tài)間呈,高下參差[4],面面回出?;蜍圮?sup>[5]浮煙,或依依[6]帶雨,或叢簇[7]山村,或掩映[8]樓閣,或就日向榮,或臨水漾碧。幽然會心[9],自多胸中生意;極目撩[10]人,更馳江云春樹之想。

清 汪啟渭《武林十二景·葛嶺》 故宮博物院藏
初陽臺位于西湖北岸寶石山葛嶺上。相傳東晉著名道士葛洪(284—364)曾在此煉丹修道。葛嶺的抱樸道院是全真教圣地,全國重點道觀之一,現(xiàn)為浙江省道教協(xié)會所在地。
初陽臺建在葛嶺之巔,海拔125.4米,為湖上觀日出最佳處。南宋董嗣杲(生卒年不詳)有《初陽臺》詩:“寶山山頂結芙蓉,方士凌虛幾御風。日月光華含吐異,云萍蹤跡往來空。石盤草子粘深碧,土級苔花剝碎紅。側近又將精舍展,蓬瀛有路直能通?!背蹶柵_是當年葛洪吐納日月精氣的地方。據(jù)傳,登初陽臺可觀日月并升之奇景。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晴天破曉,日輪乍起,先是湖際微露,隨即霞光萬道,而日出起始,月亮還未落下,于是日月同輝,山水綺麗,故有“東海朝暾”的美譽。元代,“葛嶺朝暾”被列為“錢塘十景”之一。這樣的奇景,在清雍正《西湖志》里如此描述:“旭日初升時,山鳥群起,遙望霞氣,一影互相照耀,傳是日月并升。”同治初年刊行的《杭俗遺風》則說:“天將曙,紅日初浴海而出。遙見西方平地線上,變有一輪,掩映云際,即月也。約過數(shù)分鐘,即不可復見矣?!比绱似婊茫K需親自前往探觀,故自古以來,初陽臺上觀日出之人總是絡繹不絕。想來,這里有湖上最讓人向往的晨曦。

《新鐫海內(nèi)奇觀·東海朝暾》(明萬歷年間武林夷白堂刊本)
西湖天下景。美的風景,總需要有一處與之相匹配的觀景臺。在深甫先生眼里,晨曦的初陽臺是撩動人心的。日出之后,雨霧之時,當人們散去,靜謐的初陽臺是幽人的觀景臺。西湖北、西、南三面環(huán)山,東面是參差十萬人家的城市。春來湖上,樹木的顏色鮮艷飽滿。登上初陽臺,四處眺望,深深淺淺的綠,像是綠色的漸變系。樹木高下參差,但每一個面的色彩看上去都明麗出眾。有的郁郁蔥蔥,樹木茂盛,表面像浮著一層薄霧;有的又像是剛剛被春雨滋潤過,碧綠如洗;有的樹一叢叢一簇簇圍繞著山村;有的掩映著亭臺樓閣;有的面向太陽,欣欣向榮;有的臨水而生,倒映在碧波里。在初陽臺望春樹,看那些景色像是懂得人的心思一樣,胸間自然生出盎然春意。春日登高,極目遠眺,真是心生歡喜。此一時,深甫先生或想起了他一生中寫的最重要的一部雜劇《玉簪記》。男主人公潘必正赴京趕考,高中及第?;厥讈頃r路,與女主陳嬌蓮遠隔江云春樹,心中多么希望金泥遠報,快快教她得知。春樹托春心,情高義遠。此正是“江云春樹”之想。

初陽臺
如今的初陽臺臺基,據(jù)說是清光緒年間英國稅務使赫德所建。臺基上有亭,是1915年由江蘇省吳縣染業(yè)商人楊叔英等出資所建。1959年重建。1980年重修臺基及亭閣。亭中有石碑,上書“初陽臺”三字,是吳昌碩(1844—1927)弟子諸樂三(1902—1984)手筆。臺基門壁上刻著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曉日初升蕩開山色湖光試登絕頂”,下聯(lián)為“仙人何處剩有石臺丹井來結閑緣”。
清晨,偶然起興登初陽臺。晨練的人還真不少。一群攀巖愛好者聚集在這里,引游人駐足觀看,也是一道不錯的風景。墻上的小坑小凹、邊角狹縫都成了他們攀上攀下的抓手,雖然身姿瀟灑優(yōu)美,但對建筑物總有一定的破壞性。倒是一旁著地練書法的老先生,一臉書卷氣,叫人想起初陽臺望春樹的古人來。
[1] 在西湖北山葛嶺最高處,湖上看日出勝地。元代,“葛嶺朝暾”列“錢塘十景”之一。
[2] 指樹木長出茂盛的新葉。
[3] 從高處向四下遠望。
[4] 高低錯落不齊的樣子。
[5] 煙塵輕飄的樣子。
[6] 樹枝輕柔,隨風搖動的樣子。
[7] 聚集在一起。
[8] 隱隱約約,相互映照。
[9] 心領神會。
[10] 吸引。

清 董邦達《蘇堤春曉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