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重要問題

生命之用 作者:約翰·盧伯克


第一章  重要問題

生活中最需要學會的是怎樣生活。人最渴望擁有的莫過于生命,而人最疏于觀照的也是生命。

珍重生命并非易事。古希臘醫(yī)圣希波克拉底在其《醫(yī)學箴言》開篇即曰:“生命短暫有期,技藝長久無窮,機會轉(zhuǎn)瞬即逝,試驗成敗無常,而決斷則令人左右犯難?!?/p>

人生幸福與否,成功與否,并非依賴于所處的環(huán)境,而是依靠我們自身。較之毀于他人者,更多人是毀于自己,正如城邑房舍毀于人類之手者居多,毀于風暴或地震者則居少。人世間有兩種毀滅:一種乃時間所為,另一種則是人類所為。

在所有毀滅中,人為的毀滅最令人悲哀。古羅馬哲學家塞內(nèi)加曾說:“人類最兇殘的敵人乃人面獸心者。”法國作家拉布呂耶爾也說過:“許多人往往花大量時間來造成別人的痛苦?!笔凡唤^書的是,“少時熱血所為,屢屢令人老來悔不當初”1,因生命之線一旦被切斷,克洛托不能重紡,阿特洛波斯亦不能續(xù)接2。人皆愛己,但愛得不夠明智,愛得過于執(zhí)著。

我有時會因樂觀而被人非難。但對生活之煩,對生命之憂,我從不曾視而不見,從不曾矢口否認。我從不曾說過人生來就幸福,只是說人可以幸福;人若不幸福,其責任通常都歸于其本身;多數(shù)人拋棄的幸福都多于其享受的幸福。這使生活更顯悲哀。

因從舌頭筆端涌出的最悲哀的話,

莫過于說:生活也許本可以那樣。3

在很多時候,人謂之惡者實乃誤用之善,或濫用之善。齒輪或嵌齒一旦錯位,會使整臺機器發(fā)生故障,而人一旦偏離自然天道之和諧,也必會因此罹禍遭殃。勇過甚則莽,愛過分則癡,省過度則貪。眾所周知,此之佳肴于彼則為毒藥。從不曾有人能證明,自然法則之任何改變會比原來更好。人會摔跤跌斷腿,但改變引力法則也于事無補。

波斯人把幸運歸于善神,把不幸歸于惡神。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世人卻往往是自尋煩惱,自討苦吃,造成煩惱痛苦皆因我們自己的過失——兩種意義上的過失,兩類幾乎等量的過失,一類因我們知錯犯錯而造成,一類因我們誤判或舉措失當而產(chǎn)生。針對第一類過失,我們已樹立了一種可靠的行為準則:設法做你應做之事,而且對應做之事深信不疑。即便犯錯,那也是睜著眼睛犯錯,因若非睜開眼睛(除非我們故意要閉眼),我們就可能舉措失當,不過這并非罪過。

要避免第二類過失,我們就必須相信理智,相信父母,相信長者,相信朋友,相信我們的教育和我們自己。實際上,我們的教育乃我們自身之一部分,因為無論如何,我們都有一個自己非教不可的學生。

較之于他人所授,自我教育會成為我們生命更重要的部分。教育并不止于從學校畢業(yè),而實際上從那時才剛剛開始,而且會貫穿我們的一生。塞內(nèi)加曾說:“倘若人像訓練體魄一樣訓練頭腦,像獲取歡樂一樣獲取美德,那該多好!”

有些人其實是宿命論者。在他們看來,凡事皆命中注定,不管世人情愿與否,要發(fā)生的事都終將發(fā)生。他們把人視為一種機械,視為某種超強力量的玩物。因此,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是否有一門與生命相關(guān)的學問?我們在時間的大海上能否掌握航向?是不是注定要隨波逐流?答案非常清楚?!叭酥疄槿耍俗约好\的主宰”4,如若不然,釀災鑄錯皆咎由自取。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或向勝利進軍,或朝墳墓行進。德國作家里希特就曾說:“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會是什么樣的人,因為這是我們與上帝相連的精神力量使然,無論我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只要意愿真切,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因此,我們?nèi)粢眠@種力量支配自己的命運,就需要回答兩個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nèi)绾文艹浞掷蒙@筆財富?某些人有生活目標,某些人則沒有。我們的首要目標應該是充分利用我們自己的生命。洪堡曾說:“每個人的目標都該是確保其才能得到最和諧的開發(fā),形成一個完整而穩(wěn)定的體系?!崩锵L剡€說過:“像盡可能利用原料一樣利用自己?!比欢瞬豢蓛H為一己之私利而利用自己,否則注定會身敗名裂。如培根所言:“僅為私利的成功無論如何都不值得成為人生于世的目標?!蹦切┳顐ゴ蟮闹钦?,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釋迦牟尼和圣保羅,就不曾滿足于僅為自己而自我完善。

所以我必須認為,我們應該為他人的利益而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命。在此且容我指出,若真人人為他,那擺在我們面前的會是一項多么有趣的使命。“認識你自己”,這句著名的希臘箴言既強調(diào)了自知之貴,又強調(diào)了自知之難。法國思想家蒙田曾用他離奇的筆法寫道:“我不曾在人世間見過比我更昭彰的妖魔或奇跡?!辈祭示羰?span >5的生活并不像本來應該的那樣精彩紛呈,但他讓我們確信,對他來說,其生活就像“三十年奇跡,述之不是歷史,而是一首詩,聽起來就像一則神話”。對每一個人來說,自己的生活都可以是一首牧歌,一段傳奇。

從羅波安6時代到切斯特菲爾德伯爵7時期,獻策勸導都被證明是份費力不討好的差事。然而,正如約翰·黎里所說:“起初不肯花小錢買忠告者,到頭來都會花大錢買后悔。”所以,我的目的只是提點建議,對那些想成為某人者,對那些想做成某事者,為了他們的切身利益,我建議他們充分利用自己,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命。

目睹人們怎樣錯失良機,委實令人感到悲哀。有多少充滿祝福的機會,本來可以造就幸福,卻往往被白白浪費,白白拋棄!

請當心你所享之樂乃真實之樂,而非虛幻之樂。世人有許多追求,就因為其所求被稱為快樂,假若將其換個名稱,人們就會厭而棄之。許多人以為自己擁有快樂,只因其所作所為乃無益之事。有些人好像也用快樂這個詞,但似乎只針對感官而言;反之,心靈的快樂則更加美妙,也更為持久。

我們總忽略自己擁有的唯一軀體,甚至輕率地對其施加傷害,殊不知心靈之健全極度依賴軀體之健康。藝術(shù)品可以給人愉悅,可這種愉悅我們連一半都沒享受。我真想知道,有多少倫敦市民去過國家畫廊?我們還缺乏欣賞科學意趣的訓練,有多少人去過大英博物館?或者說受過觀賞博物館的訓練?我們不會欣賞大地之美,盡管我們生于大地;我們不會欣賞天空之美,盡管我們頭頂天空。興許我們更多地利用了音樂,不過仍遠遠少于我們之所需。我們愛自夸,說動物只有本能,人卻有智力,可我們所夸耀的這種智力,用于人類幸福的卻少得可憐。甚至可以這樣質(zhì)疑,實際上諷世者也一直在質(zhì)疑,概言之,人腦裝的是否是一筆“損益遺產(chǎn)”,人腦是否是受難之根,而非享樂之源。動物不會自尋煩惱,而人卻會自討苦吃?!叭诵腥缁糜?,總徒然生憂?!?span >8我們折磨自己,用懷疑、恐懼、焦慮和煩惱。我們身邊之事物多令人困惑,但我們千萬不能為此而焦慮。

然而,雖說我們不必焦慮,但卻必須有所警覺,甚至對我們以為最不易犯的過失,也務必加以提防。切斯特菲爾德伯爵就說:“我認為,較之提防各種邪惡,對美德善舉更須加以辨別;因邪惡本身丑陋,令人一見就驚心,邪惡若非先用德行偽裝,幾乎不可能引誘世人?!蔽覀兌荚娺^,滿心向善之人終被誘惑,善心最終變成無情無義的邪惡之心。帕默斯頓勛爵9曾斷言,說人生之初,性本皆善,此說曾為他招來神學界的批評。但不管怎么說,人要變得惡貫滿盈,多少都還需要費點工夫。

布朗爵士就曾說過:“幸運的是,在這個惡行橫流的世界,我們都不會一眨眼就變成惡棍,自我毀滅需要點時間,還需要吃點苦頭。我們不會在俯仰之間就背棄德行,不會像伏爾甘10那樣一出生就被扔下天庭?!?/p>

如果我們把目光從個人轉(zhuǎn)向人類,忽略有利因素的情況難道不更令人觸目驚心?可以說人類依然像牛頓曾坦言的那樣,還像是在大海邊玩耍的孩子,忽而為撿到一枚漂亮貝殼而歡呼,忽而為拾到一片美麗海草而雀躍,但卻不去探索我們前方那片浩瀚的真理之海。時至今日,我們尚不了解任何一種物質(zhì)的全部用途和特性;我們終日勞作,可要是我們能更充分地利用物質(zhì)特性和自然力量,興許只需勞作一兩個時辰就能完全滿足肉體的合理需求,從而用其余時間來培養(yǎng)心智,孕育感情。蒸汽機迄今尚未廣泛應用,我們幼年時尚不知何為電力,對這些新鮮事物,我們只是現(xiàn)在才開始了解,而河流產(chǎn)生的水力基本上還在白白浪費。假若麻醉術(shù)能發(fā)明得更早些,人類可免受多少可怕的痛苦!要為此提供可以找到的例證,那還需要寫整整一卷書。誰也不可能懷疑,成千上萬的其他發(fā)現(xiàn)就等在我們前方,甚至幾乎就在我們眼前。因此,我們難道不會為現(xiàn)實而感到吃驚?難道不會驚于所謂的基督教國家花費大量錢財互相毀滅,更有甚者,還像野獸一樣為爭奪地盤互相廝殺,與此同時,浩瀚的真理之海就在他們前方等待被發(fā)現(xiàn)?

在上一世代,人們還滿足于把孩子養(yǎng)大就成,不管他們是否會讀書識字。甚至在今天,我們還聽見有些人反對“過度教育”,但平心而論,那些人真正反對的多半是一種脫離日常生活的教育。還有人不愿為上學花錢,殊不知無知的代價比學費更高。然而,是否我們的孩子現(xiàn)在就得接受幾乎所有的教育,這也大可值得商榷。不過,無論我們現(xiàn)在有沒有適合的教育體系,我都不想深談這個問題。在此我只想說:對道德教育,我們的學校似乎歷來都掉以輕心,其結(jié)果之一就是產(chǎn)生了若干甚為普遍的說法:或曰,誰一旦打破某些清規(guī)戒律,就必然會胡作非為,興許還會給他人造成痛苦,但那人至少今生會活得更快活,而且境況會更為優(yōu)裕;或曰,放縱、貪婪、懶惰及其他“愜意的惡習”或許悖理,或許會損害他人利益,但有這些惡習者卻會因此而得到好處;或曰,人若只為自己著想,輕松快樂的生活應該是自然而然的期望;甚或曰,崇德向善,無論多么正派高尚,都需要克己自持,甚至擯棄無害的享樂,總而言之,就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奉獻的生活。

唉!不停地斟詞酌句到底有何益?

干嗎要關(guān)心牧童粗樸尋常的牧歌?

為何勞神費心苦吟不討好的詩句?

像別人那樣寫愛情詩豈不更快活?

何不與阿瑪瑞麗絲嬉戲于樹蔭下,

或是撥弄尼艾拉那頭凌亂的秀發(fā)?11

實情卻恰好相反,為非作歹非但不享有特權(quán),反而處處受到制約,行惡者也是被拘束的奴隸,其最壞的主人就是其欲望。

然而,有些年輕人以為,為非作歹頗有點“男人氣概”,殊不知任何孱弱的白癡都可以作惡。要崇德向善才必須得有男子氣概,因崇德向善將獲得真正的自由,而作惡者才是真正的奴隸。一個特定行為并不因其出錯而降低其道德水準,而惡行則是因為其道德水準低下。倘若道德標準被意外顛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那對心靈的歡愉和寧靜都將是災難。

關(guān)于過失與歉疚不可分離這個話題,我無意引述任何空頭理論家的空話,但就這個話題而言,相當可靠的證據(jù)出自這世間的一個完人——切斯特菲爾德伯爵。在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中,伯爵提了一些明智的忠告,然后總結(jié)說:“此乃始終弘揚德行之回報,此乃你需效仿的品格,若想成為好人偉人,同時又生活幸福,此乃唯一可行之路?!?/p>

笛卡爾將其生活原則具體化為四條行為準則:一、服從其所生存社會的法律法規(guī),篤守其從小接受的宗教信仰;二、隨時按其緊迫之需和最佳判斷采取行動,無怨無悔地承受行動結(jié)果;三、尋求快樂時應抑制其欲望,而不試圖滿足其欲望;四、將追求真理作為其人生使命。

在其一度風靡的《才智剖析》中,黎里將其忠告概括如下:“隨羊羔入圈而眠,伴云雀啼鳴而起;樂而不狂,靜而不郁,勇而不莽,衣裝得體而不艷,膳食益身而不奢;消遣若言辭含意,娛樂需真誠無欺;既不無緣猜忌,亦不無故輕信;既勿盲從他人,亦勿固持己見;供奉、敬畏并熱愛上帝,上帝即會賜福于你,如你心所愿,或如你親友心之所愿?!?/p>

恣意追求其自以為是個人利益的人,令他人痛苦而自己也難受的人,亦不盡然都是疏虞者、自私者和缺德者。必須承認,眾多名流顯士,諸多佳作逸品,雖篤定意旨高遠,其實也會陷入一種極其相似的舛誤——每每將罪惡人生誤作快樂人生,將賢德美質(zhì)誤作自我奉獻,將樸素節(jié)儉誤作宗教信仰。宗教法庭無疑是個極端范例,我毫不懷疑,許多宗教法官都是人杰,天性善良,慈悲為懷,但他們?nèi)徽`解了基督教的本質(zhì)。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名流顯士,他們似乎認為,凡令人愉悅之物皆邪惡之物,宗教的真諦就是乖戾、孤僻和憂郁。在他們眼中,我們身邊的燦爛陽光是一種不幸,而非一種祝福,我們周圍的明媚自然乃邪惡之魔設計的一種誘惑,而非百善之神慷慨賜予眾生的一種極樂。

柯珀在兩句美麗的詩行中告訴人們:

悲傷之路,唯有這悲傷之路,

會引我們?nèi)ネ鶝]有悲傷的地方。12

毋庸置疑,我們不可能一生不經(jīng)歷悲傷,不可能只見陽光而不見烏云。且不論壽限必然帶給我們的喪親之痛,我們現(xiàn)時的生活也太復雜,這個世界也還太年輕,我們迄今還遠未理解自己存在之必要,未能理解我們周圍物質(zhì)和力量的本質(zhì)和特性,所以,我們必須預料到諸多悲傷和苦難。但柯珀斷言,悲傷之路是通往天國的“唯一”道路,因此現(xiàn)在的快樂必然包括今后的痛苦。對許多不安的心靈,這種大錯特錯的思想已引起了焦慮、煩惱和反思。不少天性快樂的年輕人因良心自責而痛苦,因其自身快樂而備受折磨,然而,他們本該慶幸自己具有快樂的天性,應該覺得自己享有寶貴的特權(quán),因利用這種特權(quán),他們可為別人照亮人生之路,為那些因悲苦或疾患而失卻自身歡樂光源的人們??络杲^非真正的清教徒,但其學說也并未受到反斗熊者的影響,正如麥考利13告訴我們,反斗熊者之所以反對縱犬斗熊14,并非因為那種表演會使熊痛苦,而是因為會使觀看表演者感到快樂。

許多人因萬物之神秘莫測而痛苦憂傷。然而如騷塞15所說:“善者和智者會時而因這個世界而怒,時而因這個世界而悲;但能肯定的是,任何在這世間盡過其己任者都不曾對這個世界感到不滿?!?/p>

惠蒂埃在其詩中寫道:“唯有感覺到上帝仁慈者/ 方能理解這世界之神秘?!?/p>

塞內(nèi)加曾說:“任何義務之履行都會令我們愉悅,世間的任何誘惑都會有抵御的藥方。”而彌爾頓則說:“別責怪造化,造化履行其責,你只需擔當己任?!?span >16

我們可以確信,若世人無意盡享自然之美,造化就不會讓萬物皆悅目,千聲皆悅耳,而且“人皆無法估量,憑借行端品正,能為他人帶來何等安寧,能為自己帶來何等快樂”。17

若當今時代如我每每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是最奇妙、最有趣、最文明的時代,那這是我們的福分,而非我們的成就;我們應為之而感恩,而非為之而自豪。

然而,雖說我們應該感恩,應該充分享受無盡恩惠,但我們卻不能指望生活中沒有憂慮。在沃波爾18筆下,生活“對理性者是幕喜劇,對感性者則是幕悲劇”。生活有時候的確是悲劇,而很多時候則是喜劇,而這通常取決于我們的選擇。蘇格拉底曾說:“災禍不可能降于善者,無論是其生前還是死后?!贝_乎其然,較之災禍之預言,希望之預言歷來都被證明更經(jīng)常地應驗,但我們總讓幸福歲月悄悄流逝,對一時一刻的悲痛卻耿耿于懷。

我們不能期待總是成功,須知自然力也有失敗的時候。然而,你既不要因健康和成功而驕傲,亦無須因任何不幸就對仁慈感到絕望。

《圣經(jīng)》中有段著名的教誨告訴我們:“滅亡之路坦蕩,地獄之門寬敞,所以走那條路進那道門的人多;永生之路狹窄,永生之門逼仄,所以找到那道門的人少?!?span >19

不過我認為,這段教誨屢屢被濫用。教誨者并沒說正道更崎嶇難行,更充滿艱辛,只說正道狹窄,不易尋覓。毋庸置疑,人世間只有一條正道,一條處處都有岔路歧途的正道。海上航船只有一個正確的航向,羅盤上其他方位都會使船偏離本該到達的港口。但這并不是說,沿正確航向就必然會遭遇更洶涌的波濤,更猛烈的風暴。

當然,浪行蠢舉每每會令人陶然,有時候甚至令人銷魂,此情誰也沒法否認,因否認就等于質(zhì)疑誘惑之存在,而這種質(zhì)疑未免荒謬。因此我只想說,屈服于這等誘惑,無異于用將來的悲痛換瞬息之歡,無異于為蠅頭小利棄巨額財富,就像以掃為一碗肉湯而放棄其長子繼承權(quán)20,用一飽口福換來終身不盡的悔恨。實則然也,此言非過甚其詞,況且我只是在說今生今世,世人若想快樂,就必須向善從善,須知人生之樂,多得之于自我克制,而非得之于自我放縱。

富足和幸福從來不成正比,許多人無所不有,看上去無樂不可享,實則活得非常痛苦。博伊爾21曾說:“財富予人甚多,但唯有心方能予人夠多?!贝鳡柧羰?span >22亦言:

我的心就是我的王國,

我在心中找到如許快樂。

沃爾納格23說過:“誰也無力保證其財富、權(quán)位或名聲,但誰都可以保持其善良、慷慨和明智?!闭嬲呢敻徊⒎侨Q于我們擁有什么,而是取決于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因我們享有的利益都伴隨著必須承擔的義務。圣克里索斯托24也說:“今生只是場戲劇表演,是人在戲中的表演;富者與貧者、帝王與臣民,以及諸如此類,都是戲中角色。待今朝逝去,劇場將關(guān)閉,面具將取下。屆時人人及其所為都將接受審判;請記住,不是人人及其財富,不是人人及其官位,不是人人及其尊嚴,也不是人人及其權(quán)力,而是人人及其所作所為?!弊屛覀兿M?,我們的所作所為經(jīng)得起檢驗。

未來的檢驗是什么呢?并非我們做了多少事情,而是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并非我們是否獲取了生活中所謂的成功,而是我們是否值得獲取成功。

多快活啊!他天生就不會

或沒有學會屈從他人的意志,

他護身的鎧甲就是其誠信,

他高超的技藝乃簡單真理。25

實際上,真正快樂的人生一定是審慎而正直的一生,而非放縱而缺德的一生,悖俗違理才是真正的自我犧牲。

所羅門曾告誡其子:“吾兒喲,勿忘父之律法,恪守父之誡命,因這些戒律將使你延年益壽,心緒安寧?!?span >26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