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經(jīng)旨
解釋經(jīng)旨,貴于簡明,惟孟子①獨然。其稱《公劉》②之詩:“乃積乃倉③,乃裹糇糧④,于橐于囊⑤,思戢⑥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⑦,爰方啟行⑧?!倍屩~但云:“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逼浞Q《烝民》⑨之詩:“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⑩,好是懿德?!倍鬃又Z以釋之,但曰:“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用兩“故”字,一“必”字,一“也”字,而四句之義昭然。彼訓“曰若稽古?”三萬言,真可覆醬瓿?也。
【注釋】
①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孔孟”。
②《公劉》:即《詩經(jīng)·大雅·公劉》。周人史詩之一,上承《生民》,下接《緜》,敘述古代周族首領公劉帶領周民自邰遷豳、初步定居并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史績。
③積:在露天堆積糧谷。倉:在屋內(nèi)堆積糧谷。
④裹糇糧:謂攜帶熟食干糧,以備出征或遠行。
⑤橐(tuó)、囊:都是裹糧的用具。囊有底,橐無底(盛物則結束兩端)。
⑥戢:和睦。
⑦干:盾。戚、揚:斧類武器。
⑧爰:猶“于是”。方:始。啟行:開辟道路。
⑨《烝民》:即《詩經(jīng)·大雅·烝民》。烝民意即庶民,泛指百姓,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及之前歷代對百姓的稱謂。
⑩秉夷:持執(zhí)常道。
?曰若稽古:又作粵若稽古,考察古代的事跡,以明辨道理是非、總結知識經(jīng)驗,從而于今有益、為今所用。
?覆醬瓿(bù):蓋醬壇。后用以比喻著作毫無價值,或無人理解,不被重視。瓿:古代器皿,青銅或陶制,圓口、深腹、圓足,用以盛酒或水。
【譯文】
解釋經(jīng)書的意思,最重要的就是簡單好理解,只有孟子一個人能做到這樣。他稱贊《詩經(jīng)·大雅·公劉》的詩句說:“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而他解釋這段詞句時只說:“所以讓留守居住的人們有堆積的谷物,出行的人有足夠的熟食干糧,只有這樣才能出發(fā)啟程?!彼Q贊《詩經(jīng)·大雅·烝民》說:“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卻引用孔子的話來解釋:“因此所有的事物存在必然有符合它們的法則,人民遵循一定的法則,所以就喜歡美好的品德。”僅僅用了兩個“故”字、一個“必”字和一個“也”字就把四句話的意思解釋清楚了。那些為了解釋《尚書·堯典》中“曰若稽古”四個字就用了三萬多字的人,完全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