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者自序

漫游者的夜歌:楊武能譯文自選集 作者:楊武能 著


譯者自序

德語文學也好看!

德語文學泛指用德語寫成的文學,包括德國文學、奧地利文學以及瑞士德語文學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除此以外的布拉格德語文學數量雖少,成就、影響卻不容低估。它們由語言、文化、歷史傳統(tǒng)和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又各具特色,個性鮮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筆者潛心研究、譯介德語文學,也涉獵比較文學,自然會以比較文學學者的眼光,來觀察、探究德語文學的特點和特質,久而久之感悟到了它的主要特征就是父性品格,即陽剛、理性、沉穩(wěn)、深邃、博大、長于思辨等,一如它所依存的日耳曼民族稱養(yǎng)育自己的萊茵河為“父親河”(Vater Rhein),而不像其他民族大多稱養(yǎng)育自己的大河為母親河。我給德語文學的稱謂和定性是“思想者的文學”,以此突出德語文學的本質特征,使之一目了然地區(qū)別于其他各國的文學,例如扎根現實、長于批判的英國文學,直面人生、浪漫言情的法國文學,內省懺悔、富于宗教精神的俄羅斯文學,豪放粗獷、奮發(fā)進取的美國文學,等等。當然,這只是本翁的一家之言;每個國家的文學都多姿多彩,特征特質豈能一言以蔽之,偏頗在所難免,歡迎讀者和同行專家批評指正。

有朋友講,譯翁第一個明確定位德語文學為“思想者的文學”,意義重大。我則回答,事實擺在那里,我不過“直呼其名”,做了一件誰都可以做的事罷了,沒什么大不了。關鍵是要說清楚,德語文學憑什么被定性為“思想者的文學”?

說來話長,簡單講是因為它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大多對宇宙的奧秘、人生的意義、歷史的演進、社會的公正等人類關心的大問題,作嚴肅、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往往給不甚集中、明朗和精彩的情節(jié),注入了深邃的哲理內涵,色調往往偏于沉郁。按照德語文學界自身的評判標準,越是偉大的作家和作品,越是明顯地表現出這種思辨傾向,例如歌德和他的巨著《浮士德》,托馬斯·曼和他的偉大小說《魔山》,赫爾曼·黑塞和他的代表作《玻璃珠游戲》等,都是如此。其中歌德的詩劇《浮士德》,無疑最具典型性,詩人的宇宙觀、人生觀、社會倫理觀都在劇中得到了深刻、充分的展現,還飽含著辯證思維和人道主義精神,也就是自強不息、舍己救人的浮士德精神。

德語文學歷來公認的最偉大作家,從古代的萊辛、歌德、席勒、諾瓦利斯、荷爾德林、海涅、畢希納,到現代的卡夫卡、里爾克、托馬斯·曼、黑塞、布萊希特,直至當代的伯爾和格拉斯,無不在作品里就人類關心的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因此也都當得起思想家的稱號;整體而言德語文學堪稱思想者的文學。

讀者會追問,德語文學又為什么有內涵深邃、長于思辨這個特點呢?

譯翁的回答是日耳曼民族即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性使然。德意志民族愛好思索也善于思索,具有愛好抽象思維和思辨的習性,所以才在歷史上給人類貢獻出了特別多的大哲學家、大詩人和大音樂家。

進一步再問,德意志民族為什么有這樣的特性?

情況復雜,一言難盡,譯翁也見仁見智,隨便說說而已。略而言之,大概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先天的人種遺傳基因。德意志民族與意大利、法蘭西生性活潑、浪漫熱情的羅曼民族不同,也與我們脾氣隨和、樂天知命的中國漢族人不同,先天便具有沉靜、穩(wěn)重、堅毅以及處事認真、嚴謹,思考問題窮根究底的氣質、特性。這一點,便是德國人至今仍引以為自豪的所謂Gr ü ndlichkeit(認真、徹底、一絲不茍的精神)。

二、后天所處的人文、地理、社會環(huán)境,以及民族和國家的形成、發(fā)展的歷史等外在因素,對其養(yǎng)成愛好思辨的性格的養(yǎng)成,同樣有重要影響。具體講,在人類文明史上日耳曼民族是個后來者,長期落后于意大利、尼德蘭、西班牙、不列顛、法蘭西諸民族,近代更飽受漫長的封建統(tǒng)治和長期戰(zhàn)亂、分裂之苦,想改變現狀的努力又一次次遭受挫折和失敗,于是在缺少陽光的天空下和索然寡味的生活中,人們便逃向內心,苦思冥索,以尋求對宇宙、人生、社會的種種疑問的解答,進一步強化了沉靜內向、愛好思辨的集體性格。由這樣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孕育和產生的德語文學,自然便常常會充滿對宇宙、人生、歷史、社會問題嚴肅、深入的思考,成了內涵深沉、博大的“思想者的文學”。

富于哲理、長于思辨,是德語文學的一大優(yōu)點,同時又是它顯著的缺點,以致德語文學的許多名作,例如《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魔山》 《沒有性格的人》等,讀起來沉悶、艱澀,在我們讀書界就背上“不好看”惡名,進而被出版界“不看好”?!安缓每础奔由稀安豢春谩?,一直是譯翁這樣的研究譯介德語文學者心頭之痛。

可什么叫“好看”?不就一是作品本身富于審美愉悅價值,二是符合閱讀者的審美傳統(tǒng)和欣賞習慣嗎?綜觀德語文學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不同體裁以及不同作家的創(chuàng)作,應該說也真不乏既內涵深邃又富審美愉悅價值,即深邃又好看的作品啊。至于傳統(tǒng)和習慣,并非一成不變,也可以通過閱讀、學習加以改變、完善,變不習慣為習慣,變不喜歡為喜歡。

我們喜歡小說有明朗、浪漫、曲折、驚險的情節(jié),詩歌有濃郁的情感和優(yōu)美的意境,不易接受和喜愛長于思辨的德語文學,就像喝慣了清純的龍井、杭菊,喝不慣又黑又苦的濃咖啡。從不習慣到習慣,有個認識、適應的過程。我們逐漸認識、適應、習慣了,才會知道咖啡也好喝,思想深邃、長于思辨的德語文學也好看。

德語文學真的好看嗎?巴蜀譯翁回答:好看,很好看!

先講德語作家特別擅長的抒情詩和Novelle(中短篇小說)這兩種體裁,精彩、好看的作品數不勝數,不勝枚舉。設若要選出全世界最杰出的抒情詩人,歌德、海涅必定入選,而且會名列前茅,恐怕還有里爾克也少不了。他們的作品不僅富有抒情詩共通的優(yōu)點,還各具特色。就說愛情詩吧,在歌德筆下也哲思深沉、廣遠、宏大,不信請讀讀他的《重逢》,看他如何用宇宙形成擬寫男女之愛,與我們的陰陽太極之說共鳴、呼應!還有海涅的政治時事詩,竟把批判諷刺、嬉笑怒罵寫得輕松俏皮,令人莞爾、解頤,讀起來不啻為一種享受;而他根據民歌寫成的一首短詩《羅蕾萊》,竟唱紅了萊茵河中一堆原本不起眼的礁石,使它成了全世界的人趨之若鶩的旅游勝地。

再說Novelle,這種以戲劇性和傳奇性為特點的體裁樣式,堪稱德語文學的奇葩。經過從歌德開始的一代代作家的創(chuàng)造和磨礪,更變得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一些名篇,如歌德的哲理Novelle,霍夫曼(Hoffmann)的童話小說《胡桃夾子》 《侏儒查赫斯》,凱勒的幽默諷刺小說《事在人為》 《三個正直的制梳匠》,施篤姆的詩意小說《茵夢湖》 《燕語》,康拉德·邁耶爾的歷史小說《護身符》 《圣者》,海澤(Heyse)的意大利風情小說《犟妹子》 《特雷庇姑娘》 《安德雷亞·德爾棻》,斯特凡·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等,都精彩絕倫,足以讓你一讀再讀,愛不釋手,在我國已經膾炙人口。

不能不講講常常被忽視的民間文學;豐富多彩的德語民間文學,堪稱德語文學之根。享譽世界的格林童話,只是德語民間文學最杰出的代表。它好不好看,無須我說,譯翁翻譯的《格林童話全集》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全譯本,1993年在譯林出版社首版以來再版、重印數十次,暢銷不衰,足以證明它多么好看。2015年開始,重慶圖書館每年舉行“格林童話之夜”,一票難求,盛況空前,也證明它非常受歡迎。

既然如此,德語文學“不好看”的名聲,又怎么來的呢?

譯翁分析主要來自長篇小說。德語長篇小說,特別是《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 《艾菲·布里斯特》 《綠衣亨利》 《沒有個性的人》 《布登勃洛克一家》似的大部頭,大多富涵哲理,議論冗雜,讀起來確實會讓人感覺沉悶、枯燥、乏味。但是,德語長篇小說數量巨大,并非全部如此,也有不少讀起來引人入勝的佳作。不說膾炙人口的《少年維特的煩惱》 《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 《悉達多》等譯翁有幸翻譯的作品,因為它們名為長篇,實際篇幅很小,又要么感情充沛,故事感人,不是典型的德語長篇小說。

只講大部頭的德語長篇名著,先說一位我國知者寥寥、影響不大的高產德國長篇小說作家,他叫凱勒曼(Bernhardt Kellermann)。我年輕的時候讀過他的《隧道》(Tunnel),非常喜歡,所以很想把它翻譯出來。它迷住我的有三點:1.情節(jié)跌宕起伏,驚險刺激;2.有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剖析、批判;3.有愛情,還有點科幻。我想譯出來應該好看。凱勒曼還有一部長篇《毛里求斯案件》,應該也不錯。

可是遺憾,這兩部長篇在國內頂尖的出版社推出后反響寥寥,所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再想譯《隧道》,出版社就不同意了。譯翁百思不得其解,中國讀者為什么對《隧道》反響寥寥?現在想來,多半還是“德語文學不好看”這個成見作怪吧。

楊武能

2021年3月于重慶圖書館巴蜀文獻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