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妍,本名劉植蓮(1910-1952),河北省昌黎縣人,父親是一位銀行家,喜好文學。她在昌黎鄉(xiāng)下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少女期。中小學大多在桂貞、慕貞等教會名校就讀,1935年畢業(yè)于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英國文學系。 1937年從湖南衡陽回北平娘家生孩子時,恰逢“七七事變”不能南返,從此與丈夫天各一方。當時由于父親隨機關南遷,弟弟妹妹去解放區(qū)參加抗日,留在北平的雷妍獨自承擔起贍養(yǎng)老人、哺育孩子的責任。雷妍曾想找一個正式的學校執(zhí)教,但她學的是英語,而淪陷區(qū)大多數(shù)學校已經改學日語,沒有學校能夠聘用她,后來她看到父親的家信“嬌兒勇抱長風志, 弱女獨撐逆水舟”時,不禁流下了眼淚。為了維持生計,補貼家用,雷妍開始寫作,如她自己所說,是“為了吃飯而藝術”。 作品的發(fā)表與出版使她嶄露頭角,成為當時備受歡迎的作家,乃至在整個華北淪陷區(qū)文壇與梅娘齊名。她先后出版過六本小說集:《良田》《白馬的騎者》《奔流》《少女湖》《鹿鳴》和《鳳凰》。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女作家的創(chuàng)作,南方的張愛玲、蘇青綻放出光彩,北方卻漸趨式微。而雷妍便越發(fā)顯示其價值,她與梅娘令蕭疏的北方文苑增添了亮色。 1952 年,雷妍因病去世,年僅4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