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思維:
從單維進入五維空間
把自己培養(yǎng)成強者思維
強者,一個可褒可貶的詞。
通常,人們說一個人是強者,是贊譽的意思,但是,往往又會對強者有過高的要求甚至是挑剔,最常見的,是議論強者的家庭,尤其是女性強者家庭的不幸福。
以前讀王育琨的書《強者——企業(yè)家的夢想與癡醉》,很喜歡。王育琨在很多書和文章中,一直強調“強者”。他眼中的強者,不僅僅具備堅定的意志,這是很多企業(yè)家和普通人都有的,王育琨強調的是承諾的責任、民族性的精神山脈,是以,他會對宗慶后娃哈哈事件痛心疾首,是以,他極其推崇李嘉誠,贊其為“強者的有為”。
《遙遠的救世主》和《大秦帝國》,都推薦強勢文化,雄渾的、剛硬的、不屈的強勢文化。
我也曾經為這個詞深深迷惘,尤其當別人說我是強人的時候,我分不清這里面是贊譽還是諷刺,但是毫無疑問,如果一個女性被冠上“女強人”的稱號,那似乎同時也就意味著孤獨、乖僻、不注重親情、工作狂等。之所以迷惘,是因為我那時的確不明白,“強”的真正含義。人是否有軟弱的資本,是否可永遠依賴別人生存?如果不依賴,是否就成“強人”了?
當然從書中不能找到全部的答案,只能說,就人的視野和明辨力來講,心里有了大,就會放下小,當展開歷史的長卷,看著風云變幻、浮沉更替的人物和事跡,那些憑藉鋼鐵般的意志,崛起于企業(yè)叢林間的企業(yè)家們,他們必然也有軟弱的一面,但是,不會因此就輕易倒下、言敗,他們即使遇到滅頂危機,也要站起來,奮勇前行,懷著夢想和癡醉,誓要攀上頂峰,即使最后失敗了,也不會憾恨,因為曾經全力以赴地努力過。
這就是人生故事的一種演繹。這世上,有人愿意一生平淡如水,無欲無求;有人愿意波瀾起伏,有高遠的追求,且不管是對于物質的欲望還是自我的實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選擇,雖然有些時候,更像是命運選擇了人,而非人去選擇命運。
李嘉誠說:“強者的有為,關鍵在我們能否憑仗自己的意志堅持我們正確的理想和原則;憑仗我們的毅力實踐信念、責任和義務,運用我們的知識創(chuàng)造豐盛精神和富足的家園?!边@是和稻盛和夫《活法》一樣平易的說法,但他用了一生去實踐。心靈的強大,也許未必一定要用成功和財富來證明,畢竟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目標不同,但是軟弱、退縮……要么出于對環(huán)境的完全無爭無求,要么是放棄自我,要么是具備了相應的資本,否則,就有可能隨波逐流,完全被別人左右,還要托辭說這就是命運。在“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的過程中,強者思維是不是一種必需呢?
在社會上拼搏的人,大多曾經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溫室里的花朵,有些人即使是成人了也還是依附家庭,但大部分人都必須只身到社會上闖蕩。強,還是弱,視乎個人選擇。強者思維當然比弱者思維要好,因為,強,可以示弱,弱,卻往往難以逞強。
當然,強與弱也是相對的、可轉化的。一個人,在這個領域強,可能在其他領域弱。在一個人面前強,可能在另一個人面前弱,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強,可能在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弱。
何時該強,何時該弱,這也是要把握好分寸和場合的藝術。
我們擁有的生活,出自自己的選擇
第一則
我花498元,買了蘋果的One to One私人培訓服務(是購買蘋果筆記本的附屬服務),只要提前預約好主題和時間,就可以前往蘋果零售店,接受一對一的技能培訓。有位朋友對我說,給他兩天時間,他也可以研究出來,然后教我。
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后一種方法多好啊,也不用花錢,還能增進友情。
但我肯定還是愿意采用花錢購買服務的方式。不是信不過朋友,而是,朋友不是這樣用的。朋友不可能隨叫隨到,而我可以在自己有時間的時候,前往蘋果店;此外我想學習的東西門類很廣,包括一些專業(yè)蘋果軟件的使用,這通常也是專業(yè)人員才能夠傳授的知識。
有些事,自己能夠處理,就自己動手。
有些事,只有朋友能做,就請朋友幫忙。
有些事,可以付費購買,就花錢去做。
第二則
有次在蘋果店學習結束后,買了根LightningtoUSBCable線,因為我的iphone5充電線用得不成樣子了。確定要買以后,我拿出舊的線,問工作人員,為什么那個線會整個發(fā)黃而且兩端都裂開,工作人員說,有可能是因為暴曬的緣故,我想了想,也有道理,因為有時候用移動電源充電,是用手拿著手機和線,暴露在陽光下。工作人員又教我正確放置線的方法,兩端不要折到。
這就是我要了解的。
如果我不清楚那個“為什么”,我可能會犯了同樣的錯誤而不自知。破壞了一條原本很美的線,心里有點難過。
不過,吐槽一下,蘋果手機充電線的確質量不算好啊,即使很小心,新買的那條,在不久以后也還是開裂了,這次,和暴曬應該沒有關系。
第三則
我走路不小心,腿撞到鐵柱子上了,因為當時要去吃飯,先不理會,飯后回來,我特意去看那個柱子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撞成那樣。一看就明白了,為了裝飾,鐵柱子頂端做得像花瓣一樣,有突出的部分,我就是撞在了那個突起上面。當然主要也是因為我當時在看手機,天又黑,沒注意到前面有柱子。
當我懂得了“為什么”,再經過那里的時候,自然會小心。
很多事往往是:明白了,也就放下了。
當然,不明白,也要放下。
很多人都說電影《后會無期》里胡生那個角色簡直莫名其妙,無聲無息地就消失了。生活不是方程式,難道每個人的出現都要交代清楚理由,每個人消失前也都正兒八經地說個原因?
失戀的女孩,到知乎上去問,為什么男友莫名其妙地不理自己了。這不是推理案件,別人又怎么知道?
離開為什么不說理由?因為,有時候說出來,可能讓人難堪。不如沉默。
第四則
一度有人說,微博已死(證據:大師說了、我不玩微博了、我身邊的朋友不玩微博了……),于是很多人都涌入微信。
突然之間,微博自媒體啟動了,有的自媒體拿到了收入,于是,有人怒罵,叫嚷著拉黑這些人,拿錢發(fā)帖死全家(這純屬曲解)。有人趕緊申請,卻又因為閱讀量不過關而申請不上。
現在,又有人說,我已經不看微信公眾號只看朋友圈了,我身邊的朋友也都這樣……
我始終相信自己的判斷,選擇堅持。
我的博客,從2006年開始寫,現在仍然在繼續(xù)。
第五則
我的微信、微博、豆瓣等,其實讀起來都是有壓力的。
我以前不知道,有次在微博搜索“蕭秋水”,看到有人說,拉黑了我以后,感覺一下子松了口氣,找到了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而下面一些評論贊揚她“堅持自我”。
我看后,微微一笑。眼不見,心為凈,這樣也挺好。
因為你什么都想要
有人在微博留言訴苦:忍受不了上司和同事,想辭職,又怕找不到類似的工作,畢竟薪酬福利等不錯。忍受?又覺得難受。
好處都想占到,壞處全都不要,很多人都這樣。
但現實不這樣給好處棄壞處。事情總有A面B面,有了好的一面,同時就有不好的一面。就像人無完人一樣。
人們還喜歡問:如果是你,你會怎樣?
我怎樣?我要么是忍,要么是走人。沒那么多計較。因為我是我。而事實上,前提都不存在:我根本不在那個環(huán)境里,也不會面臨那樣的選擇。所以這樣問,是沒意義的。
人生和人生不一樣,人的性格和性格不一樣,面臨問題時,選擇也不一樣。
人們希望找到人生導師,直接給出答案,代替自己去選擇,如果有一天,發(fā)現選擇不對,還可以抱怨:都是你指導錯了,我本來不想那樣。
如果選擇對了,那是自己的英明決策,和他人并沒關系。
哪有那么好的事呢?
有的人比一般人快樂些,是因為他們對每件事都能夠從自我、他人的角度衡量好利與弊,盡量找到多贏的解法,皆大歡喜,如果不行,有時候自我犧牲一下,也并不覺得是犧牲,畢竟人生是要妥協加奮斗,事情過了,就忘了,也不會放在心上。對他們來說,就算幫過別人,或者別人虧欠過他們,他們都不記得,他們通常只記得別人幫助過他們的事,即使不能回報當事人,也要把好意轉給其他人,把善意傳遞下去。
因為什么都想要,尤其是好處不愿意放下,所以會有很多糾結。但人生很多時候,為了避免壞處,卻是要連好處都舍棄的。畢竟太多事情都不能像做手術一樣,用手術刀切割開去。舍了以后,也不會時時想起來可惜。有些選擇就是這樣,放過了就過去,不要在心上。
你應該知道那個故事:
兩個和尚在河邊,遇到一位美少婦,想要過河,但是沒辦法渡過,師兄征得美少婦同意后,二話不說,背起她就過了河,上了岸,揮手作別。師弟面對師兄的舉動,大驚失色,過河后走了很久,終于忍不住,問師兄怎么能這樣做?師兄泰然自若地說:我早放下了,你卻沒有。
歲月把擁有變成失去,把失去變成淡然
初戀男友曾經要求我將來寫自傳時,把他寫進去。
我問:寫什么呢?
意思是:有什么可寫的呢?
他失望地說:我以為我們的故事可歌可泣……
時光的力量是可怕的,曾經以為的轟轟烈烈的情感,末了,也不過覺得乏善可陳。
我安慰他,作為初戀男友,你還是有一席之地的。
這意思是說,有的人,連一席之地都沒有。即使曾經愛過。
所以,我有時候看到為了愛情要死要活的人,我就想:十年以后,會是怎樣?如果十年不夠,二十年以后,又會怎樣?三十年呢?
人在很多時候都會高估自己,以為??菔癄€此生不渝,其實,不過三五年,就換了想法。至難捱的,看上去是“這刻”,但,也還是會捱過去。因為,即使心情一直停滯在某個狀態(tài),外面的時光也不會停留,生活不會停擺,有外部世界的帶動,心情也不可能就那樣停滯。
歲月把擁有變成失去。歲月把失去變成淡然。
失去,沒什么不好,但凡能失去的,可能原本不夠牢固,或者是,應該失去?;蛘呱踔潦牵趺聪朕k法失去。
一生說短很短,說長也長,一生的漫長歲月里,人都在變化,煞費苦心地捆綁,讓關系不變,也是很累的事。而且,有些關系,恨不得掙開,還真掙不了。于是學習從心理上釋然,慢慢地解脫困境。
現在,那些百般痛苦糾纏,其實,可能是因為太年輕啊!年輕,還沒有學會怎么尋找到真正美好的關系,因為失去而不自信。年輕,還在用外界的量尺來衡量自己,努力要把自己嵌進適合的社會規(guī)則、世俗的成功標準里,如同面粉糊進入模子,烘焙完后,成為看上去統(tǒng)一標準的蛋糕,大小相同,整齊劃一。
席慕蓉在《時光九篇》里寫:
整個上午我都用在
努力調整步伐好進入行列
(卻并沒有人察覺我的加入)
整個下午我又要為
尋找原來的自己而走出人群
(也沒有人在意我的背叛)
為了爭得那些終必要丟棄的
我付出了
整整的一日啊整整的一生
有些事,真是要趁早懂得,晚了,就來不及了。
經典的文學作品、影視故事,往往都有著現實生活里所不具備的“執(zhí)拗”,否則,故事又是如何發(fā)生的呢?所以,在故事里看到的,往往是一對戀人分手了,很多年后重逢,舊情復燃。然而,放眼四周,有多少人是這樣?《玻璃之城》中,就算人到中年,黎明還是很帥,舒淇還是很美,現實中呢?男的往往是大腹便便,女的不管是面目還是身材,往往也走了樣,多見幾面,都覺得不能面對曾經純凈的青春,還舊情復燃?一位好友說,當她知道某位前男友體重達到200斤的時候,就暗下決定再也不要見到他了,這樣,回想起來,心目中的他,就一直是月光下的翩翩少年。
我們可以為故事感動甚至落淚,但故事是故事,現實是現實。
另外,寫自傳也是個玩笑,我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又能夠寫什么呢?只是,人生最不能缺少的,是幽默感啊,玩笑還是可以開開的。
警惕這種“很好……但是……”的思維模式
曾經發(fā)過一條微博:我特別警惕“很好……但是……”這種思維模式,其要點不在“很好”,而在“但是”,而且通常是針對很多事,已經形成思維慣性?!暗恰焙竺?,往往是事情的負面,足以把“很好”抵消。這不是理性地看待問題,是消極。遇到這樣的人,勿爭論。如果身邊多這樣的朋友,要警惕并反省自我交往圈。
然后一群人炸了,以為說的是自己。
比如,那像我這種喜歡先承認對方我認同的部分,然后再提出不認同的地方,豈不是嚴打的對象,可我覺得這只是說話方式啊,還是您覺得別人只能認同你,不認同就是消極?
看了幾條類似的說法,就明白,這是沒看全微博意思,把我說的這種思維模式等同于三明治溝通方法(先肯定,再提意見或建議,再肯定或鼓勵),而這根本不是一碼事。
那么,為什么會混淆呢?
首先的確是我的問題,終究是描述不清楚,如果把話說得更全些,并且有具體的例子,原則上可以減輕些誤會。
說個具體的情境,比如我轉發(fā)了一個泰國的廣告視頻《一個媽媽教會女兒受用一生的事情》,說:我們并不知道未來會面對什么難題,然而如果能夠學會從生活中學習,這是一生的智慧源泉。
然后有人說:這個真心好,可孩子如果不上道,沒有很好的觀察能力、學習能力和技能轉移能力,怎么辦呢?那就只有靠父母慢慢潛移默化影響了。
我說的警惕,就是這類。孩子上不上道,是應該考慮,但是首先最應該考慮的是怎樣引導孩子,而且孩子的觀察能力、學習能力等都可以培養(yǎng),仍然和大人的引導有關。
其次,是很多人對概念并不明確。概念的區(qū)分,其實簡單,抓住要點或者說事物特征就好:我說的“很好……但是……”思維強調了“但是”后面的消極性,三明治溝通法的特點是“很好……但是……很好”,這里面的“但是”后面,是給出建議、指出問題,偏向積極??吹揭欢卧?,應該先看全,再和其他的概念對比,就會少些混淆?!跋瓤慈?,這要求不過分吧?
人在看到一個內容時,如果和自己心目中固有的概念不符,通常會本能地產生自我保護意識,因而抵觸。至于兩個概念是否是一回事,在第一反應里,通常不考慮。但如果一個人的知識框架里,存在多個概念并且能夠區(qū)分,這樣的問題就可以減少,這也就是俗稱的見多識廣。
比如,針對同一條微博,心理學培訓顧問趙征立刻心領神會:是的,這就是傳說中的“yesbuter”先生!
我并不是因為他同意我的觀點才舉出來作為論據,而是他立刻歸納出我的話的要點,并使用了一個專有名詞。
yesbuter這個詞,應該是職業(yè)規(guī)劃專家古典創(chuàng)造的,以下是百度百科的釋義:
Yesbuter,特指總是說“yes,but”(是的,可是)的人。他(她)們永遠把“但是”掛在嘴邊,自己不斷否定自己,這種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住。
有一類人,永遠把“但是”掛在嘴上的人,“我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啊,但是……”“我想和他在一起啊,但是……”“我也想勇敢一點啊,但是……”
這一類人,職業(yè)規(guī)劃專家古典曾經在《拆掉思維里的墻》一書中有過鞭辟入里的形容,他把他(她)們叫作“yesbuter”。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這樣的思維模式,對于人的成長進步是很大的阻礙。再好的方法也擱不住否定,積極的一面,總不如消極的一面,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消極的一面,符合人性中的懶惰,此長彼消,則積極性沒有生長空間,當然也就缺少行動力。
那么,溝通中的三明治法則又具體指什么?以下也是百度百科釋義:三明治法則是指對員工進行績效反饋的基本方式,先對員工工作進行肯定,然后指出問題,最后提出改進方案,給出光明前途。這種方式有利于員工接受上級建議和意見,但是三明治法則只是給出一個程序問題,其中并不包括實質性內容,類似法律中的程序法和實體法的區(qū)別。
面包——認同、欣賞、關愛、幽默感。
肉——建議、批評。
面包——鼓勵、希望、信任、支持。
三明治法則雖然主要用于績效反饋,也有人應用在工作的其他層面和生活中。不過終歸來說,三明治法則和“yesbuter”是兩回事,不能等同起來理解。
關于如何避免概念混淆,除了清楚地了解各種概念外,其實更重要的是持開放的態(tài)度,不要一看別人的觀點和自己不同就炸,因為雙方說的不見得是一回事,可以先確認是不是自己的理解,如果不是,但是有道理,就當作新的知識吸收進來,沒道理,就放一邊,而不是一看就立刻排斥。
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應該是動態(tài)的,不斷拋棄舊的知識,不斷吸納新的知識,新知識也結合原有的有用知識,新陳相因,推陳出新,這樣,知識體系會更加完整,而人的胸襟,也會因為不斷有新知識補充而更加開闊?!皢柷哪芮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就是這個意思。
要避免的情況是:現有的知識結構缺少開放性,反而形成知識屏障,凡與自己意見不同的,拒絕接受和吸納。
無關對錯,只是適合與否
和人爭論,通常是沒意思也沒意義的事。
你說一件事,別人說,這個不對。你說另一件事,別人說,那個不對??墒呛芏鄷r候,他根本沒聽明白你說的意思,用句刻薄的話來說,他的知識層次沒達到那個水平,聽不懂,所以認為不對?;蛘呤撬?,但是他不同意你的觀點,所以直接下結論說:你錯了。這時去辯個一五一十,那不是傻嗎?
有些時候,你也沒錯,他也沒錯,只是大家的觀點不同,對信息的理解方式不同。王思聰說:“我交朋友不在乎他有錢沒錢,反正都沒我有錢?!笔赘还舆@樣說,大家覺得,啊,是這個理兒。一般人這樣說,肯定會引來一通劈頭蓋臉的罵聲:你誰啊你?你要是硬去解釋說“我說的錢是指精神財富”,那肯定是找抽。因為錢這個事,大家在基本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如果有人理解,你這樣講是幽默,這就一點兒問題都沒有了。不過可惜,擁有幽默感的人太少,所以開玩笑都大可不必。
有人說,碎片時間為何還要用來學習?那多累啊,休息就行了。
他說的這個情況,適合他自己,因為總有人想要用來學習。
同樣的道理,如果有人說,碎片時間用來休息?太浪費了,為何不學習?
這個情況,也只適合他自己。
之所以在溝通上出現那么多麻煩,很多時候就是因為錯位:明明是只適合自己的情況,卻想要推而廣之。
有人喜歡吃咸豆花,于是不能容忍甜豆花,甚至得出“非我族類”的結論。
有人喜歡用印象筆記,有人喜歡用有道云筆記,這都沒什么,要命的就是各自捍衛(wèi),互相指責,或者按自己的希望去要求別人。
這種思維,可以通稱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思維。面對這種思維,退避為上。
對想要進步的人來說,當然是要避免這種思維。
說對錯,往往是使雙方形成對立思維,而明白只是適合與否的問題,人的包容度會相應高些。是啊,我為什么一定要勉強你按我的方式生活?
這是個多元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不要以自己的對錯標準去凌駕于人。有時候,聽到一個讓自己不舒服的觀點,應該思考:他為什么會那么說?背后的脈絡可能更耐人尋味。有些人,了解其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后,盡量不產生交集就是了,也沒必要非得針鋒相對,因為很多爭吵往往會偏離人生主題,使正事受到影響,這就好像本來是出門去打個醬油,結果路上看熱鬧,高高興興看完回家了,一想,咦,打醬油的事給忘了。
學習的時候也是如此。別人說的,不見得適合自己,甄別來聽,如果不適合自己,也不要強求,對癥下藥才有好效果。只是這里面的前提是:了解自我。很多人就是因為不了解自我,所以才會盲目地試很多方法。了解自我的過程,也就是慢慢地把很多適合自己的事物歸攏到身邊的過程,而不適合的,當然也會慢慢遠離。
解決問題的思維:從“我是誰”開始
經常有人這樣分享:我親身試過一個偏方,特別有效,我咳嗽了很長時間,用鹽蒸橙子,吃了幾天就見效了。
于是很多人轉發(fā)、收藏、嘗試。但有些人會發(fā)現,試了也沒用。
問題出在哪里?
分享的人并沒說錯,對他是有效的,但在分享的過程中,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他是什么體質?什么種類的咳嗽?
比如我來分享的話,會是這樣:
我患肺陰虛咳嗽一年多,試了很多藥和治法,最后發(fā)現,化橘紅對我有效。如果患的是肺陰虛咳嗽,可以試一下。
這里沒有詳細解釋何謂肺陰虛咳嗽,因為這可以百度得到,而且不存在爭議。
適用于別人的方法,未必適合自己。有位朋友自我管理非常嚴格,做了詳細的excel表格記錄日程,每周打幾個電話給家鄉(xiāng)的父母,都有計劃有執(zhí)行,非常細,這事就不適合我這種相對散漫的人。但我會了解這種方法,并且歸納為:適用于某類人群的excel表格管理法。界定非常清晰。
所以,經常有人問我推薦書籍,其實這個通常不好推薦,因為不知道對方的層次、目的,比如有人要提升寫作水平,提升寫作水平是個寬泛的說法,是想提升公文寫作水平,還是文學寫作水平?是想應用在職場,還是想要出版書籍?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適用書籍和方法。有的人想讓別人免費教,而有的人愿意付費,這樣千差萬別的事,按照每個人的情況給建議,非常累。在很多情況下,也并沒時間去了解對方。
所以,真正的解決問題者,應該是自己。
遇到問題,看到別人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先要想到,對方是什么情況,自己是什么情況,是否適用于自己,哪些適用于自己。如果要行動,怎么行動?行動怎么檢視結果?
不要奢求別人幫助自己解決問題,而應該自己擔負起這個責任。很多人并不愿意為所花費的別人的時間而付費,卻希望獲得與付費同等的結果,這個想法本身不太現實。學會了解自己,從外在到內在,了解自己喜歡什么、適合什么,然后根據情況確定解決方案。(比如有人適合穿香奈兒套裝,但經濟條件還不允許,這就是客觀限定條件。)
世界上,最清楚“我是誰”的人,原則上來說,是自己。
所以,請培養(yǎng)這樣的思維和能力:
真正的解決問題者,應該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