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跟10歲的孩子說:我們?nèi)铱磕懔?/p>

胡雪巖那些事兒 作者:墨香滿樓 著


跟10歲的孩子說:我們?nèi)铱磕懔?/p>

安徽績溪胡里村胡家有一條家訓:讀書做生意可以,但是不能為官。所以,胡雪巖的父親沒有走讀書求官的道路,同樣也不希望胡雪巖當官。我們無法說這種家訓是好是壞,因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不必追究,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我們只要予以尊重和包容就好了。

胡雪巖只讀過兩年的私塾,并沒有受過高深的教育,了不起就是讀過《三字經(jīng)》、《千字文》等這樣一些很基礎的東西。按照學歷來看,充其量也就是個小學結(jié)業(yè)水平—小學畢業(yè)都算不上。從這里我們也看得出來,其實做人做事,有一些很基本的東西就足夠用了。太高深的學問,只是少數(shù)人在用,對多數(shù)人而言是沒有用的。但是胡雪巖從小就知道一點—讀書要明理,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讀了也等于白讀。因為死背書是沒有用的,書讀了以后,要去想通其中的道理,然后照里面的道理去做。做人做事都按照道理,是胡雪巖成功的一大關鍵。

胡雪巖的父親生意做得很小,收入微薄,胡雪巖的兩個弟弟出生以后,家里吃飯的人更多了,本來就不寬裕的生活變得更加捉襟見肘。所以胡雪巖8歲的時候,就開始替人家放牛接濟家里。由此可見,計劃生育政策真的挺好,讓很多孩子可以去上學,而不是在田地里放牛。

不過牛人就是牛人,放牛都會表現(xiàn)得跟一般人不一樣。話說有一天,胡雪巖在野外放牛,碰到很多小伙伴,于是他就把牛拴好,跟伙伴們一起玩了起來。不知道是玩什么游戲,反正把一個小孩子玩得掉進了山溝里。其他的孩子一看情況不對,都嚇得跑回了家。這時候胡雪巖發(fā)揮出了牛人的天性,只見他沉著冷靜,慢慢摸索著下去,把那個孩子拉了上來,然后扶上牛背送回家去。注意,是扶上牛背送回家去!處理問題的成熟,遠遠超出同齡兒童的水平。當時,所有的鄰里都贊揚他,說他機靈、勇敢,又有好心腸。看了這一段故事,我們應該想到一句老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們看一個人,三歲的時候,大概就能夠看出他長大以后是什么樣子;到了七歲的時候,就可以想象他老了以后是什么德行。

有人可能會問,現(xiàn)代社會千變?nèi)f化,人的一生也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難道七歲之前所形成的品德,真的能夠決定一個人的終生嗎?答案是肯定的。一個人在社會上,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大的才能,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不是很重要。外國人是以能力為本位,認為有能力就了不起,中國人不是這樣。中國人更看重人的德行—你的品德基礎好,才能越高就越好;你的品德不好,才能越高別人反而越害怕,因為這樣更容易做壞事。這叫做“才能反動論”。

一個人三歲到七歲,我們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本事,看不出有什么才能,否則的話,三歲就知道他長大會當工程師,會當科學家,那豈不是笑話嗎?我們是看人的品德,不是看他的才能。胡雪巖從小就品德高尚,是個“三好學生”。正像鄰居夸他的那樣,機靈、勇敢、好心腸。胡雪巖一生的經(jīng)歷,也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印證。

我們教育孩子要注意,童年重點培養(yǎng)的是孩子的品德,知識以后再去學,不必著急。胡雪巖成長在一個單純樸素的鄉(xiāng)村,這其實對他是非常有利的。因為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他都看不到,可以安安心心地在品德方面學到一些東西。一個人品德基礎良好,一生都會很穩(wěn)固,將來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這是胡雪巖的父母一貫堅持的家風。

胡家的長子胡光鑒出生以后,父親胡鹿泉在生意上遭到很大的挫折,而次子胡光鼎的夭折,更是讓胡鹿泉傷心欲絕。胡雪巖之后又有胡光培、胡光椿兩個弟弟,這使得家境更加窮困。在一連串的打擊和生活重壓之下,胡鹿泉的身體每況愈下。胡雪巖10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父親臨終的時候,把胡雪巖叫到床邊,囑咐他說:“欲興吾家,其惟順兒乎!”他這是告訴胡雪巖:你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我們胡家就靠你了。能對10歲孩童說這話,而且不是在周星馳的電影中,可見胡父真不是一般人啊。可惜胡家有家訓在先,不然胡鹿泉當個大官,憑這眼光多多提拔幾個政府官員,慈禧老太婆或許就不用逃到西安去了。

父親去世以后,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到了胡雪巖母親一個人的肩上。在那個年代,一個寡婦撫養(yǎng)照顧好幾個孩子,生活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對胡雪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就是他的母親—金太夫人。金太夫人一路陪著胡雪巖走到最后,她活得比胡雪巖還要久。

胡雪巖的母親在當時是毫無地位的,甚至在胡家的祠堂里面連她的資料都沒有。但是我們從后人有意無意留存下來的胡雪巖的故事里面卻可以找到一個很明顯的脈絡,在這當中,他的母親金太夫人一直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這樣的一個單親家庭里,一個沒有讀過什么書的寡婦,為什么能夠把兒子教得如此出色?我們不得不更加佩服胡雪巖的母親,而這也正是中國母教了不起的地方。

中國的母親怎么教育孩子?其實就是按照一般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去教導而已。金太夫人沒有教胡雪巖彈鋼琴,也沒有教他學美術,她教給胡雪巖的就是一個健全的人格,這正是胡雪巖成功的基礎。胡雪巖的母親從小就跟他講:到私塾里面要聽老師的話,不要吵鬧;替人家放牛,要好好看管,不要只顧著自己玩兒;出去當學徒,要聽老板的話,要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做好……胡雪巖從小就是在這樣樸素的耳提面命下,慢慢成長起來的。

除了言傳之外,胡雪巖的母親更加注重身教。面對窘困的家境,金太夫人從來沒有在胡雪巖面前抱怨父親早早離世,使得孤兒寡母無人照顧?,F(xiàn)在的單親家庭很多,不少父母整天在孩子面前抱怨,這樣的父母本身心理就不健全。同樣是單親家庭,胡雪巖的母親把他教得這么好,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可以作為教育理論發(fā)展的一個經(jīng)典案例。另外,母親跟左鄰右舍也都相處融洽。她憑的是什么?因為她與人為善,只要是能夠幫到別人的地方,她一定會盡量地去做,而且從來不要求什么回報。一個人要包容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不能事事計較,不能老要求別人。金太夫人的這些行為,深刻影響了胡雪巖的人生態(tài)度,使他一生受用無窮。所以胡雪巖一生非常感激他的母親,對母親始終十分孝順。

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再加上自己的領悟和實踐,為胡雪巖以后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胡雪巖不但聽父母的話,而且自己會去想,父親為什么這樣交代我,母親為什么這樣教導我。他如果像一般人一樣,只怪自己命苦—為什么我生在這么貧窮的家庭,長在這樣閉塞的鄉(xiāng)村,然后就自暴自棄,那還有什么成就可言?我們由此可以看出來,一個人不管生長在什么地方,不管先天條件怎么樣,最后成功與否,完全要看后天怎么努力,怎么去走出自己的路來。先天的環(huán)境和后天的努力結(jié)合起來,才會造就一個人。同樣與胡雪巖在胡里村長大的伙伴,最后發(fā)展卻不一樣,這就是每個人不同努力的結(jié)果。

家道衰落和父親的去世,讓胡雪巖早早就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家里入不敷出,胡雪巖8歲就開始給人幫工,因為年齡小,當?shù)赜譀]有什么就業(yè)機會,他只好替人家放牛,以此賺錢補貼家用。到胡雪巖12歲的時候,一個看似偶然的機會改變了他的命運。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機會,關鍵是看我們怎么去面對。胡雪巖的第一次機會是什么?他是怎么去面對的?又是怎么得以走出家門,逐步進入錢莊的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