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都市文化的黑色精靈
——評林燿德的詩
讀罷林燿德的主要作品,我無可懷疑地發(fā)現林燿德本身已成為臺灣八十年代都市文化培育的一個富有奇跡感的精神現象。
林燿德是八十年代都市文學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可以視為臺灣最具有發(fā)展性和沖擊力的年輕作家,在散文、小說、評論尤其是現代詩的寫作上有著出色的表現。我所讀到的詩集就有《銀碗盛雪》(洪范書店版)、《都市終端機》(書林出版公司版)、《你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光復書局版)三種。他的詩氣度恢宏,視界遼闊,以奇詭的心靈幻想、異色的情愛心理、變幻的都市圖景、嚴酷的國際政治,交匯成當代社會五光十色的文化景觀。盡管我與林燿德年歲相仿,但礙于各自社會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以我匆促的瀏覽,畢竟難以深探其作品的玄奧。本文興許真可能應了痖弦先生的話,“率爾操觚,強作解人”,以致多有差池,令人愧然。
無論如何,將林燿德喻為“現代都市文化的黑色精靈”顯然還是比較妥帖的。對其詩作的評析,我無疑也會基于這樣的文化思考背景來展開。
一
林燿德的詩里總是回蕩著一份不安與焦灼。大至歷史的宏偉場景,小至私我的生活感受,都受著這種深層情緒的支配。對戰(zhàn)爭的恐懼的陰影盤踞在內心,與用性愛方式加以排除的企圖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這首《上邪注》中的《山無棱江水為竭》。而事實上,作為現代人心靈上的那份不安與焦灼在某種生命悖論的動蕩不止中,將永遠不得終結——
在無數人類同時努力做愛的子夜
再度 它悄悄降臨
今年的第一枚核彈
也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后一枚
是時 我們正坐望滿月
卻等待到一顆太陽
在憤怒的大地上
霎時目盲的你我
依舊知覺
山脈 淪陷
江水 逸散
猶如我們做愛后
一片空白的滿足
現代都市社會過于繁雜的變化興替,與現代人偏于敏感的智性思考的復合,導致了這種不安心態(tài)的產生。復雜的現實世界從來給人難以認知、把握的茫然與疲憊,感受的哀絕和判斷的失衡絕非是價值失范的精神后果,唯有掙脫了二元對立的傳統(tǒng)思維與語言模式,我們方可能從中體會到詩人的一種后現代性情感。同時,林燿德作為現代社會的青年分子,又天然地產生著對穩(wěn)定平靜的渴望,青春的躁動本性與現實威脅感之間的沖突,所謂核戰(zhàn)爭恐懼實質上可以說是作為一種具體化了的態(tài)度而存在的,或者說是一種不安的能指。盡管林燿德也一直做著拒斥現實的痛苦努力,但某種不穩(wěn)定心態(tài)似乎已無法消弭,這必然地衍生出他詩中的奇詭的意象幻覺與冷峻入里的骨相。
林燿德所倡導的都市文學的概念,事實上涵括資訊發(fā)達的現代社會整體的生活情態(tài),顯示著一種體現出多元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的廣義的都市精神。當然,詩人面對紛繁的都市現象的思考也是十分復雜的,他是一個介入都市文明的批判者和諷刺者。從林燿德在新近一本散文集《一座城市的身世》(時報文化公司出版)富有個性的精細描狀中,我們也多少可以領略他的“令人興奮,也令人心悸”(痖弦語)的都市感受——
“我有些兒茫然,而且被什么東西躡追不舍的感覺再度強烈地浮現……”(《幻戲記》)“一種缺乏穩(wěn)定性和安全感的安謐和寧靜”,“孤寂是都市人共通的命運……”(《靚容》)“人在都市,就像是駛載著螺殼的蝸牛,在長滿了符號、象征、暗示、密碼和圖騰的草原上,拉開一道繼繼繩繩的蝸篆,纏錯成一幅以虛無感為筆觸的抽象畫面?!保ā痘谩罚岸际邪。豢椫拿骱蜔o明,交雜著希望和失望,交融著理性和謬性……”(《靚容》)“擺脫千年來的隱遁和懷舊心態(tài),而昂然抬頭,以人的自覺與都市化的思考,去前瞻和關切未來?!保ā抖际兄械脑娙恕罚?/p>
當然,在他的詩中,某種以疲憊性焦慮和無名狀恐懼為特征的都市意態(tài)有更好的表現,此不贅述。我只是愿意指出我所注意到的現象,即在林燿德的詩行里,“黑色”意象的反復出現使之已成為令人咀味、引發(fā)聯覺的一種情感底色。不妨援引詩例,如《悲愴說》中的《白銀紀元》一節(jié):
悲愴 沉淀在銀色都市的表層
銀色的建筑銀色的塔銀色的悲愴
我們看到的白銀紀元
是一朵不斷綻放不斷
張開的
黑色的曇花
再看一首《曇花學說——一九九九年九月》
劫余者都必須培養(yǎng)一朵曇花
黑色而且唯美
曇花不是虛無
黑色是比愛比恨都要強盛的勢力
因為曇花不斷綻開
因為黑色不停吞噬
所謂黑色的曇花乃是作為核戰(zhàn)象征的蘑菇云的比喻,它既隱示了詩人的一種核戰(zhàn)恐懼,又頑強標示出詩人的一種復雜的批判性情感。黑色是與銀白色(都市時代的表征)相斥的顏色,它是放逐抒情和明快的,顯現出冷漠、靜肅、沉重的色彩,超越了兩極化的情感,給人清醒、超離甚至冷酷的審視感,同時,在某種寂滅感中包含恐懼的不安。這一切正是林燿德的詩提供給我們的一種消解性的“黑色情境”的心理學蘊涵。它體現了八十年代詩人的一種理性素質和社會批判態(tài)度,甚至可以說,林燿德本身就是一臺“冷靜的電腦”,“帶著喪失電源的記憶體/成為一部斷線的終端機/任所有的資料和符號/如一組潰散的星系/不斷/撞擊/爆炸”(《終端機》),“終端機”是充滿現代智慧的個體化象征。
二
林燿德在詩集《你不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的扉頁題下的——“獻給/跨越語言也被語言跨越的世代”,與他的詩中始終彌散著的解構情調是緊密相關的。或許只有從這一后現代思維框架著眼,才有助于我們真正認識和理解林燿德。盡管在某種程度上他企圖進行的還僅是觀念的實踐,而現實本身并未真正抵達后工業(yè)文明時代。我所認為的作為都市文化一個富有奇跡感的精神現象的林燿德,同樣包含了其文化意識的某種敏感力與趨前性、藝術情態(tài)的某種深度隱涵與平面形式相互錯雜的意蘊在內。這一點對于我們評斷目下的先鋒小說與詩歌同樣具有啟迪。
對林燿德來說,所謂解構情調的發(fā)生原由,當然是來自詩人的“不安的能指”的動蕩不定,他未有也無法真正握有存在之端,因而導向了對確定性的虛幻感。譬如《蚵女寫真——報道攝影實例示范》:
每一次臺風撲襲
她用綿綿的胸脯死硬護守
飄搖剝離的蚵架
(我替她在面頰抹一把泥
以至于保持住自然的神色)
每一次臺風撲襲
狂風卷走了人間的一切溫暖
沖走蚵仔
卻沖不走腥味
分不清,淚和雨
(請側頭哭泣,社會大眾才有同情)
括弧里的話作為反襯,構成了對所謂報道攝影的寫真性的強烈質疑與諷刺。顯然,這是詩人形式意識過于強烈的解構方式,其結構化的顛覆意味還未進入更深的精神層面,但我們無法否定它的懷疑精神。
我們也不必懷疑,林燿德的解構情調乃是與發(fā)生“真實”危機與“意義”失落的現代人文思想背景聯系在一起的。隨著傳統(tǒng)的人文信念發(fā)生認識論的危機而解體,人們不再相信所謂歷史的真實性與因果論,認為任何解釋和理解都不可能重現原來的意蘊,都是虛幻的、不可靠的語言敘述。按照雅克·德里達的觀點,意義是無始無終的符號游戲的副產品,它是某種懸浮的、延遲的東西,無法被輕易地確定。而任何超越的意義(所指)譬如上帝、自由、理念體系,也都是虛構的,是語言能指的運動結果,當它被其他意義趨求而成為起源或目標時,就形成了某種目的論的線性發(fā)展的秩序,某種完整而封閉的意義等級系統(tǒng),而這正是所謂意識形態(tài)幻覺的肇始,也是解構批評的著眼點。通常認為,文學作品(包括詩)產生的快樂,就是一種認識的快樂,是一種自我認識或認識對于人類處境的真實描述。那么,我們將作品放在這樣的人文背景上來閱讀也應當被看作是具有開闊視界的自由游戲。
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認識方式,二元對立的思維與語言模式習慣于在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事物之間進行嚴格劃分,仿佛二者唯有相斥而不可調和,譬如善/惡、神/魔、真/偽等。一旦產生了二元論的形而上學觀念,就會有永遠無法解決的矛盾,在人的價值認證和判斷中頑強地發(fā)生作用。解構正是對這種二元對立組的拆散,從本文意義上證明二者的相互顛覆性和可相對性,體現出某種自由懷疑主義態(tài)度。可以發(fā)現,“解構”所要破壞的正是傳統(tǒng)信念與價值尺度的神圣性,以建立起人類新的自我認識。
林燿德作為一個當代都市詩人,他的詩發(fā)散的解構情調無疑可以視為某種智慧快樂的洋溢,鮮明地體現出透徹的思辨力和人文眼光。更使人贊嘆的是,他的詩往往氣魄宏大,結構謹嚴,想象奇特,辭采靡麗,巨制佳篇為數頗多。譬如這首長達三百行的《木星早晨》,就是描述歐洲神話中主神奧丁用眼睛換取智慧泉水的典故,配以木星“大赤斑”的科學現象,充分展現了神魔決戰(zhàn)的奪人景象。正像有評論指出的,它表明,神魔作為兩股對抗力量,勝者為神,敗者成魔,交戰(zhàn)反復進行,不斷進行正反合,其實二者一體同源,這種宿命根源于人性的矛盾。林燿德還有一首《靈魂的分子結構式》,以上帝與撒旦(漢字)同體的思想,十字架圖形一樣顯示了質疑傳統(tǒng)信念的神魔同體,這可以看作是對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打破,從相互寄生的角度消解了神魔二者的絕對對立,使傳統(tǒng)觀念模式從發(fā)生到顛倒,陷入困境,到徹底瓦解。盡管這種反諷意味令人感到殘酷,但它確實從歷史想象與語言幻覺兩個層面,有力地揭露了這類二元對立模式維系的人文信念的虛幻性。
寫于1984年的《線性思考計劃書》被稱為臺灣后現代主義的宣言詩之一。在我看來,它同樣也是林燿德的“不安的能指”的移位投射。以下是《語言學的看法》一節(jié)——
不可述說者 被詩的語言緊緊包扎
可述說者 被詩的語言狠狠砍殺
分析學派與禪宗也不得不提起語言的假面
他們用語言揭去一層層語言的花瓣與假面
仍然無法洞穿 自己臉上的假面
包括形而上學與巫術也是后于語言的存在
抽象的語言思考與可聽聞的語言發(fā)音它們
脫離了人類而形成一個超越生命的真主宰
回過頭來 成為證明人類存在的唯一根源
人類把持著語言假面的說法 其實
乃是語言統(tǒng)治文明的真相 一再
模擬現實世界的語言已經躍為文明的上帝
詩是上帝 除了哭泣
詩是上帝 除了做愛
或許它同“跨越語言也被語言跨越的世代”這句話是相通的,語言成為了主宰,成為了中心,卻無法永遠固定其位置,反復循環(huán)而無終止。事實上,世間的其他事物亦復如此,都處在無始無終的反復運動中,動蕩不定,企圖成為超越的存在只能是一種幻覺。既然如此,一切便都是不可靠的、虛幻的和不可把握的,不可能真正擁有某種存在,這種現代狀況可以概括為:無中心性和非確定性。
所謂解構情調,在情緒層面上,用特雷·伊格爾頓的話來說,正是“興奮與幻滅、解放與縱情、狂歡與災難”變幻交織的混合產物。解構立場的產生當然源自某種特定的現實政治的失敗與幻滅,但它同樣包括了對現實生存狀態(tài)的無中心性和非確定性的哲學確認。既然由超越的所指所支撐的作為整體的信念體系被認為是虛幻的而可以消解,那么人們勢必陷入無中心對象的零散化和非連續(xù)狀況,無須整體地介入現實,更無須同所謂作為整體的系統(tǒng)發(fā)生對抗或發(fā)生挑戰(zhàn)。在我看來,林燿德面臨的正是與此相似的文明狀況。盡管林燿德詩的解構情調,也是帶有某種觀念性的個體運思,但它們作為對傳統(tǒng)人文信念和思維規(guī)范的神圣性的一種徹底放棄與褻瀆,其滲透著的智性思考又足以使人興奮。
無法回避的事實是,解構情調具有的破壞性,既針對對象,又指向自身。這成為了一個規(guī)則。也許正因此,林燿德詩中“不安的能指”的解除才被注定為無望,無法真正擁有并明確肯定什么,當然就無法擺脫無始無終的循環(huán)反復,以虛幻的性愛方式來排解,也只能帶來更大的無奈,導致更強烈的無定感和虛幻感。向人自身宣布某種存在信念的虛幻性,不啻是一種莫大的冷酷。林燿德詩的放逐抒情的黑色情境,正是向人們揭示了一種企望的虛無。這是一種生長于現代人內心的宿命的悲哀,誰又能了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
三
林燿德作為當代都市詩人表現的后現代性情感,主要集中展示在都市和戰(zhàn)爭兩類題材的作品中,但以描寫都市景觀及生存心態(tài)的詩而言,已不再是一般地表現異化主體的壓抑、焦慮、孤獨、絕望的情緒,而更多地趨近冷漠、虛無的色彩,理智而淡漠。譬如《一或零》:“在這個數字至上的時代/除了IC缺貨我們終將對一切真實無動于衷”。而茫然無奈狀則如《都市·一九八四》:“真的我不再抱怨什么/不再批判什么/只是稍稍厭倦罷了”。他的《七〇年代》這樣寫道:
我們的愛
既不屬于個人
也不屬于群眾
那是自生命的悲憫中抽離出來
以慈祥的姿態(tài)向人群擲去
又被世人以憤怒擲回的石塊
倘若我們的愛只是這樣的石塊,我們于時代社會還能有更大的企圖嗎?自然,這首詩隱含的諷嘲意味冷謔地消解了我們愛的企望。后現代情感作為兩極化的情緒態(tài)度的消解和融化,是一種混合和超離的產物,甚至在形式上使對立的要素并置拼接,進行有意味的組合。林燿德的精心實驗同樣貫徹了某種解構態(tài)度。林燿德有關都市狀態(tài)這路詩包括《暴走族》《斷指手套》等,雖然沒有十分出色的表現,但部分作品,譬如《報導詩學》《不明物體叢考》兩輯著眼于未來后現代文明狀況,通過藝術形式的探索展示了新的面目。
對林燿德來說,他詩中那份不安心態(tài)的主能指就是核戰(zhàn)恐懼。戰(zhàn)爭于林燿德是超經驗的事件,而不是現實的威脅,他這代人對戰(zhàn)爭幾乎不可能有直接的印象,但即使在某些非現實情境的詩作里,林燿德的這種指涉仍然顯得強烈,甚至在科幻性詩作中,作了大膽而奇詭的豐富想象,堪稱卓然。林燿德的這種敏感及其想象經驗除了早慧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由現代社會的資訊發(fā)達所帶來的,也是現代社會個體生存的深層的危機感的具化反映。林燿德曾經說過:“人類的文明,就像是凍結在琥珀中的甲蟲,終究要敗壞在一次無可挽救的劫火之下嗎?踏著火光走出來的人類文明,會不會消失在火光之中呢?”在這里,林燿德的這份不安已成為對人類文明的超個體的憂患了,他的《世界大戰(zhàn)》中形容核戰(zhàn)的“光/更強的光”,就是對戰(zhàn)爭惡果的簡潔、強烈而有力的控訴。林燿德筆下能夠顯示當代國際政治風云的舒卷變幻,寫出《馬可仕頭像》《艾奎諾現象》《柯尼印象》《一個錫克族衛(wèi)士的自白》《日蝕》等詩,同樣足以體現他開闊的全球性視界,縱橫捭闔的氣魄以及作為當代詩人難得的閱歷與個性。
與核戰(zhàn)恐懼陰影相交錯的,是林燿德詩針砭深徹的反戰(zhàn)思考。他的《戰(zhàn)后》里有這樣的詩句:
失去戰(zhàn)爭
我也淪喪一切
卸下戎裝
我開始痛恨和平
這首詩令我想起四十年代九葉詩人杜運燮的名作《追物價的人》,同樣采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加以頌揚,實質上卻是以此揭露和嘲弄事物的荒誕性與陰暗面,效果尤其強烈。然而,林燿德的詩卻還更深地隱示了類似他的《木星早晨》表達的思想,戰(zhàn)爭與和平并非絕對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的,它們循環(huán)反復,沒有終止,根源同樣在于人性陰暗的矛盾。這又是人類一種悲哀的宿命,因為和平作為某種人文信念已被證明了它的失去神圣的虛幻性,如圖《薪傳》一詩所顯示的,人類家族的本質最終只能統(tǒng)歸于“人類的哭泣”,或者如《空白》一詩所指出的,“歷史依舊歷史/依舊蒙著面紗除去一層還有一層/最后一層的后面/一片空白”。這種深刻的解構冷酷地揭露了人類家族的游戲本性,而其所謂游戲本性本身就是一種破壞性的解構操作。林燿德所扮演的正是作為媒體的人類文化的黑色精靈,他是裁決歷史,還是預言未來?他是試圖消解文明,還是揭示自身虛妄?
我們是否能走出解構的宿命的魔圈呢?
四
林燿德的詩一直流溢著詭譎與歧義,盛滿語言之雪的銀碗。也許,我們每每只能發(fā)現它某一側面的燦爛與奇詭。
然而,唯有林燿德不斷繼續(xù)他的創(chuàng)造,他的詩才會永遠擁有一種奇跡感。這也是我對林燿德的真誠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