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辯士李斯:一位揣摩王權的高手

中國士人 作者:何立明


四、辯士李斯:一位揣摩王權的高手

辯士,能言善辯之士,游說之士?!瓣巸?nèi)辯士,使圖其計。”(《管子》)“使其既據(jù)長安,大張勝氣,分慰居民,合饗士卒,使辯士以尺書風諭威德,則赤眉、延岑可指麾而定矣。”(宋·陳亮《酌古論》)

李斯出生在偏遠楚國,本是一個看倉庫的小吏。有一天,他毅然背職離鄉(xiāng),越過一條又一條國境線,在數(shù)個國家間尋找布衣為相的機會。最后,他暫住在一個充滿活力的都城——秦國咸陽,開始了秦國夢。幾年后,他成為一顆政壇新星,一大批重要人物,如嬴政、呂不韋、韓非、蒙恬、趙高與他量力比權;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呂不韋專政、嫪毐謀反、嬴政收權、諫逐客書、統(tǒng)一戰(zhàn)爭、廢除封建、焚書坑儒、二世之立,均置身其中,甚至由他一手促成。

一尾小泥鰍躍升為一條云龍。追溯其發(fā)跡史,他的口才,即他的辨術,是擰開他人生事業(yè)魔盒的一把鑰匙。

1.辯才:是非討論偷換成立場問題

李斯(前284~前208),戰(zhàn)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早年為郡小吏,后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做了一名隨從侍官;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yè),被任為長史,即朝廷幕僚。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隨后任其為客卿,這樣,李斯便有了給秦王上書寫折子的資格,進入了決策層。不料,嬴政十年(前237),由于韓國水利工程師鄭國的“疲秦計劃”東窗事發(fā),秦王下驅(qū)逐六國客卿令。李斯亦在被逐的名單中,乃上《諫逐客書》。他抓住秦王要建天下強大國家的心理,力陳逐客對帝國事業(yè)的危害。三寸不爛之舌如巧簧,句句撩撥到了秦王的心思上,很快撫平了嬴政的煩惱;其辯論術猶如鋒利的鐮刀,一刃一刃削掉了對手觀點的鋒芒。“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边@次成功說服秦王改變移民政策,在一場論辯的表面背后,貫穿了制服異議的一個論辯絞殺套路。

首先,李斯的詭辯術是把邏輯問題偷換成立場問題,以善惡壓倒真?zhèn)巍G貒鹂驼叩钠鹨?,是韓國人鄭國以浩大的工程去消耗秦國的財力物力,使之無力軍備。李斯避開“逐客令”起因不談,逐客之后補益也隱而不提。只談來客對秦王的好處,談逐客對秦國的害處。實際是把逐客結果諸多可能中的一個,鉸接成必然危害的一種現(xiàn)實:“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鼻赝踝畲蟮募芍M,是六國強大而秦國不足。李斯在逐客與國際優(yōu)勢消長之間建立邏輯聯(lián)系,抓住了政治正確性。同意逐客就使秦國弱,取消逐客便促秦國強。這樣一來,對一個具體政策的取舍,就上升到愛國、對秦王忠誠的高度。

另外,李斯的詭辯術同時還是打壓術,玩弄借力打力的游戲。一是因為這場辯論的裁判是人,情感好惡必然參與,打擊觀點不如打擊情感;二是個人利益也與這場辯論相關聯(lián),抓住利益就是抓住輸贏;三是這個裁判者不是普通人,是一國之君,是威懾人的“勢”,站在“勢”一邊就意味著勝利。所以,揣摩秦王的心思是辯論勝負的關鍵。李斯當然吃透了秦王所思所想,拿準了秦王心理。秦王的最大心愿是兼并天下,那么李斯就說逐客就是資助六國,留客就是強大秦國。李斯的辯綱緊緊抓住秦國霸業(yè)成敗作為靈魂。這樣一來,逐客就是向秦王的意志宣戰(zhàn)。誰敢不退卻?

除了偷換概念的詭辯術、揣摩權威心理的打壓術,李斯第三用的就是恐嚇術。李斯自始至終、反反復復編織一張國難圖:逐客則秦國大廈將傾,留客則秦國大廈將立。把將來時說成完成時、可能性說成現(xiàn)實性,強大的想象產(chǎn)生真實。這樣,《諫逐客書》成了盛世危言,用詞、造句、概念和邏輯都盡其可能地無限夸大且文采飛揚,氣勢磅礴,其力量勝過千軍萬馬。

由此《諫逐客書》成為策論的歷史名篇,修辭邏輯大于事實邏輯,影響了中國后來文章喜好上綱上線的傳統(tǒng)。

2.辨術:邏輯、理論和事實不在同一個平面

辯論,亞里士多德叫對話的藝術,也叫對話辯證法。亞里士多德認為辯論原本是搭建普遍的理念,不是回答具體的見解。辯論提供的回答,不在歷史主張、具體見解的層次上,而是位于普遍的概念層次——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明白清晰的理念。

相反,李斯的辨術則不然。李斯通過修辭術來搭建“情景”,先從歷史談起,談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得出重用客卿的好處這個“見解”。接著再在“見解”引導下談現(xiàn)實。列舉也是有選擇的,諸如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劍,所乘之纖離之馬,都是秦王之愛好,來自秦地之外、諸侯六國。秦王所恨六國的均不提,在“見解”的邏輯下也提不出。最后談立場,與亡國圖景相接。李斯大打感情牌,做的都是說服術,與真假并無必然關系。亞里士多德說辯論是從具體情景中找出事物的普遍理念,比如回答某某人在某某情況下的所作所為合理嗎?首先要追究什么是“理”——超越利害關系的一個普遍理念,其下才能得出一個普遍的結論。《諫逐客書》問的是“逐客令對秦王有好處嗎?”最終結論是“好”?!袄怼睂κ挛锒裕强陀^的;“好”對人而言,是主觀的。這就徹底排除了客觀性,或超脫利害關系的公正性。所以,最后“逐客不好”的結論,不一定合“理”,但一定很“好”。再加上其文采和氣勢,使《諫逐客書》有了強大的感染力和煽動性,恰恰沒有真理性。

3.辯士:李斯辯術在戰(zhàn)國策士中通用

李斯的辨術實際是戰(zhàn)國策士通用的方法。當年衛(wèi)國商鞅游歷到秦國,依靠孝公的寵臣景監(jiān)求見。前幾次與孝公談都不被接受,直到三次之后,商鞅的游說才被啟用。事實上,不是策士說服了國王,而是三談二崩后,商鞅吃透了秦孝公的心思,投其所好,換了一套國策滿足了孝公的心理。一見孝公時,商鞅用堯、舜治國的方法游說大王,不被用;二見孝公時,商鞅改用禹、湯、文、武的治國方法游說大王,仍不被用;三見孝公時,商鞅再用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游說大王,隨即受到大用。所以游士的關鍵是,與諸侯王一拍即合,并不一定有“理”(規(guī)律性),但一定合“善”(目的性)。后來人問商鞅:“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鄙眺被卮穑?/p>

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shù)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

采用帝王治國的辦法,建立夏、商、周那樣的盛世,大王說時間太長,不能等幾十年、一百年。所以,商鞅游說強國之術的辦法,大王特別高興。這也就不能與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同理,李斯辯術也是讀懂了大王只為勝負輸贏、急功好利的心思。從邏輯上看,游士(策士)所依托的文化就是一種非理性文化?!八枷搿⒅R和信仰”這三個精神主體,西人亞里士多德將其關系處理成邏輯對立的。知識是學術而中立的,信仰是有立場和價值性的;而思想不過是知識和信仰在實踐中的運用和展開,而東方游士(策士)將三者混為一團。從歷史趨勢看,戰(zhàn)國介于割據(jù)亂世與統(tǒng)一治世之間。春秋諸子分為兩大治國理念,或分裂行霸業(yè),搞封建割據(jù);或復禮行王道,搞統(tǒng)一天下;到了戰(zhàn)國士人已經(jīng)清晰分為兩大陣營:一是以儒士為代表的先秦統(tǒng)一派(儒、墨、韓),以王道理想反映著歷史統(tǒng)一的必然;二是以策士為代表的先秦割據(jù)派(縱橫、老、莊、兵、楊朱),以霸道之術、“權謀詐用”,縱橫捭闔著割據(jù)的時局。

遺憾的是,游士(策士)盡占急功好利之機會,往往結果不能夠保全其身。因為簡單霸道僅為權宜之計,而非經(jīng)緯大業(yè),邏輯與歷史謀略均背“道”而馳。秦國行簡單霸道,對耗時太長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不感興趣,使霸業(yè)隨霸主去世而遽亡,李斯也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斬于咸陽市,并夷三族。

  1. (春秋)莊子:《莊子·雜篇 天下第三十三》,安繼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 (西周)周公旦:《周禮·秋官司寇第五·敘官》,錢玄注,岳麓書社,2001
  3.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年》,岳麓書社,2001
  4.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岳麓書社,2001
  5.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岳麓書社,2001
  6. (美)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二章 亞圣與始皇》,三聯(lián)書店,2007
  7. (清)顧炎武:《日知錄校注·卷十三 周末風俗》,陳垣校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8. (春秋)管子:《管子·霸言第二十三》,李山注解,中華書局,2009
  9. (西漢)東方朔:《答課難》,載《漢賦》(章滄授 芮寧生選注),珠海出版社,2004
  10.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卷十一 齊策四·齊宣王見顏斶》,宋韜譯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11. (春秋)管子:《管子·霸言第二十三》,李山注解,中華書局,2009
  12. (春秋)管子:《管子·制分第二十九》,李山注解,中華書局,2009
  13. (東漢)王充:《論衡·卷十三 效力篇第三十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4. 黃宣民、陳寒鳴:《中國儒學發(fā)展史·第一章 孔子和早期儒學·第五節(jié) 孔門弟子與早期儒學的傳播》,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
  15. 錢穆:《國史大綱·第四章 霸政時期 春秋始末·四 霸政衰微后之大夫執(zhí)政》,商務印書館,2010
  16. (北宋)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北渚亭賦》,維基,http://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799569&remap=gb
  17.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中華書局,2006
  18. 劉勃:《歧途哭返說戰(zhàn)國》,京華出版社,2011
  19. 吳興明:《人·詭·謀》,載《道德中國》(劉智峰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20. (戰(zhàn)國)公羊高:《春秋公羊傳·僖公二十二年》,徐明注釋,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21. (春秋)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中華書局,2006
  22. (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計篇第一》,郭化若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3. 冷成金:《讀史有智慧·儒家智慧》,重慶出版社,2010
  24.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華書局,2006
  25. 劉勃:《讀罷春秋不成歌》,京華出版社,2010
  26. (戰(zhàn)國)韓非子:《韓非子·五蠹第四十九》,徐翠蘭譯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27.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三 三十世家·趙世家第十三》,中華書局,2006
  28.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卷十八 趙策一》,宋韜譯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29. (臺灣)柏楊:《柏楊曰·序》,海南出版社,2006
  30.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中華書局,2007
  31.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列傳第三十九》,中華書局,2007
  32. 出自孔子“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一語,見《左傳·哀公十一年》
  33.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豫讓》,中華書局,2006
  34. (戰(zhàn)國)孟子:《孟子·離婁上》,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5.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中華書局,2006
  36. (春秋)孔子:《論語·陽貨第十七》,中華書局,2006
  37. (戰(zhàn)國)孟子:《孟子·離婁下》,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8. 龐樸:《孔孟之間——郭店楚簡的思想史地位》,《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39. (戰(zhàn)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下》,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40. (戰(zhàn)國)孟子:《孟子·公孫丑上》,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41. (春秋)孔子:《尚書·蔡仲之命》,王世舜譯注,中華書局,2011
  42. (春秋)孔子:《尚書·周書·泰誓》,王世舜譯注,中華書局,2011
  43. (戰(zhàn)國)孟子:《孟子·離婁下》,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44. (春秋)孔子:《尚書·康誥》,王世舜譯注,中華書局,2011
  45. (戰(zhàn)國)孟子:《孟子·盡心下》,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46. (南宋)朱熹:《四書章注·孟子集注·卷七 離婁章句上》,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47. 引自(美)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tǒng)》,載《歷史與思想》,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76
  48.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華書局,2006
  49. (戰(zhàn)國)孟子:《孟子·萬章上》,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0. 引自傅有德:《希伯來先知與儒家圣人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51. (戰(zhàn)國)孟子:《孟子·公孫丑下》,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2. (戰(zhàn)國)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下》,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3. (戰(zhàn)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下》,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4. (戰(zhàn)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下》,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5. (戰(zhàn)國)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下》,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6. (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 伶官傳第二十五·序》,中華書局,1974
  57. 郭連友:《孟子思想與日本》,《文史知識》,2012年第4期,第85—90頁
  58. 引自季惟齋:《疑孟說》,載《征圣錄·卷二 群經(jīng)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9. 尚斌、任鵬、李明珠:《中國儒學發(fā)展史·第三章 孔子之后的儒學分化》,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
  60. 黃樸民:《孟子身后的遭遇》,《光明日報》,2014年12月29日第13版
  61. (南宋)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九·韶州州學濂溪先祠記》,維基,http://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909187&remap=gb
  62. 引自王記錄:《理學與兩宋史學的義理化特征》,《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2期第149—154頁
  63.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中華書局,2006
  64.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卷三 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宋韜譯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65.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七年》,岳麓書社,2001
  66. (東漢)王充:《論衡·卷十一 答佞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67.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中華書局,2006
  68. (春秋)莊子:《莊子·雜篇 天下第三十三》,安繼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69.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中華書局,2006
  70. 顧頡剛:《武士與文士之蛻化》,載《史林雜識初編》,中華書局,1963
  71.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中華書局,2006
  72. 劉良?。骸度迨恐q與策士之辯》,《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第51—53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