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漢代詩歌文體流變與文人產生的意義

中國詩歌史通論 作者:趙敏俐 編


第二章 漢代詩歌文體流變與文人產生的意義

我們這里所說的漢代詩歌,指的是從公元前205年至公元195年這400年間、也就是從西漢高祖元年到東漢獻帝興平二年之間的詩歌。從歷史朝代的更替來講,東漢的最后滅亡要算到公元220年,即漢獻帝延康元年(建安二十五年)。但人們卻習慣于把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以后到東漢滅亡的一段時間稱之為建安文學,并把它放在魏晉文學史中來論述。[1]這一方面說明文學史的分期與朝代的分期不完全一致,同時也說明文學的發(fā)展歸根到底還是與社會的重要政治變革緊密關聯(lián)的。

漢代社會的歷史巨變對漢代詩歌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無論是新的創(chuàng)作主體的產生、詩人心態(tài)的變化,還是詩歌內容與詩歌體式的更新,都與秦漢以來的社會歷史巨變息息相關。所有這些巨變,最終都體現(xiàn)在漢代詩歌的文體流變方面。因此,要對漢代詩歌以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首先要從辨體開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