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桿
石欄[1]最古,第近于琳宮、梵宇[2]及人家冢墓。傍池或可用,然不如用石蓮柱二,木欄為雅。柱不可過高,亦不可雕鳥獸形。亭、榭、廊、廡[3],可用朱欄及鵝頸[4]承坐;堂中須以巨木雕如石欄,而空其中。頂用柿頂、朱飾,中用荷葉寶瓶、綠飾;“卍”[5]字者宜閨閣中,不甚古雅;取畫圖中有可用者,以意成之可也。三橫木最便,第太樸,不可多用。更須每楹[6]一扇,不可中豎一木,分為二三,若齋中則竟不必用矣。
[1]石欄:以整石鑿空,中部作花瓶撐,上部為扶手,稱石欄桿。
[2]琳宮、梵宇:琳宮,道觀。梵宇,佛寺。
[3]榭、廊、廡(wǔ):榭,建筑在高土臺上或臨水的木屋,多為游觀憩息之所。廊,屋外列柱覆頂?shù)耐ㄐ羞^道,隨形而彎,依勢而曲,以分隔院宇。廡,堂下四周的廊屋。
[4]鵝頸:可供人歇息坐靠的一種靠欄,靠欄中的木柵彎曲如鵝頸,因此得名。今俗稱“美人靠”“吳王靠”。
[5]卍(wàn):寓意吉祥的標(biāo)志。
[6]楹:古人以“楹”代指房屋開間,如“三楹”即三開間寬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