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言小議

王恩涌文化地理隨筆 作者:王恩涌 著


語言小議

目前世界上有多少種語言,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有2000多種,有的則認為有5000多種。其差距之大,原因在于確定一種語言是比較困難的事。

例如,一個地道的北京人,聽懂上海話很不容易,而若聽廣東話,則如同聽外國人講話。北京話、上海話、廣東話都是漢語中的方言,可是彼此互通程度則不太多。

相反,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語、蘇聯(lián)的俄語,都屬斯拉夫語族,但屬于不同的語種,他們之間互通的程度卻大于50%。

語言是文化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要素??梢哉f,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也被民族學家公認為是一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彼此差異的主要特征,它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因此,語言是文化地理學家比較注意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文化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語言的分類方面往往采用發(fā)生學的方法,按照語言的淵源和親緣程度將語言分為若干語系,在語系下,又依次分出語族、語支、語種。語種內還可分出方言。

印歐語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系,它共有4個語族。日耳曼語族中,英語、荷蘭語、比利時北部的弗萊芒語、德語屬西支,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冰島語屬北支。南支的拉丁語族中有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和羅馬尼亞語。東支的斯拉夫語族中有俄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波蘭語、保加利亞語、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語與斯洛文尼亞語等。印歐語系中的印度-伊朗語族有印地語、烏爾都語(在巴基斯坦)、孟加拉語、波斯語(在伊朗)、普什圖語(在阿富汗)。

由于語系中一些國家過去占有大片殖民地或實行移民,其語言會傳播到其他地區(qū)。例如,英語擴散到北美的美國與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與新西蘭以及南非、新加坡等地;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傳到拉丁美洲;法語傳到西非。

漢藏語系中人數最多的語種是漢語。在語族方面:藏緬語族中有藏語、彝語、緬語等;苗瑤語族中有苗語、瑤語;壯侗語族中有壯語、傣語、泰語、侗語、黎語。原來認為與該語系有關的朝鮮語和日語現多數學者認為屬于烏拉爾-阿爾泰語系。越南人使用的越語其系屬未定。

閃含語系中有閃語族和含語族。阿拉伯語屬閃語族,是阿拉伯各國通用的語言。含語族中主要有索馬里語和埃塞俄比亞的加拉語。以色列人使用的希伯來語屬閃語族。

烏拉爾-阿爾泰語系中主要有歐洲的芬蘭語、匈牙利語;西亞的土耳其語;蘇聯(lián)中亞的哈薩克語、烏茲別克語、土庫曼語、吉爾吉斯語;中國的維吾爾語以及中國與蒙古的蒙古語。

班圖語系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由于語系形成較晚,屬于較為初級的語言,雖然語種較多,但彼此間緊密相連,差別較少。其中主要的有西非尼日利亞的豪薩語、東非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斯瓦西里語、扎伊爾的魯巴語。

南島語系為印度洋和太平洋諸島上居民使用的語言。其中主要有馬來語、印度尼西亞語、他加祿語(菲律賓)、馬達加斯加語、波利尼西亞語等。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有56個民族,而實際使用的語言則由于有的民族不止一種語言而超過56種。其中,屬于漢藏語系的有35種,屬于烏拉爾-阿爾泰語系有19種,南島語系4種,南亞語系4種、印歐語系2種,未定的有2種。除漢語外,使用人數較多的語言有壯語、維吾爾語、彝語、苗語、藏語和蒙古語。

在漢語中,由于各地區(qū)在發(fā)音及詞匯上的差異產生了不少方言土話,差異較多。主要有7大方言,其中最大的是北方方言,亦稱普通話、國語、官話,其分布地區(qū)占漢語地區(qū)的四分之三,使用人數占漢語人數的70%。官話又因地區(qū)差異而分出北方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下江官話。

其余6種方言為吳方言(蘇南與浙江)、湘方言(湖南中部)、粵方言(廣東、廣西東部)、閩方言(福建、廣東東部)、贛方言(江西、湖北東南)、客家方言(分散于廣東、福建、江西等?。?。這些方言有的內部亦有較大差別,如閩方言中,又可分閩北話、閩南話,而閩南話中又可分出廈門話、漳州話、泉州話等。

漢語可以說是世界上不僅使用人數最多,而且內部各地區(qū)間發(fā)音差別較大、彼此互通性較差的一種語言。但是,與世界各主要拼音文字語言相比,漢語的最大特點是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jié),每個音節(jié)代表一個音義。其詞匯雖一般有單音詞,但更多的是雙音詞或多音詞。詞匯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增加,但字卻很少增加。

另外,漢語音與字相脫節(jié),盡管同一字各地發(fā)音不同,但對字含義的理解卻是一致的。這點對中國文化的統(tǒng)一性有很大作用。它不像其他地方語言發(fā)音不同,字隨音變,結果分成不同民族。

語言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人們表達與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它對各種社會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語言與政治的關系十分密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巴黎和會上,一些國家邊界的調整和新國家的界限的確定,大都把語言當作一個重要因素來考慮。由此也推動了語言地理的研究。還有,世界上一國內完全使用一種語言的情況很少見,大多使用兩種或多種語言,因此,語言問題也往往成為敏感的政治問題。

加拿大是英語與法語并存并且兩種語言均作為官方語言的雙語系國家。說法語的法國人后裔大多集中在魁北克省,英語一方面在這里受到排擠,另一方面在英語省內維持法語地位。因而,在加拿大,英語與法語問題成為關系到國家統(tǒng)一與分離的政治問題。

在商業(yè)方面,彼此交往更需要共同語言。十字軍東征時,南部法國人及相鄰的意大利人隨軍打開與東地中海的貿易,結果形成混有法語、意大利語、希臘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的通用語。今天,雖然這種現象已不存在,但是,東非的班圖語,由于與阿拉伯人的貿易關系,與阿拉伯語混合而形成的斯瓦西里語卻成為當地的語言。

在宗教方面,天主教的宗教用語是拉丁語。宗教改革后,英語、德語等紛紛改用本地語翻譯圣經,用當地語言進行宗教活動。這對英語、德語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以色列成立國家時,各地回來的人語言不同,結果以其圣經的希伯來語為國語。

今天,科學、文化各種信息大量增加,各國為促其自身發(fā)展,大多愿互相交流。但是語言的差異卻會造成很大困難。例如,印度是個多民族、多種語言的國家,使用人數在千萬以上的語言不下10種。盡管其把印地語選為國語,但在全國卻很難實現,不得不繼續(xù)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因此,盡管在印度沒有人把英語當作第一語言,但在學校中卻普遍以英語進行教學。

語言的表現是聲音,屬非物質文化,它無形態(tài)表現,但是,地名卻為語言賦予特殊表現形式,具有特殊含義,故有人稱其為語言的景觀。

地名往往反映一地方的特殊的自然與文化特點,而且一旦被命名往往具有頑強的繼承性。因此,地名研究在文化地理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反映早期人類活動的情況。例如,英語是公元5世紀后由丹麥遷移來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等語言混合發(fā)展而形成的??墒牵诖艘郧暗膭P爾特人雖然已不復存在,但倫敦的泰晤士河、劍橋的劍河名稱卻給他們的歷史留下證明。我國的河流,不是稱“河”就是稱“江”,唯獨福建多叫“溪”,這是反映當地原始語言的見證。

在語言承繼問題上,錫伯語成為滿族語言活化石的例子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滿族原居住于我國東北,進關后散居各地,與漢人雜居,加上其原發(fā)祥地的大量漢族移民,現多習用漢語?,F在,除黑龍江某些邊遠地區(qū)滿族聚居的村屯中少數老年人還保留些滿語外,已很難找到滿語使用地區(qū)。

在滿族物質文化中,大到建筑物,小到用具或裝飾品,都可部分地或全部保存下來,供以后的人分析研究。但是,語言的聲音,在過去沒有錄音設備是無法保存的,即使有文字留下,其讀音亦不一定相同,語調的差異就更不用說。

另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交流,語言總是不斷發(fā)生變化。所以,研究語言的發(fā)展與變化比研究其他文化現象難度要大得多??墒牵斠徊糠秩嗣撾x其語言的主體環(huán)境,生活在相對隔離的環(huán)境中,一方面與外界很少聯(lián)系與交流,另一方面內部由于人數較少,其語言變化較慢,保留過去的語言特征往往較其原語言地區(qū)要多。

滿語屬阿爾泰語系中滿通古斯語族。在我國,其語族中的滿語支內包括有滿語、錫伯語、赫哲語。赫哲族分布于黑龍江東部,現只有一千多人,除老人外已不用赫哲語。錫伯族情況卻不同,該民族有八九萬人,其在東北的居民多通用漢語,而其在新疆的三萬多居民則仍保留其語言。

錫伯族的居住地與滿族相鄰,語言相近并相通。17世紀初錫伯族被滿族征服編入八旗。1764年,有三千多人被清政府征調到新疆戍邊。他們聚居在伊犁、塔城、博爾塔拉地區(qū)。結果,錫伯族分布在相距甚遠的東北與西北兩地。由于地處邊疆,加上與相鄰民族語言差異大,而且其居住是同營旗制度相聯(lián)系,自成村落,建有城堡,不但其語言能夠較完整地保留下來,就是其習武風俗亦依然存在,我國優(yōu)秀的射箭運動員多出于該民族。

他們使用的語言無方言差別,由于其與滿語十分接近,故國外有人把其視為滿語的一個方言。其文字亦以滿文為基礎略加改動而形成錫伯文。所以,研究滿語的人現多到新疆的錫伯人居住地區(qū)考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