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老子是個什么人?

老子哲學(xué)大智慧 作者:楊力


第二章 老子傳奇

老子是智者,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jīng)》哲學(xué)思想的精髓,反映了老子哲學(xué)思想的光輝。

“無欲、無為”,是《道德經(jīng)》人生哲理的核心。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巨著,《道德經(jīng)》五千字中蘊藏著精辟的辯證法思想。

《道德經(jīng)》的這些觀點,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幾千年來都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節(jié) 老子是個什么人?

老子(約公元前571—前471年),名聃,春秋時代楚國人(楚國苦縣,即今鹿邑厲鄉(xiāng)曲仁里),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曾做過周王朝的史官,以后即隱居獨處,所處歷史背景為奴隸社會開始瓦解、封建社會開始興起的時代。因此,沒落階級思想在老子身上有一定的反映。但是老子的哲學(xué)思想?yún)s金光閃閃,超越時空,歷垂萬世。

老子的思想于后世反映于《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又稱《道德經(jīng)》或《老子五千文》,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曾有《道德經(jīng)》帛書出土,分為《德經(jīng)》及《道經(jīng)》。

圖6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道德經(jīng)》分為上篇《道經(jīng)》及下篇《德經(jīng)》。據(jù)研究,該書不是老聃所著,但基本上反映了老聃的思想,《道德經(jīng)》這部書的作者現(xiàn)尚無從考訂,但非一人所作已為共識。

老子和孔子是同時代的人,也為春秋時期人,但《道德經(jīng)》卻是在《論語》、《易傳》之后,與《墨子》、《孟子》同期,基本上成書于戰(zhàn)國后期,也有人認為《道德經(jīng)》是戰(zhàn)國末之作品,更有人認為《道德經(jīng)》成書于秦漢之間。而對于老子本人,也同樣有爭執(zhí)。有的認為老子為春秋時期的老聃,比孔子年長,有人則認為老子為戰(zhàn)國時期的李耳,甚至認為是漢代的太史儋。

任繼愈認為,《道德經(jīng)》其實“非一人之言,亦非一時之作”。上界可達先秦,下界下到秦漢,歷時三百年之久,但主要內(nèi)容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兜赖陆?jīng)》的思想受《易經(jīng)》的影響,并和先秦戰(zhàn)國時代的著作,如《易傳》、《墨子》等思想互相滲透,但其主流思想如天道觀、貴柔和辯證法思想則是以反映老子思想為主的。(任繼愈《老子新譯》1985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力啟示

老子的學(xué)術(shù)體系以宇宙自然觀、無神論思想及辯證法思想成就較大。其社會觀有一定的消極性,這和老子的隱士生活密切相關(guān)。因此,盡管他的宇宙自然觀和辯證法思想方面閃爍著光輝,但幾乎被他的消極的社會觀給淹沒了。這就是老子道家在中國人心中頗有爭議的緣由。這也是作為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應(yīng)引以為鑒的。

第二節(jié) 老子的哲學(xué)思想

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鮮明的無神論者,他的宇宙自然觀總體是唯物的,他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老子的宇宙觀——道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主要觀點記載于后代所撰的《道德經(jīng)》內(nèi)。

(一)老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

老子提出“道”為世界萬物的本源。何謂“道”?《道德經(jīng)》第一章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為萬物之母,為“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第六章)

圖7 道可道,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認為“道”存在于天地萬物之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老子堅信這個“道”是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但這個物究竟是什么,老子自己也說不清,他認為是一種看不見、摸不到的混沌東西,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辈⒁浴按蟆?、“玄”形容之。

(二)老子認為道是物

老子雖然沒有說清楚“道”究竟是什么,但他確定道是“物”,即認為天地造化之母是物,而不是什么神靈,這足以說明老子的宇宙觀是唯物的。對待世界的起源是物還是神靈,這是區(qū)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正如馬克思所說:“全部哲學(xué),特別是近代哲學(xué)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guān)系問題??兩者孰先孰后的問題,是精神先于自然界,還是自然界先于精神??哲學(xué)家依照他們?nèi)绾位卮疬@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先于自然界,從而歸根到底承認創(chuàng)世說的人??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源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xué)派?!保ā读袑庍x集》第二集,馬克思學(xué)說,581頁,人民出版社,1960版)

(三)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始

老子強調(diào)道為萬物之始,距現(xiàn)在無限遙遠,仍有看不見摸不到之勢。老子肯定萬物之母是物質(zhì)性的東西,因此提出“有物混成”,足見老子的道是強調(diào)物質(zhì)的,并非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老子“道”生萬物的演化過程是“道”(“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從有,“復(fù)歸于無”,“歸根于靜”,表示事物從無到有,由有到無,由無到生,由生到死的生長消亡過程,也即由動到靜的轉(zhuǎn)化過程。

(四)老子的“道”是一種宇宙本體

“道”是一種客觀存在,是表示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天道觀,因此,老子提出:“道”的宗旨在于承認事物的起源是物而不是其他精神性的東西,足以說明老子的宇宙觀是唯物的,不能把老子的宇宙觀認為是唯心的。老子的宇宙觀被抨擊為客觀唯心主義是不客觀的,老子的宇宙唯物觀應(yīng)加以充分肯定。當然老子沒有指出這個物是什么具體的東西,這也是當時歷史條件所限,應(yīng)客觀地看待。

但是需要提出的是,老子認為生萬物的這個物,叫不出名字,是恍惚無形的,而且“獨立而不改”(第二十五章)。認為萬物造化之母——“道”,是獨立于萬物運動之外,而且自始至終是不會有變化的。假如老子不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一章內(nèi)反復(fù)強調(diào)這個道是一個物,那么確有可能被理解為物質(zhì)運動之外的什么原始動力。(老子這個形而上學(xué)的錯誤觀點又被莊子錯上加錯地發(fā)展了,見莊子章)其依據(jù)主要為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此句是《道德經(jīng)》對“道”的進一步闡述,然而問題的癥結(jié)也就在這里,把象征“萬物負陰而抱陽”的“一”認為是“道”所生(“道生一”),這就是說在陰陽運動化生萬物之先,還存在著一個產(chǎn)生萬物運動的東西——“道”,這個東西存在于陰陽運動之外,并且獨立而不變(“獨立而不改”)。這就是說,老子把道與萬物運動割裂開來,他雖然也承認這個物是運動著的(“周行而不殆”),但卻認為是獨立的和無變化的,老子的這種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給“道”賦上了形而上學(xué)的色彩。盡管老子的“道”包括宇宙本體及運動規(guī)律兩個概念,但他在論述宇宙本體時,其“道”確是指宇宙本性的,并沒有和代表規(guī)律的道相混。

楊力啟示

老子的宇宙本體——“道”是唯物的(樸素的),是無神論的,但卻又是形而上學(xué)的。因此《道德經(jīng)》這部書反映的老子的觀點是矛盾的既是唯物的,卻又隱藏著唯心的成分;雖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在內(nèi),但在核心問題上卻是形而上學(xué)的。老子的道,如只從某一章句來理解,都有客觀唯心之嫌,只有從全部《道德經(jīng)》,從總體來看,才能把握它的唯物性。

圖8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二、老子的社會觀——無為

老子的“無為”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包括兩個觀念,一是天道無為觀,一是人道無為觀。其中,天道無為觀是積極的、前進的,而人道無為觀則是消極的、倒退的,結(jié)合《道德經(jīng)》原文分析如下。

(一)老子的天道無為觀的宗旨是自然無為

《道德經(jīng)》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崩献拥摹暗婪ㄗ匀弧笔墙艹龅挠钪孀匀挥^,光彩異常?!暗婪ㄗ匀弧奔粗敢裱匀灰?guī)律。這個哲理,應(yīng)用于對待天道是積極的、光輝的,人是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

老子“道法自然”在自然科學(xué)方面有重大的指導(dǎo)意義,是劃時代的。當然順應(yīng)自然和人能征服自然是兩個含義,并非否定人征服自然的能力。人與天地相應(yīng),人生活在宇宙天地之中,自然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體,因此,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是正確的、科學(xué)的。

(二)老子的人道無為觀,是其天道無為觀的社會化

老子把天道無為觀照搬于“人道”,是其最致命的弱點。他強調(diào)人與天地相應(yīng),卻否認人與社會的密切關(guān)系。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對人的影響要遠遠大于自然界對人的影響。

圖9 大音希聲

老子在重天道、輕人道思想的支配下,對社會消極回避,當然他的這種消極回避的人生觀是和他長期的隱士生活分不開的;老子的“無為”在《道德經(jīng)》里共有二十一章論述過,占《道德經(jīng)》的四分之一,足見“無欲”、“不爭”、“不為”在老子學(xué)術(shù)思想中的地位。

圖10 大象無形

(三)關(guān)于老子的無為無不為

人們對老子的“無為無不為”(三十七章)歷來是有爭論的。如果僅從這一句話分析,也可理解為不妄為即能萬為,即不妄為才能做到專心所為,最終才能達到無所不為。否則事事皆為、萬念萬欲,則將一事不為。如此,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方法學(xué)的,而且是哲理性很強的方法學(xué)。但是,如從《道德經(jīng)》對無為論述的全貌分析則不然,《道德經(jīng)》的“無為”包括無欲、不爭、無智、無知、居下、知退、無志、不辨、不信、柔弱??如:

圖11 天下萬物生于有

第八章:“夫唯不爭,故無尤?!保o過失)

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p>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p>

圖12 有生于無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八章:“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p>

第七十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p>

全部《道德經(jīng)》有關(guān)無為一類的訓(xùn)告,俯首皆是。

以這種觀點治國,他主張“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三十七章),只要聽其自然,國家便可自正。人民應(yīng)“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政府曖昧遷就、混混沌沌、得過且過,百姓應(yīng)老老實實不聞不問,甚至提出“不以智治國,國自?!薄@献舆€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ㄎ迨哒拢┲鲝堈疅o為、好靜、無事、無欲,老百姓才能順從,無為才易治民。故老子強調(diào):“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鄙踔翞榱耸姑癫粻幎鲝垺安簧匈t”,即不標榜賢能,不表彰先進,以使未被表彰者保持平衡,為使民不盜,而不置珍貴之物。

老子認為無知才能無欲,提倡不學(xué)無術(shù)。甚至主張人的智力應(yīng)倒退得像嬰兒一樣才能無欲,十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廢除對人民的教育,竟提出愚民政策:“絕圣棄智,民利百倍”(十九章),還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保逭拢懊裰y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保逭拢?/p>

無為無欲將導(dǎo)致什么境界呢?老子在《道德經(jīng)》最后第八十章總結(jié)性地說道;“小國寡民??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币雇说竭h古原始氏族社會,“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相見不相識,足見老子最終向往的是倒退的、落后的、原始的遠古社會。

楊力啟示

綜觀《道德經(jīng)》全文有關(guān)無欲無為的原文來看,老子日“無為”,總體上是消極的、倒退的,他的這些哲理,可以稱之為“隱士哲學(xué)”,用之養(yǎng)生尚可,用之于人事、國事則不可。試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頑強的斗志和奮發(fā)的精神風(fēng)貌,那么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便沒有靈魂了。因此,對老子的無神論及宇宙觀應(yīng)高度肯定,而對老子的無為社會觀則應(yīng)猛烈地抨擊。

三、老子的辯證哲理

《道德經(jīng)》五千字中蘊藏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是《道德經(jīng)》的主要成就之一?!兜赖陆?jīng)》吸取了《易經(jīng)》的辯證法思想,又進一步作了發(fā)展。《易經(jīng)》無論卦序、卦符、卦辭和爻位、爻辭都體現(xiàn)著辯證法思想,如六十四卦卦序、八經(jīng)卦卦序都反映了陰陽消長盛衰轉(zhuǎn)化的規(guī)律,乾卦從初九爻至用九,六個爻的爻辭都充分反映了這一物質(zhì)運動的辯證規(guī)律。如《易·乾》的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九三君子終日乾乾,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龍在天,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乾卦通過龍的潛、在、躍、飛、亢、悔,表達了事物的由弱到壯、由衰到盛、由盛到衰的消長轉(zhuǎn)化的辯證法思想。

總之,《易經(jīng)》八卦原理體現(xiàn)了事物的運動、發(fā)展和轉(zhuǎn)化關(guān)系,有光輝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易傳》又充分發(fā)展了這一思想,如《易·系辭》“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陰陽合德,而剛?cè)嵊畜w”,“生生之為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兑讉鳌るs卦》“損益盛衰之始也”皆是?!兑讉鳌返霓q證法思想是先秦哲學(xué)中最光輝的,對《道德經(jīng)》有重要影響。

圖13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圖14 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

《道德經(jīng)》在事物的轉(zhuǎn)化方面汲取了《易經(jīng)》的思想,又作了精湛的論述,第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動”,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是事物運動的規(guī)律?!叭跽撸乐谩笔菑娬{(diào)衰弱可以向強盛轉(zhuǎn)化。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曲則全”,“枉則直”。五十八章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等皆體現(xiàn)了老子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圖15 老子: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圖16 知止不殆

楊力啟示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弱可轉(zhuǎn)化為強是符合辯證法的,但應(yīng)區(qū)分是代表新興的柔弱或是代表腐朽的衰弱。如過分強調(diào)“有生于無,無生于有”(五十二章),“守柔日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對腐朽衰弱的弱就不應(yīng)再去促使它轉(zhuǎn)化,也不可能轉(zhuǎn)化。事物之間的轉(zhuǎn)化是有一定條件的,離開了一定的條件,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轉(zhuǎn)化的,輕視去創(chuàng)造轉(zhuǎn)化的條件,一切聽其自然,則易跌入庸俗辯證法的泥坑。這也是老子辨證法中最致命的弱點。

四、老子的哲理是千古難變的真理

老子是一位杰出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是道家的先師,他所開創(chuàng)的道家學(xué)派,在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學(xué)術(shù)思想對中國的文化、思想、文學(xué)、藝術(shù)、軍事??都有重要影響,老子的宇宙自然觀尤其有著積極的影響,其“道法自然”哲理閃爍著唯物主義的光輝。《道德經(jīng)》五千字,詞義錘煉,哲理豐碩,為道家經(jīng)典。雖然主要反映老子的思想,但也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老子的最大成就是創(chuàng)立“道”說,提出世界的本源問題,反對神靈,發(fā)揚辯證法哲理。在宇宙天道觀方面,老子的成就是卓越的。對后世哲學(xué)、自然科學(xué)、人體科學(xué)、攝生、氣功??都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世界的本源是物質(zhì),萬物的創(chuàng)造與鬼神無關(guān),甚至連鬼神都是物產(chǎn)生的。這些閃光哲理是千古不變的真理,也代表了中國古代哲學(xué)的先進性。

圖17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圖18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圖19 知止可以不殆

圖20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老子消極無為的社會觀反映在老子的長期隱士生活中,他憤世嫉俗,同情農(nóng)民卻又無能為力,絕望和不平使老子精神世界開始了滑坡,終于產(chǎn)生了消極倒退的無為觀。老子這些觀點對中國人民的影響無疑是消極的、不利的。難怪有人抨擊老子的無為無欲觀是精神麻醉劑,但老子產(chǎn)生這些思想不是有意的,而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應(yīng)該客觀地對待老子的思想。

楊力啟示

總之,老子的社會觀傾向消極,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但老子的自然唯物觀卻是先進的、積極的,應(yīng)加以肯定。盡管如此,老子仍然不失為中國古代有影響的、卓越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

綜上所述,作為道家學(xué)派的老子,對中國古代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反映老子思想的不朽巨著——《道德經(jīng)》也將永垂青史。

第三節(jié) 《道德經(jīng)》倫理哲理及影響

一、老子、道家與孔子、儒家倫理的區(qū)別

《道德經(jīng)》的倫理道德修養(yǎng)與《論語》及儒家大相徑庭。《論語》發(fā)展了《易經(jīng)》陽剛的一面,《道德經(jīng)》則發(fā)展了《易經(jīng)》陰柔的一方,《道德經(jīng)》體現(xiàn)的是坤陰的“厚德”及坎水的柔順,與儒家乾元剛健相對而言,是人生倫理的另一發(fā)展方向。

另外,孔子及儒家的倫理主要解決人際關(guān)系及人與社會、國家的關(guān)系,而老子、道家則側(cè)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莊子的宗旨則為回歸自然。

此外,孔子、儒家的倫理觀點是向上的、積極的入世觀,要求自己的一生要為國家社稷奮斗、效忠;老子、莊子和道家則恰恰相反,主張出世、離世、消極、回避,老子甚至向往追求“小國寡民”的世外桃源生活。

圖21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p>

圖22 曲則全,枉則直

圖23 老子:致虛極,守靜篤

楊力啟示

總之,孔子、儒家的倫理是入世的、積極的,強調(diào)與社會相融一;而老子、道家則主張出世、離世,強調(diào)與自然相合歸。下面的論述可以看出老子的社會觀并非消極,而是權(quán)宜的。

儒家是社會道德觀,道家則是自然道德觀,這是儒、道兩家倫理思想的根本區(qū)別。

二、《道德經(jīng)》的倫理哲理特點

(一)陰柔至順

《道德經(jīng)》的倫理特點是以坤土的厚德載物和坎水的柔順容讓為核心的。因此,推崇“不爭”、“至柔”。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十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八章)

但《道德經(jīng)》的陰柔也不是純陰柔的:

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四十三章)

守柔曰強。(五十二章)

這充分表明《道德經(jīng)》的柔是柔中有剛的,是一種韌性的柔而非脆性的柔,柔的最終目的是勝強,或由弱變強,足見老子的容讓是暫時的退讓,是一種后發(fā)制人的策略。

再如,老子雖言“不爭”,卻又言“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都可以說明《道德經(jīng)》并不是主張絕對不爭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