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子傳奇
老子是智者,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jīng)》哲學(xué)思想的精髓,反映了老子哲學(xué)思想的光輝。
“無欲、無為”,是《道德經(jīng)》人生哲理的核心。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巨著,《道德經(jīng)》五千字中蘊藏著精辟的辯證法思想。
《道德經(jīng)》的這些觀點,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幾千年來都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節(jié) 老子是個什么人?
老子(約公元前571—前471年),名聃,春秋時代楚國人(楚國苦縣,即今鹿邑厲鄉(xiāng)曲仁里),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曾做過周王朝的史官,以后即隱居獨處,所處歷史背景為奴隸社會開始瓦解、封建社會開始興起的時代。因此,沒落階級思想在老子身上有一定的反映。但是老子的哲學(xué)思想?yún)s金光閃閃,超越時空,歷垂萬世。
老子的思想于后世反映于《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又稱《道德經(jīng)》或《老子五千文》,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曾有《道德經(jīng)》帛書出土,分為《德經(jīng)》及《道經(jīng)》。

圖6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道德經(jīng)》分為上篇《道經(jīng)》及下篇《德經(jīng)》。據(jù)研究,該書不是老聃所著,但基本上反映了老聃的思想,《道德經(jīng)》這部書的作者現(xiàn)尚無從考訂,但非一人所作已為共識。
老子和孔子是同時代的人,也為春秋時期人,但《道德經(jīng)》卻是在《論語》、《易傳》之后,與《墨子》、《孟子》同期,基本上成書于戰(zhàn)國后期,也有人認為《道德經(jīng)》是戰(zhàn)國末之作品,更有人認為《道德經(jīng)》成書于秦漢之間。而對于老子本人,也同樣有爭執(zhí)。有的認為老子為春秋時期的老聃,比孔子年長,有人則認為老子為戰(zhàn)國時期的李耳,甚至認為是漢代的太史儋。
任繼愈認為,《道德經(jīng)》其實“非一人之言,亦非一時之作”。上界可達先秦,下界下到秦漢,歷時三百年之久,但主要內(nèi)容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兜赖陆?jīng)》的思想受《易經(jīng)》的影響,并和先秦戰(zhàn)國時代的著作,如《易傳》、《墨子》等思想互相滲透,但其主流思想如天道觀、貴柔和辯證法思想則是以反映老子思想為主的。(任繼愈《老子新譯》1985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力啟示
老子的學(xué)術(shù)體系以宇宙自然觀、無神論思想及辯證法思想成就較大。其社會觀有一定的消極性,這和老子的隱士生活密切相關(guān)。因此,盡管他的宇宙自然觀和辯證法思想方面閃爍著光輝,但幾乎被他的消極的社會觀給淹沒了。這就是老子道家在中國人心中頗有爭議的緣由。這也是作為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應(yīng)引以為鑒的。
第二節(jié) 老子的哲學(xué)思想
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鮮明的無神論者,他的宇宙自然觀總體是唯物的,他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老子的宇宙觀——道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主要觀點記載于后代所撰的《道德經(jīng)》內(nèi)。
(一)老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
老子提出“道”為世界萬物的本源。何謂“道”?《道德經(jīng)》第一章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為萬物之母,為“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第六章)

圖7 道可道,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認為“道”存在于天地萬物之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老子堅信這個“道”是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但這個物究竟是什么,老子自己也說不清,他認為是一種看不見、摸不到的混沌東西,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并以“大”、“玄”形容之。
(二)老子認為道是物
老子雖然沒有說清楚“道”究竟是什么,但他確定道是“物”,即認為天地造化之母是物,而不是什么神靈,這足以說明老子的宇宙觀是唯物的。對待世界的起源是物還是神靈,這是區(qū)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正如馬克思所說:“全部哲學(xué),特別是近代哲學(xué)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guān)系問題??兩者孰先孰后的問題,是精神先于自然界,還是自然界先于精神??哲學(xué)家依照他們?nèi)绾位卮疬@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先于自然界,從而歸根到底承認創(chuàng)世說的人??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源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xué)派?!保ā读袑庍x集》第二集,馬克思學(xué)說,581頁,人民出版社,1960版)
(三)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始
老子強調(diào)道為萬物之始,距現(xiàn)在無限遙遠,仍有看不見摸不到之勢。老子肯定萬物之母是物質(zhì)性的東西,因此提出“有物混成”,足見老子的道是強調(diào)物質(zhì)的,并非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老子“道”生萬物的演化過程是“道”(“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從有,“復(fù)歸于無”,“歸根于靜”,表示事物從無到有,由有到無,由無到生,由生到死的生長消亡過程,也即由動到靜的轉(zhuǎn)化過程。
(四)老子的“道”是一種宇宙本體
“道”是一種客觀存在,是表示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天道觀,因此,老子提出:“道”的宗旨在于承認事物的起源是物而不是其他精神性的東西,足以說明老子的宇宙觀是唯物的,不能把老子的宇宙觀認為是唯心的。老子的宇宙觀被抨擊為客觀唯心主義是不客觀的,老子的宇宙唯物觀應(yīng)加以充分肯定。當(dāng)然老子沒有指出這個物是什么具體的東西,這也是當(dāng)時歷史條件所限,應(yīng)客觀地看待。
但是需要提出的是,老子認為生萬物的這個物,叫不出名字,是恍惚無形的,而且“獨立而不改”(第二十五章)。認為萬物造化之母——“道”,是獨立于萬物運動之外,而且自始至終是不會有變化的。假如老子不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一章內(nèi)反復(fù)強調(diào)這個道是一個物,那么確有可能被理解為物質(zhì)運動之外的什么原始動力。(老子這個形而上學(xué)的錯誤觀點又被莊子錯上加錯地發(fā)展了,見莊子章)其依據(jù)主要為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span>
此句是《道德經(jīng)》對“道”的進一步闡述,然而問題的癥結(jié)也就在這里,把象征“萬物負陰而抱陽”的“一”認為是“道”所生(“道生一”),這就是說在陰陽運動化生萬物之先,還存在著一個產(chǎn)生萬物運動的東西——“道”,這個東西存在于陰陽運動之外,并且獨立而不變(“獨立而不改”)。這就是說,老子把道與萬物運動割裂開來,他雖然也承認這個物是運動著的(“周行而不殆”),但卻認為是獨立的和無變化的,老子的這種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給“道”賦上了形而上學(xué)的色彩。盡管老子的“道”包括宇宙本體及運動規(guī)律兩個概念,但他在論述宇宙本體時,其“道”確是指宇宙本性的,并沒有和代表規(guī)律的道相混。
楊力啟示
老子的宇宙本體——“道”是唯物的(樸素的),是無神論的,但卻又是形而上學(xué)的。因此《道德經(jīng)》這部書反映的老子的觀點是矛盾的:既是唯物的,卻又隱藏著唯心的成分;雖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在內(nèi),但在核心問題上卻是形而上學(xué)的。老子的道,如只從某一章句來理解,都有客觀唯心之嫌,只有從全部《道德經(jīng)》,從總體來看,才能把握它的唯物性。

圖8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二、老子的社會觀——無為
老子的“無為”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包括兩個觀念,一是天道無為觀,一是人道無為觀。其中,天道無為觀是積極的、前進的,而人道無為觀則是消極的、倒退的,結(jié)合《道德經(jīng)》原文分析如下。
(一)老子的天道無為觀的宗旨是自然無為
《道德經(jīng)》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崩献拥摹暗婪ㄗ匀弧笔墙艹龅挠钪孀匀挥^,光彩異常?!暗婪ㄗ匀弧奔粗敢裱匀灰?guī)律。這個哲理,應(yīng)用于對待天道是積極的、光輝的,人是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
老子“道法自然”在自然科學(xué)方面有重大的指導(dǎo)意義,是劃時代的。當(dāng)然順應(yīng)自然和人能征服自然是兩個含義,并非否定人征服自然的能力。人與天地相應(yīng),人生活在宇宙天地之中,自然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體,因此,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是正確的、科學(xué)的。
(二)老子的人道無為觀,是其天道無為觀的社會化
老子把天道無為觀照搬于“人道”,是其最致命的弱點。他強調(diào)人與天地相應(yīng),卻否認人與社會的密切關(guān)系。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對人的影響要遠遠大于自然界對人的影響。

圖9 大音希聲
老子在重天道、輕人道思想的支配下,對社會消極回避,當(dāng)然他的這種消極回避的人生觀是和他長期的隱士生活分不開的;老子的“無為”在《道德經(jīng)》里共有二十一章論述過,占《道德經(jīng)》的四分之一,足見“無欲”、“不爭”、“不為”在老子學(xué)術(shù)思想中的地位。

圖10 大象無形
(三)關(guān)于老子的無為無不為
人們對老子的“無為無不為”(三十七章)歷來是有爭論的。如果僅從這一句話分析,也可理解為不妄為即能萬為,即不妄為才能做到專心所為,最終才能達到無所不為。否則事事皆為、萬念萬欲,則將一事不為。如此,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方法學(xué)的,而且是哲理性很強的方法學(xué)。但是,如從《道德經(jīng)》對無為論述的全貌分析則不然,《道德經(jīng)》的“無為”包括無欲、不爭、無智、無知、居下、知退、無志、不辨、不信、柔弱??如:

圖11 天下萬物生于有
第八章:“夫唯不爭,故無尤。”(無過失)
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p>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圖12 有生于無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八章:“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p>
第七十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p>
全部《道德經(jīng)》有關(guān)無為一類的訓(xùn)告,俯首皆是。
以這種觀點治國,他主張“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三十七章),只要聽其自然,國家便可自正。人民應(yīng)“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政府曖昧遷就、混混沌沌、得過且過,百姓應(yīng)老老實實不聞不問,甚至提出“不以智治國,國自福”。老子還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ㄎ迨哒拢┲鲝堈疅o為、好靜、無事、無欲,老百姓才能順從,無為才易治民。故老子強調(diào):“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鄙踔翞榱耸姑癫粻幎鲝垺安簧匈t”,即不標榜賢能,不表彰先進,以使未被表彰者保持平衡,為使民不盜,而不置珍貴之物。
老子認為無知才能無欲,提倡不學(xué)無術(shù)。甚至主張人的智力應(yīng)倒退得像嬰兒一樣才能無欲,十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廢除對人民的教育,竟提出愚民政策:“絕圣棄智,民利百倍”(十九章),還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六十五章)“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保逭拢?/p>
無為無欲將導(dǎo)致什么境界呢?老子在《道德經(jīng)》最后第八十章總結(jié)性地說道;“小國寡民??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币雇说竭h古原始氏族社會,“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相見不相識,足見老子最終向往的是倒退的、落后的、原始的遠古社會。
楊力啟示
綜觀《道德經(jīng)》全文有關(guān)無欲無為的原文來看,老子日“無為”,總體上是消極的、倒退的,他的這些哲理,可以稱之為“隱士哲學(xué)”,用之養(yǎng)生尚可,用之于人事、國事則不可。試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頑強的斗志和奮發(fā)的精神風(fēng)貌,那么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便沒有靈魂了。因此,對老子的無神論及宇宙觀應(yīng)高度肯定,而對老子的無為社會觀則應(yīng)猛烈地抨擊。
三、老子的辯證哲理
《道德經(jīng)》五千字中蘊藏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是《道德經(jīng)》的主要成就之一?!兜赖陆?jīng)》吸取了《易經(jīng)》的辯證法思想,又進一步作了發(fā)展?!兑捉?jīng)》無論卦序、卦符、卦辭和爻位、爻辭都體現(xiàn)著辯證法思想,如六十四卦卦序、八經(jīng)卦卦序都反映了陰陽消長盛衰轉(zhuǎn)化的規(guī)律,乾卦從初九爻至用九,六個爻的爻辭都充分反映了這一物質(zhì)運動的辯證規(guī)律。如《易·乾》的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九三君子終日乾乾,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龍在天,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乾卦通過龍的潛、在、躍、飛、亢、悔,表達了事物的由弱到壯、由衰到盛、由盛到衰的消長轉(zhuǎn)化的辯證法思想。
總之,《易經(jīng)》八卦原理體現(xiàn)了事物的運動、發(fā)展和轉(zhuǎn)化關(guān)系,有光輝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易傳》又充分發(fā)展了這一思想,如《易·系辭》“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陰陽合德,而剛?cè)嵊畜w”,“生生之為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兑讉鳌るs卦》“損益盛衰之始也”皆是。《易傳》的辯證法思想是先秦哲學(xué)中最光輝的,對《道德經(jīng)》有重要影響。

圖13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圖14 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
《道德經(jīng)》在事物的轉(zhuǎn)化方面汲取了《易經(jīng)》的思想,又作了精湛的論述,第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動”,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是事物運動的規(guī)律。“弱者,道之用”是強調(diào)衰弱可以向強盛轉(zhuǎn)化。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曲則全”,“枉則直”。五十八章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等皆體現(xiàn)了老子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圖15 老子: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圖16 知止不殆
楊力啟示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弱可轉(zhuǎn)化為強是符合辯證法的,但應(yīng)區(qū)分是代表新興的柔弱或是代表腐朽的衰弱。如過分強調(diào)“有生于無,無生于有”(五十二章),“守柔日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對腐朽衰弱的弱就不應(yīng)再去促使它轉(zhuǎn)化,也不可能轉(zhuǎn)化。事物之間的轉(zhuǎn)化是有一定條件的,離開了一定的條件,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轉(zhuǎn)化的,輕視去創(chuàng)造轉(zhuǎn)化的條件,一切聽其自然,則易跌入庸俗辯證法的泥坑。這也是老子辨證法中最致命的弱點。
四、老子的哲理是千古難變的真理
老子是一位杰出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是道家的先師,他所開創(chuàng)的道家學(xué)派,在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學(xué)術(shù)思想對中國的文化、思想、文學(xué)、藝術(shù)、軍事??都有重要影響,老子的宇宙自然觀尤其有著積極的影響,其“道法自然”哲理閃爍著唯物主義的光輝?!兜赖陆?jīng)》五千字,詞義錘煉,哲理豐碩,為道家經(jīng)典。雖然主要反映老子的思想,但也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老子的最大成就是創(chuàng)立“道”說,提出世界的本源問題,反對神靈,發(fā)揚辯證法哲理。在宇宙天道觀方面,老子的成就是卓越的。對后世哲學(xué)、自然科學(xué)、人體科學(xué)、攝生、氣功??都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世界的本源是物質(zhì),萬物的創(chuàng)造與鬼神無關(guān),甚至連鬼神都是物產(chǎn)生的。這些閃光哲理是千古不變的真理,也代表了中國古代哲學(xué)的先進性。

圖17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圖18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圖19 知止可以不殆

圖20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老子消極無為的社會觀反映在老子的長期隱士生活中,他憤世嫉俗,同情農(nóng)民卻又無能為力,絕望和不平使老子精神世界開始了滑坡,終于產(chǎn)生了消極倒退的無為觀。老子這些觀點對中國人民的影響無疑是消極的、不利的。難怪有人抨擊老子的無為無欲觀是精神麻醉劑,但老子產(chǎn)生這些思想不是有意的,而是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應(yīng)該客觀地對待老子的思想。
楊力啟示
總之,老子的社會觀傾向消極,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但老子的自然唯物觀卻是先進的、積極的,應(yīng)加以肯定。盡管如此,老子仍然不失為中國古代有影響的、卓越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
綜上所述,作為道家學(xué)派的老子,對中國古代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反映老子思想的不朽巨著——《道德經(jīng)》也將永垂青史。
第三節(jié) 《道德經(jīng)》倫理哲理及影響
一、老子、道家與孔子、儒家倫理的區(qū)別
《道德經(jīng)》的倫理道德修養(yǎng)與《論語》及儒家大相徑庭。《論語》發(fā)展了《易經(jīng)》陽剛的一面,《道德經(jīng)》則發(fā)展了《易經(jīng)》陰柔的一方,《道德經(jīng)》體現(xiàn)的是坤陰的“厚德”及坎水的柔順,與儒家乾元剛健相對而言,是人生倫理的另一發(fā)展方向。
另外,孔子及儒家的倫理主要解決人際關(guān)系及人與社會、國家的關(guān)系,而老子、道家則側(cè)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莊子的宗旨則為回歸自然。
此外,孔子、儒家的倫理觀點是向上的、積極的入世觀,要求自己的一生要為國家社稷奮斗、效忠;老子、莊子和道家則恰恰相反,主張出世、離世、消極、回避,老子甚至向往追求“小國寡民”的世外桃源生活。

圖21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圖22 曲則全,枉則直

圖23 老子:致虛極,守靜篤
楊力啟示
總之,孔子、儒家的倫理是入世的、積極的,強調(diào)與社會相融一;而老子、道家則主張出世、離世,強調(diào)與自然相合歸。下面的論述可以看出老子的社會觀并非消極,而是權(quán)宜的。
儒家是社會道德觀,道家則是自然道德觀,這是儒、道兩家倫理思想的根本區(qū)別。
二、《道德經(jīng)》的倫理哲理特點
(一)陰柔至順
《道德經(jīng)》的倫理特點是以坤土的厚德載物和坎水的柔順容讓為核心的。因此,推崇“不爭”、“至柔”。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十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八章)
但《道德經(jīng)》的陰柔也不是純陰柔的:
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四十三章)
守柔曰強。(五十二章)
這充分表明《道德經(jīng)》的柔是柔中有剛的,是一種韌性的柔而非脆性的柔,柔的最終目的是勝強,或由弱變強,足見老子的容讓是暫時的退讓,是一種后發(fā)制人的策略。
再如,老子雖言“不爭”,卻又言“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都可以說明《道德經(jīng)》并不是主張絕對不爭的。
《道德經(jīng)》還強調(diào):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七十六章)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七十八章)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
《道德經(jīng)》借助水的性能說明人的性格如果也能像水一樣柔中有剛,那就能無堅不克,無往而不勝。
莊子的相對論對《道德經(jīng)》的“無欲”、“無為”作了充分的發(fā)展,奠定了莊派“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人生倫理。如曰: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莊子·齊物論》)
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有為無為都是無窮相對的,為后世隱世遁塵的人生觀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
(二)自然無為
《道德經(jīng)》的倫理側(cè)重于人與自然的融一,由于《道德經(jīng)》在政治上主張出世、避世,因此,不愿意事政,主張“無為”、“無欲”,但《道德經(jīng)》在提倡“無為”的同時又指出“無不為”,如曰: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
說明《道德經(jīng)》的“無為”并非真無為,因為要順從自然不能妄為,所以,其最終目的是“無以為”,而無以為的精髓又是“自然無為”,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jīng)》無為而無不為的精髓,這一原理應(yīng)用到社會倫理上,強調(diào)社會也應(yīng)像自然界一樣,一切順從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老子認為社會和自然界一樣,應(yīng)減少人為的成分,才能太平,所謂“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三十七章),人們?nèi)绻紲p少一些欲望的話,社會就會安靜,天下將自能歸正。因此《道德經(jīng)》認為只要各自退避三舍,少一點欲望,社會也就沒有什么爭斗,就會自然平靜,于是主張“小國寡民”、“世外桃源”。如曰:
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八十章)
《道德經(jīng)》向往的是“桃花源”一樣的自然國、自然村,過著不爭不斗、甚至無知無識(“絕圣棄智”,“無知無欲”)的生活。
莊子在老子自然道德觀的基礎(chǔ)上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他主張“善在自得”,“不奔命于仁義?!保ā肚f子·駢母》)
莊子在其相對論基礎(chǔ)上提出的“物任其性”、“無待逍遙”,反映了他獨特的自由浪漫的個性,對后世的自由人生有很大的影響。如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
楊力啟示
莊子認為如能順天地之氣遨游于廣袤無際的天穹,便能無礙無束,獲得人間的大自在,便可以無所憾,這充分反映了莊子的自由人生及高度浪漫的個性。
(三)返樸歸真
返樸歸真是老子奮斗的最終目標,故“樸”成為《道德經(jīng)》道德標準的最高境界,如:
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二十八章)
復(fù)歸于嬰兒。(二十八章)
所謂樸,指真樸,即混沌原始、天地初開、大德完全的真樸時代以及“嬰兒”時代。在人類社會的開始,即人還是幼兒時,人的品德是真樸無邪,沒有侈欲妄念,沒有邪惡孳生,人人都是純潔無邪的。
老子看到了社會愈發(fā)展,人的思想愈復(fù)雜,因此他竭力主張返復(fù)到人類社會剛開始時期或孩提時代的純潔真樸,故強調(diào)純真樸實是《道德經(jīng)》倫理的重要特色之一。
莊子在“返樸”上作了無限的發(fā)展,他在蝴蝶夢中悟出的“物化”,反映了他回歸真樸自然的灑脫個性。如曰: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莊子我與萬物的融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融一”,進一步發(fā)展了老子的自然道德觀,更加突出了道家傾向自然的人生倫理和個性,奠定了道家離世、清高的人生觀。
三、《道德經(jīng)》倫理思想的反思
盡管《道德經(jīng)》的無欲無為思想相對而言是比較消極的、脫離現(xiàn)實的,但在今天這樣競爭激烈的時代,如果沒有一點陰柔的氣質(zhì)協(xié)調(diào)一下,也是不行的。
《道德經(jīng)》的“柔弱勝剛強”,啟迪了另一種取勝策略,即柔中有剛,后發(fā)制人。老子的這一戰(zhàn)略可以有效地避其鋒芒,蓄積力量,伺機而出。
《道德經(jīng)》的“小國寡民”理想雖然原始,但卻提供了一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和平共處的社會藍圖。
楊力啟示
《道德經(jīng)》的無欲在今天物欲高度膨脹的社會將具有愈來愈重要的價值。物欲是競爭的禍根,《道德經(jīng)》的知足對緩解當(dāng)今無止境的物欲膨脹危機有著深遠的意義。要知道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然物質(zhì)條件卻是有限的。
權(quán)欲也同樣如此,是一切陰謀格斗的根源,故《道德經(jīng)》提出“不爭”、“無為”、“居下”、“容讓”,正是杜絕權(quán)謀的根本。
私欲是萬惡之源。老子主張“少私寡欲”正是鏟除妄欲的對策。
當(dāng)今是競爭激烈的時代,《道德經(jīng)》的居下、不爭、無為是不現(xiàn)實的,但今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競爭將會愈加劇烈。到一定的時候,物極必反,《道德經(jīng)》的容讓、居下、不爭的人生哲理勢必被人們重新估價。
莊子灑脫的個性和他對回歸自然的向往也啟示了人生還有另一種甘美。

圖24 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和莊子選擇的道路,是一種重精神自由、輕物質(zhì)享受的道路,具有另一種人生價值,尤其是對大自然的鐘情更有另一番情趣。大自然既是無際的,也是無私的,融入大自然中,確可陶冶情操,淡泊心志。人生活在天地之中,除應(yīng)處理好人際關(guān)系之外,協(xié)調(diào)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子、莊子偏重于人與自然的融一,從大自然中去吸吮甘美,也是人生的一種超脫。并且在大自然中還可以得到在人際社會中得不到的溫馨,由于大自然有著人類社會所匱乏的優(yōu)勢,難怪古今中外,道家、佛家蕓蕓眾生推崇大自然、置身于大自然者頗多。在這有限的人生中,能夠在無限的大自然中去尋找慰藉也是必要的。當(dāng)今旅游事業(yè)如此發(fā)達,實不無原因。
楊力啟示
老子、莊子的人生哲理啟示我們,人生幸福的含義還有另一種的層次,人生旅程也是多途徑的,并非只有在塵世的羊腸小道中獲勝的人才是強者,從另一條道上攀登的人也并非是弱者。
第四節(jié) 《道德經(jīng)》與人生哲理
和《論語》相反,《道德經(jīng)》選擇的是另一種人生哲理。
一、自然人生觀
老子的人生觀根源于他的世界觀,《道德經(jīng)》的世界觀是“道法自然”,所以《道德經(jīng)》的人生觀也同樣是“法自然”的。如《道德經(jīng)》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因此《道德經(jīng)》的人事、人生是法自然的,一切依循自然,順其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便是最輕松自如的人生。
和孔子的奮斗人生不同,老子主張的是自然人生。
老子認為生命是自然的,因此,人的一生也應(yīng)該是自然生息的,不應(yīng)人為地妄作。如日: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
人生應(yīng)如對待萬物的生長一樣,應(yīng)輔助其自然生長,而不要妄加干預(yù),即所謂自然無為。比如一個人的性格和愛好應(yīng)順其天性而不要妄加干擾,故老子強調(diào):
希言自然。
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二十三章)
干擾、妄為、興風(fēng)作浪,違反自然規(guī)律,天地尚且不能長久,而況于人?
老子還認為“法自然”的最高境界是“復(fù)歸于樸”(二十八章)。樸,未雕琢之木材,指人類社會開初時的純真思想境界,那時沒有邪惡,沒有膨脹的物欲、權(quán)欲,人們和平友善相處?,F(xiàn)在的人聰明得太過了,所以老子主張“大智若愚”,在物欲和權(quán)欲方面應(yīng)糊涂一點,難怪后世大書法家鄭板橋的“難得糊涂”竟成為千古絕句。
《道德經(jīng)》不但強調(diào)人生的發(fā)展應(yīng)順其自然,即使國家社會也不例外,應(yīng)利用自然轉(zhuǎn)趨,不要隨便強行轉(zhuǎn)向或強行妄作?!兜赖陆?jīng)》提出:“治大國若烹小鮮”(六十章),治理國家要順乎自然,要少翻動,只有順應(yīng)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治理得當(dāng)。故曰: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十七章)
二、淡泊人生觀
(一)無私無欲
老子一生淡泊無欲,主張無私無妄,他提出“少私寡欲”、“恬淡為上”,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十二章)。并認為私欲是萬惡之首,尤其奉勸為首的人要身先士卒,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如曰: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章)
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楊力啟示
老子的目的是提醒執(zhí)權(quán)者首先應(yīng)無私無欲,天下才能大公,如果執(zhí)權(quán)者都能做到“少私寡欲”,那么天下勢必太平,如果人人都能無私無妄,那么也就不會有陰謀和格斗:“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ㄎ迨哒拢娬{(diào)執(zhí)政者首先做到無私無欲才能民富國強。
(二)不爭無為
老子的處世原則為不爭無為?!盁o為”是老子著名的格言,老子主張以無為治身,以無為治國。無為指自然無為,指依循事物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去發(fā)展。不強行干擾,由于各人有各人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去和別人爭。關(guān)鍵在于自己如何去駕馭,注重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這就是老子不爭、無為、居下、取后、退讓的思想基礎(chǔ)。
但《道德經(jīng)》的不爭,并非真“不爭”,無為亦非真“不為”,而是:
與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
以至于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四十八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三章)
意思是符合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的,順著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去發(fā)展,最終必然為別人所不爭,為別人所不為。譬如水,“水善利萬物而又不爭”(八章),水的本性就是善利萬物的,因此沒有必要去爭?;鹩谢鸬淖饔茫兴哪芰Γ鸨緛砭褪遣幌嗳莸?,相互爭斗反而兩敗俱傷。不如各自發(fā)揮自己的作用,相安無擾反而俱上。
同樣,少點邪欲妄為,專心于為的人反而能獲得成功,能無不為。反之,那些機關(guān)算盡,天天處心積慮、爭前恐后的人,反而無所為。足見老子的無為無不為、不爭居下是一種彈性競爭,曲線前進,是一種更巧妙的斗爭藝術(shù),不能以消極地概而論之?!兜赖陆?jīng)》還強調(diào):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十章)
《道德經(jīng)》的無為并非不愛國為民,而是指少一些“私為”,才能有所“公為”。
楊力啟示
上述,從《道德經(jīng)》的無為無不為分析,說明《道德經(jīng)》的“無為而無不為”是另一層次的有為,這種無為不是一般境界,只有無私少欲的人才能達到。
(三)知足少知
強調(diào)“知足”、“少知”是《道德經(jīng)》的又一重要觀點。《道德經(jīng)》強調(diào)不知足是一切禍害的根源,如曰:
禍莫大于不知足。(四十六章)
因此,《道德經(jīng)》反復(fù)告誡人們要知足:
知足者富。(三十三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四十四章)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四十六章)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不知足是痛苦的根源,只有知足才會得到幸福。
其次,在強調(diào)“知足”的同時,《道德經(jīng)》又強調(diào)要少知,認為:
民之所以難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
老子指出,有的人之所以事多,就是因為心機太過,所以他強調(diào)“以無事取天下”(五十七章),執(zhí)政的人更要“少知”、“無事”,即少點私事私謀,才能取天下。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
上述可見,老子是一位非常有涵養(yǎng)的人,他的知足人生觀對被欲望膨脹得大腦發(fā)熱的人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劑最好的清涼藥。
并且,《道德經(jīng)》的少知,并非指無知,而是該知的要知,不該知的就沒有必要知。所謂“大智若愚”,即心機要用在正處,有的人心機太過,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該糊涂的時候,還是糊涂一點為好,事事聰明的人,反而不聰明,小事糊涂的人,大事才聰明。
楊力啟示
《道德經(jīng)》的少知和禪宗的“不立文字”的實質(zhì)是一樣的,少知道點不必知道的事,主要的知識理解得深一點,《道德經(jīng)》的“絕圣棄智”(十九章)恐怕就是這個意思。
三、出世人生觀
老子主張的出世人生,主要是在精神生活上的出世,包括“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即各安本分,不相往來?!兜赖陆?jīng)》的不爭、無欲、無為都是精神生活上的出世,老子反對競爭,主張“少私寡欲”,向往平靜和諧的生活,說明《道德經(jīng)》的出世并非離世,而是看破世塵。在這樣的人生觀支配下,《道德經(jīng)》全書充滿了避世觀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五十六章)
明明知道的卻要裝作不知道,關(guān)其門,閉其戶,磨其銳志,少露鋒芒,蓄斂光耀隱遁于塵世。
《道德經(jīng)》的遁世觀點還表現(xiàn)在不露鋒芒。如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
東西裝得太滿有傾失的危險,刀磨得太鋒利,反而有易傷挫鋒芒之患,金玉滿堂的恐怕飛來橫禍,富貴而驕的必遭人惡。因此,萬事皆避免太過,功成名就,就應(yīng)立即急流勇退,以全其名而免遭禍虞。另外,《道德經(jīng)》提出的“曲則全”,“柔弱勝剛強”都是指蓄積力量、后發(fā)制人的策略。總之,暫時的隱退是為了取得更好的前進時機。
《道德經(jīng)》提出的“三寶”,其中“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講處世最忌鋒芒畢露。
我恒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六十七章)
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告誡人們要善于藏蓄,否則鋒芒過露易遭人妒忌和暗算。

圖25 圣人常無心,以天下心為心
第五節(jié)《道德經(jīng)》的啟示
《道德經(jīng)》的人生觀,和孔子、儒家比較,確實比較消極,老子的思想反映了當(dāng)時沒落階級對現(xiàn)實的不滿,從而采取另一種消極避世的人生態(tài)度。但《道德經(jīng)》的許多人生哲理及處世哲學(xué)卻是可以借鑒的。
第一,老子的另類人生哲理
《道德經(jīng)》的思想反映的是更深一層次的另一面的思想境界,即從事物的反面來理解事物,因此他的人生哲理,往往是反向的人生哲理。如孔子提出要積極關(guān)心社會、參與社會、改革社會,老子則僅是主張避世離塵;孔子主張向上奮發(fā),老子則說要居下、不爭;孔子主張剛健,老子則提出要柔弱;孔子倡舉要奮發(fā)忘食,老子則主張無為無欲;孔子竭力強調(diào)要學(xué)知識要教育,老子則主張要“絕圣棄智”;孔子主張“克己復(fù)禮”,老子則提出“小國寡民”??老子反向的人生哲理最終是要“返樸歸真”,“復(fù)歸于嬰兒”,反映了老子對塵世的厭惡,對虛偽的憎恨,而向往真樸,追求清靜。
第二,老子的法寶是“曲則全”
老子的人生哲理最重要的莫過于《道德經(jīng)·二十二章》所說:“曲則全?!崩献拥摹叭崛鮿賱倧姟薄ⅰ盁o為而無不為”、“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都是曲折人生的反映,諸如“大器晚成”?!斑M道若退”(四十一章)等,皆是老子曲折人生的具體實踐。曲折人生啟示人的一生應(yīng)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能進能退,要經(jīng)得住起伏和坎坷,越是善于退的人,最終越能進。
第三,老子主張靜
包括神靜和形靜,神靜包括無欲、知足、不露,形靜指無為、無擾、不爭。在此原則下,老子主張為人要“少私寡欲”,為政要“清靜無為”少翻動。“治大國若烹小鮮”,便是清靜無為的具體體現(xiàn),各人相安無憂,社會自然安寧。正如《道德經(jīng)》所說: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
就是說為政者,如能首先要求自己無為、無欲、清靜無事,則百姓自然歸樸安寧。
總之,《道德經(jīng)》的人生哲理反映了人生途徑的另一面,如果說儒家人生是陽性的、顯性的人生哲理,那么老子道家則是陰性的、隱性的處事原則,二者在人生的旅途上各顯神通,各有所長。此二種人生哲理應(yīng)該互補互用,不僅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內(nèi)部應(yīng)該互補,就是在每個人的一生中也應(yīng)該是互補的。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許多階段,并非只適用一種處世哲理,有時候《道德經(jīng)》的哲理反而容易取勝,因為其采用了一種迂回的辦法,容易麻痹對方。
楊力啟示
綜上所述,以老子、莊子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對中華民族文明素質(zhì)的筑建曾經(jīng)起到了不朽的作用,批判地弘揚其中有積極作用的方面,應(yīng)該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