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苦心自知
——關于孫犁
一
過多地給孫犁先生唱贊歌,他不會喜歡,我也不會那樣做。孫犁先生曾告訴過我:“你終究是年齡小,和我接觸少,對我了解不太多?!?/p>
說我和他接觸不太多,確實如此。然而這幾年來,我畢竟和他接觸多次了,感受著他為人為文的各個方面。
二
春節(jié)前,我和南開大學中文系的張學正先生一同去看望他,那天只有他自己在家里。他興致很好,和我們談笑,不時出現(xiàn)連珠妙語,屋子里的氣氛很熱烈。
這時候,我才想起自己還在河南時,有一次來天津辦事,突然間染疾臥床,再也走不了了。在天津,我舉目無親,自己又行止困難,不得已托人給河南拍了一份電報,又寫了一封信給孫犁先生。
過了兩天,河南來人了,照料我回程。而給孫犁先生的信,過了三天他才收到;他自己行動困難,馬上讓保姆買了東西來看我。自然,保姆未見到我;孫犁先生卻不放心,又往河南給我寫了一封問候信。
這是一件平常事,但體現(xiàn)著人間溫情。我在這里記下這件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是想說明,孫犁先生并不是像外界所傳言的那樣不近人情。

段華在南開大學讀書時經(jīng)常就讀書的某一問題向孫犁先生請教

段華在南開讀書時與孫犁先生合影
三
倒是有些事,孫犁先生難以去做“人情”。他自己也不諱言,比如他告訴我說:“有些事,別人也讓我干,可干不了有什么辦法。我身體不好,視力也差。”
孫犁先生說的是實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卷》本來想讓孫犁先生在正文前寫個導言,但先生考慮到自己年紀大了,精力有限,看不了那么多的作品,于是就實事求是地給負責人回信,說明了情況,請他們諒解,并讓他們再找人,以免誤事。
這事看起來似乎無情,但反過來想一想,這起碼要比那種爭出風頭、虛張聲勢的人高出多少倍。
我的第一本書出版時,因為出版社的原因,我請他題的書名未用上。這不僅使我終生遺憾,而且讓我心里覺得對不起他。他并沒有生氣,卻反過來安慰我道:“沒關系,沒關系,我寫的字不好。”
四
抗日戰(zhàn)爭的殘酷性,自不待言,日寇喪失人性地戮殺我國人民;但此間中華民族的英勇頑強也讓全世界注目,此所謂美與丑的兩個極致。孫犁先生說:“善良的東西,美好的東西,能達到一種極致。在一定的時代,在一定的環(huán)境,可以達到頂點。我經(jīng)歷了美好的極致,那就是抗日戰(zhàn)爭。”“看到了真善美的極致,我寫了一些作品”(孫犁:《文學和生活的路》),這些作品,影響了一大批讀者和作家,也奠定了孫犁先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但是,有人卻一面說“作家愛寫什么當然有他自己的自由,何況中國大多數(shù)讀者的情感趨向和作者一樣”,一面又說“在《荷花淀》這類作品中,現(xiàn)實生活中殘酷的戰(zhàn)爭到孫犁的筆下似變得像一場輕松的游戲,作者要表現(xiàn)的美好的極致實在缺乏一種沉實的基礎”。(陳越:《我觀孫犁》,《文學自由談》1989年第3期)
我不知道陳越同志是否經(jīng)歷過抗日戰(zhàn)爭。按照他文中的觀點,孫犁先生只有描寫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這個極致,他寫的美好極致才有“一種沉實的基礎”,那么,陳越同志是不是片面地理解了現(xiàn)實主義呢?文學總是引人積極向上的,如果作品里到處都是硝煙血腥,還能讓人感受到這種積極的引導嗎?
孫犁先生在文集自序中說過,不管怎樣說,他的作品經(jīng)過歲月的檢驗,總算列隊越過關山完整地走了過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說,孫犁的作品,取信于時代,也將能流傳下去。我覺得陳越同志似還不理解孫犁。事實上,孫犁的作品,時時刻刻閃耀著理想的光輝,那光輝就是鼓舞人民追求民族的獨立自由和安寧幸福。有意味的是,幾十年之后,孫犁先生說了這樣一段話,更明確闡述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美學思想:“凡是偉大的藝術品,它本身就顯耀著一種理想的光輝,這種光輝當然是創(chuàng)造它的藝術家賦予它的。這種理想,當然來自藝術家的心靈。
“不受年代、生活的限制,欣賞這件藝術品的人,都會受到這種理想之光的指引和陶冶。如果站在這件藝術品面前,感受不到這種光輝,受不到陶冶,這樣的人是難以從事文藝工作的。
“理想就是美,就是美化人生,充實人生,完善人生,是藝術的生機和結果。失去理想,從反映現(xiàn)實到反映自我,從創(chuàng)造美到創(chuàng)造丑,從單純到混亂,不只是社會意識的退化,也是作家藝術良知的喪失?!?/p>
孫犁先生并不會把外界對他的褒貶放在心上,對陳越同志的一些觀點,他也只是寬厚地說:“我覺得人家也沒有攻擊、謾罵,說得也有點道理,這只是學術認識上的不同。我確實也沒寫戰(zhàn)爭的殘酷性嘛,這個問題40年前就有人提起過,他發(fā)表他的看法也是應該的嘛?!?/p>
這與某些人所說的,孫犁總坐在屋里罵人、不近人情的說法,多么不相吻合!報紙上印錯了孫犁先生文章中的字,他還說從文意上說得通;甚至有青年抄襲了他的作品,他還寬宥地說青年人急功近利,有時不免做點錯事,但不必深究,認識到錯誤改掉就好。
孫犁先生也知道別人怎樣說他,他說:“有些感受,不能不反映到我近年的作品和議論之中。我極力協(xié)調這些感受,使它不至流于偏激。有人說某人整天坐在家里罵人,太無聊了。無聊有之,罵人之心,確實沒有。既不坐在家里罵人,也不跑到街上捧人。取眼之所見、身之所經(jīng)為題材;以類型或典型之法去編寫;以助人反思、教育后代為目的;以反映真相、汰除恩怨為箴言。如此行文,尚能招怨,則非文章之過,乃世無是非之過也?!?/p>
五
天津日報社《文藝》雙月刊的主編鄒明病逝以后,孫犁先生感到很不好受。一天下午我去看他,他一個人在家,說:“鄒明死了,這幾天我心里老是悶著。前幾天寫了四五千字,交給《光明日報》了,發(fā)表后你可找去看看??赡苁且驗猷u明跟著我時間長的緣故?!闭f完,他沉靜下來,默默地去抽煙。
這就是后來我在1990年1月18日的《光明日報》上看到的《記鄒明》一文,七八十歲的老人,寫得那么長,那么真摯深情,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五千字的文章里,既寫了鄒明,又寫了自己,還寫了他們之間的交往。時代風云、人世滄桑、鄒明的優(yōu)缺點和他不諳官場世故的性情盡在其中。孫犁先生寫道:“與其說是記朋友,不如說是記我本人。是哀鄒明,也是哀我自己。我們的一生,這樣短暫,卻充滿了風雨、冰雹、雷電,經(jīng)歷了哀傷、凄悲、掙扎,看到了那么多的卑鄙、無恥和丑惡,這是場無可奈何的人生大夢,它的覺醒,常常在瞑目臨終之時……現(xiàn)在有的人,就聰明多了。即使已經(jīng)進入文藝圈的人,也多棄文從商或文商結合?;蛞晕墓撩髲恼?;或政余弄文,以邀名聲。因而文場蕪雜,士林斑駁。干預生活,是干預政治的先聲;擺脫政治,是醉心政治的煙幕。文藝便日漸商賈化、政客化、青皮化?!?/p>
但愿別再有人說孫犁想擺脫政治,事實上他一再聲明說自己相信“‘政治決定文藝’這一科學的說法”,換一個角度去看,“從文場進入官場,這是歷代文人無可爭議的、一貫的醉心之路。這種道路,已經(jīng)不是政治侵略文藝,而是文藝侵略政治了”。
孫犁先生認為過去文人和做官分不開,從歷史的角度清醒地分析了文人輕視官位的情況,文藝與政治關系的論戰(zhàn)。對于現(xiàn)在某些人要淡化政治、淡化生活,孫犁先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作品中,政治可以淡化,生活也可以淡化,但作家的生活欲望,不能淡化?!倍?,某些作家赤裸裸地要地位、利益,“這些都與政治有關,作家本身的政治,也淡化不了,而且,有越來越濃化之勢。其實,你愿意談也好,不愿意談也好,濃化也好,淡化也好,政治是永遠不會忘懷文藝,文藝也不會忘懷政治的。欲提高作品格調,必先淡化作家的名利思想?!?/p>
因此,孫犁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近來有些作家常常指責領導、評論家,不按藝術規(guī)律辦事。很少有人自問,他的‘創(chuàng)作’,是不是完全符合藝術規(guī)律。”
六
孫犁先生不是完人,他也有弱點。他幼年體弱,后又腦體有病,至今頭仍搖晃不止。按他和北師大郭志剛教授的談話中所說,這是“抽風病”在幼年給他留的后遺癥。此病有時讓他眩暈,讓他頭痛,1956年的一場大病更加重了此種病情。他有時如一個詩人興奮激動,有時卻又沉默寡言;反映到文章里,有時尖利如鋒,得罪了不少人,有時卻又委婉醇厚,像陳年老酒,但總體來說,孫犁先生晚年的作品有一種淡淡的美麗的寂寞,讓人咀嚼不厭。當然,他并不是總是這樣,有時也來點幽默,只是這幽默是文人式的文雅,能讓人達到心領神會的地步而已。例如,他在《談雜文》中,很戲謔地寫了一段話:
“如果認為凡是國外的,就都是好的,可以拿來的,那就像他諷刺西崽像文人一樣,‘英文,英文,一笑,一笑了’?!?/p>
我每次去見他,總是他一個人在家里,或讀書或寫作。盡管搬到了一個新地方,還是沒有什么豪華的擺設。1986年,他就告訴我:“他們要給我裝電話機,我不讓裝;他們說這是一種待遇,級別的標志,我要級別有嘛兒用?”關于孫犁的級別,曾有人認為是處級,其實那時他的兒子就快到處級了。一個1938年投身于抗日革命隊伍的老同志,早已聞名中外的作家,今天依然在默默地為文學奮斗著。

大病之后的孫犁先生
前幾天,我又到他那里看他。他高興地和我說了一個小時的話。我有時插幾句,有時默默地聽他興高采烈地說又寫了幾篇文章,已在《羊城晚報》《文匯報》上發(fā)表,那情景宛若小孩子在向客人展示自己的珍寶一樣;也聽他談他喜愛的《隨筆》雜志等。
劉熙載在《文概》中說“文章老更成”;黃梨洲在《明儒學案》中談到王陽明晚年的學問境界,用了王龍溪的兩句話:“所操益熟,所得益化?!边@些話用到孫犁先生身上,正相宜也。
我要告辭時,他拿出新印出的《蕓齋小說》到書房里去簽名,我在門口等著,保姆阿姨笑著說:
“段華這幾年長高了?!?/p>
“是的?!蔽一卮鹬?,從孫犁先生手里接過書,下樓騎上車回自己的住處。路上,早春的風迎頭吹著,雖還有涼意,心里卻很愜意。
1990年3月6日下午 南開大學圖書館
注:此文寫完,請孫犁先生審閱,他刪去幾段似乎歌功頌德的話,并建議我把涉及某作家的一段比較偏激的話刪去:“人家倒霉了更不要說人家什么,寫文章要寬厚?!蔽艺账囊庖娹k了,這使我又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1990年3月15日下午從孫犁先生處把原稿拿回,晚改訖,在天津南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