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的兩岸
分水嶺
一滴水融入大海,很像一個人出門遠行。
一只巖羊或山頂上的豹子可以獨自面對世界,一個人面對世界也是可能的。每一次對河流、草原、陌生山峰的超越,實際上也是對內心空間的超越。許多雪水、湖泊、小的分水嶺已是過眼煙云。在高處,在喜馬拉雅大的分水嶺上,遠眺兩個方向的流域,寒煙高掛,雪水分流。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但這里人可以一次踏進兩條河。用不著費力地選擇,河流的任何一個方向都可能成為我的方向。
我漫無目的,非常年輕,二十六歲,在河岸上步履匆匆。因為一只鳥的虛無的弧線,我停住腳步,直到它一頭扎進河里,弧線消失。一只鳥可以吸引我,一塊云也同樣如此。落日時分,我看見河上升起鉛云,從山后升起的。我看到鉛云翻卷出漂亮四射的金光,我彎曲的剪影被投在金色河上。波光粼粼,晚霞夕照,我逆光而行。逆光中的河流使我想到人與河的關系是一種古老的關系,是生生不息、生者與生者的關系,不是逝者與逝者的關系。
子在川上,想已是暮年。同樣,我也不相信希臘人。
藍色
想擁有一條河的兩岸,就得經常渡河。一整天了,老人的牛皮舟像是專為等我。他沒有什么乘客,笑著把我迎上船。這是冬天的河流,藍,清,湍急,牛皮舟一到水上就橫過來。老人撐舟,順流而下,很準地在預定位置把我送上岸。我沒任何事情,多次到過對岸,對岸總能吸引我。我不過就是走走,面對大山佇立,像沒父親的孩子,或壓根就沒父親的概念。望著最初緩升的淺山和谷地,我想,那里一定藏著什么秘密,只是沒有一次我能揭示這秘密。
藍色河水沖擊著白卵石,夏季這些卵石是河底的一部分,冬天它們構成岸。陽光似火,卵石光芒萬丈,每一顆卵石都像一個太陽。成堆的太陽在河灘上,你就能想象河是多么的藍。深藍,冰冷的藍,完全不為太陽所動。河之冰藍令每顆卵石更加耀眼,連鳥的飛翔都讓你感到晃眼,你真想遁入水中,在那深藍的玻璃體中,永遠不再出世,就像抱著一個藍色女人。可我只能在太陽中行走,我生為太陽照耀,我是旅人。
我來到沙地上,沿低緩的淺山上升,仰望屏壁般的大山。山頂終年積雪。我于是想,山是憑空而來的嗎?我是憑空出現(xiàn)的嗎?是山走到了水邊,還是水到了山前?山是大地的旅人,永遠綿延。山很累,又要出發(fā)。事實上,水又何嘗不是如此?
牧人走向大海
一次我在拉薩河曲水大橋渡過雅江。曲水有點特殊,拉薩河在此匯入雅魯藏布江。河口扇面打開,灘涂盛大,氣象恢宏,流域內無數(shù)馬蹄形的沙洲像無數(shù)馬蹄的夢。這里同時還是青藏高原三大山系交匯處,它們是岡底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分列于雅魯藏布江兩岸),以及北部趕來的念青唐古拉山余脈。這里江河相遇,群峰蒼翠,湖泊逼近天際,因此,據(jù)說這里埋藏著解開神秘高原隆起之謎的金鑰匙。崗巴拉山危入云端,是群山主峰,它被三大山系簇擁,向上抬升,舉杯,那杯中酒是高山之湖——羊卓雍。羊湖一鑒到底,與天相接,酒已經不能舉得再高。
我旋山,進入霧海,又透出云層,到了崗巴拉山頂。我與山峰一同立于云層之上,一種遺世獨立之感,使我看到西藏更加廣闊的天空。羊湖碧藍,像海,伴有潮汐,據(jù)說是當年高原對古海神奇的挽留。高原依然有海,牧人騎在馬上,走向大海。黑牦牛白羊群在岸上星羅棋布,像永恒的棋局,而牧人如曠世隱逸的高手,終日行云流水。某一時刻,與牧人的目光相遇,你會突然感到被仿佛浩瀚的水面收去,感到一種提升,飄蕩,體輕如燕,幾乎可以健步如飛。
空船
我進入冬天的山谷,我在風中行走,我看到了荒草,牛糞墻,渾黃的村落,屋宇上飄揚的經幡。如果不是經幡,以及那些風馬旗,渾黃的村落就無法分辨,正如無法辨認沙漠中的巨蜥。經幡在自然界表明了人的存在,同時也是神的存在。人在這兒是一種多么可憐的存在。我不可能再翻越另一道山,進入另一重谷,那需要很多時間。那里仍可能有村落,但不是我所能理解的村落。而且,老人還在等我。
老人本可以先回對岸,也許他還有別的乘客,但他固執(zhí)地等。他掙五毛錢,來回一塊,戴著舊氈帽,皺紋和笑容給我留下陽光如刀的印象。陽光在山脈刻下了什么,也在他臉上刻下了。五毛錢,空船回來,一個人橫舟,是他的一生。這一次他不會空船,我們說好了。老人憨笑,如巖石的笑,使我心里布滿裂紋,紋底充滿陽光。
冬天
冬天,依然溫暖,陽光強烈,但植物還是回到了土地。冬天漫長,天空簡明,自然界安靜。一場雪降臨,兩三天融化。河岸上殘雪點點。殘雪聚集著陽光,燃燒自己,也點燃了陽光。
我在遠處或水上看到這些白色的火焰,但當我走近時,它們已變成水汽,一縷縷青煙,被天空吸盡。
音樂懸崖
布達拉宮波動在水上更像一種幻覺。從環(huán)形街望過去,水和音樂是這座白色城市的主題,城市每天從水中升起,就像太陽一樣。在一種夢想的高度上,水面是傾斜的,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去,布達拉宮都最先從水面升起,漸漸露出它的尖頂,然后才是寺院眾多的紅色的鐘聲。排窗是布達拉宮最富迷幻的音樂部分,而白墻像雪,非常凈,看上去無比遼闊,構成了像高原的背景色。這時整個看去,布達拉宮像一架管風琴被置放于世界屋脊的水中,風穿過紅色和白色窗洞時發(fā)出高原向世界的奏鳴。布達拉宮是世界建筑的懸崖,就其對天空的想象力而言,她絕無僅有。哥特建筑無法與其爭鋒,希臘神廟看上去像一些簡單的布局?;蛟S只有金字塔像鐘聲敲響時,仿佛可以想見布達拉宮的身影。
那時太陽也正在布達拉宮金頂奏鳴。
那時高原上升,萬道金光從河上,從布達拉宮金頂直抵我睡眠的石頭房子,與此同時微塵與圣音也同時抵達。那時天空透亮如蟬翼,并像蟬翼一樣靈敏。而誰在蟬翼上顫動?誰在顫動中醒來?
我的生活
拉薩河流經郊外時展現(xiàn)出平沙、沼澤與田園的景致。學校依山傍水,毗鄰白色的寺院。我在學校擁有一份教職,我的石頭房子是岸上不多的建筑之一。學校后面的山坡上,我還擁有一小片冬天的樹林。
我說擁有,是因為每天我從操場穿過時,都要看到墻外那片山坡上的樹林,想不看都不行。操場是傾斜的,是山坡向下的延伸。我喜歡那片冬天的樹林,喜歡它閃光的落葉、道路,這使我的生活帶有明快色彩和冬天的靜謐。學校建筑與寺院建筑具有同樣神圣的性質,經聲與讀書聲相聞,一點兒也不相擾。
十一月的燃燈節(jié),四月的沙噶達瓦節(jié),我的學生布滿轉經路上。我也會去,他們叫我去。他們帶著酥油、香草、酸奶、甜食,穿上漂亮的衣服,嘻嘻哈哈,有說有笑。我被他們簇擁,像外來的傳教士,被另一種宗教場景和熱情鼓舞。德清卓嘎拿著一條經文向我大聲朗讀,先用藏文念了一遍,然后翻譯過來:人要學習才有希望,才能過上好日子。我真假難辨,他們大笑。他們是善意的。
春天讓人生動,發(fā)笑。
春天
穿過早晨還在睡眠的山村,進入樹林,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的體內也有一片樹林。我感到體內葉脈的呼吸,飛鳥的歡叫,大地的催促。春天陽光猛烈,當融雪之水從山體跌落,構成哈達一樣的季節(jié)性瀑布,我對沉默了一冬的山脈有了一種生動的把握。我記錄聲音,傾聽鳥鳴,描寫雪水以及雪水漫過樹林的寂靜和光亮,表達這個季節(jié)的聲音、光線和色彩。當我覺得還不可能的時候,樹林一夜之間披上綠裝。
自然界充滿了節(jié)奏、懸念和突變,再沒有比積蓄了一冬的春天更讓人感到自然界和我們身體的速度了。
春天短暫,迷幻,花朵開放。我甚至見過山洞里的花朵,那些花陰濕,奇靜,葉片很薄,紅色花萼,陽光只有極短時間的照耀,甚至達不到花朵的位置,但它們開放。花期很長,一動不動,手碰一碰,就會有水從根部浸出,像淚水。非常細小的水源拖著流沙從洞口細細地流出,匯入谷中溪水。銀沙培育了草坪,一種真正上好的草坪。任何地方都不會有如此細密的草坪。草坪、溪水成為人們轉經之后的樂園,人,自然,宗教,交織并融為一體。
大邊巴
大邊巴臉上有塊疤,據(jù)說生下來就有。疤痕的圖案十分奇特,很像耳朵錯位后印在了顴骨上,并且扯動了她的下眼皮,顧盼時眼白閃爍。此外大邊巴臉很長,是個比別人都高瘦的女孩兒,說笑時神氣活現(xiàn),一點兒也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不同。有一陣子大邊巴好幾天沒來。她母親死了。人們滿面神秘,毫無恐懼,竊竊私語,把有關情況告訴了我。
我覺得難以置信。他們說大邊巴母親死后第二天給家里來了通知,說她要在第五天黃昏回家,走什么路線,從誰家門前經過,說得一清二楚。她要人們回避,別沖撞了她,否則她難以生還。規(guī)矩人們都懂,當然還要強調一下。那天街上十分安靜,大邊巴母親如期而至,借助陰影,一帆風順回到家中。她從繪有蓮花和白象的柜子里取出一只手鐲,擦拭干凈,交給大邊巴;與家人共進了晚餐,還說了會兒話,喝了新打的酥油茶,然后,披上一條哈達,笑著從原路返回。中間沒出什么岔子,一切都在安靜氣氛中進行,不許大聲說話,不能碰掉杯子、碗、筷子,鄰居被告知收起夜晚飲酒的喧嘩。
這不可能,我說。
格吉同我大聲爭辯,說她親眼看見大邊巴母親回來的身影,黑衣,包著平時的綠頭巾。德清和阿努也說看到了同樣的情景。都說看到了,就是我沒看到。大邊巴又上學來了,看上去沒什么變化,手上真的多了一只手鐲。她們舉著她的手腕讓我看,大邊巴不住點頭,證實她們所說一點兒不假。有一刻,我認為我在大邊巴眼里看到了那個黑衣的女人。我見過那女人,去過她家家訪,我能想象出她一身黑衣的笑容。
一條河的兩岸
我想得到大邊巴母親這件事的解釋。但是很難解釋,很多事物一解釋就奇異地消失了。問題也許在于使用什么樣的語言解釋,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世界,世界存在于語言當中。事情發(fā)生了,或者沒發(fā)生,兩種語言無法爭論,而我身陷兩種語言之中。
什么是真實的發(fā)生?真實的邊緣或界限在哪兒?比如我相信一張桌子存在,是因為它不僅可視還可觸摸,在三度空間內我們證明它存在的手段可以很多,甚至可以多到無限,但我們是否從心靈的角度證實過桌子的存在?這可笑嗎?我們從來也不使用這種看似可笑的方法,因為我們生活的空間是有限的。
高原民族的心靈空間是無限的,他們從不相信死亡這件事,生命對他們而言,是一條河的兩岸,有舟楫相送,就像河邊老人所做的,人們可以過來過去。生死沒有明顯的界線,中間只是一條河。他們相信并能看見(內視)靈魂的存在。他們說,人要穿衣,靈魂也有衣服,肉體就是靈魂的外衣;靈魂并不總在肉體中,就像晚上人要脫衣睡覺,靈魂也常要離體而去——夢就是靈魂對肉體的暫時游離。假如肉體不堪使用,像穿破的衣服一樣,靈魂也會將它丟棄。如果肉體突然不堪使用,比如得了暴病,靈魂就會變成游魂,要四處游蕩一段時間。
如果有什么事未了,靈魂還會借助原來的肉體返回家中,將事辦妥,與家人告別。我常常被告誡,在曠野、山谷、廢墟或無人居住的建筑物中,切不可大聲喧嘩,因為那里通常是游魂的棲息地。
游魂最怕驚嚇,一旦被驚嚇,就會變成水中的餓鬼,再無法上岸,那才是真正的死亡。這是一種解釋,或者一種語言,他們世代生活在這種語言當中。除此之外,他們與我沒有什么不同,他們像我們一樣生活,開玩笑,飲酒,熱愛生命,為前程打算,只是他們認為沒有死亡。他們多了一維空間,而我們認為那是不存在的空間,或者一種心理空間。但手鐲是怎么回事呢?我不知道。
德拉
那件事過去了,一切如常,沒有什么不同,手鐲戴在大邊巴手上,永遠不會丟失。我教育他們,傳授知識,也常被他們取笑。沒有絕對的誰改變誰,只是一種雙向的豐富。世界美好。
我在門前開有一小片菜地,自己種菜吃。當我的油菜剛有了點兒模樣,一夜之間它少了近一半。德拉偷了我的菜,該死的德拉,她拿去招待她那些不知哪來的胡亂朋友。德拉主動告訴我是她偷的,要我不要瞎懷疑別人,不會有別人,她說。我們沒什么交道,甚至依然是陌生的。我來到這所學校并沒引起她的注意。她拿出錢。我說錢就算了,你怎么能對那些還未長成的菜苗兒下手呢?德拉說,老了還怎么吃?就是嫩著才吃呀。我說,德拉,你不是藏族,你就是漢族,什么都吃。德拉說,漢族就漢族,你不也是漢族嘛,別沒事老裝我們藏族。德拉說不上是漢族還是藏族,她的漢族名字叫沈軍,藏族名字叫德吉拉姆,簡稱德拉。她的父親是藏族,母親是漢族,這在拉薩十分少見。她母親是英語教師,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學院。她認為我是個有點兒可笑的人,管我叫陶淵明,很不尊重陶淵明。她闖進我的文字完全是出于我對她的氣憤,我寫到那片菜地不能不提到她。我的菜地被她毀了,還搭上一個古代的詩人。
紀念幣
我來到渡口,老人看出我有一段時間沒來了。他的皺紋沒什么變化,笑的時候還是那樣深刻。上帝的刻刀已不可能再給他增減什么,他已經完成或接近完成,而我還差得遠,太遠了,我年輕外露,在德拉看來我還是個可笑的模仿詩人生活的人,想起她來我就切齒。下船時我給了老人一枚銀元大小的硬幣,那是一枚紀念西藏自治區(qū)成立二十周年的紀念幣,上面刻有布達拉宮的銀色圖案。老人握著硬幣一直在岸上等我,我返回時他仍攥著硬幣。老人張開手要把硬幣還給我,我擺手,示意那是他應得的。老人可能真把它當銀元了,他覺得承受不起。我無法形容老人當時對我還是對上帝的那種神情,那是用皺紋和不畏陽光的眼睛表達出的并非簡單感恩的復雜神情。我認為也應該為老人鑄一枚紀念幣,或者,在布達拉宮圖案背面刻上老人的頭像,作為一種古老人類的象征。
我要繼續(xù)我的旅程。至于德拉,我將專文寫到我們之間糾纏不清的故事。在那個文本中,我會毫不掩飾對她的厭惡或喜歡。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