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律詩的用韻

中國古典詩歌寫作 作者:經(jīng)本植 著


第二節(jié) 律詩的用韻

一、用韻的標(biāo)準(zhǔn)

唐代詩人寫詩用韻多是參照隋陸法言《切韻》(已佚,僅余殘卷,但其語音系統(tǒng)保存在宋代《廣韻》中)、唐人孫愐《唐韻》(現(xiàn)僅存唐人寫本殘卷)等隋唐韻書,并按實際語音作了一些歸并。這種歸并反映在《廣韻》的“同用”上。

韻書的產(chǎn)生本為詩人作詩押韻之用。到了金代刊行的被稱為“平水韻”的詩韻(金代平水書籍〔官名〕王文郁編,平水劉淵刊[9],是作為科舉考試用韻的準(zhǔn)繩,它實際上也是唐宋詩用韻情況的總結(jié)和概括。因此“平水韻”一百零六韻既是唐宋作詩用韻的歸納,也是唐宋后律詩和古體詩用韻的依據(jù)。清代的《佩文詩韻》即準(zhǔn)此頒行,其目的就是為便于習(xí)作古典詩歌者檢用[10]

關(guān)于唐代以來古典詩歌的韻還須說明幾點:

1.為什么多達一百零六韻?

現(xiàn)代北方戲曲一般只分“十三轍”,也就是十三個韻。民國時規(guī)定的北音詩歌押韻系統(tǒng)即“中華新韻”,也只有十八部?!捌剿崱笔前礉h語聲調(diào)中的四聲(平、上、去、入)分韻,聲調(diào)不同,即為不同的韻,所以分韻的數(shù)目也就大為增加。此外,中古的韻的確要比現(xiàn)代復(fù)雜一些,比如有[-m]尾韻(現(xiàn)代北方方言區(qū)已并入[-n]尾),不但有入聲韻而且入聲韻還有[-p]、[-t]、[-k]三種韻尾之別[11]

2.“韻”與“韻母”的關(guān)系問題。

“韻”不完全等于“韻母”?!绊崱辈话嶎^(介音),只要主要元音(韻腹)和韻尾相同,即為同韻。如李白《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絕句也完全合于今天的韻。“間”“還”“山”三字押韻,用漢語拼音字母注音,三字的讀音是:

間 j–iɑn  還 h–uɑn  山 sh–ɑn

我們用“–”把每字的聲母和韻母隔開。由上可見,這些字之所以能夠互相押韻,是由于它們有共同的主要元音ɑ和韻尾n,而可以有不同的韻頭(“間”的韻頭為i,“還”的韻頭為u,“山”無韻頭)。無韻尾的則只需要主要元音相同。如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沙”“家”“花”押韻。沙:sh–ɑ,家:j–iɑ,花:h–uɑ。主要元音都是ɑ。

3.作律詩可否按今天的語音用韻?

我們認(rèn)為,既稱律詩,就宜按照律詩的要求用韻。律詩的用韻分合即唐以后人所歸納編排的“平水韻”或《佩文詩韻》。拋離這種用韻準(zhǔn)繩而去按現(xiàn)今的語音乃至方音押韻,則不必稱為“律詩”,無須標(biāo)上“五律”“七律”之名。明人楊慎《升庵詩話》卷七“音韻之原”條說:“近世有倔強好異者,既不用古韻,又不屑用今韻(指中古韻),惟取口吻之便,鄉(xiāng)音之葉,而著之詩焉,良為后人一笑資爾。”清人萬樹《詞律序》有一段話說得很好:“或云:‘今日無復(fù)歌詞,斯世誰知協(xié)律?惟貴有文有采,博時譽于鏗鏘;何堪亦步亦趨,反貽譏于樸遬? ’則何不自制新腔,殊名另號,安用襲稱古調(diào),陽奉陰違? ”[12]萬樹雖是就“詞”說的,看來也還是適用于律詩的。

二、律詩押韻的規(guī)則

1.押韻的位置固定在偶句。首句可以用韻,也可以不用韻。五言首句多不用韻,七言首句則多用韻。

2.必須押平聲韻。如果平仄、對仗都與律詩的要求相合,而押仄聲(上、去、入)韻,一般都只視為入律的古風(fēng),亦即用律句的古體詩。

押平聲韻可能與詩歌本身的性質(zhì)有關(guān)。詩歌不少是用于吟誦或入樂的,其韻多要求高亢延伸,吟誦或入樂演唱才有舒緩的余地,便于充分表達情感。韻腳(即用韻的位置)用平聲韻則可符合這種要求。在官話區(qū),平聲從隋唐至今的調(diào)值都是高而平的;而仄聲都是不平或短促的(入聲即屬一種短促調(diào)),不便于吟詠或歌唱。

3.首句用韻問題。律詩首句入韻的,首句可以用與其余韻腳的韻相鄰近的鄰韻。“鄰韻”是指在詩韻韻書(如“平水韻”、《佩文詩韻》《詩韻合璧》等[13]中位置相鄰的韻,且具有主要元音相近、韻尾相同的條件。如李商隱《深宮》:

金殿香銷閉綺籠,玉壺傳點咽銅龍??耧j不惜蘿陰薄,清露偏知桂葉濃。斑竹嶺邊無限淚,景陽宮里及時鐘。豈知為雨為云處,只有高唐十二峰。

首句入韻,為東韻;其余韻腳為冬韻。東、冬二韻為鄰韻。

七律首句多入韻,所以這種首句用鄰韻的情況在七律中常見。七絕首句亦多入韻,但盛唐詩人多不用鄰韻,而是一韻到底(實際上只三個韻字);唐大歷(唐代宗年號)以下稍有首句用鄰韻者,至宋代漸多。律絕只有四句,首句以不用鄰韻為妥。明人謝榛《四溟詩話》卷一說七言律絕首句“寧用仄字,勿借平字”,即是說首句寧用不押韻的仄聲尾,而不要用借韻。

律詩的鄰韻主要有八類:

(1)東、冬 (2)支、微、齊 (3)魚、虞 (4)佳、灰 (5)真、文、元、寒、刪 (6)蕭、肴、豪 (7)庚、青、蒸 (8)覃、鹽、咸。

胡應(yīng)麟《詩藪?外編》卷三說:“凡唐人詩引韻旁出……必‘東、冬’‘真、文’,次序鱗比則可,無遠(yuǎn)借者,然盛唐絕少?!彼钦f盛唐時首句入韻的詩也多與其余韻字同一韻,而不用鄰韻。明王世懋《藝圃擷余》說:“至于首句出韻(即用旁韻)晚唐作俑,宋人濫觴,尤不可學(xué)?!?sup >[14]清人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十六“借韻”條下說:“五七言近體第一句借用旁韻,謂之借韻……宋人借韻尤多。近代名家,以此為戒。此后生之勝于前賢者?!逼鋵嵤拙淙腠嵤怯绵忢?,還是全用一韻,并無優(yōu)劣之分,但鄰韻不能“遠(yuǎn)借”,這是至要的。

4.一韻到底與忌“出韻”。律詩除如首句入韻而可用鄰韻外,各個韻腳都必須是平聲韻中的同一韻的韻字。這個原則極嚴(yán)。如混入了其他韻的韻字,就叫“出韻”,也稱“落韻”。“出韻”是律詩的大忌?!都t樓夢》第四十八回上寫香菱學(xué)作律詩,寫了一首押“寒”“盤”“乾”“欄”“看”的首句入韻的詩,不肯住手,苦苦思索,探春在旁說:“菱姑娘,你閑閑罷! ”香菱怔怔地答道:“‘閑’是十五刪的,錯了韻了?!币驗榍懊嫖鍌€韻字都是十四寒的[15],與“閑”不同一韻。下面我們舉幾首“出韻”的詩例:

王維《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觀禊飲應(yīng)制》:

長樂青門外,宜春小苑東。樓開萬戶上,輦過百花中。畫鹢移仙仗,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風(fēng)。渭水明秦甸,黃山入漢宮。君王來祓禊,灞浐亦朝宗。

“宗”字為冬韻,其余各字為東韻。

杜甫《雨晴》:

天水秋云薄,從西萬里風(fēng)。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農(nóng)。塞柳行疏翠,山梨結(jié)小紅。胡笳樓上發(fā),一雁入高空。

“農(nóng)”字為冬韻,其余各字為東韻。

張祜《讀曲歌》:

不見心相許,徒云腳漫勤。摘荷空摘葉,是底采蓮人。

“勤”字為文韻,“人”字為真韻。

胡應(yīng)麟《詩藪?外編》卷三說:“唐以詩賦聲律取士,于韻學(xué)宜無弗精。然今流傳之作,出韻者亦間有之。蓋檢點少疏,雖老杜(杜甫)或未能免?!钡偟膩碚f,律詩中出韻的現(xiàn)象是極少的。胡氏所舉的詩例,有的可視為古體詩,則韻可通用;有的有異文[16],異文則為一韻,不一定原本是出韻[17]。

5.避“重韻”。即韻腳不能有重復(fù)的字。就是再長的排律,也必須避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

三、用韻的種類

1.寬韻:韻書中韻字多的韻。由于字多,作詩時選擇韻字的范圍寬,靈活性大?!捌剿崱敝械摹爸А薄跋取薄瓣枴薄案薄坝取薄皷|”“真”“虞”等韻字?jǐn)?shù)都較多,與它們相應(yīng)的仄聲韻(參見附錄一之首“詩韻韻目”)韻字也較多。

2.窄韻:韻書中韻字少的韻,也稱“強(qiǎnɡ)韻”[18]?!捌剿崱敝械摹拔ⅰ薄拔摹薄皠h”“青”“蒸”“覃”“鹽”等韻韻字較少,與它們相應(yīng)的仄聲韻韻字也較少。以韻字少的韻作詩押韻,受到韻字的限制較大,難度也就相應(yīng)增加,如唐人韓愈的《贈張籍》一詩:

吾老著讀書,余事不掛眼。有兒雖甚憐,教示不免簡。君來好呼出,踉蹌越門限。懼其無所知,見則先愧赧。昨因有緣事,上馬插手版。留君住廳食,使立侍盤盞。薄暮歸見君,迎我笑而莞。指渠相賀言,此是萬金產(chǎn)。吾愛其風(fēng)骨,粹美無可揀。試將詩義授,如以肉貫丳。開祛露毫末,自得高蹇嵼。我身蹈丘軻,爵位不早綰。固宜長有人,文章紹編刬。感荷君子德,怳若乘朽棧。召令吐所記,解摘了瑟image。顧視窗壁間,親戚競覘image。喜氣排寒冬,逼耳鳴睍睆。如今更誰恨,便可耕灞浐。

此詩雖說是古體詩,但從押窄韻這一點來說頗有代表性。它押刪韻的上聲潸韻,以這種窄韻寫作句數(shù)較多的古體詩,詩人就不得不煞費苦心動用僻字入韻。這首詩的韻腳上就出現(xiàn)了“丳”“嵼”“image”“image”“睆”等好幾個冷僻罕用的字。

3.險韻:險韻與窄韻并無截然界限,一般用來指韻書中韻字特別少的韻,如“江”“佳”“肴”“咸”四韻(其仄聲韻也一樣)。如杜甫《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崔十三評事韋少府侄三首》之三,就是押江韻的五律:

對月那無酒,登樓況有江。聽歌驚白鬢,笑舞拓秋窗。尊蟻添相續(xù),沙鷗并一雙。盡憐君醉倒,更覺片心降。

宋人歐陽修《六一詩話》中說唐人韓愈“得韻窄則不復(fù)傍出[19],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如《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20]。

韓愈的《病中贈張十八》,是一首句數(shù)較多的古體詩,其詩如下:

中虛得暴下,避冷臥北窗。不蹋曉鼓朝,安眠聽逢逢。籍也處閭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娛戲,金石日擊撞。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談舌久不掉,非君亮誰雙。扶幾導(dǎo)之言,曲節(jié)初imageimage。半途喜開鑿,派別失大江。吾欲盈其氣,不令見麾幢。牛羊滿田野,解旆束空杠。傾尊與斟酌,四壁堆罌缸。玄帷隔雪風(fēng),照爐釘明image。夜闌縱捭闔,哆口疏眉厖。勢侔高陽翁,坐約齊橫降。連日挾所有,形軀頓胮肛[21]。將歸乃徐謂,子言得無哤?;剀娕c角逐,斫樹收窮龐。雌聲吐款要,酒壺綴羊腔。君乃昆侖渠,籍乃嶺頭浝。譬如蟻蛭微,詎可陵崆image。幸愿終賜之,斬拔枿與樁。從此識歸處,東流水淙淙。

這首古體詩也押三江韻。按理說,江韻韻字中,如“江”“窗”“邦”“雙”等字都是常用字,用于杜甫上面的五律中,因句數(shù)少,尚不覺其“險”;用在韓愈這首句數(shù)甚多的古體詩中,那幾個常用字就不夠用了,所以韓愈不得不起用冷僻生澀的“奇字”,這就不免有逞能或矯飾之嫌了。正如清人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下所說:“若韓退之()以險韻、奇字、古句、方言矜其饾輳之巧,巧誠巧矣,而于心情興會,一無所涉,適可為酒令而已?!?/p>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說:“勿和(同“合”)韻,勿拈險韻,勿傍用韻,起句亦然……此詩家魔障,慎之慎之?!彼f的“起句”(即首句)不要“傍用韻”,即前已述及的首句用鄰韻。他的這一要求實際上已是宋后的風(fēng)尚。對于“險韻”,看來他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明人謝榛《四溟詩話》卷四說:“九佳韻窄而險,雖五言造句亦難,況七言近體。押韻穩(wěn),措詞工,而兩不易得。自唐以來,罕有賦者。皮日休陸龜蒙《館娃宮》之作,雖吊古得體,而無渾然氣格,窘于難韻故爾。”其所舉皮陸二人詩作如下:

皮日休《館娃宮懷古》:

艷骨已成蘭麝土,宮墻依舊壓層崖。弩臺雨壞逢金鏃,香徑泥消露玉釵。硯沼只留溪鳥浴,屟廊空信野花埋。姑蘇麋鹿真閑事,須為當(dāng)時一愴懷。

陸龜蒙《奉和襲美館娃宮懷古次韻》:

鏤楣消落濯春雨,蒼翠無言空斷崖。草碧未能忘帝女,燕輕猶自識宮釵。江山只有愁容在,劍佩應(yīng)和愧色埋。賴有伍員騷思少,吳王才免似荊懷。

其實,一些詩家并非一味反對用險韻,只是認(rèn)為不必專為逞能斗巧而為之。因此,險韻也并非不可用,關(guān)鍵在于韻字是否用得貼切、自然而不生澀。如清人邵瑸《芙蓉》:

曾從楚客賦蘭茳,喜見風(fēng)翻赤玉幢。欲采名花遺良友,還憑遠(yuǎn)夢落秋江。盤承雨露珠無算,莖并鴛鴦蒂自雙。此日仙城誰作主?凝目遙望憑紅窗[22]

“茳”即茳蘺,香草名,古代詩文中較為常見。沈德潛在《清詩別裁集》卷十中說:“押三江韻,中不著一客氣(義為‘虛矯’)字,便是到家?!?/p>

“險韻”有時也用來指以僻字、生澀字入韻。明人謝榛《四溟詩話》卷四說:“詩用難韻,起自六朝……韓昌黎()、柳子厚(宗元)長篇聯(lián)句,字難韻險,然夸多斗靡,或不可解,拘于險韻,無乃庾()、沈()啟之邪? ”如韓愈與孟郊有名的《城南聯(lián)句》,用的是寬韻中的庚韻,但由于詩篇太長,韻字太多,不得不起用不少生僻字。

4.啞韻:指發(fā)聲時開口度小的韻。元人范德機《木天禁語?音節(jié)》中說:“押韻不可用啞韻,如五支二十四鹽啞韻也。”[23]鹽韻中古收[–m],屬于“閉口韻”;支韻中古主要元音可能為[e],開口度也比較小。由此看來,這主要是針對用于合樂歌唱的詩而言的,因為這種韻不易唱出高亢響亮的音節(jié),明代南曲中還以用閉口韻為禁例。至于寫來給人看的詩,則大可不必受此限制。例如支韻,屬韻字甚多的寬韻,使用此韻的詩很多。至于以鹽韻入韻的詩,下面就要舉到。

5.尖叉:也屬于險韻的一種,指詩中用冷僻的、不易構(gòu)成詩意的字入韻。由于宋人蘇軾《雪后北臺書壁》二首和《謝人見和前篇》二首以不易構(gòu)成詩意詞語的“尖”“叉”二字入韻,后人就把這種險韻詩稱為“尖叉”。下面我們各錄一首:

《雪后北臺書壁》之一: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fēng)勢轉(zhuǎn)嚴(yán)。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檐。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

“馬耳”是山名,山有二石并立,形似馬耳,在山東諸城縣西南。此詩用窄韻鹽韻,更主要的是“尖”字俗而不易進入韻腳。

《謝人見和前篇》之二:

九陌凄風(fēng)戰(zhàn)齒牙,銀杯逐馬帶隨車。也知不作堅牢玉,無奈能開頃刻花。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臺前日暖君須愛,冰下寒魚漸可叉。

“叉”字屬麻韻,雖非窄韻,但也不易構(gòu)成有詩意的詞語。蘇軾的“尖叉”詩算是用得成功的。當(dāng)時有的詩人(如王安石)還有多首和詩,亦以“尖”“叉”二字入韻。

此外,還有一些近于玩弄技巧性質(zhì)的用韻(如“進退格”“轆轤格”等,參見本書第五章第六節(jié)),此不贅述。

四、附論 古體詩的用韻

本書第二、三兩章均以律詩為主,古體詩的有關(guān)問題則作為“附論”置于相關(guān)內(nèi)容之后介紹。

古體詩在用韻上遠(yuǎn)較律詩靈活,這表現(xiàn)在:

1.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如:

王維《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歌式微。

全詩押平聲微韻。

張九齡《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全詩押入聲屑韻。

仄聲韻中須分別上、去、入三聲,但上、去二聲有時可以通押。下面我們舉一些唐宋古體詩中上、去二聲通押的例句:

杜甫《石壕吏》:

吏呼一何,婦啼一何。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

“怒”“戍”去聲遇韻[24],“苦”上聲麌韻。

白居易《長恨歌》:

歸來池苑皆依,太液芙蓉未央

“舊”去聲宥韻,“柳”上聲有韻。

李賀《苦晝短》: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吾不識青天高,黃地。惟見月寒日暖,來煎人。食熊則肥,食蛙則。神君何在?太一安?

“瘦”去聲宥韻,余皆上聲有韻。

蘇軾《荔支嘆》:

我愿天公憐赤,莫生尤物為瘡。雨順風(fēng)調(diào)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

“子”“痏”上聲紙韻,“瑞”去聲寘韻。

張耒《離黃州》:

別之豈無情?老淚為一。篙工起鳴鼓,輕櫓健于。聊為過江宿,寂寂樊山。

“灑、馬”上聲馬韻,“夜”去聲祃韻。

謝翱《送袁太初歸剡原袁來杭宿傳法寺寺在德壽宮北今行路及園即宮舊址》:

道逢袁君美年少,欲挽吳潮歸兩。自言學(xué)出戴君門,又說舒君忘年。舒君白頭爪塵垢,戴君業(yè)成衣露。

“袖”去聲宥韻,“友”“肘”上聲有韻。

古體詩中上、去兩聲的通押多數(shù)情況是上聲韻的詩中夾用個別去聲韻字,或去聲韻的詩中夾用個別上聲韻字,而非全盤的混用;上、去兩聲韻的界限大致還是分開的。上、去聲韻的通押也只限于詩韻中同一類的上聲韻和去聲韻(參見附錄一之首“詩韻韻目”,同一編號的韻為同類韻)。今天我們還須注意的是,詩韻以及唐宋古體詩中,一部分上聲字(全濁聲母者)在現(xiàn)代普通話和多數(shù)方言區(qū)已讀作去聲,但在詩韻和古體詩中它們?nèi)詫偕下暋L拼沁@部分上聲字變?yōu)槿ヂ暤难葑冸A段。這也是古體詩中上、去聲韻可以通押的根本原因[25]。

2.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換韻的如:

張九齡《登荊州城望江》:

滔滔大江,天地相終。經(jīng)閱幾世人,復(fù)嘆誰家。東望何悠,西來晝夜。歲月既如此,為心那不?

“水、始、子”押韻,上聲紙韻。“悠、流、愁”押韻,平聲尤韻。

還可以多次換韻,如:

杜甫《觀打魚歌》:

綿州江水之東,魴魚鱍鱍色勝。漁人漾舟沉大網(wǎng),截江一擁數(shù)百。眾魚常才盡卻棄,赤鯉騰出如有。潛龍無聲老蛟怒,回風(fēng)颯颯吹沙。饔子左右揮霜,鲙飛金盤白雪。徐州禿尾不足憶,漢陰槎頭遠(yuǎn)遁。魴魚肥美知第,既飽歡娛亦蕭。君不見朝來割素鰭,咫尺波濤永相

“津”“銀”“鱗”“神”“塵”押韻,平聲真韻?!暗丁薄案摺薄疤印毖喉?,平聲豪韻?!耙弧薄吧薄笆А毖喉?,入聲質(zhì)韻。

換韻也稱“轉(zhuǎn)韻”,有的古體詩還把這一種特點標(biāo)在詩題上。如李商隱《偶成轉(zhuǎn)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全詩七十二句,每四句一換韻,最末四句則兩句換韻;而且所用的韻都是一仄一平,氣勢顯得抑昂跌宕。

3.關(guān)于“重韻”。前面講到律詩中絕不可重韻。這一點在古體詩中則有一定的靈活性。一般說,古體詩仍宜避“重韻”,但有兩種情形是允許的:

一是有意為之。如杜甫《杜鵑》:

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云安有杜鵑。我昔游錦城,結(jié)廬錦水邊。有竹一頃余,喬木上參天。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仍為喂其子,禮若奉至尊。鴻雁及羔羊,有禮太古前。行飛與跪乳,識序如知恩。圣賢古法則,付與后世傳。君看禽鳥情,猶解事杜鵑。今忽暮春間,值我病經(jīng)年。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

首四句都以“鵑”字入韻,顯然是有意運用的排比句;后面還又一次以“鵑”入韻(猶解事杜鵑)。

二是一些長篇古體詩在換韻之后,在有居中的其他韻隔開的情形下,偶可重韻。如唐駱賓王《帝京篇》前有“三條九陌麗城隈,萬戶千門平旦”。中間換韻數(shù)次后,詩末又有“汲黯薪逾積,孫弘閣未。誰惜長沙傅,獨負(fù)洛陽才”。元稹《連昌宮詞》亦是如此,有好幾個韻字都在換韻以后重用。杜甫《飲中八仙歌》一韻到底,前有詩句“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后又有“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此外,此詩“前”字也先后重韻。但這詩是寫給八個人的,“每人各贈幾語,故有重韻而不妨礙”[26]。當(dāng)然也有“韻同意異”的重韻。這是因為唐以前的古體詩多有此情形,而唐時古體詩是仿漢魏六朝古詩。如杜甫《園人送瓜》前有“沉浮亂水玉,愛惜如芝草”,末有“園人非故侯,種此何草草”。清楊倫《杜詩鏡銓》卷十六此詩下說:“草字重韻,韻同意異,公詩每用之?!?/p>

古體詩發(fā)展到清代,就比較避忌重韻了。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說:“東坡(蘇軾)七古亦時以和韻、疊韻見絀?!?sup >[27]這里“疊韻”即指重韻,唐宋古體詩中對此本有一定靈活性,當(dāng)然以不出現(xiàn)重韻為好。至于“和韻”(即“合韻”,見下),則更是古體詩用韻中的普遍現(xiàn)象,不必苛求。

4.關(guān)于“合韻”。古體詩的用韻較律詩寬,鄰近的韻常可通押。就這點說,古體詩的用韻更接近當(dāng)時的實際語音。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押入聲韻,一韻到底,卻是質(zhì)、物、月、曷、黠、屑六韻通押。這六韻在《廣韻》中主要元音相近,韻尾都是[-t]。至于哪些韻在古體詩中??梢酝ㄑ海覀冊诟戒浺弧霸婍嵆S米址猪嵄怼钡挠嘘P(guān)各韻下已予以說明,可參看。這里須說明的是,有些韻在古體詩中是絕不通押的,如收前鼻音韻尾[–n]與收后鼻音韻尾[–?]的韻[28]。清人尤侗《胡藍獄》:“一斗粟,一座城,一條龍,一連鷹。革左塌image何紛紛,得非此輩之冤魂?”沈德潛說此詩:“‘城’‘鷹’,庚、蒸通韻;‘紛’‘魂’,文、元通韻。四韻各自通,不相通也。”[29]說明這四個韻字非合韻,而是換韻。如以四川話去讀,反倒是諧合的一韻了。沈氏在《清詩別裁集》卷十六梁佩蘭《養(yǎng)馬行》(詩長,此不錄)下說得更明白:“‘城南馬廄近大?!陨嫌谜?、文通韻,以下用庚、青、蒸通韻,莫認(rèn)作一韻到底看?!?/p>

5.押韻位置的靈活性。古體詩大多是兩句一用韻(也有句句入韻的“柏梁體”),有時也可以用詩中的單數(shù)句入韻(不是指首句入韻)。這種情況是律詩所無的。如杜甫《君不見簡蘇徯》:

君不見道邊廢棄池,君不見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樹中琴瑟,一斛舊水藏蛟龍。丈夫蓋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何恨憔悴在山中?深山窮谷不可處,霹靂魍魎兼狂風(fēng)。

此詩東、冬通押。第七句以單句入韻。這種現(xiàn)象在杜詩中數(shù)見。又如:

《戲題畫山水圖》:

巴陵洞庭日本,赤岸水與銀河,中有云氣隨飛。舟人漁子入浦溆,山木盡亞洪濤風(fēng)。

《短歌行》:

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豫樟翻風(fēng)白日動,鯨魚跋浪滄溟。且脫佩劍休徘。西得諸侯棹錦,欲向何門趿珠?仲宣樓頭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眼中之人吾老。

其他唐宋古體詩中也時有所見。如:

唐郎士元《塞下曲》:

寶刀塞下,身經(jīng)百戰(zhàn)曾百勝,壯心竟未嫖姚

宋晁補之《和關(guān)彥遠(yuǎn)秋風(fēng)吹我衣》:

海中群魚化黃,林鳥移巢避歲。鄴王城上秋風(fēng),昔時城中鄴王第,只今蔓草無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