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唐代以前的詩歌

中國古典詩歌寫作 作者:經本植 著


第一節(jié) 唐代以前的詩歌

一、先秦的詩歌

這一時期的詩歌以《詩經》《楚辭》為代表,合稱“詩騷”(《楚辭》的代表作是屈原的《離騷》)。

二、漢魏六朝詩

也稱“古詩”,包括:

1.漢魏樂府古辭?!皹犯笔菨h武帝時設置的國家音樂機構。樂府古辭又包括:(1)樂府民歌,即樂府采集來的民間歌謠。如《平陵東》《陌上?!贰峨]西行》《孤兒行》《白頭吟》等。(2)文人仿樂府歌謠而創(chuàng)作的詩。如曹操《步出夏門行》、曹丕《燕歌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就屬于樂府中的“相和歌辭”。樂府詩標題上常用“行”?!靶小北局笜非倪M行,相當于說“一曲”。

2.南北朝樂府民歌。如《子夜歌》《讀曲歌》《長干曲》《西洲曲》《隴頭歌》《敕勒歌》等。

3. 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從漢至隋,文人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甚多,包括古詩十九首(漢末中下層文人作),曹氏父子、阮籍、陸機、左思、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沈約、庾信等人的詩作。

漢魏六朝詩以五言詩為主[1],也有一些三言、四言、六言、七言和雜言詩。

三言:如鮑照《代春日行》[2]

獻歲發(fā),吾將行。春山茂,春日明。園中鳥,多嘉聲。梅始發(fā),柳始青。泛舟艫,齊棹驚。奏《采菱》,歌《鹿鳴》。微風起,微波生。弦亦發(fā),酒亦傾。入蓮池,折桂枝。芳袖動,芬葉披。兩相思,兩不知。

詩中換韻(“行、明、聲、青、驚、鳴、生、傾”押韻;“池、枝、披、思、知”押韻),不避同字(如“發(fā)”字出現三次)。

四言:如曹操《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叮乃茧y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此詩也換韻,且不避“重韻”(“心”字兩次押韻)。

六言:間或用于首二句。如漢樂府《悲歌》: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xiāng),郁郁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雜言:如漢樂府《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七言:清代學者錢大昕認為七言詩出現于五言詩之前,甚至可以上溯到戰(zhàn)國[3]。但漢代及漢以前的七言詩尚未定型,或不完整。古典詩歌研究者認為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是魏曹丕的《燕歌行》。這里選錄一首: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七言詩還不發(fā)達。七言詩中還有一種“柏梁體”[4]。相傳漢武帝在柏梁臺上宴集群臣,每人賦詩一句,句句押韻。此說見辛氏《三秦記》(疑為漢人作品,已佚,清人王謨有輯本)。實際上南北朝前的七言詩,多為句句押韻。

這一時期在詩歌發(fā)展史上,對唐代律詩形成很有影響的是所謂“齊梁體”或“永明體”。這是南朝時形成的講求聲律的五言詩?!坝烂鳌笔驱R武帝年號?!赌淆R書?陸厥傳》:“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瑯邪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颙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薄坝烂黧w”是在認識到漢語有聲調高低抑揚之分的基礎之上而形成的,其主要特點是注意詩歌中四聲的協調和聲韻的抑揚?!赌鲜?陸厥傳》中有所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之說,但并未對這些術語作出解釋。唐時在此基礎上又擴充成為“八病”(即增加“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對于前四病,也是唐宋人的解釋,且說法有異。唐代留學中國的日本僧人遍照金剛(弘法大師)所著《文鏡秘府論?西卷》“論病”中說:“颙(周颙)、約(沈約)已降,兢(元兢)、融(崔融,與元兢皆為初唐人)以往,聲譜之論郁起,病犯之名爭興。家制格式,人談疾累;徒競文華,空事拘檢?!?sup >[5]看來,“八病”是齊梁到初唐之際的產物。其中有聲律問題,也有技巧問題。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說:“休文(沈約)之拘滯,正與古體相反,唯近律差有關耳,然亦不免商君之酷……后四病尤無謂,不足道也。”[6]永明聲律說對于唐代律詩平仄形式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則是不可否認的。我們考察齊梁間一些詩人的詩,可以看出一些特點。如:

沈約《傷謝朓》[7]

image
image

?。孩堋八肌弊髅~為去聲。

此詩不但已形成五言八句的格局,且八句之中已有六句合于唐代律詩的平仄(第二句合于律詩中的拗救形式)。但是,齊梁間詩雖律句甚多,卻多不合唐代律詩的“黏”“對”規(guī)則,押韻也不只是全押平聲韻(如沈氏此詩即押上聲韻)。所以明人胡應麟在《詩藪?內編》卷四中說:“用修(按,明人楊慎)集六朝詩為《五言律祖》,然當時體制尚未盡諧。規(guī)以隱侯(按,指沈約)三尺,失粘、上尾等格,篇篇有之。”[8]

為什么會形成永明體或齊梁體?從漢語本身的條件來看,這與當時人們普遍認識到漢語有四個聲調有密切關系。從漢代開始,漢語中的四個聲調就已大致形成,齊梁時這種聲調意識已經在詩人創(chuàng)作中產生。詩人有意運用聲調的抑揚頓挫(甚至還可能包括聲母的清濁)來調整詩歌的音節(jié),使詩歌吟誦起來更富于音樂感。

總的說,唐以前的古詩不講求平仄和對仗,用韻、字數和句數也比較靈活,沒有固定的形式和要求,基本上還不能稱為格律詩。但齊梁以降的永明體詩風已開唐代律詩的先河,為唐代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