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不是沒有來路的人

黃土地的女兒 作者:王托弟 著


第一章 魂牽夢繞

小時候,我們心心念念要去遠方,為著自己也說不清楚的夢想?,F(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最好的風景還是在那個最初我們出發(fā)的地方。

有人問我,為什么曾拼命想離開的地方,又會成為最向往的樂土?

其實,不只是家鄉(xiāng),時空會讓很多或人或事或地方或事情產(chǎn)生距離的美感。對于家鄉(xiāng),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那里有我們的愛和牽絆。

我們不是沒有來路的人

我們不是沒有來路的人。

我們都是有來路的人,我們之所以走到今天,是因為有我們的祖先一步一個腳印從遠古而來。我們也都是有根的人,我們的基因以我們不明就里的方式記錄了我們一脈相承的全部過程。我們更是有家鄉(xiāng)的人,不管是守著故土終老還是背井離鄉(xiāng),家鄉(xiāng)是我們每個人魂牽夢繞的羈絆和宿命。

心有家鄉(xiāng),我們就是有來處的孩子,就不是浮萍,就算漂泊天涯,心永遠都會有一個隨時??康母蹫?;心無家鄉(xiāng),人生,或許真的就只剩下最后的去處了。

在我的家鄉(xiāng),一抔黃土,一碗漿水,都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拿得起卻放不下的惦記和牽掛。

猶記抵家那天,下了火車,天還沒有大亮,坐在開往市區(qū)的公交車上,看見車窗外鉛云低垂,低得好似要跌落在緩緩流淌的河水中,似乎凝結(jié)了無限濃情;河邊的翠柳,在晨風中微漾,以輕盈典雅的姿態(tài),迎接遠方歸來的游子。熟悉的氣息,熟悉的街景,熟悉的鄉(xiāng)音,隨著晃動的車體,從嗅覺、視覺到聽覺,澆灌和沖擊我的心扉,浸滿我的心靈。置身其中,回想起每次歸家的不易,剎那間,淚水泉涌般淹沒了心田,彼時彼刻的自己,整個人變得空前的渺小和卑微。

迄今,大大小小的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我也去過不少,發(fā)現(xiàn)無論是古老還是新穎,每座城市或鄉(xiāng)鎮(zhèn)都有太多的千篇一律,我的家鄉(xiāng)也不例外:一樣的水泥建筑,一樣的植被,一樣的道路,一樣的現(xiàn)代化的腳步在人類文明中匍匐前進??v然如此,我的家鄉(xiāng)還是與眾不同的,尤其是蜿蜒的川道兩邊端然的墚峁以及連綿的大山,那是鐫刻在生于斯、長于斯的每個人骨子里的鄉(xiāng)愁呵,無論我們歸來或離開,它們都一往情深地守候在那里,等待著我們。

以前,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一座山竟會是一種人生,一條路竟會是一種情懷。山與路,或迎來,或送往,都深深眷戀,難舍難分。漸漸地,離家越來越遠,黃土地上大山的含義也隨之越來越清晰明了。突然間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每一座山都是一種人生呵:其形其勢雖迥異,唯其情懷漸次分明,且不會慢慢褪色。

有朋友說,黃土大山是我們西北人骨子里的胎記,是我們精神的脊梁,滄桑中包含淳樸與厚道。

誠哉斯言!

家鄉(xiāng),最美之一當屬清晨。

鄉(xiāng)村的清晨,如畫似卷,恬靜稚幽,沒有城市的嘈雜,只聽得聲聲鳥啼。睡夢中,庭院外父親養(yǎng)的鴿子咕咕鳴叫;啄木鳥在屋后的大洋槐樹上發(fā)瘋似的啄著樹干;還有一群又一群的麻雀,啁啾不已,和著我家羊群的咩咩聲和狗吠聲,依稀感覺移身林間山野,嵐靄氤氳,一時不知夢里夢外。

半睡半醒中,我被二侄女王霄楚的囈語徹底帶回清晰的現(xiàn)實。于是,一個人輕輕起身披衣下炕。推開門,庭院巋然安穩(wěn);院外高大的喬木已是郁郁蔥蔥,端然入眼;低矮的云層悠然自在當空,天似陰非陰。忍不住長吸幾口清冽的空氣,頓感生活如此嬌媚,心氣也隨之豁然通亮,有如回到那段最放肆縱奢的韶華之年。于是,不覺動了去屲上看看晨曦中田野的念頭。且,說走就走。

農(nóng)歷三月末的田野,像一幅油彩畫。

記得回家途中,坐在從天水市開往秦安縣城的依維柯上,看著車窗外燦黃的油菜花和碧翠的麥田交相輝映,一片又一片,綿延無限,直把整個阡陌勾勒得好似不食人間煙火一樣明凈。那樣的美景,美到心醉,歡喜得我在車里雀躍不已。于是,迅即拿起手機告訴一位故友,說老家的田野,像一件二十五歲姑娘的衣裳。朋友問我何出此言,我說:“濃而不艷,媚而不惑,靚麗卻不失穩(wěn)當。”

而此時此刻的鄉(xiāng)鎮(zhèn),遍布人間村落。用隴城老鄉(xiāng)馮晚耕的話來說,便是:“山高藏新境,芳華滌我心。天長野人遠,美麗中國村?!?/p>

然而,在城市生活久了,就連生于鄉(xiāng)野的人竟也會淡忘大山大川的真實面目,變得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不曾腳踏實地,做人就容易忘乎所以——只有回到家鄉(xiāng),再次站在大山大川面前,方覺一個人是多么渺小,竟比不過鄉(xiāng)間的一株小草。

一天傍晚,一個人去北山看新栽的樹。

北山是我最熟悉不過的地方了。十幾年前,我還生活在這里。那時,我趕著羊群或扛著?頭,用腳步丈量著清水河北岸的每一塊土地,至今,我都清晰地記得哪里有個洞,哪里又有個坑?,F(xiàn)在,我雖生活、工作在北京,但每次回家,都會抽空去北山的邊邊角角轉(zhuǎn)。

此次,也不例外。

行至半山腰,突然間一群碩大無比的野雞驚飛,鳴叫中帶動四方空氣振動不已,嚇得我渾身發(fā)抖,以致以為田埂底下的洞里必然有狼或野獸竄出來。還好,驚嚇中想起一個人,想起有他在不遠的遠方守望著我,心里一暖,就忘記了恐慌。這時,抬頭望去,孤獨屹立的大樹、迎風招展的旗幟、欣欣向榮的大山、嬌小怒放的野花、倩影銜山的夕陽,勾畫出一幅和諧靜美的圖案,忽而想起一句詩:日暮蒼山遠。

眺望“日暮”下的清水河畔,亦是美不勝收:山巒圍成的湖水宛如明鏡,湖心被夕陽的倒影點燃,一盞盞虔誠的橘紅的燈照亮靈魂深處的暗淡;湖水周邊的草木飄搖猶如拂塵,滌蕩周身的浮塵。

而立之年的人,走過更多的路,看過更多的景,漸漸地明白,人生的道路總是不確定的,不是越走越窄,便是越走越寬。也漸漸地明白,就像老鄉(xiāng)嶺上人的詩中所言,“人間多少路,惟在故鄉(xiāng)寬”。更漸漸地明白:隨著年紀見長,自己的世界越來越大,大到足以縱橫江湖,俯仰生命;可同時,自己的世界卻也越來越小,小到在縱橫俯仰之間,心中除了家鄉(xiāng),再也容不下其他更多的地方。

以前在外求學,也算得上是背井離鄉(xiāng),但并不理解家鄉(xiāng)之于我的意義,直到在京成家立業(yè)后,始知天水老家何以成為我的牽絆和不舍,以致讓我為了這份牽絆和不舍而學會了于循規(guī)蹈矩中不斷地去背叛。

是的,我們都是生活的奴仆,一天一天按部就班,唯因愛,才會偶然努力去背叛。背叛工作,背叛生活,背叛一切中規(guī)中矩的穩(wěn)妥,但唯獨不會背叛愛和被愛,以及生命的初衷。

我們像風箏一樣去遠翔,當有一天,漂泊得累了,倦了,至少還有一根線系著我們,讓我們不曾忘記來時的道路。

那條我們來時的道路,便是我們的歸途。

016-01

時代,以個人無法阻擋的腳步用力向前;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歷史三峽中的一滴水滴,情愿或不情愿都要面對瞬息萬變,甚至滄海桑田。盡管如此,故土山河總有她永恒不變的面貌和情懷,其中,最根深蒂固的便是駐留其上的一縷鄉(xiāng)愁。帶著這份感情,無論時代以怎樣的速度變幻,亦不管我們漂泊何處,靈魂的歸處都在這一方水土之上。

因為,任何時候只要心底一隅有家鄉(xiāng)存在,我們就不是沒有來路的人,就像黃土地上的大山,它雖在遠方,但一直在守候和召喚我們的歸來。

家永遠在心中

我是個戀家的人。

我對家鄉(xiāng)的情結(jié),在很多人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

比如,自2005年離家求學至京,七年后畢業(yè)又留京工作,如今已有整整十一年的時間;這期間的每一個節(jié)假日我都回了家,以致從未有過一次除回家以外的其他旅行。

比如,來京學習、工作、生活十年多,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和父老鄉(xiāng)親的顏容非但在我心中沒有遠去,反而越來越明澈清晰:明晰到為了嗅一嗅黃土地的氣息,在歸家的日子里,我常徘徊匍匐在清水河畔的田隴地頭一整天;明晰到為了吃一碗最接近老家滋味的漿水面而踏遍京城,為了現(xiàn)場聽一出秦腔,子夜時分才拖著疲憊的身子抵家;明晰到行走在大北京洪荒的人群聽到熟悉的鄉(xiāng)音便熱淚盈眶、激動不已;甚至,明晰到連在夢里出現(xiàn)的每一條黃土地上的溝壑都是斑斑可考的……抑或因為裝在我內(nèi)心深處的除了家鄉(xiāng)外沒有太多的東西,所以,從靈魂深處流淌且凝聚而成的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在書稿剛整理出來時,連自己都被震驚到:“都是家,怎么會!”

其實,自從有了出書的念頭到所有書稿完成,整個過程我都覺得自己在做一件很私人的事——我從未打算要將出書這一事告訴除家人以外更多的人,故所有稿子的選取我只做到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從沒考慮過其他??僧斄嗥母鍏R聚在同一文檔上時,我卻發(fā)現(xiàn)其中幾乎每一篇文章最后都指向了一個地方:家!包括我的親人、我的家鄉(xiāng)以及和他們有關(guān)的一切。

這的的確確是無意識的流露,沒有一點刻意為之的痕跡,只因我的心一直都留在那個地方,所以才落筆若此。

那一刻,我竟有了將自己的隱私公之于眾的沖動:我要告訴我的家人、我的家鄉(xiāng),以及那片黃土地,原來我是那么愛你們,連我自己也從未發(fā)現(xiàn)!

可是,無論我如何愛著我的家人、我的家鄉(xiāng),以及那片黃土地,卻遠不及他們對我的愛。

記得每次有人問我為何不趁年輕多出去走走時,我總說:“回家,是我目前唯一的宿命!”

是的,如今一年僅有的幾天假期,我怎么舍得不回家!我的父母和姐弟天天盼我能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那片黃土地時刻都在招呼著、希冀我能歸來,我怎忍心辜負!

記得去年端午前夕,我告訴媽媽這個假期我不回家了,我要去江南霏霏細雨中看看,要去海邊云蒸霞蔚里走走。媽媽聽后,在電話那邊“唉”了一聲便淚如雨下,而電話這邊的我更是揪心的疼痛。每次,都是這樣的場面,所以,除了回家,我如何能有其他的想法?何況,他們想我,我更想他們!

所以說,回家,是我目前唯一的宿命。

以前是這樣想的,新書預售一周以后,更是這樣想的了:從預售的第一天開始,就得到很多老鄉(xiāng)——家人更不必說——的支持,他們的一句話、一個行動,讓我感動到涕零。

他們的支持讓我常想,我一個在京城璀璨的蒼穹下混得不怎么樣的世俗女子,至今無車無房無存款,卻還揣著一顆不切實際的文學夢想不放,恓惶又無趣地生活在別人繁華的京華煙云里,如此無德無能,如何承受他們?nèi)缭S的偏愛?更何況,寫作對我來說本是“不務正業(yè)”,他們?nèi)粽鎼畚?,為什么不因我“不務正業(yè)”的混混行徑而給我兩記耳光,反而要來支持呢?

后來,我終于明白了答案,那就是不管我生活在什么樣的地方,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也無論我從事著什么樣的工作,如何茍且著眼前的茍且,對于老鄉(xiāng)來說,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一樣,以前都生長于同一方水土,那里黃土遍地,溝壑縱橫,墚峁捭闔,山脈蜿蜒連綿;現(xiàn)在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就算她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卻永遠是最可愛的人間樂土,因為那里有我們的親人,有根植在我們骨髓中的太多愛恨情仇。它們,才是我們?nèi)松牡咨牵?/p>

常言道:回不去了的是故鄉(xiāng),回得去了的是家鄉(xiāng)。

對于我們,回不去,是身境;一直在,是心境。不管回得去與回不去,家都在我們的骨髓里,在我們生命中。所以,無論天涯海角,終有一個地方給我們一個歸處,讓我們在流浪中得以相守,讓我們的生命多一份溫暖,少一份孤獨。

那些年,老家的國慶節(jié)

來京整整十一個年頭了。

上學時,每逢寒、暑假就回家。因國慶節(jié)距離暑假結(jié)束后返京時間太短,故七年求學生涯中,這個節(jié)日從未回去過。

當一個人一門心思地只想高飛時,怎么可能覺得原來歸巢也是幸福呢?那時的我,一心盯著遠方,除了寒、暑假例行公事般地回家外,遇到國慶這樣的假期,只想爭分奪秒地去更廣闊的天際翱翔,且離家越遠越好,最好可以漂洋過海到世界的那一頭。所以,不回去,一點也不覺得遺憾。

自2012年畢業(yè)至今,工作才四度春秋,卻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沒有了那時高飛的澎湃,相反,更加喜歡起了靜好、安穩(wěn)的歲月,最好是像回到老家秦安那種飽含充盈、明媚且清嘉的時光。

之于一個陷身格子間的上班族,春節(jié)和國慶是一年中僅有的兩段可以恣意安排的時光,所以,異常珍貴。對我,甚至珍貴到了四年來除今年,其他三個國慶節(jié)都選擇回老家秦安度過的程度,因為只有在那里,所有的時光才是充盈、明媚和清嘉的。

我自認是個非常沒出息的人,當別人工作了,拿著掙來的錢去滿世界開闊眼界時,我卻越來越心甘情愿地將幾乎所有的長短假都消耗在秦安——那個看上去有點灰頭土臉的地方——且無怨無悔。

邇來給媽媽打電話,還是一如既往、不厭其煩地聊一些瑣事。抑或是國慶長假將至而我卻回不了家的緣故,每次掛完電話,就異常地想念親人和那里的黃土大山。

媽媽更是越老越惜(“惜”是老家方言,此處有“黏”之意)我們姐弟了。

以前每當節(jié)假日到來時,提前幾個月她就開始倒計時。今年她知道我回不去,故只說一句“明年,明年我的娃就可以回來了”后,便不再絮叨。相比過去盼我回家的碎碎念,今年她的不悲不喜,更讓人覺得人生的荒涼。

翻看以往國慶回家期間拍的照片,那些飄忽其上的時光,像一溜看不到頭的膠片,似乎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涯,令人懷念不已。

每天清晨,在鳥語中睡到自然醒,發(fā)現(xiàn)媽媽已在廚房準備早餐。在我的要求下,早餐幾乎每天都要燒一大盆漿水拌湯,吃的時候擱很多很多油潑辣子進去,卻一點也不辣,只覺得唇齒留香。沒有漿水拌湯的時候,我就拿一塊媽媽剛烙好的餅子,旋即跑到地里揪幾根蔥葉下著吃。屈膝蹲在田壟地頭,看著遠處綿延起伏的黃土山川,手中蔥的清香就著露水的微涼下肚,讓久居喧鬧城市的人兒頓感原來大自然的靜謐才是人生最后的福祉。

吃完早餐,沒事干我就去庭院外轉(zhuǎn)悠。

每次我始一打算出去,侄女王霄楚就似乎對我的計劃已經(jīng)了然于心,她“噔噔”地三兩步?jīng)_在我前面給我把大門打開,然后就伸出手示意我拉著她。

先去花園中看看花花草草。深秋時節(jié)的月季更加厚重,幾株蜀葵散發(fā)著頂天立地的豪邁;尤其發(fā)現(xiàn)大大心愛的翠竹又抽出了新葉,在碧翠繁茂的牡丹旁顧盼橫生,我就高興得不得了,仿佛發(fā)生了人生快事一般。

走出花園,就去羊圈的柵欄前晃蕩。

我家有四五十只綿羊,羊圈就在大門前。秋季天氣涼爽了很多,羊開始不進圈,而是或臥或站在露天的柵欄內(nèi)。我站在柵欄外,一邊聽著小羊羔“咩咩”的叫喚聲,一邊看著它們來回蹦跶,其聲其態(tài),像極了一刻不閑的王霄楚。于是,我叫來王霄楚,教她數(shù)羊?!耙恢谎颍瑑芍谎?,三只羊……”數(shù)完一遍接著再數(shù)一遍,可王霄楚實在太小了,她根本學不會——她甚至都不明白數(shù)字的意義。所以,我就自顧自地數(shù),一直數(shù)到聽見媽媽叫喚的聲音,才拉著王霄楚一蹦一跳地回去。

姐姐很好奇為何我總喜歡數(shù)羊,原因我也不知道,只覺秋光無限,數(shù)羊的過程中我的內(nèi)心充滿祥和與歡喜;那種感覺,對于久居鬧市的我來說,有著夢幻般的不真實和魔力。

下午大大吆喝著羊群出圈時,我就跟在他后面。大大說出去風大,會把我吹黑的,讓我在家待著別亂跑。他說:“回北京后,你同事看見會笑話的。”我倒不怕同事笑話我老家的風水不養(yǎng)人,回一趟家就把我曬黑了,但出于臭美的本能,折身回屋帶上帽子就跟著他出門了。

牧羊犬大力像個久經(jīng)沙場的大將軍,嫻熟地把羊群管理得妥妥帖帖。我和大大在后面一邊趕著羊群,一邊聊天。大大說:“狗娃,大大對不起你,一輩子啥都不會,只會放羊。”這本是謙卑的話,但他的語氣間卻充滿自豪,讓我除了說:“放羊好啊,放羊好啊”,都不好說出其他的話來。

我從小就放羊。雖說現(xiàn)在回家放羊充其量只是體驗生活,但以前放羊卻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呵??刹还苓^去還是現(xiàn)在,我都喜歡這份職業(yè):眼前的羊群、大山大川和蒼穹,讓我懂得了大自然的慈悲和人的卑微,所以,今天才如此珍惜眼前的一切美好光陰。

國慶期間隴城鎮(zhèn)是沒有戲可看的,但若有心,一定會打聽到某一個地方正在演秦腔。于是,花幾個小時瘋也似的跑到劇場一看,咦,原來還是那些耳熟能詳?shù)膭∧?。不過,父老鄉(xiāng)親似乎就喜歡那傳統(tǒng)的雅致和練達;而我,更是喜歡得不得了,譬如,《竇娥冤》的一招一式都爛熟于心了,但依然會看得不亦樂乎??粗矍芭_上臺下癡迷的人們,想起自己在北京每天聽秦腔,唱秦腔的光陰,感覺自己和秦腔之間的糾葛一直以來都像個夢,只是去哪里,都沒有放棄對它的追逐。

和秦腔一樣,書畫也是秦安人的生活方式之一,經(jīng)常有規(guī)模大小不一的畫展舉辦。

多去幾次畫展,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平時不起眼的面孔,會讓你大吃一驚:“原來是大師呀!”很多素日粗陋到讓你以為連莊稼都務不好的人,竟然對字畫的喜愛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在字畫面前,除了共有的癡愛,沒有性別、年齡和身份,如果一定要說有區(qū)別,那就是行內(nèi)的懂得和行外的仰慕。但無論是行內(nèi)人還是行外漢,都懷揣一份真誠,沒有半點虛情假意。

秦安這個地方有很多古廟,隨便去一座,一草一木的歷史都要用數(shù)百年、上千年來計算。似乎每座古廟前,都應該有一座大鐘,用手輕輕一敲,福音四起。在那些古廟前,你會由衷想起:人活著,還是單純點好。

逛完古廟,順便再去明清街看看。

不像北京的胡同,尋常日子都行人熙攘,國慶節(jié)更是人山人海,但其文化底蘊跟秦安的明清街相比就遜色多了:在北京的胡同里,你切身感覺到的不是有關(guān)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而是刻意的修飾和撲面而來的商業(yè)氣息。

明清街上,文房四寶的店主,很儒雅,那種氣質(zhì),是歲月饋贈,更是知識的沉淀。絲綢店則像個活到現(xiàn)在的古人,走進去,整個人都是穿越的。純手工的布鞋,訴說著一段段關(guān)于親情和童年的故事。壽衣店則告訴我們,人不但活著時要活出姿態(tài),而且死的時候也要死出個體面。就連裝裱字畫的師傅一個個看上去都博學高深,那些亂麻一樣飛舞的墨跡,他們掃一眼就知道寫的是什么字!

除了吃喝玩樂,莊稼人總有農(nóng)活要干。不過,現(xiàn)在家里除玉米外沒有其他農(nóng)作物了。

掰玉米,幾乎是每年國慶回家的例行公事。大大每年種一畝多的玉米,五一回家和三姐放苗,國慶回家再和三姐一個一個地掰下來,然后拉回家。當玉米裝進編織袋后,大大就說:“把我的兩個狗娃掙完了?!彼脑捳Z間充滿慈悲,但他請我和三姐大吃一頓的承諾,卻一次也沒兌現(xiàn)過。

在玉米地看見不遠處五爸家的洋芋長得喜人,我就說想吃煮的新洋芋了,五爸聽了告訴我:“你到地里刨幾個去。”于是,踩著高跟鞋,拎著手提包,像蝴蝶一樣翩躚下田。

在家的很多時間是在摩托車上度過的,比如趕集,或去親戚家。沒有具體目標時,我就和三姐兩人騎上車在清水河的川道或大北山上亂飆。那種感覺,倏忽間像一股風。

其實,最愜意的時候莫過于拿條凳子坐在庭院中,聽頭頂麻雀的鳴叫,或者看大大養(yǎng)的鴿子從眼前飛過:沒有比這更加歲月靜好、現(xiàn)實安穩(wěn)的了。我敢打賭,按照目前的房價,自己這輩子在北京是買不起什么房了,老了估計還得打道回府。可是那又如何,回家住的可是別墅呵。

太陽一落山,夜幕“嘩”地一下子就拉開了。

媽媽和王霄楚坐在熱炕上暖著,大大在地上坐著喝他的罐罐茶,我和三姐每人一條凳子,一家三代人東一句西一句地瞎聊。聊著聊著,大大(或媽媽)就不無憐愛地來一句:“我的娃,都心疼滴很么。”

不是很冷的時候,約幾個朋友去北山頂看月亮,數(shù)星星。銀河像一條絲帶,飄然于天際;而繁星則一閃一閃地,似乎在告訴我:“假期已到尾聲,飄零的孩子將再次踏上旅程?!?/p>

有人說:“戀家是一種從骨子里滲透出來的情愫:回歸時情真意切,離別時萬千愁緒。這種情愫從小滋養(yǎng),長大后肆意瘋長。平常日子忙碌,情有所托,可逢年過節(jié),戀家的情思撩你每一根神經(jīng)。急切,恍惚,愁思滿襟。戀故園的山河歲月,戀兒時熟悉的味道。而戀的終點站,便是家。”

我一直以來都是個戀家的人,老家的歲月和過去的味道,都是我心的歸落處;而家人對我的愛,則像瘋長的蒿草,蔓延到了我心的每一個角落,讓我無時無刻都忽略不了它的存在。也許是此生欠了家人太多的愛,且必須當面償還,所以,我才這么見縫插針地往家里跑吧。

在老家歡度國慶節(jié)的時光,現(xiàn)在想起來如斑駁的碎片,零零碎碎雖不成體系,卻又有著巨大的引力??墒牵还茉诨貞浝镝溽喽嗑?,回過神來卻再次確信:今年這個國慶真真是回不去了。

秦安風味

人的味蕾真是奇怪。

比如,來京之前,我很不喜歡吃漿水面;每次家里做漿水面,唯獨我要用醋來調(diào)。到京之后,卻一年更比一年發(fā)現(xiàn)漿水面的好了?,F(xiàn)在,為了吃一口地道的漿水面,會瘋了似的滿京城跑,甚至一大早從亦莊出發(fā),直奔清河只為吃三碗秦安人做的漿水面。

不啻對漿水面,短短幾年之內(nèi),好似以往和家鄉(xiāng)風味有關(guān)的一切混混沌沌、蒙蔽不清的意識一下子就驚醒了,就清澈起來了,都成了好的,都是人間美味,以致現(xiàn)在每次回家,只吃漿水面、馓飯、攪團、面魚、玉米面片子、蕎面涼粉、酒醅子……總之,只要天水獨有的風味,統(tǒng)統(tǒng)都是精美肴饌,勝過一切山珍海味。

尋常日子里,對家鄉(xiāng)風味的渴望尚能克制,前段時間因為身體緣故,竟到了無法抑制的地步,做夢都在念叨。

一天,媽媽在電話中說:“現(xiàn)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否則,會記掛一輩子的?!?/p>

我回道:“我只想吃你做的‘地軟軟’攪團,還有漿水面魚,還有玉米面片子……反正,在你看來都是些稀松平常不過的東西了?!?/p>

媽媽聽后“哎”了一聲,說我這個時候想吃什么都可以理解,就是她連我這么簡單的要求都滿足不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作為一個母親,無論她有多偉大,多有能耐,依然注定她無法滿足兒女的一切要求,所以,無可奈何之下,心里多少是坦然的。

對于媽媽來說,沒能在北京給我買一套房子或一輛車,她覺得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可唯獨滿足不了我想吃一碗漿水玉米面片子的要求時,她便感覺是一件天大的事,便會傷心,會難過,甚至對自己心生恨意??墒?,遠隔萬水千山,她注定是無法滿足我這些奇眉怪眼的欲望的!

很多時候,每當想吃地道的家鄉(xiāng)風味又在北京找不到時,我就去老家人開的微店買。比如買漿水,買胡麻油,買牛筋面,買地軟軟等?;蛘撸I一把面魚漏勺,買幾斤蕎面,自己做面魚、涼粉吃。還有,時令水果下來了,也要買來嘗鮮的……我不知自己對家鄉(xiāng)風味的胃口究竟有多大,只覺從未被滿足。遺憾的是,我的廚藝很不爭氣,偶然間露一手,做出來的飯菜汪某人每次都嫌棄??删退阃裟橙艘豢诓怀?,我每次都吃得不亦樂乎,無他,只因碗里的食材源自秦安那片土地。

前段時間,清水河畔的“老玉皇”(學名“李子”)熟了,看到朋友圈老鄉(xiāng)曬出的照片,我的口水就嘩嘩直流。

有人耳聞目睹了我的模樣,說:“北京城什么沒有?你咋就饞得那么桑眼(秦安方言,貪婪的意思)呢!”

是的,京城應有盡有,但之于一個在清水河畔長大的人,她的味覺就鐘愛清水河畔開花結(jié)果的老玉皇:玲瓏剔透的果身上輕落了一層白凈、細膩的粉妝,濃郁的酸爽中帶有淡淡的酒香,那可是家鄉(xiāng)的味道呵,是其他地方的土壤無法生長出來的。

是的,那就是家鄉(xiāng)的味道,就是我想要的味道。

兩天后,收到五營鎮(zhèn)閆自輝帥哥發(fā)來的順豐快遞,打開一看,滿滿一箱子的“老玉皇”,飽滿圓潤、酸中帶甜,不似京城的李子只有碩大的身軀,終于圓了我一個簡單到不值一提卻又重大到如氣壯山河的夢。

在收到玉皇的前幾天,一位秦安朋友告訴我說老家的蜜桃“北京七號”上市了,執(zhí)意要給我郵寄。因早在大半個月前我自己在網(wǎng)上買了一箱子秦安桃子——雖不是“北京七號”,但對我已經(jīng)足夠——所以,我是執(zhí)意不要的。

朋友聽我如此見外,顯得很不高興,幾乎用命令的口吻告訴我: “地址給我,其他的別管!”

三天后,我收到好幾箱發(fā)自秦安的蜜桃。

那天正好是周五,下班后,我必須先去東直門臨時住所收拾東西,然后馬不停蹄地趕回亦莊;因我上班地點遠在望京,兼之桃子太重,故快件是由一位在東直門附近上班的朋友代我簽收的。下班后,已是饑腸轆轆,但我決意不吃晚飯。到東直門時已是下午六點多,我直奔朋友單位。

剛進得門,未見桃容,先聞桃香。打開箱子取出三兩個,顧不上清洗,拿起來用手擦了一下就咬,皮脆肉軟,一口下去,肉汁嘩地流了下來??诟屑毮仯匚稛o窮。

朋友第一次見我吃未經(jīng)清洗的水果,嚇得手腳都亂了,一邊奪過我手中的半顆桃子拿去清洗,一邊嗔怪我這個時期還如此不顧及自己的身體。

我怎么顧得上呢?

看到桃子的那一刻,想起了太多和秦安蜜桃有關(guān)的故事。那些溫暖過我人生的人和事,無論發(fā)生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銘刻于內(nèi)心深處,與我同行,一時間讓我不勝悲喜。

想起2003年的初秋時分,我從隴城鎮(zhèn)到秦安縣一中讀高中,從此開始了寄宿生活。三年的時光,在葫蘆河畔萬畝桃園的芬芳下,我的青春爛漫且璀璨。一天,在一大片桃園前,他對我說:“在我眼中,你不但不難看,反而令我很心疼?!彼脑?,真誠中滿是溫柔,瞬間驚艷了我的整個天空。那天,他輕輕地從桃枝上掐下一朵桃花,聞了聞,放在我的手心。猶記當時,藍天白云對著我們輕顰淺笑,桃花開得正盛,似緋云似火焰,而我,因皮膚過敏正嚴重,滿臉爛瘡,自卑得以為世界都是黯淡悲涼的。就是那樣一個自卑的女孩,竟有一個英俊的男孩對她說出類似愛情的美麗華章!

青春萌動,歲月如歌,可如今的他在哪里?

想起2010年的仲夏,我和她來回漫步在縣城文廟附近的明清街,就著古色古香的光影流年,我對她說:“無論以后我們各自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也無論我們相隔幾多,都要像現(xiàn)在一樣好下去。答應我,好不好?”說這話的時候,我知道,我跟她相好的時光已經(jīng)開始接受時空的沖刷,唯有相見相望時才濃密如舊。她說了一句“好”,轉(zhuǎn)身看見一位老伯挑著滿滿一擔桃子走過來,跑上去買了一食品袋塞到我的懷中:“有我在,以后保證你不饞咱們秦安的桃子!”她的話雖有一股盛氣凌人的傲然,但依然掩蓋不住漸行漸遠的無奈,那么強烈。

如今,我在京城爬滾,她在縣城郊區(qū)的一座小學當老師,各自忙碌,舊日的友情只剩下偶然間在朋友圈互相點個贊。而我,一年比一年饞秦安的桃子了。

想起前幾天,他告訴我:“老家的‘北京七號’上市了,發(fā)個地址,我給你快遞些。新業(yè)務,上飛機,兩天就到?!蔽也灰驼f吃了蜜桃生的娃娃白:“為了下一代!地址給我,其他的別管!”當時,我正在埋頭擬定一份法律文件,恓惶的身軀中一顆幾欲溶碎了的心臟久久不能平靜。在生命面前,我們努力追逐一切,抓住一切,但在生活面前,我們只能努力追逐可以追逐的,抓住可以抓住的,只有不忘初心的人,在生活面前才不會忘記還有生命存在。有些人,雖然不是生活的,卻是生命的。

那天,在東直門朋友那里,我抱著蜜桃一口咬下去,眼淚就暗自涌動起來——往事猶如一部部電影片段閃過,里面的故事只剩下底色依稀可見。如今,只有他,對我還執(zhí)著。

一顆半桃子下肚,剩下的半顆實在沒地方吃了。我就起身指著放在地面上的一排箱子,驕傲地告訴朋友:“這箱子,你拿去!”然后,又提了兩箱子直奔亦莊。途中,給好友小雪打電話:“晚上來我家取桃。我老家秦安產(chǎn)的蜜桃,天下第一!”我的自豪,好像六月的驕陽,只“天下第一”四個字就暈染了整座京城。

回到家,汪某人一邊舔著滴在手上的桃汁,一邊不停地說“好吃,好吃,太好吃”。好友小雪夫婦邊吃邊說終于明白以前的桃子算是白吃了。

在京城,我吃過無數(shù)的家鄉(xiāng)風味,唯有這次,如此與眾不同,因為,有太多的人分享了我那份因家鄉(xiāng)風味而來的喜悅。

突然間明白,我一直鐘愛家鄉(xiāng)風味,原來吃的并非東西本身,而是傾注在東西中的情愫和喜悅,是那種心里訴求劇烈沖撞后、無奈落幕前的華麗回轉(zhuǎn)。以前,因是我一個人享受那一份份情愫和喜悅,所以,靜謐落幕而不自知;此次,因有好朋摯友和心愛的人與我一起分享,所以,喧鬧中,潛藏于內(nèi)心的情愫和喜悅便突顯得分明了,回轉(zhuǎn)也更加悲壯。

最近,老爸和老媽親手種的玉米可以煮著吃了,我讓他們給我寄七八個上來,媽媽一口就答應下來了,一點也不為高昂的郵費而心疼。記得去年,她聽說我買了六斤大腳杏花了六十塊錢,大喊大叫道:“家里一斤不到五毛,到北京就是十塊!這哪里是吃杏子,簡直是喝血么!”

我聽了笑得不行:“那又如何,我愿意么!”

現(xiàn)在,媽媽不但理解了我何以鐘愛家鄉(xiāng)風味,而且,還說了一句堪稱她這輩子最經(jīng)典的話:“看來,一個人不管怎么變,也不管多會裝,‘舌頭’是不會編謊的?!?/p>

是的,不是人的味蕾太奇怪,而是它從來都忠于我們潛意識中最真實的印記,也許有時表達得不夠強烈,甚至讓你一度以為都不復存在了,但其實,它一直都在,甚至日久彌新。

比如,關(guān)于家鄉(xiāng),關(guān)于親人,關(guān)于過去種種的情愫和喜悅:這令人撕心裂肺的情愫和讓人憂傷的喜悅呵,謂之“鄉(xiāng)愁”。

與桃花的美麗邂逅

春天,給每個生靈涂染上恰到好處的色彩,渲染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象,而桃花,無疑是春天舞臺的主角之一。

然而,抑或在家鄉(xiāng)秦安司空見慣了,以致很長時間里,我都不覺得桃花竟然可以以相當優(yōu)美的姿態(tài)入世入畫入心。

直到看過北京的桃花。

北京平谷號稱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桃樹種植基地,22萬畝桃花園一度登上了吉尼斯紀錄榜。當然,平谷的桃花也很好看,尤其是具有“桃花林?!敝Q的峪口桃花海,桃花盛開之時,一望無際,分外妖嬈??墒?,平谷的桃花總讓人覺得缺少一點野味。每年正值桃花盛開之時,幾大景點游人如織,人比花濃:再好的景一旦被都市蕪雜的氣息醬染,也就沒什么美感了。

016-01

從平谷回來后,頓覺最美的桃花原在秦安呵。

春到媧宮越粉墻,香飄高鐵繞金梁。

詩仙邂逅蟠桃會,驚嘆此間賽宇堂。

看到秦安女子趙潔寫的這首《桃花盛會》,猛省又到一年春風過處,秦安大地開始披紅掛彩了。陌上再見桃花開,十里紅妝指日可待。

秦安人種桃的歷史悠然漫長,至少有兩千年,近三十年來更是大面積種植,形成了大片大片的桃園。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占盡春光第一枝。

每年四月份,秦安桃花盛開之際,登高瞭望秦安城區(qū),葫蘆河蜿蜒穿城而過,從北向南沒入群山之中。葫蘆河兩岸,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成帶狀分布??h城周邊,山坡陡地連綿環(huán)繞,漫山遍野紅艷艷的桃花,似緋云似火焰,裝扮著秦安春天的大地。

這個時候,縣城遠近隨處都是繁生著的桃園。

桃樹,亭亭玉立。桃花,花枝招展,輕薄淡粉,笑吟春風,好似一張張粲然的笑臉,雖然到處都是它們的芳蹤麗影,卻極盡艷而不嬌、媚而不俗的雅態(tài)。盛開的桃花,遠望宛若浮云,近觀卻是枝上萬芳競放,歡天喜地,開懷笑談。

桃花最是有靈氣的花兒。

粉紅的花朵迎著春風,向藍天白云和游人輕顰淺笑?;ㄩ_正盛,像極了粉紅色的海洋。在桃花叢中暢游,悠閑樂哉地舉杯痛飲,醉生夢死一回又何妨?然后,再來一段秦腔,掃盡人生旅途的鞍馬勞頓,滌蕩交瘁的黯然心緒。若此,想必神仙也不過如此了。

觀賞桃花,最該去有“中國最美田園”之譽的何灣萬畝桃基地。那里桃花最是壯觀,一眼望去,云霧繚繞,云蒸霞蔚,如夢如幻,恍若仙境,好似王母娘娘的蟠桃園落至人間。

何灣萬畝桃基地位于秦安縣劉坪鄉(xiāng),距縣城才3公里。

四月的何灣,只消一株詩意的紅嶄露頭角,便能立馬點燃整個縣城的艷麗春光。每年四月中下旬,正值桃花爛漫的時節(jié),秦安縣就在何灣舉行最負盛名的桃花會。

桃花會期間,漫山遍野的桃花開作緋云,競相怒放。置身其間,仿佛進入一個粉妝世界。桃花朵朵,不必刻意涂脂抹粉,便能芳香馥郁,嬌艷嫵媚。清風吹來,飄香四溢,令人如癡似醉,心庭蕩漾。置身于這樣的妖艷妙曼中,讓人感覺走到哪里,都像足踏緋紅云朵,以致令人懷疑是否已然渡過南天門,踏入天堂境地,可是,卻實實在在是人間啊。

其時,游人來到何灣,或踏青賞花,或聚焦拍照,或賦詩吟花,或潑墨畫花,或歌舞贊花,總之,無不與桃花相關(guān)。

如果趕上桃花會當天,在何灣桃花景區(qū),美女如云,人面桃花相映紅;無論散步,還是坐于地埂田間閑談,都是一幅雅俗共賞的人間盛景。

芳草鮮美,花開四野,春風徐徐,桃香陣陣。如此這般的人間仙境,讓一顆顆心兒活躍起來,心潮激越不斷,浮想聯(lián)翩,看不夠的桃花和美人。置身桃花叢中,直令人魂消魄蕩。放眼望去,郁郁蔥蔥的麥田,在桃花的感染和映襯下,沐浴著春風,好似也綠意氤氳,似水鈴交響,潤濕新泥。此刻,黃土地不會再有它的灰暗、貧瘠和晦澀,希望和熱烈呈現(xiàn)出濃郁和盎然,一覽無余地寫在參加桃花會的游人的臉上。

如果看完桃花,累了,發(fā)餓了,就到縣城找間餐館,吃一碗清涼爽口的漿水面,或酸辣適中的肚絲湯,或燕麥做的甜醅子,或油潑辣子面,如此,倘若還要說這一天過得不轟轟烈烈,就簡直很沒道理了。

多么渴望,多么渴望能在這里,在這里與桃花相擁跳一曲圓舞曲,來一場美麗的邂逅,來而不逝,永駐生命。

每個秦安人都和桃花有著一段難解難分的緣分。我和桃花的緣分可謂源遠流長,此生彼此相應,一經(jīng)相遇便從未分離,所以,每年桃花盛開的時候,心里就有按捺不住的歡喜和期待。

想起在秦安一中讀高中的時光。

那時,當桃花開了,周末我就帶著書去葫蘆河畔。我一個剛剛換上輕薄衣裳的學生,手捧書卷,呆頭呆腦地置身在桃花的汪洋大海中,粲如錦繡,艷如紅霞,真真是人面桃花相映紅呵……那時,置身桃林,一待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在四周皆是艷麗酣香的環(huán)境中,頗足悅目爽快,看起書來幾乎能過目不忘。

那三年,是我人生中鮮有的三年,因為葫蘆河畔盛開的桃花,因為青春年少的懵懂多夢,也因為青春的膽大妄為,雖說沒有談過真正的戀愛,但留下的美好回憶依然令人久久難忘,每每想起那一片桃花園,便有曾經(jīng)一場轟轟烈烈愛情絕唱的感觸。

多么純潔的桃花,多么純真的夢想,在這個薄情的世界里,讓人動容。

2005年來京求學后,每年也回家?guī)状危驎r令皆不在桃花花期,所以,盡管年年歲歲夢想著能與秦安的桃花相會,但是,到頭來卻是歲歲年年的錯失。

2016年,家人說老家王灣村北山寺農(nóng)歷三月十五的廟會將請來很多秦腔名家獻唱,聽后我便蠢蠢欲動,計劃回家一趟。又聽說秦安桃花會將于4月20日左右舉行,得知這一消息后,內(nèi)心跟秦安桃花期待相約的欲望再次萌動起來,好像不回家一趟簡直不行了。于是,厚著臉皮在領(lǐng)導那里請得幾天假期,又頂著被老公休掉的壓力,終于定下了西行的車票。

遺憾的是,當我買下車票后,官方才公布了桃花會的具體舉辦日子,陰差陽錯之間與今年的桃花會又失之交臂。還好,盡管錯過了桃花會,但依然能趕上桃花花期。

我曾有個夢,一定要在秦安桃花嫣然的時節(jié)拍套寫真。無奈年年桃花妖嬈,歲歲人顏漸老,始終未能如愿以償。今年雖能回家,但拍寫真的夢恐因時間緊張,也只能作罷了。

無論如何,時隔十年有余,今年總算能看上秦安的桃花了,縱有遺憾,但足以寬慰我心。

到秦安,來一場與桃花有關(guān)的美麗邂逅,人生良辰,想一想亦不過如此。

逝去的手藝人

對于手藝人,我一向是心懷敬畏的,好像任何東西一經(jīng)他們的手,就讓人頓生訇然中開般的詫然。

現(xiàn)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了,細到負責消費的人看不到生產(chǎn),所以,就算用著手藝人做出來的產(chǎn)品,卻再也看不到織錦成繡的過程了。不似曾經(jīng),東西還沒做好,就有了已然用過幾百回的喜悅了。正是因為對以前的手藝人有一份敬畏卻不凝重的見證,所以,總覺得他們不似現(xiàn)在的手藝人,身上沒什么匠氣,更多的是看得見的行走光陰。

記憶最深的手藝人是搟氈人。

那時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還很小,故很少有見到外地人進村的機會,突然間自己家里來了五六個男人,給他們騰出一間屋子,幾天之后他們就把我們家草房里堆放的幾袋羊毛變成了幾張長方形的羊毛氈——到現(xiàn)在,家里的每一個土炕上都還鋪著一張他們搟的氈。

搟氈人來我家的時候,我正是什么也看不懂的年紀,自然是幾乎什么也記不住,但很清晰地記得那些人中間有個很帥的大哥哥,他跟我姐姐年紀相仿。我很喜歡那個大哥哥,可每次找到要跟他說話的機會,他就低首摸摸我的頭,笑呵呵地告訴我一邊去玩,然后就和姐姐說很多話。

那時,我不到五歲,但有了平生第一個夢想:以后要做個搟氈人。不過,一定要跟著那個長得很帥的大哥哥去搟氈才行。

搟氈人在我家吃住了七八天的樣子,搟完氈就走了。走的時候我很失落,姐姐好像更難過,但除了那個很帥的大哥哥外,其他人拿上錢就走了。走了就走了,走了就再也沒見過。沒兩天,我也不失落了,姐姐也不難過了,生活又變得平靜如水。

遇上搟氈人雖是件很偶然的事,但從那之后,我就喜歡上了手藝人。他們走街串巷,他們游走江湖,他們有著不一樣的廣闊世界!我甚至迷戀上了這個群體,以致在往后的歲月里幾乎無意識地記下了所有見過的手藝人。每次見到手藝人,就會想起那個來我家搟氈的很帥的大哥哥:他,現(xiàn)在會在哪里呢?

在我記下來的所有手藝人中,有補鍋的。

我們“80后”還沒長大的時候,還是個鍋碗瓢盆破了也不會輕易扔掉的年代,雖沒見過瓷碗可以補好,但鐵質(zhì)灶具碎掉了,一定會放很長時間,一直等到補鍋的人來了把它補好了接著用才行。所以,那時會經(jīng)常見到這一行的手藝人,不像現(xiàn)在,幾乎看不到補鍋人的身影了。

那時,只要遠遠地聽見“補鍋了,補鍋了”的吆喝聲,一句接著一句,空闊且悠長地回蕩在整座村子的上空,村里的大人小孩就會沸騰起來了。尤其是孩子,像過年要穿新衣服了,像鎮(zhèn)里的戲上臺了要去看戲了,也像要結(jié)伴看鄰居家引來的新媳婦去了,一個個火急火燎。

那些來村里補過鍋碗瓢盆的人的長相也不大記得,反正都是黑黑的、瘦瘦的,背總是有點駝。雖然補一個鍋掙不了幾個錢,但他們總是很認真地埋首把手中的破鍋爛碗補得妥妥帖帖。一邊補,一邊跟旁邊的女人說說笑笑,把女人逗得前仰后合。我們小孩也很想跟他們說話,但總是插不上嘴。

那時很崇拜補鍋這一行的手藝人,感覺他們簡直有鬼斧神工之力,敲敲打打幾下子便產(chǎn)生了破鏡重圓的功效,補過的鍋除了很少一部分有明顯的痕跡外,更多的則完好如新:簡直神奇得不得了。

十幾年、二十幾年后,鍋碗破了再也沒有人放著等人來補了。破了就破了吧,破了就扔了吧,沒什么可惜的了。而補鍋的手藝人,好像先于村民的意識改變之前就已經(jīng)消失了。于是,村里那個八十多歲的小腳老太太家的鍋破了,她隔三差五就念叨:“咋還不來么?”一天天過去了,老太太還在念叨著,但補鍋的手藝人卻始終未曾出現(xiàn)。

還有街頭理發(fā)師。

以前小鎮(zhèn)街頭有好幾個理發(fā)師。攤位是露天的,去理發(fā)的人幾乎都是男人,他們或在臉盆里隨便洗幾下,或洗都不洗,干脆讓理發(fā)師傅噴點水就剪。

現(xiàn)在,在隴城鎮(zhèn)街泉附近還有一位這樣的理發(fā)人,無論春夏秋冬,每個逢集日都守候在那里,來一個顧客就給一個人理,來兩個就給兩個人理,一整天也沒等來一個人,那就坐在攤位上看來來往往的人,遇見熟人或打個招呼,或招呼坐下一起聊天。

以前理發(fā),理發(fā)師大多只用一把剪刀、一個梳子和剃頭刀就行。后來有了手動“推子”,理發(fā)比以前快了很多,也好看了很多。再后來又有了電動“推子”,找個可以插電的地方,理起發(fā)來比手動推子不知快了多少倍呢。

畢竟,街頭理發(fā)太粗糙了,粗糙到成了南來北往行人眼中一道公然的風景線,所以,在街頭露天理發(fā)的人越來越少了,就連我那毫不講究的大大都去店里理發(fā)了,遑論人家更有錢、更愛美的男人。

還有裁縫這一手藝人。

市場經(jīng)濟還沒發(fā)展起來的時候,一個村莊定是自成一體的。比如,無論大小一定會有至少一座磨坊、一個裁縫、一個醫(yī)生、幾個木匠,沒面了有地方磨面,買了布有人做成衣服,病了有人看,修房子時能找到匠人。自己村里實在找不到這些人,就到其他村里去叫。這是生活必需的,怎么也繞不過去的。

當然,除了磨面和看病外,像做衣服和蓋房子,那時的村民自己幾乎全能干!一個女人,架起縫紉機就可以做簡單的衣服——沒縫紉機,純手工也行的;幾個男人,分工合作就能蓋成一院房子。

我們家到現(xiàn)在還保留著一臺牡丹牌的縫紉機,是用媽媽和我們姐妹掐麥稈掙來的300塊錢買回來的,已經(jīng)用了二十多年,卻怎么用也壞不了。以前媽媽眼睛好的時候,她經(jīng)常給我們改做衣服;現(xiàn)在,媽媽的眼睛不太好,看東西總模糊,姐姐回娘家需要時就架起縫紉機改做被面和衣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