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之前
我的祖籍是河北省高邑縣武城村,府邸在村東口路北,門牌1號。府邸的總體布局是前宅后園,中間是一條巷路,巷子的南口有一座大門,西廂是老宅,東廂是新建的院落。西廂南北三進院,后院有一棵大槐樹,據說是毓輩
老爺爺栽種的,樹干三人合抱,樹冠蔭庇庭院。前院有一照壁,繪有松鶴圖,前院朝南有街門,平時不開,每逢年節(jié)才打開。
街門洞里楣上掛一藍底金字匾,書寫“雪志冰心”。東廂是新建的四合院,南屋五間,中間是穿堂門,門楣上有磚雕。東西配房各四間,北屋也是五間,高臺基雙楹廊。
我們家的堂號是“忠恕堂”,家訓是“禮孝誠信”。
忠恕堂是一個大家庭,我爺爺有三個兒子,我父親排行第三。二爺爺有四個兒子
。
1937年以前,我大伯父孔憲文在淮南鐵路任總工程師,二伯父孔憲武是北平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父親孔憲章在平張公路宣化工段任工務員。我大叔孔憲周在保定當醫(yī)生,二叔孔憲鈞在北京大學讀書,三叔孔憲民、四叔孔憲斌在保定育德中學讀書。大娘、二大娘、母親和大嬸子,在家?guī)椭棠毯投棠滩俪旨覄铡?/p>
我老爺是舉人(他們家街門上的匾鐫刻“文元”),我大舅是縣知事,他們家自辦學校,請兩位教師,一位教古文,一位教算術。他們家的孩子從小都在自家里讀書。所以,我母親識字,會算術。我們三個孩子(大娘的小兒子、二大娘的女兒和我)從小在家里跟我母親學識字、算算術、背古文、背古詩。我們學背的第一篇古詩是《回鄉(xiāng)偶書》,學背的第一篇古文是《桃花源記》。
奶奶去世以后,大伯父把我大娘和孩子接到合肥;二伯父把二大娘和孩子接到北平;父親把母親和我接到北平,同二姑住同院,在龍頭井羊角燈胡同6號。
夢回什剎海
北平龍頭井羊角燈胡同6號是一個二進院,我們和二姑母家住前院,房東住后院。
街門外有一層石臺階,門扇和門框都是黑色,門扇上有一對虎頭口銜銅鐐吊,門框下面有抱鼓式門墩石。進門迎面是東房的南山墻,是白底“福”字照壁。
院內靠近西墻有一棵棗樹,樹下有一個不大的魚缸,養(yǎng)著幾條小金魚。東廈子前面有一個滲水井,刷鍋水和洗衣裳水都是倒在滲水井里,因為胡同里的路面比院內地面高,院里的雨水也是流進滲井里。
來到北平以后,二姑父曹經武就近安排我在輔仁小學插班二年級讀書,表哥也在輔仁小學二年級讀書。輔仁小學在輔仁中學
大門內南院。
羊角燈胡同東口是三座橋大街,往南不遠是跨于月牙河上的三座橋,每天傍晚表哥和我到三座橋,或者到三座橋東邊的西河沿水閘去撈魚蟲。
西河沿街的西面有民房,東面是西小海,湖岸上有一排大楊樹,樹上有烏鴉窩、喜鵲窩,在伸出去的樹枝上有一種黑色小鳥的窩,任憑刮風下雨,小鳥窩只是隨風搖晃,小鳥也沒有掉下來過。每天天一亮,小鳥就唧唧地叫,俗稱小鳥為“明警兒”
。
星期天,有時候表姐領著表哥和我到鼓樓一帶去玩耍,從西河沿往南,繞過西小海走荷花堤上,到大堤北頭再往東北沿什剎海前海北岸一直走就是銀錠橋,過銀錠橋往東,穿過煙袋斜街就是鼓樓前的地安門外大街。
這條大街很寬,中間有一條瀝青路面,兩邊是石砟路,外邊各有一條土路,土路的外邊是排水溝,各家店鋪門前的邊溝上搭幾塊石板。
鼓樓在地安門外大街北頭,周圍有院墻,東西南三面都有門,進鼓樓要上好幾層臺階,鼓樓內是文化館,小孩兒看的書很多,也有大人看的各種書和報,墻上掛滿宣傳畫,主要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宣傳畫,也有一部分講衛(wèi)生的宣傳畫。
鐘樓在鼓樓的北面,鼓樓和鐘樓之間是小市場,南頭都是買小吃的布篷,各種小吃多半是清真食品。也有賣飯的大罩篷,賣飯的都是漢民,有抻面、烙餅、棒子面貼餅子和粉條豆腐雜燴菜。我們家買過棒子面貼餅子,貼餅子非常好吃,所以印象較深。中間是賣針線、絨花兒、花枕頭頂和花鞋面兒的,賣小孩兒衣裳的,也有賣大人衣裳的。北頭是說相聲的、唱小戲兒的、唱大鼓書的等。
鐘樓特別高,北面靠東北角有一個小門,門口有鐵柵欄門,往上看樓頂只看見一個亮點。當時小門西邊的地上放著一個大鐵鐘。
與地安門外大街相交的煙袋斜街東口外南邊路西是火神廟,在萬寧橋
西北角有一座木牌樓,牌樓的西面是火神廟的山門,山門朝南,從山門的前面往西就是什剎海東岸,沿東岸往南過澄清閘石橋
,沿什剎海南岸往西就是回家的路了。
因為距離什剎海很近,到什剎海一帶玩耍的時候比較多。記得西小海種的全是紅蓮藕。荷花堤的東邊是什剎海,當時什剎海的西部種的是紅蓮藕,東部的大部分是白蓮藕。荷花堤的北端有一座六角亭子,亭子的梁上有兩個燕子窩。亭子往東是前海北河沿,沿東北再往北不遠就是銀錠橋。聽大人們講過,銀錠橋有“銀錠觀山”之說,“銀錠觀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
有一年夏天,傍晚時候,二姑父一家和我們家的人來到銀錠橋,在橋的東邊不遠處有一個方形臺子,叫作觀景臺。臺子不大,上面站滿了人。我們于是就站在銀錠橋附近,向西望去,遠處可以看到青色的西山,山頂上有彩霞,彩霞中有將要落山的太陽,的確非常美麗,時間不長,太陽剛落下山的一剎那,美景更好看。近看可以看見城墻的上部,城墻上有電線桿子。遠看還能看見后海西面的德勝橋,后海的水面非常平靜,兩岸上都是垂楊柳,垂楊柳的外邊是饅頭柳和大楊樹。
據二姑父說,晴天兒的時候,早晨來看西山,出現的美景也很好看。明代建成銀錠橋以后,就有了“銀錠觀山”的說法,后來把“銀錠觀山”定為“燕京小八景”之一。
老北京印象
我們住的羊角燈胡同,以及附近的街巷都是煤渣土路,路面是用煤爐灰渣鋪的,刮風時不起土,下雨也沒有泥。龍頭井南口外是北皇城根,有電車道,北海公園大門以東的電車道在馬路中間,公園大門以西的電車道在馬路南邊,行車道上平時有很厚的浮土,春天一刮風,滿街全是塵土。我姑父去北京師范大學上班都是坐洋車
,車上有篷子。二姑、表姐和母親出門時蒙上頭紗。
一遇雨天兒,北皇城根的馬路上全是很厚的泥。表姐上學,為了避開北皇城根路,走到后門橋(萬寧橋)去坐電車。我和表哥在輔仁小學上學,不走大街,胡同里塵土也不多,下雨也沒有泥。
二伯父在北平植物研究所工作,植物研究所在西直門外三貝子花園西邊。二伯父、二大娘和小晏兒妹住在西直門外大街路南。星期天,有時候表姐帶表哥和我去三貝子花園看動物,進去的時候走植物研究所的大門,出來的時候從花園正門出來。正門站著兩個特別高大的人,感覺好像比我高出一倍多,他倆只是在那里站著,不管收門票。
到植物研究所去,只能是坐電車到西直門,步行走到研究所。西直門外大街特別寬,路面上全是浮土,來往的馬車和人拉的排子車很多,風一刮塵土飛揚,靠兩邊走浮土少點兒。
我表大伯(我二奶奶的侄子)家住在北皇城根路北,他家西邊是東官房胡同,是一個大院子,表大伯是中學化學教師,他沒有孩子,兩口人住四間北房,北屋后面還有一個小院子,北屋東頭的一間是過道,后院有廁所,后院里種著向日葵、菊芋、草茉莉花。
南屋東頭是街門道,南屋是高邑縣同鄉(xiāng)郭乃岑的,我也稱他大伯,郭大伯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教授。西屋兩間,是表大伯家的廚房。各家都沒有孩子,所以他們院里很清靜,院里有三棵棗樹。院子的地面比北皇城根路高許多,門前是一寬敞的高臺子,所以,他們家院子里沒有滲水井,在院子東部有一個污水孔,有水管通到當街高臺子外面。他們家以東各家的院子里都有往當街排水的水管兒。
有一年夏天,我父親回來了,是個星期天,二姑父和我父親去前門外買鞋,表姐、表哥和我也跟著去了,我們從龍頭井南口坐綠牌環(huán)行電車,在石碑胡同換乘藍牌電車,在前門箭樓南面下車。我們沿西便道往南走,馬路中間有一條瀝青路面,兩邊是石砟路,外邊是排水暗溝,店鋪的門前有各種磚鋪墁的人行步道。
大柵欄兒街道很窄,全是瀝青路面,很平整。進口不遠路南是內聯(lián)陞鞋店,買了兩雙禮服呢千層底兒布鞋。在大柵欄兒轉了一圈兒,進同仁堂藥鋪看了看,進瑞蚨祥綢布店看了看,又去門框胡同吃炒疙瘩兒。
回來的時候坐電車到太平倉,沒有換車,步行回來的,路過表大伯家。他家院里有三棵棗樹,一棵是圓棗兒,兩棵是兩頭尖的長棗兒。當時長棗兒可以吃了,表大娘為我們打了一小竹筐長棗兒,沒吃完,還帶回來不少,后來把棗兒蒸熟了,也挺好吃的。
每年春節(jié),二姑一家、二伯父一家和我們家一同回家鄉(xiāng)過年。二伯父從西直門坐電車可以直接到前門,我們從龍頭井乘坐電車到太平倉換乘,往南穿過四牌樓,四座牌樓特別高大,再穿過前門西邊的門洞,門洞也很高。在前門箭樓南面下車,東邊就是火車站,車站前面是一個很大的廣場,地面是用炭渣子墊的,有些硌腳。在車站前面看箭樓和城樓,感覺箭樓特別高大,好像比城樓更高大。
1936年在老家過完春節(jié)以后,父親為了進一步學習工程技術,到合肥淮南鐵路去找大伯父。我跟著母親和二姑一家人又回到北平。1937年春節(jié)前,聽說日本鬼子已進駐南郊和東郊,形勢緊張,又聽說前門火車站有日本兵站崗了。
春節(jié)臨近時,我跟母親和二伯父、二大娘、小晏兒,還有二姑一家,照例回家鄉(xiāng)過年。這次來到前門火車站,還真的和往年不一樣,車站門口外兩邊各站著兩個矮個子日本兵,兩腿叉開,頭戴鋼盔,雙手端著上了刺刀的大槍,大槍的下面掛著膏藥旗。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日本兵,我們幾個孩子不免有些害怕,不禁都往大人身后躲,大人們說,別害怕,跟著走。就是這樣走進了火車站。
那時候的火車走得特別慢,第二天早晨才到高邑,走了小半天加一整夜,車站前面和往年一樣,停著好幾輛轎車和大車。我一眼就認出我們家的轎車和大車,表哥指著另一輛轎車說,那一輛是他們家的車,于是分別坐上車回家了。
往事雖已過去幾十年,可是那時的事兒回憶起來都仿佛歷歷在目,不禁令人感慨。
- 就在石家莊的南邊。
- 輩,輩分是用字譜來排列的,一般一個宗族的同輩人的人名都將這些輩分字置于姓之后。如毓輩老爺爺指的就是孔姓后帶有毓字的祖輩。
- 即叔祖父,排行第二,稱為二爺爺。
- 即堂叔父,也就是后文提到的大叔、二叔、三叔和四叔。
- 指當時北平至張家口的公路。
- 對外祖父的日??谡Z稱呼,南方地區(qū)稱為“外公”,北方地區(qū)稱為“姥爺”。
- 在北海北恭王府附近。
- 廈子,一種高度不高、面積不大的小房子。
- 這里指的是北平輔仁大學附屬小學。
- 指的是當時的輔仁附中。
- 即三座橋胡同。
- 大約是現在的前海西街,前海西街從前海西河沿演變而來。
- 根據文字描述可能是黑卷尾,也稱為黑黎雞,黑卷尾鳴聲嘈雜而粗糙,此起彼伏相互呼應,特別在清晨黎明時,故村民給以美稱“黎雞”,明(鳴)警兒可能是黎雞兒的訛誤。
- 荷花堤,大約是現在荷花市場的位置,一條南北的長堤。據當地人說,荷花堤仿的是西湖的蘇堤,把當時的前海一分為二,西面的一片水叫“西小海”,西小海岸邊有種植水稻,湖水逐漸消退后,稻田連成一片,再后來就是陸地了。往日的西小海就不復存在了。
- 什剎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qū),與“前三海”相呼應,俗稱“后三?!?。什剎海也寫作“十剎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稱。
- 即火德真君廟,北京市西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77號,在今什剎海地鐵站南邊。
- 又稱為地安門橋、后門橋,位于什剎海東岸的出水口處,和金錠橋并排。
- 萬寧橋西側有控制水量的水閘,閘名曰海子閘,后改名澄清閘。
- 西山,太行山北端余脈,峰嶺連延,歷經房山、門頭溝、石景山、昌平等幾個區(qū)縣,距離城區(qū)最近的有翠微山、平坡山、盧師山、香山以及西山余脈荷葉山、甕山等。銀錠橋南有“銀錠觀山”的石刻。在天氣極好的情況下,是可以站在銀錠橋望到遠山的。
- 皇城根指的是清朝皇城根的道路,后來因為避諱,將所有的皇城根改為黃城根,再后來定地名的時候,就成了黃城根。而有的地名也保留下來,比如皇城根遺址公園。而當地人說,兩種叫法都可以。
- 也就是“駱駝祥子”里那種人力車,因為是從外國引進的,所以稱為洋車。
- 也就是當時的地安門西大街和地安門東大街,處于明清時北京皇城北墻外側,故稱為北皇城根或者北皇城根路。
- 今北京動物園。
- 人力板車。
- 又名洋姜、鬼子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