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2007年,當我的《科學研究的途徑——一個指導教師的札記》問世時,無論是出版社,或是我個人,都沒有想到它會在兩年間加印到10000冊,而且不到3年,書庫里的這本書都被售罄了,一本也找不到了。出版社一直催著我加印,但我總是不愿意,因為回過頭來看自己的作品,總是覺得這也沒有寫透,那也令我不滿意。我答應(yīng)出版社和讀者們盡快修訂后出版,哪知我一拖再拖,直到今天。對此,我要向讀者誠懇道歉。
在我著手修改增訂時,友人和學生們都希望我把一些文稿補充進去,于是,我著手收集整理自己的講話和筆記,以及發(fā)表的稿件等,沒想到材料還不少。于是我把它們分了類,挑選了一些尚有發(fā)表價值的材料,便有了今天的三冊書,它們分別為:《情系科研》《感悟人文》《心馳科普》,總名為《藏綠齋札記》。
“藏綠齋”是我給自己家中讀書、寫作的斗室所起的名字。之所以取名藏綠齋,乃是為紀念故鄉(xiāng)的村落——諸暨藏綠。
據(jù)會稽外史王思任(1572—1646)撰寫之傳贊中云:明正德年間(1505—1521)宋周敦頤(濂溪)第24世孫周廷琮(號景胡,世稱清三公)偕友人游浙江諸暨五泄、苧蘿,行至五泄某地,發(fā)現(xiàn)了一處美麗的村落,后全家遂由余姚遷居于此,乃名為藏綠。居數(shù)年,家人欲遷回原地,廷琮公乃口吟止之曰:“何處來春色?煙霞此地多;相攜入海去,孰與聽樵歌?”于是,周氏家族世代繁衍于諸暨藏綠——這個“萬綠藏一塢”的山村,至今已500年矣。
藏綠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位于五泄山之一側(cè),山林泉石,峰回勢接。我曾數(shù)次徘徊于藏綠的村落,為它美麗的景色而流連神往。藏綠的地勢是周圍高而中央凹,故亦稱藏綠塢。村落的民居雖經(jīng)數(shù)百年的變遷,卻依然保留明、清兩代戧角飛檐的建筑及風俗。漫步藏綠,遠望高聳的山峰,近見清澈的小溪,一條石板路,小橋流水人家,沿著村落與山溪并行,貼著草木的氣息,向深處蜿蜒,耕牛在悠閑吃草,村民在躬身插秧,鳥兒在飛翔歌唱,魚兒在嬉水覓食,呈現(xiàn)出一片田園牧歌的景象。
我愛藏綠這個詩意的名字,我真佩服先人豐富的想象力。綠,不但是景色之綠,更是心田之綠,它代表美好、淡泊和寧靜。藏綠,就是把美好希望的夢想、淡泊堅毅的努力、寧靜致遠的志向深深地埋藏在心田中,永遠不放棄夢想,不放棄努力,不放棄志向。這正是我畢生所追求的,也是先祖廷琮公對他的子孫們的期望。
我從小喜歡閱讀,無論是哲學、歷史(包括野史),還是武俠小說、詩歌和雜文,都喜歡,讀得也很雜。青年時,俄羅斯及蘇聯(lián)的文學書讀得很多。年少的時候也曾妄想寫作,但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形象思維能力實在太差,確實不是學文的材料,就放棄了當作家的幻想。及年長時,見到文化人在我國動輒得咎的狼狽困境和以言獲罪的悲劇,特別慶幸自己當年選擇學習理工之正確,因為科學的世界任我馳騁,天馬行空,不會有礙于政治。1957年的教訓,讓我徹底斷了寫日記、隨筆和評論的念頭,專心致志于科學研究與教學。這樣的境況一直持續(xù)到1988年。
促進我寫作科普的有兩位先生,我要說一下。一是關(guān)于寫作隨筆和札記的事,那是受詩人、作家邵燕祥先生啟發(fā)的。1988年,中央組織部組織國內(nèi)31位專家學者去煙臺芝罘休養(yǎng),我有幸是其中之一。在芝罘,我很高興與邵燕祥先生相識。20世紀50年代初,當我讀到他的詩作《歌唱北京城》時,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大概是因為我們倆是同齡人,經(jīng)歷有些相似的緣故,他的詩作對新社會的歌頌,對人民的熱愛,對未來的向往,正是代表我們那一代青年共同的心聲。讀他的詩作,我一下子就成為他的崇拜者了。后來,我又讀了他寫的雜文,他對事物的分析,鞭辟入里,絲絲入扣,極有說服力;鞭撻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毫不留情,頗有魯迅的風范。最主要的是,他的文字充滿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他的文章寫得多么透徹??!我為什么不能學一學?。∥蚁蛩埥虒懽鞯恼嬷B,他建議我順著自己的思路,寫一些熟悉的事物。是啊!在那時,我從事教學科研已30年,完全可以把自己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心得體會寫出來,告訴青年學人們,讓他們少走彎路。于是,從芝罘歸來后,我學習寫作,試著寫一些自己熟悉的東西,給學生講,甚至在報刊上發(fā)表出來,好像還受到歡迎。于是有了1998年《一個指導教師的札記》的問世。
二是關(guān)于參與青少年俱樂部及科學普及事,是聽了王大珩先生勸告的。1997年我協(xié)助他起草建議設(shè)立光學工程一級學科時,他要我不要每天在書房里推導公式了,要我開闊視野,投身到社會,關(guān)心青少年成長,熱心科學普及等。他認為這是年長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神圣責任。于是,我參加了北京青少年俱樂部、中國光學學會和北京光學學會的科普活動,給大、中、小學學生講課。有時,還應(yīng)報刊要求寫一些文章,當然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東西。
自21世紀以來,我自問對于這些活動是積極的。盡管有人傳言:周教授科學上不行了,“江郎才盡了”,只能搞搞科普,哄哄孩子了,我也無動于衷,依然我行我素!我的看法是,一個科學人,在科技上作出一些貢獻——在某一領(lǐng)域有一些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做一個科學專門家并不是很難的。但他的為人必須有兩條:一是科學良心;二是人文情懷。前者當然是在科學研究中必須堅守科學道德與操守,后者關(guān)系到對青年學人的培養(yǎng)、對少年兒童的關(guān)愛、對弱勢群體的關(guān)懷。作為一個科學人,他絕不應(yīng)該是一個自私自利,只考慮自己的人,而應(yīng)是一個有崇高價值觀的人。而且,科學人也應(yīng)該具有科學普及的心懷和能力。因之,我覺得我做的都是一個科學人應(yīng)該做的,而且做得很不夠,也就沒有什么遺憾或后悔的。
讀者千萬不要認為,寫科普著作比寫學術(shù)專著容易。對我來說,兩者都是挺難的,我有時甚至覺得寫通俗的科普文章和著作更難些。因為,撰寫研究型的學術(shù)論文或著作,只需要把自己的研究過程、前人的研究、自己的假說、推導的公式、實驗的結(jié)果、得到的結(jié)論按部就班寫出來就可以了。學術(shù)論文最主要是要合乎邏輯、推理清楚、條理清晰、結(jié)論明確,不需要太考慮讀者接受的程度。我曾嘗試寫一些科普文章和科學隨筆,但有時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我的思維來得特別慢,人文修養(yǎng)和底蘊不夠;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抽象思維有一定能力,形象思維就差多了。盡管我對自己從事的科學領(lǐng)域的來龍去脈和科學概念還是清楚的,但有時再怎么苦思冥想,也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生動的比喻,以及通俗的例子來表達和描述。這時,我真是佩服那些寫科學隨筆和科學散文的科普大家,能把一個復雜的科學問題寫得那樣透徹清晰、通俗明白,語言又那么豐富、優(yōu)美。小時候,讀白居易,不太明白他何以要把自己的詩讀給普通老嫗聽,看她的反應(yīng)?,F(xiàn)在我才感悟到,一個真正懂得科學問題的人,是自己明白又能通俗地說得讓別人明白的人。我希望自己向這個方向努力。
《藏綠齋札記》的一些材料,大都是給學生們講話的內(nèi)容,或發(fā)表于報刊上的文章。《情系科研》主要講科學研究方法,雖然這類書籍很多,但我是從講科學研究的途徑入手,來講述科學研究方法上的一些特點和自己的體會?!陡形蛉宋摹分饕钦勛约簩θ松囊恍┬牡皿w會,包括與記者的訪談以及一些懷念前輩老師們的文章?!缎鸟Y科普》匯集了自己這些年寫的有關(guān)光電成像領(lǐng)域的科普報告與評論,其中也有關(guān)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探討等。
我承認,我是科學某一個很狹窄的領(lǐng)域的一個專門家,但我并不是作家,也不是科普作家,更不是科學哲學家。這三本書僅是我把自己熟悉的東西、心得和體會、愛憎和感情、思考和認識真實地寫出來,如果讀者從我的幾本小書中能有所體會和收獲,我就非常高興了。
回想自己的一生,除了父母親給了我許多的愛,很多學術(shù)前輩、老師、友人、領(lǐng)導和同志們,包括外國朋友們,也給了我許多愛護、鼓勵、關(guān)懷和幫助;在《藏綠齋札記》成文和出版過程中,他們給我提出了不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我謹在此一并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我還要特別感謝北京市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科普部,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以及策劃編輯王佳蕾,執(zhí)行編輯靳媛,責任編輯梁銅華、李慧智、施勝娟等同志,是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才使《藏綠齋札記》得以順利出版。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