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夏濟安致夏志清 1959年7月27日
志清弟:
這一期的《文學(xué)雜志》想已收到,其中有小說一篇《衣錦榮歸》,一半是我寫的,不妨翻出來,也許可以博你一粲。小說原稿是臺北寄來、我本來答應(yīng)改而沒工夫改的,這次從加州回來,臺北已經(jīng)催了好幾次,我把它草草改寫。第一節(jié)是用原來的底子,加以改寫;第二節(jié)大部分是那學(xué)生的(原來的小說還是第一人稱呢),照原樣發(fā)展下去,故事就不通了。我又把它改成satire,把女孩子們挖苦一頓。
題目《衣錦榮歸》也是我起的,最后有一句“我要去換衣服了”,暗射“換愛人”。我本來還想于那女的男的每次出場,都描寫他們的衣服(這是中國舊小說與禮拜六派小說的標準寫法),但是這方面的vocabulary太缺乏,平日又疏于注意,寫起來太吃力,所以并沒有力求完美?!耙路边@個symbol其實還可好好develop。
最近看了《歇浦潮》,認為“美不勝收”;又看包天笑(1)的《上海春秋》,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上О豢吹搅?,以后的不知哪里借得到。很想寫篇文章,討論那些上海小說。英國人對于倫敦的向往與咒罵,以及法國人對于巴黎,兩國小說中必定常常出現(xiàn),我一時搜索不起〔出〕來,應(yīng)該好好地看Dickens與Balzac。Turnell的The Novel in France已買來,其中所論Balzac似有幫助。最有趣的是關(guān)于language方面的討論:禮拜六派小說多用短句子,倒是合乎法國classical school小說家的寫法;后來的“新小說家”喜歡多用adjectives,句子拉長,字多堆砌,而句鮮整齊,這倒像Balzac以后的浪漫作風(fēng)。這一點你的書里似亦可采入。In general,你的書我相信一定同Turnell的書一樣精彩。
現(xiàn)在在看《海上花》,這本書是魯迅都贊美的。我看來很吃力,因為看蘇州話到底不習(xí)慣。那時(清末)的蘇州話和我們所說的又不大一樣,我很想做筆記來研究一番。書里的話太軟,“哉、唲、啘”用得太多,好像白話句子多用“的了嗎呢”收尾一樣的討厭,而且書中各色人等全說蘇白,背景又是上海,這樣也很不realistic的(應(yīng)該兼收寧波、上海、浦東、江北、山東等地的方言才可,如陳得學(xué)和六阿姨的話就很不相同)。
老舍的《火葬》已借來草草看過,的確沒有什么好;蓮小姐從軍以后該有最精彩的文章,這本十萬多字的小說只好算是個Part I。老舍玩弄rhetoric過火,好像看見一個overacting的演員在臺上做戲似的,有時候覺得討厭。禮拜六派倒是十分注意simplicity和clarity的。那時候的小說,我已好久沒有看;照我想來,玩弄rhetoric,老舍該不是the worst case,別人一定更為肉麻。新小說所以能把禮拜六派取而代之,大約是青年讀者喜歡看到中文句子翻來覆去橫說豎說地求變化,他們只有在幼稚的rhetoric中才得到文字美的刺激,這是白話文學(xué)發(fā)展中必然的過程。禮拜六派和舊小說一樣,很少描寫,一個人出場,只寫年齡、相貌與服裝,有時加一點口音,總共五十字足矣。此人的性格,只在故事的發(fā)展與對白中表現(xiàn)(別人偶爾也加一兩句評語),比較subtle與dramatic。不像老舍那樣,又是鐵啦,又是石啦,亂比喻一陣,結(jié)果我們讀者只見他在賣弄文字(也不是頂好的文字),并不得到什么比舊小說更深刻的印象。劉二狗的描寫在p.77(這頁是Chapter 12的開始,起自“夢蓮獨自在屋里……”到“因為他老穿洋服”止),我覺得也是用勁太大,句子站不大穩(wěn)似的。(禮拜六派還受style的限制,不能像Dickens那樣著力描寫一條街道、一個弄堂的人,他們擅長的是一個小范圍:客堂、臥室、茶館、戲園的包廂,還有妓院。)
禮拜六派小說之所以失勢,還有一個原因,即他們的作者對于新興的青年大不了解。他們只會寫舊式的才子,或莫名其妙的瞎鬧的新青年的表面。他們不懂得青年人的夢想、追求等等。他們雖然能極老練地描寫社會眾生相,但是青年人(還有一幫不成熟的中年老年知識分子)所注意的只有兩件事(大約可與Shelley相比),一是他們自己的熱情,二是理想。小說寫這兩樣?xùn)|西的,他們看了就有勁,至于社會眾生相,他們本來沒有興趣,小說家再把他們寫得活龍活現(xiàn),他們也不覺其好。這我認為是中國近代文學(xué)史中一件大事,不知你以為如何?如禮拜六派喜歡描寫小市民的括精(2)貪財?shù)?,但是那時的青年人根本瞧不起這種俗氣人與這種俗氣的貪財之念,他們因此也不能了解貪財之念在他們周圍的人中是〔有〕多大的力量。
你這幾年“新小說”看得很多,我很想知道,“新小說”中的上海和禮拜六派小說中的上海的寫法與看法的不同。我只記得茅盾的一部《子夜》。那時我在高中讀書,父親在交通銀行做事,公余也做做公債生意,大約有時候賺,有時候蝕。我對于“多頭”“空頭”何所指,尚一無所知,那天去請教父親了,父親恐怕恰巧心里不痛快,說道:“你只管讀書好了,這種事情用不著管!”我記得還有讀者寫信給《中學(xué)生》雜志的編者,此人大約也剛看過《子夜》,去問“何謂多頭、空頭?”編者給了他幾十字的答復(fù)。我真不知道那時的青年讀者,連多頭、空頭都不懂,如何看得下《子夜》的。還有夏衍(3)的《上海屋檐下》有兩個versions,一個是國語的,一個是上海話的,我都沒有看過。
像《子夜》里的故事,如叫禮拜六派作家來寫,大約兩三個chapters即夠,他們還要寫很多別的人、別的事情。茅盾總算了解中國經(jīng)濟情形,比他們清楚;而且小說中有中心人物,興趣集中在一個人的事業(yè)、野心、成功與失敗。茅盾的小說要證明一件東西,大約是“民族資本家的不能成事”;禮拜六派比較浮光掠影,只是把這些事情有趣地記下來,作為茶余酒后的談助,作者如有什么要證明的,大約只是“你看,公債市場阿要兇險;投機生意做不得唲”。至于人物談吐的生動、句子的漂亮等,究竟茅盾與禮拜六派作家(the better ones)孰勝,我因久未看茅盾,也說不出來了?;蛘呖梢哉f茅盾有tragic view,他們只有comic view。
最近電影太多,來不及看。Compulsion(4)大約頭輪二輪都演過,我預(yù)備等三輪四輪了。Anatomy of a Murder(5)頭輪在演(同時的頭輪:The Nun's Story(6),Kirk Douglas的西部片Last Train from Gun Hill(7),Capra導(dǎo)演的A Hole in the Head (8),Jerry Lewis的Don’t Give Up the Ship(9),還有法國片等,很多Time上還沒有見到影評),我暫時都不想看。星期五晚上去看了Double Feature MGM巨片Cat on the〔a〕Hot Tin Roof (10),瞎吵瞎鬧一陣,不知所云,你對于T. Williams的反感,是有道理的(以前在臺北看過一部中文叫做《姑姑新娘》的,故事也嫌flimsy, dramatic的成分很不夠)。另一張Some Came Running(11),倒是很好。奇怪的是兩片主題都是哥哥做生意(Jack Carson(12)是律師,也是算盤精明之人),弟弟喝酒,“瞎橫”。Some可能是James Jones的自傳性小說。Shirley MacLaine大約是目前女星中最最聰明的一個。女明星中“聰明面孔笨肚腸”的居多,連Grace Kelly也是“女人”的成分多,“聰明”的成分少。E. Taylor一定是harebrained的。A. Hepburn大約只能表現(xiàn)precocity(D. Varsi亦然),不能表現(xiàn)intelligence。你以前信中老提到S. MacLaine,我無法置評,因為我只看過她四部戲,一、Trouble with Harry(13)——看后“不大明了”,故事是能follow,不明了者,為什么要拍這部片子;二、Artists &Models ——我不相信S. M.曾stole Jerry Lewis'show,我只覺得Dorothy Malone丑陋,S. M.的角色也不大明了;三、The Sheepman(14);四、80 Days ——其中S. M.都是配角,似乎人人都會演的。在Oscar Night T.V. Show中,S. M.給我的印象極好,她是同Peter Ustinov(15)來頒Special Effects的獎。別人頒獎,一聲不響,只是朗誦名單與得獎?wù)呔屯炅耍墒撬琍. U.來個“雙簧”,說明何為special effects,如空襲、飛機呼呼地轉(zhuǎn)、炸彈磞磞地響,S. M.與P. U.互相倚偎,作恐懼狀。這些表演得很干凈利落,有style。P. U.可能也是個怪杰,他在Atlantic連續(xù)發(fā)表的小說,我看了幾篇,覺得英文很漂亮,故事也還可以。The Matchmaker和最近戴維尼文的那一部(Ask Any Girl ——Seattle已演過)我都沒有看,但是總括起來,包括前四部,我覺得S. M.是很會做戲。Some中的那個角色,是很不容易演的,別人恐怕無人能演,MGM的casting director能想到她,真是不容易。但是她太聰明了,我有點怕她。我私下所喜歡的女人還是比較含蓄,比較dumb的。
James Jones的小說論文章,大約是不講究style的??茨请娪暗墓适?,最后連Dean Martin都不贊成F. S.和S. M.結(jié)合,倒很使我佩服。照中國“新小說”作風(fēng)(甚至Dickens),窮人(以及Bohemians)自有他們的樂趣,D. M.應(yīng)該極力贊成他們的結(jié)合,或者從中出力,他們可以在一起過他們的“樂天生活”。但是James Jones居然不相信有這一套,承認世俗snobbery的力量,這點看法很高明。S. M.所表演的“十三點”,的確叫人受不了;可是同時又有其可愛之處,這就是難演之處了。
英文系有一位年輕教員名Bluestone(16),那天在一處Cocktail Party中見到,他寫了一本書叫Novels Into Films(John Hopkins U. Press出版),討論六大巨片:The Informer(17)、Ox-Bow Incident(18)、Grapes of Wrath(19)、Pride & Prejudice(20)、Wuthering Heights、Madame Bovary,另附一章總論小說與電影。他自己的copy已借走,我已問他預(yù)定借來看。六大巨片我都看過,他大為吃驚,他說他所遇見的美國人中還沒有全看過的呢。Ox-Bow Incident(中國譯名如何?如記得亦請告訴)我只記得有關(guān)lynching,大約是在北平看的,詳細已不記得,別的我記得都還清楚。他根本不知道有一張以Bronte一家為背景的電影(Ida Lupino as Emily,片名我只記得是一個字,也在北平看的,忘了)。這方面的學(xué)問想不到也有用處。我想去order了一本來送你(再想order一本送給宋奇),你可以寫篇書評,給高級review發(fā)表。我在這方面的學(xué)問大約不比他差,你大約是遠勝過他的,以優(yōu)勢的立場寫書評,最為容易。在北平看的西部片,印象最深的是My Dear Clementine,Yellow Sky(21)次之。你推崇的The Gunfighter(Peck?)我不知看過沒有,一點印象都沒有了。以前看見日本某影評家選舉的十大西部片中有它,美國影評家似乎也常提到它。
《文藝報》和《人民文學(xué)》還沒有去查,甚是抱歉。張?zhí)煲淼男≌f已向Berkeley去借,本來可托陳世驤去鈔〔抄〕來,但是我已正式托他找事情,他還沒有回信,我不好意思再去麻煩別的事情。好在Berkeley和Seattle很近,不消幾天書一定會借到的。魯迅的《兔和貓》在王濟〔際〕真的集子中未見,他在序文中另外介紹幾篇英譯的魯迅,這篇也未見。譯名隨你定我看未嘗不可,既然沒有標準譯名。“閏”字照Matthews的譯法我想是對的;紹興話可能同蘇州話的發(fā)音相仿,但是我們照國語標準譯法,想沒有錯。如見到張琨時,當問他。
我已寫信給Indiana的Graduate School,請他寄一張DSP67來,憑它可以申請延長visa。暫時先決定去Indiana也好,至少一年之內(nèi),穩(wěn)拿M.A.。好處還不止此,為得M.A.,我得埋頭寫一本novel,這樣逼著寫本東西出來,可算是一收獲。我英文寫作在臺灣幾年差不多已擱下了,現(xiàn)在rusty得可怕,從那篇Appendix中可以看得出來的。Thermo-fax機器翻印的底稿,這幾天我還沒有勇氣拿出來看。再過幾天拿起來看,一定要大為不滿。你教了學(xué)生作文多年,想不到對你的英文很有幫助。我在臺大這幾年只教“文學(xué)史”之類的課,沒有教作文、翻譯,上課只是信口開河,于英文功夫反而忽略了。我想我的底子還不差,如把Victorian Masters再好好地念念,再遵囑讀Conrad,寫novel也許還辦得到。事情不逼不可,否則愈來愈懶散了?,F(xiàn)在在等Indiana的來信,所以東行之期未定。如visa不能延長,我尚可再辦去歐洲各國的visa,游歷一番回臺灣也無不可。胡世楨也很惋惜,問我為什么不在U.W.開課。我說:“這次來美‘利’不錯,如再開課,‘名’當更好;人生‘名’‘利’雙收的事可不容易,我豈可不知足呢?有了‘利’也夠了。”有一個遠東系的學(xué)生對我說,“這里教中文的先生,對于西方文學(xué)沒有研究,甚感遺憾云”。Don Taylor(他們英文系的朋友都很關(guān)心我的計劃)問我想不想教英文,我說,“我教中文大約可比這里一般人教得好”,他說,“我看你的英國文學(xué)的智識,也超過有些英文系的教員呢”。足見我在這里給人的印象還不壞。別的再談,專頌
近安
Carol、Joyce前都問好
濟安 啟
七月廿七日
[又及]American Express的支票,本來在San Francisco就可以拿,我回到Seattle,就去補回來了。那本《英華字典》(編者是假的)是大陸編的,香港出版,臺灣翻版(中間略有改動)。臺灣連Encyclopedia Britannica都有翻版,大約二十幾元美金一部。
(1) 包天笑(1876—1973),江蘇吳縣人,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郎孫,筆名包天笑,小說家、翻譯家。代表作有《上海春秋》《海上蜃樓》《且樓隨筆》《釧影樓回憶錄》等,譯作有《迦因小傳》《馨兒就學(xué)記》《孤雛感遇記》《三千里尋親記》等。
(2) 通常作“精刮”,亦作“精括”,方言,形容精于算計。——編輯注
(3)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原名沈乃熙,字瑞先,文學(xué)家、劇作家,曾參與組建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1949年后,歷任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等職。主要作品有話劇劇本《法西斯細菌》《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報告文學(xué)《包身工》,電影劇本《春蠶》《祝福》《林家鋪子》,回憶錄《懶尋舊夢錄》等。
(4) Compulsion(《朱門孽種》,1959),犯罪片,理查德·弗萊徹導(dǎo)演,奧遜·威爾斯、戴安·瓦西主演,福斯發(fā)行。
(5) Anatomy of a Murder(《桃色血案》,1959),犯罪片,奧托·普雷明格導(dǎo)演,詹姆斯·斯圖爾特、麗·萊米克主演,哥倫比亞影業(yè)發(fā)行。
(6) The Nun's Story(《修女傳》,1959),弗雷德·金尼曼導(dǎo)演,奧黛麗·赫本、彼得·芬奇(Peter Finch)主演,華納影業(yè)發(fā)行。
(7) Last Train from Gun Hill(《崗山最后列車》,1959),西部片,約翰·斯特奇斯導(dǎo)演,柯克·道格拉斯、安東尼·奎恩主演,派拉蒙影業(yè)發(fā)行。
(8) A Hole in the Head(《合家歡》,1959),喜劇片,弗蘭克·卡普拉導(dǎo)演,弗蘭克·辛納特拉、愛德華·羅賓遜主演,聯(lián)合藝術(shù)發(fā)行。
(9) Don’t Give Up the Ship(《別輕易放棄》,1959),喜劇片,諾曼·陶羅格導(dǎo)演,杰瑞·劉易斯、迪娜·梅里爾主演,派拉蒙發(fā)行。
(10) Cat on a Hot Tin Roof(《朱門巧婦》,1958),據(jù)田納西·威廉斯劇作改編,理查德·布魯克斯導(dǎo)演,伊麗莎白·泰勒、保羅·紐曼主演,米高梅出品。
(11) Some Came Running(《魂斷情天》,1958),據(jù)詹姆士·瓊斯小說《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改編,文森特·明奈利導(dǎo)演,弗蘭克·辛納特拉、迪恩·馬丁、雪莉·麥克雷恩主演,米高梅發(fā)行。
(12) Jack Carson(杰克·卡森,1910—1963),加拿大裔美籍電影演員,活躍于20世紀30—40年代,代表影片有《朱門巧婦》《瘋狂的愛》(Love Crazy,1941)。
(13) Trouble with Harry(《怪尸案》,1955),希區(qū)柯克導(dǎo)演,約翰·福賽斯(John Forsythe)、雪莉·麥克雷恩主演,派拉蒙影業(yè)發(fā)行。
(14) The Sheepman(《牧羊人》,1958),西部片,喬治·馬素導(dǎo)演,格倫·福特、雪莉·麥克雷恩主演,米高梅發(fā)行。
(15) Peter Ustinov(彼得·烏斯蒂諾夫,1921—2004),英國演員、作家、電影制片人、導(dǎo)演,曾兩次獲得奧斯卡獎,另獲艾美獎、金球獎、格萊美獎等。
(16) George Bluestone(喬治·布盧斯通),生平不詳,所著Novels into Films(《小說改編電影》)1957年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
(17) The Informer(《告密者》,1935),據(jù)利亞姆·奧夫萊厄蒂(Liam O’Flaherty,1896—1984)同名小說改編,約翰·福特導(dǎo)演,維克多·麥克勞倫(Victor Mclaglen)、普雷斯頓·福斯特(Preston Foster)主演,PKO影業(yè)發(fā)行。
(18) Ox-Bow Incident(《黃牛慘案》,1943),西部黑色電影,據(jù)沃爾特·凡·蒂爾保·克拉克(Walter Van Tilburg Clark,1909—1971)同名小說改編,威廉·A.韋爾曼導(dǎo)演,亨利·方達、達納·安德魯斯主演,福斯發(fā)行。
(19) Grapes of Wrath(《憤怒的葡萄》,1940),劇情片,據(jù)約翰·斯坦貝克同名小說改編,約翰·福特導(dǎo)演,亨利·方達、約翰·卡拉?。↗ohn Carradine)主演,福斯發(fā)行。
(20) Pride &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1940)據(jù)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羅伯特·萊納德導(dǎo)演,葛麗亞·嘉遜、勞倫斯·奧立弗主演,米高梅發(fā)行。
(21) Yellow Sky(《金沙鎮(zhèn)》,1948),西部片,據(jù)班納特同名小說改編,威廉·A.韋爾曼導(dǎo)演,格利高里·派克、安妮·巴克斯特(Anne Baxter)、理查德·韋德馬克(Richard Widmark)主演,福斯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