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吹徹 現(xiàn)世溫暖
今天給大家講我的文章《寒風吹徹》的寫作背景,以及我對人生的寒冷、死亡等終極命題的思考。
《寒風吹徹》這篇文章,寫于1996年的冬天,那時我三十四歲。三年前,我辭去沙灣縣鄉(xiāng)農(nóng)機管理員的職務,在烏魯木齊打工。剛來烏市打工時,我還一頭烏發(fā),前額的頭發(fā)能遮住眼睛,僅僅幾年時間,就謝頂了。謝頂是頭發(fā)的謝幕。當那些黑發(fā)一根根從頭頂脫落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中發(fā)生了什么,頭發(fā)不告訴我它因何脫落,只是額頭有了一種光禿禿的感覺。
剛謝頂那會兒,還有一絲裸露的羞澀和不好意思,后來也就漸漸習慣了。
我記得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黃昏,我茫然地走在烏魯木齊的街道上,寒風攜裹著雪片,吹打在我裸露的額頭上,那一刻,仿佛這個世界所有的寒冷,都堆砌在我一個人身上,那些被我忘記的寒冷也全部襲來?;氐剿奚岷?,我寫了《寒風吹徹》這篇文章,收錄在最早出版的《一個人的村莊》里。后來,在這個世紀初,被選入蘇教版中學語文課本。
《寒風吹徹》收入語文課本,成了當時網(wǎng)絡上的一個語文事件,各種討論反響都有。有教師認為這篇文章過于寒冷,可能不適合這個年齡的學生閱讀。但是,有那么多的老師喜歡它,做了一份又一份別開生面的教學課件,有那么多的學生被感動,我在自己的博客中看到好多學生的留言,他們把《寒風吹徹》當作中學時期最刻骨銘心的一篇課文。
在你們這個年紀,人生的寒冷和死亡都遙不可及。你們只是經(jīng)歷家人、親人、熟人和陌生人的死亡。
對于個人來說,死亡是一件不存在的事情,我們活著時看見和經(jīng)驗的都是別人的死,自己的死遠未到來,或者說我們到老都走不到自己的死亡跟前,死亡是另一重天,活著時我們不知道它是什么,死后又什么都不知道了,無法把死亡的感受和消息,傳遞給活著的人,那是完全隔絕的兩個世界。
就在去年冬天,我在村里經(jīng)歷了一個老太太的死亡。
這個老太太住在我們書院后面的路邊上,每次經(jīng)過時都會看到老人家坐在墻根曬太陽,我還想著等我閑下來,過去跟這個老人家聊聊天,她的頭腦中一定裝著這個村莊的許多故事,一定有那么多沒有說出的微笑和眼淚。但是,我永遠錯過這個機會了。
老太太的喪事一下子來了好多人,路邊停滿了大車小車,從車牌號看,有來自本地的、自治區(qū)首府的和其他地州的。這個荒寂了多少年的只有兩個老人居住的破院子,一下有那么多人進進出出,仿佛是被他們忘掉的一個家,突然人都回來了。
葬禮舉辦了三天三夜。
來參加葬禮的有老太太同輩的兄弟姐妹,都老了,兒女陪著過來。再上輩或許沒人了。有兒女的同事朋友,遠遠近近的親戚,再就是本村的男女老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是不會在老人活時來看她的?;钪撬齻€人的事,小事。死了就成為全家族全村莊的事,大事。
生為小,死為大。
我們是向死而生的民族,一切的生,都向死而準備。
站在這個老人的葬禮上朝回看,她一生中有過多少跟自己有關的禮儀場面啊,出生禮、成年禮、婚禮、壽禮,到最后的葬禮,一個比一個熱鬧。最后那個自己看不見的由別人來操辦的葬禮應該最為隆重,從這個隆重的葬禮望回去,一生中所有的禮儀似乎都是為最后的葬禮做的預演。
由此,體面地操辦一場葬禮,也是活著的人的一個心愿。尤其在村里,這樣的心愿體現(xiàn)在人們參加葬禮的熱心上。老人在上,誰都要送老。誰家的老人不在了,知道的人都會去送。這叫幫忙,積攢人情。為自己家人的老、自己的老,積攢足夠的體面和場面,最后成功地辦成一場葬禮。
這就是我們身邊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的一生。從一個村莊到一座城市,到一個國家,我們都在這樣活、這樣死。
《寒風吹徹》寫到了人生的寒冷與死亡。寫這篇文章時,我三十多歲,還年輕,但是已經(jīng)到了能夠感知人生寒冷與死亡的年齡。
文中寫了四個人物。
第一人稱的“我”,在三十歲這一年的冬天,看著大雪降臨到村莊田野。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過的地方”,文章第一句,給全篇營造了一種特別的氛圍,在這場漫天大雪落在村莊、落在我的院子之前,已經(jīng)有許多年的雪落在這里。多年的雪積累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每一場雪背后都有無數(shù)的落雪,每一年的落雪之外,都有幾十年、百年、千年的落雪。這一句話,把文章帶入一場鋪天蓋地、經(jīng)年累月的大雪中。
三十歲的我,在這個冬天回憶自己經(jīng)過的半世人生,用那雙冰冷的手,從頭到尾撫摸自己的一生。想到自己處在自然界的一個寒冷冬天中。這樣的冬天有可能過去。但是,人生中還有一種冬天,叫生命的冬天,正在一步步到來。當一個人的生命像荒野一樣敞開時,他便再無法管好自己。每個冬天的大雪,看似過去了,其實都在生命的遠處飄。每個冬天的寒冷看似被暖過來,但是它還在生命中殘留。如果生命是一個大院子,一生中的每一扇門,我們都無法關好,每一扇窗,我們都不能完全掩住。寒冷總是通過那些看不到的縫隙,侵蝕你的生命。
這是文章中的第一重寒冷。
第二個人物是我目睹的凍死在村里的一個外來乞討者,我在前一天還讓他到屋里烤火。但是,他的寒冷,顯然不是一小爐火可以烤暖。第二天,我看到他倒在殘雪中,半邊身體被積雪掩埋。他被生活和寒冬徹底凍透。
第三個人物是我的姑媽,她年老多病,一到冬天就蜷縮在屋里,圍著小火爐,她總是擔心自己過不了冬天,她在自己的冬天里盼望春天來臨。其實,她的生命中或許已經(jīng)沒有春天,那個自然界的春天,只是來到大地上,來到別人的生活中,她的生命已進入無法轉(zhuǎn)暖的寒冬,但她還是渴望春天。姑媽死在了一個我不知道的冬天。這是文章中的第三場寒冷。
第四個人物是我的母親,她如今七十多歲,跟我們一起生活。母親二十多歲時生了我,我在她身邊待了五十年,半個世紀,幾乎從她最年輕的時候,看到最老,我是看著她長老的。但是,當我看著身邊的年老的母親,竟然一點都想不起她年輕時候的樣子,仿佛她很早就老了,在我一兩歲的時候她就老了,她的年輕被自己過掉,又被她的兒子忘掉。
母親生了七個兒女,個個孝順,她的老年生活應該是非常幸福的??墒?,作為她的兒子,我知道,我們對她所有的關愛和孝順,都不能抵擋時間中那個寒冬,它早已來到母親的生命中。每當我看見母親的鬢發(fā)斑白,病弱身體,我便知道她正一年年地走進自己的寒冬,在她的生命里,那些雪開始不化,日子不再轉(zhuǎn)暖。就像文中所寫“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單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
這是文中的第四場寒風,還未吹徹,但已徹骨。
行文至此,屋外的大雪和生命中的寒風,已然交匯在一起。雪越下越大,這場自然界的大雪,它每一年都落,我們每一年都躲不過去。自然界用這樣鋪天蓋地、讓每個人都躲不過去的一場場大雪,從我們的童年開始落起,落到青年、中年、老年,在它的凜冽寒冷中我們長歲數(shù),增添承受寒冷的勇氣和能力。
這篇文章固然有徹骨之寒,但是,正因為有一場一場的寒冷,我們等來了寒冷后面的那個春天。一個又一個黑夜之后,我們等到了黎明。盡管冬天過去,還會有寒冬,我們從這周而復始的寒冷中,學會了坦然接納這一切。
大雪覆蓋,大雪并未覆蓋掉一切。寒風吹徹,寒風并未徹骨所有生命。村莊里還有燃燒的火爐,還有年輕年老的生命在過冬,盡管每個冬天都有人被留住,下一個春天的大地不再有他的腳印,空氣中不再有他的呼吸,但是春天依舊來到大地上,來到所有蓬勃生長的生命中。
知道生命終有一個走不出去的寒冬,知道人世間所有的溫暖都抵不過那場最后的寒冷,所以坦然地去走,走過所有開花的春天和落葉的秋天。
坦然,是我們在世間獲得的最為珍貴的溫暖。
2017.11.12
清華大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