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洛維夫人》
弗吉尼亞·伍爾夫
—
1925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寫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而且充分利用了在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之后出版這個事實。伍爾夫在日記中寫道:“我……從最開始的兩三章一直讀到墓地那一幕,都覺得好笑、有感覺、很吸引人、有意思。之后呢,只覺得困惑、無聊、惱怒而幻滅,仿佛看到一個令人惡心的大學本科生在撓自己的青春痘。湯姆(T.S.艾略特),偉大的湯姆竟然覺得這書能和《戰(zhàn)爭與和平》相提并論。我只覺得這本書文化水平低下且沒有教養(yǎng)。它只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工人寫的書。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人是多么讓人痛苦,多么自負,多么張揚,多么不成熟,多么讓人瞠目結(jié)舌,多么極端地令人作嘔。要是你能吃煮熟的肉,干嗎要去吃生的呢?不過,我想,如果你和湯姆一樣得了貧血,可能會覺得血是榮光萬丈的吧。我自己是很正常的人,早已做好重讀經(jīng)典的準備?!比欢?,《達洛維夫人》能夠成為傳世之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脫離了伍爾夫所批評的這種形式。
看上去伍爾夫很明確地表示了自己并不喜歡《尤利西斯》,但她仍然在自己的小說中采用了一些和喬伊斯相同的概念。如:書中的語言在思想與時間之間的流動性,兩本書的背景都是六月的一天,都有兩條主要的敘事線索。這些都是《達洛維夫人》可能受到《尤利西斯》啟發(fā)的地方。
克拉麗莎這個人物也受到很明顯的外來影響:伍爾夫用她童年時的朋友凱蒂·馬克西做了人物原型。她這位玩伴嫁給了一位成功人士,成為上流社會的闊太太。伍爾夫在寫給姐姐的一封信中說,關于克拉麗莎的“每個字幾乎都是完全按照凱蒂寫出來的”。甚至她還想讓這個人物死掉,因為凱蒂也從樓梯的欄桿跌下,香消玉殞。但她又否決了這個想法,為克拉麗莎創(chuàng)造了一個分身“賽普迪莫斯·史密斯”,他是參加過“一戰(zhàn)”的老兵,最后自殺了。伍爾夫在史密斯身上逐漸灌注了自己一生中面對的很多悲哀與痛楚,甚至讓他眼前出現(xiàn)幻覺,聽見鳥兒在用希臘語歌唱——這就是她自己以前經(jīng)歷過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