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屋寒窗聽葉飛——周邦彥《夜游宮》散讀
古典詩詞講究短小精悍,尺幅千里,講究深沉含蓄,意蘊悠長。很多詞作,表面上看不過就是寥寥幾句描繪風光景物,展示風俗畫卷,深沉想則是暗示人心百態(tài),情意千種。讀周邦彥詞作《夜游宮》,邊讀邊想,心神凝聚,不難體會字字句句蘊含情思,里里外外全是愁怨。
葉下斜陽照水,卷輕浪、沈沈千里。橋上酸風射眸子。立多時,看黃昏,燈火市。
古屋寒窗底,聽幾片、井桐飛墜。不戀單衾再三起。有誰知,為蕭娘,書一紙?
上片看風景,看風俗,沒有局外人的欣喜與好奇,沒有性情人的風雅與浪漫,詞人只是平靜如實描摹眼前所見,暗含隱隱作痛心事。不知道詞人從哪里來,不知道詞人泊舟哪里,也不知道詞人要趕往何方,只知道一葉孤舟在夕陽西下的時候靠岸,只知道詞人眼中所見一幅幅畫面慢慢展開。近岸,斜陽晚照,穿過密密層層的樹葉,在水面上投下或濃或淡的光影,點點金光,微微蕩漾,一如起伏跳動的心。水波流動,微瀾興起,潺潺遠去。極目遠方,但見天空明朗,江水浩茫,流向水天相接之處,觸動詞人的遙遠思念。一切景物都很靜寂,一切光色都很明媚,看到這般景致,一般人都會感覺到溫馨美好,安詳寧靜,有一種遠行回家,心境平和的味道。但是,詞人好像不是這樣,寂靜之下有孤單,平和之中含冷清。何以如此?揣摩一下風景所烘染出來的氛圍吧。寫夕陽,落一“照”字,靜寂無聲,清冷似水。寫樹木,點明“葉下”,暗示秋柳蕭蕭,葉葉憔悴,加之秋風瑟瑟,柳枝飛舞,更見凄涼。寫江水,波隨風起,靜流無聲,隱隱透露出詞人心中的孤寂不寧。寫遠方,江流沉沉,千里遠去,給人秋水長天闊遠無極之感,更感覺到天地之間、夕陽之下,自己的孤單渺小。這個時候,很容易想家,想親人,想與自己一生有緣的心上人。柳永詞作《雨霖鈴》不是有這樣經典的描述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方設想另一方,水路遠去,千里煙波,萬里暮靄,江天遼闊,無邊無際,一葉孤舟飄蕩其間,何等孤獨,何等落寞。哪里才是終點,何時才能結束這種漂泊呢,此情此境,想來令人揪心。詞人周邦彥不是送別離人,也不是離開朋友,而是移舟靠岸,目極天涯,沉沉江水流向遠方,沉沉夜色慢慢襲來,沉沉心事也隨之涌現(xiàn)。另外,這個“沉沉”(即“沈沈”),也很容易給人一種沉重壓抑,心情不快的感覺,也許讓人聯(lián)想到崔顥的鄉(xiāng)愁,“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也許讓人聯(lián)想到李清照的心事,“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傊纳癫凰?,情意郁結。
詞人上橋,迎風而立,倚欄而望,秋風飛舞衣襟,寒意侵襲肌膚,身心感到寒涼。就連眼睛似乎也難以睜開。詞人特別點出一個“射”字,奇險生僻,極言寒風刺目,驚心寒神。換做“刺”字,寒風刺骨,平易通俗,少了韻味。“射”字似乎讓人聯(lián)想到秋風如箭,砭肌扎膚;或是寒風襲人,如刀割面。一個“酸”字描寫秋風,其來有源。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酸”是一種味覺感受,“風”是一種觸覺形象,詩家借用味覺形象來描述觸覺形象,兩種感覺交錯貫通,表現(xiàn)復合多義的情味,修辭學上叫作通感?!八犸L”這種超常搭配,既描述了秋風凜冽,清冷逼人的特點,又暗含心酸苦澀,凄楚難過的意味。一個句子,兩用險字,奇崛突兀,觸目驚心。不難想見詞人站立橋上,無心賞景,有心遠方。讀到這個場景,很容易聯(lián)想起現(xiàn)代著名詩人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笔闱橹魅斯际钦驹跇蛏?,一個是津津有味看風景,也被別人如癡如醉欣賞;一個是心事重重對秋風,感覺風冷心涼,意緒低落。一個有夢有明月,有熱烈的憧憬;一個是恍惚迷離,悵然若失。詞人在看什么呢?如此冷清,如此落寞,到底是什么事情觸動了他的情懷?不知道,暮靄沉沉一派迷茫。
久久站立橋頭,似乎忘記了秋風寒涼,似乎忘記了夜色加濃,看燈火人間,看街市繁華,看曾經的風景。似乎超脫了現(xiàn)實,神思遙遠,沉湎過去,為一段或悲或喜的往事,為一位有緣無分的情人,或是為一處長亭古道的離別。我們看得見詞人的意態(tài)神情,卻讀不懂詞人的心靈隱痛?;蛘哒f詞人不急于訴說自己的心事,只是用風景點染,用神態(tài)暗示,烘托一種氣氛,讓人流連其中,心有所感,卻又百思不解,興味盎然。這是詞作的技巧,也是詞情的使然。
街市的夜景有什么好看的呢?用得著如此久久站立嗎?只能理解,這番風景觸動了詞人的心懷,令詞人想起了一段往事。也許像馮延巳詞作《鵲踏枝》所寫:“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币苍S像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所云:“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許像歐陽修《生查子》所云:“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笨傊?,心有牽念,心在遠方。遠方有誰?遠方與自己有何關系?留待詞作下片去解答。
詞作下片轉入對人物內心情意的抒寫。鏡頭轉換,時空轉移,由上片的煙波江上,夕陽黃昏轉入古屋寒窗,衾枕臥榻,多少不安,多少煎熬,盡在其中。夜深人靜的時候,一間簡陋寒磣的老屋子,隔斷不了呼呼風聲,隔斷不了颼颼寒意,詞人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坐臥不寧。聽得見屋子外面院落當中,井欄旁邊,一株高大的梧桐樹在瑟瑟秋風中落葉紛紛。一片,兩片,三片,斷斷續(xù)續(xù),飄零而下,窸窣有聲。秋夜足夠凄冷,秋葉足夠衰敗。一同枯萎、凋零的還有詞人多愁善感的心。注意一個意象“梧桐”,一寫落葉蕭蕭,枯黃慘淡,既見深秋肅殺,又現(xiàn)心境清冷;二寫落葉幾片,屈指可數,凸顯詞人百無聊賴,心緒紛亂。當然,“梧桐”一詞又關涉相思苦戀,關涉追思懷遠,詞人點明“梧桐”,很可能是暗示自己生命歷程中的一段情緣,一段愛戀。曾記得,李清照詞作寫過梧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枯黃,落葉紛紛,秋雨點點,無窮無盡,景物描寫烘托出詞人的孤獨寂寞,度日如年。溫庭筠詞作《更漏子》亦寫梧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更苦”,梧桐秋雨,烘染離情凄涼。顯然,周邦彥詞作點明“梧桐”,應該與相思愁怨相關聯(lián)。
深更半夜,詞人心亂如麻,無法入眠,只好靜聽風聲,計數桐葉,借以打發(fā)無聊的時光。寒風吹打窗戶,嗚嗚作響。落葉離開枝頭,嘩嘩有聲。陣陣寒意襲來,讓人瑟瑟發(fā)抖。詞人蜷縮身子,裹緊衾被,期盼暖和暖和身心,希望盡快進入夢鄉(xiāng),也許這樣,才可以忘卻寒冷,忘卻那段凄美的記憶,可是,不曾想到,越是想安然入睡,越是心緒煩亂,越是想盡快忘卻些什么,越是刻骨銘心。幾次起身,又幾次睡下,不戀衾被暖熱,不貪睡臥安逸,不想賴床不動,心有牽念,輾轉不眠。一個“再三”,強調詞人起而又臥,臥而又起,反復無數,度夜如年。一個“單衾”,不僅言說被單微薄,寒涼逼人,還暗示詞人漂泊異地,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如此坐臥不安,如此心神不定,詞人到底遭遇何事,到底思念何人,讀到詞作最后一句,前面所有的懸念和疑竇全部解開。原來詞人剛剛收到遠方心上人的一封書信。書信上面說些什么,詞人又是怎樣展紙細讀,讀的時候臉上又流露怎樣的表情,讀到歡欣處是怎樣興高采烈,讀到悲酸處是怎樣欲哭無淚,凡此種種,一概不寫,詞人只是層層疊加,多方烘染,營造一種凄清冷寂的氣氛,深深感染讀者,以至引發(fā)共鳴,但是,讀者卻不知道詞人的生活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也許這就是詞作耐人尋味,引人深思的魅力所在吧。不過,細心的讀者還是不難從一些關鍵字眼讀懂詞人的心意。詞中一個“蕭娘”,是唐人詩句慣用的詞語,指心中愛戀的女子。楊巨源有詩“風流才子多春思,斷腸蕭娘一紙書”。據此推斷,詞人周邦彥當是為心中所戀或故園妻室而失眠,而不安。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只知道詞人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無不凄涼,無不惆悵,為一個人,為一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