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小冰的新書就要付梓了,我心中十分喜悅。
早就計劃著利用春節(jié)長假,為小冰的新書寫序,未曾想到這個21世紀20年代的第一個春節(jié)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變得如此不同。一個小小的病毒令有著巨大慣性的社會生活停擺,往日熙攘喧鬧的街頭不見人影,成千上萬的人不得不“宅”在家中。沒有哪個時刻能夠像今天這樣讓我們靜下心來重新思考我們生活的目的;人與人、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我們與“他者”、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生和死重新將人性、道德、社會秩序這些終極性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
新型冠狀病毒的腳步并沒有止于國門。2月14日開幕的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專門為此設置了話題。它促使我們對這些終極性問題進行共同思考及相互交流,因為這種思考和交流才是溝通今天這個世界的紐帶。2月15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在慕安會上講道:“人類社會已經(jīng)進入全球化時代,我們有必要擺脫東西方的劃分,超越南北方的差異,真正把這個賴以生存的星球看作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有必要邁過意識形態(tài)的鴻溝,包容歷史文化的不同,真正把我們這個國際社會看作是一個世界大家庭?!边@不是外交辭令,這是一個真情的呼吁。
實現(xiàn)這一呼吁,十分重要的一個路徑是文學,因為文學是對人類終極性問題思考的一大體現(xiàn)方式,它對人心靈的啟迪最柔和、最溫暖,也最犀利、最深刻,而對文學的譯介又是擺脫東西劃分、超越南北差異的一條必經(jīng)之路,只有通過譯介將這些啟迪帶給世界,世界才能更美好。有鑒于此,文學及文學的譯介不是茶余飯后的風雅,也不是憤世嫉俗的表露,它是維系人類命運共存的支持體系。
自文學出現(xiàn),它就和生命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
德國文學批評家馬塞爾·萊?!だ崞妫∕arcel Reich-Ranicki)在他的回憶錄《我的人生》(Mein Leben)中就動情地講到他和夫人從波蘭華沙集中營逃脫后,一對波蘭夫婦冒著生命危險收留了他們,他每晚在這家人的地窖里一邊幫著卷煙卷以便在黑市上出售換取食品,一邊給主人講文學故事,堅持了三百多個日夜,直到蘇聯(lián)紅軍解放波蘭。是文學挽救了他和夫人的生命。
今天我們寄望文學和文學譯介能夠支持世界這個生命共同體的生命。
小冰在這本書中用翔實的數(shù)據(jù)為我們梳理了自1978年以來當代中國文學在德語國家的譯介發(fā)展脈絡,通過個案研究揭示并分析了文學作品譯介中的主要影響因素。這是國內(nèi)首部系統(tǒng)研究當代中國文學在德語國家譯介的著作,凝聚著作者的汗水,體現(xiàn)著一位年輕學者的執(zhí)著,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更多譯介參與主體以啟發(fā)。
王建斌
2020年2月16日于海淀萬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