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字——文化傳播的表象載體

重塑中國人文秩序 作者:蔣海 著


第一章 文字——文化傳播的表象載體

文字的出現(xiàn)極大地加快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程。特別是其具有文化的傳播、儲存等功能,使得文字真正發(fā)揮出“通之于萬里,推之于百年”,“文字者,經(jīng)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的作用。

歷史的前后,由文字書寫;地域的左右,靠文字拉近;文化的特征,以文字體現(xiàn)為主。文字的誕生,使得文化能夠由此形成二維時空傳播,即由過去單一化的口口相傳,逐步實現(xiàn)了多元化的工具式傳播。與此同時,文字也以獨特的文字認知感和文化歸屬體系的方式,給整個世界做了劃分。

文字作為文化至為重要的傳播載體,其在不同時期的先進性和承載能力,特別是不同民族之間、國家之間文字認知速度的快慢,表達內(nèi)涵的優(yōu)劣,承載信息的多少以及理解程度的高低,影響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整體文化水平、生存發(fā)展?jié)摿?,以及在整個世界范圍內(nèi)的文化影響力。

一、中西方文字來源及發(fā)展的簡要概況

中西方文字從出現(xiàn)開始,就按照各自文化的產(chǎn)生、孕育、發(fā)展的固有軌道,形成了差異極大的文字體系。可以說,中西方文字的起源和發(fā)展完全走著兩條不同的道路,并由此導致了當今世界上呈現(xiàn)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兩大文字體系。

(一)漢字的起源和發(fā)展概要

與字母文字的發(fā)展相比較,漢字從起源開始,一直在中華大地上不斷發(fā)展完善,并且始終萬變不離其宗??梢哉f,漢字完整地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誕生和發(fā)展,是中華文化內(nèi)涵的具象表現(xiàn),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漢字大致經(jīng)歷了傳說中的倉頡造字、骨刻文、大篆(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小篆、隸書,以及由隸書派生而出的楷書、行書、草書等。

1.漢字的起源傳說

漢字的起源沒有特別清晰的考古依據(jù)和文字記錄,大多是民間傳說。傳說中,漢字起源于黃帝時期的史官倉頡(復姓侯岡)。在上古時期,史與巫是不分家的,倉頡可能既是黃帝的史官,也是黃帝的巫師。按照傳說,當時他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創(chuàng)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并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叫“字”的名字,由此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漢字,倉頡也被后人尊稱為“造字圣人”。

嚴格意義上講,或歷史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chuàng)造只是傳說,而事實更有可能是,倉頡把流傳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歸納。按照《淮南子·本經(jīng)訓》記載,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似乎把倉頡造字說得比較神秘了。

李斯所著的《倉頡篇》曰:“倉頡作書,以教后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边@將造字的本義體現(xiàn)得十分直接和充分,即文字的目的就是教化后代和傳承發(fā)展!

倉頡創(chuàng)字的基本原理是仿生學的象形原理,而漢字中還有很多文字是通過圖畫、河圖、八卦、結繩的方式,以表意的符號予以創(chuàng)造的。所以說,漢字的起源,應該也是多元化的。特別是隨著后世整個中原版圖的不斷擴大和多民族的不斷融合,漢字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總體而言,漢字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是以象形和表意兩種主要形式予以體現(xiàn)的。

2.漢字的考古發(fā)現(xiàn)

倉頡創(chuàng)造文字,是從傳說角度出發(fā)的。而從考古角度來說,在距今4600年至3300年間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骨刻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刻畫在獸骨上的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梢哉f,這是漢字實際意義上的源頭。這些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比商代末期甲骨文的出現(xiàn)至少早了1000年。作為“甲骨四堂”(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之一的郭沫若曾斷言:“在甲骨文之前,漢字已經(jīng)歷了兩三千年的發(fā)展過程?!?/span>

真正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相對完整的文字體系,應該還是1899年從殷商遺址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并被王懿榮在北京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直至現(xiàn)今,人們已發(fā)現(xiàn)了15萬片甲骨,包含了5000余單字,這些文字已經(jīng)可以較為準確地表達當時社會人們的思想情感和客觀事物,也向后世充分展示了當時上至王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甲骨文延續(xù)了倉頡造字的象形原理和其他造字方式的表意特征,成為了當時社會非常成熟的文字體系。從目前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辨認出的1500多個單字中,可以清晰地洞察到當時的歷史、社會和文明的狀況。

3.甲骨文——最早的體系化漢字

據(jù)現(xiàn)有的考古資料顯示,在殷商王朝末期,漢字體系已經(jīng)非常發(fā)達了,并且是世界上至今發(fā)現(xiàn)仍在使用的最早的且最為完整的文字體系。甲骨文字對中國近代歷史而言,似乎也有著特殊的含義。甲骨文這一無聲的歷史述說,在殷墟被發(fā)掘之時——這一時間正值中國面臨絕對重大的歷史轉折點即清王朝顛覆前兆——最為突出地象征著中華民族重新尋根的開始!從歷史氣候發(fā)展的趨勢來看,甲骨文發(fā)現(xiàn)之時正值中國歷史氣候進入第五個溫暖期之際。每當中國社會進入溫暖期時,就是中華文化和民族大發(fā)展之時。殷商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似乎賦予了更多的歷史巧合和歷史機遇。

在殷商王朝的后期,金文開始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中,貫穿整個周王朝,乃至秦漢王朝。金文主要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故也叫“鐘鼎文”。主要是記述商周時期王室貴族王公大臣的事例。包括最早出現(xiàn)“中國”兩字的何尊,就是用青銅鑄成有12行122個銘文的酒器。銘文記載了周成王五年在成周建都之事。銘文所述武王克商后曾上告上天:“余其宅茲中或,自茲乂(發(fā)音,治理、安定之意)民?!贝颂幍摹盎颉蓖ā皣保▏?。之后才有《詩經(jīng)》云“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和《春秋·毛傳》中“中國,京師也”等多角度對“中國”兩字的解釋。從考古的角度來看,金文最早是在商王盤庚遷殷之后開始出現(xiàn),之后興于周朝,衰于秦末漢初。金文基本上是甲骨文的發(fā)展和延續(xù),只是承載文字的載體由獸骨變成了青銅器等,文字的象形特征和表意特點并未改變。包括西周晚期的籀文,亦是將金文的文字繁化為籀文。籀文,因為周宣王時期的太史籀所書,故得此名,也因刻于石鼓之上而得名“石鼓文”,其字形的構造多重疊,是流傳至今最早的石刻文字,屬大篆之列。

甲骨文時,字的大小和字的結體均呈無規(guī)則狀態(tài),且字的圖畫性比較突出,屬于尚未定型的早期文字。而金文則開始體現(xiàn)字體的規(guī)則特征,并已經(jīng)出現(xiàn)漢字的六書概念,即象形、指事、會意、轉注、假借、形聲。從金文發(fā)展到秦始皇采用“書同文”的小篆過程中,當時的各地諸侯不服王命、割地而據(jù),由此也產(chǎn)生了具有地域特征的語言和文字,亦被后世稱為“六國文字”,包括齊國、楚國、韓國、燕國、趙國、魏國六國文字。直到秦始皇廢除六國文字,實行由李斯在秦篆的基礎上將大篆刪繁就簡地改良而成的小篆,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在中原大地統(tǒng)一了文字的字體、字形。

4.現(xiàn)代文字的形成

小篆的字體更加規(guī)整化,也更加趨向簡易化,且字形修長、筆畫緊湊、上密下疏、縱橫成行、純凈簡約,便于記憶和書寫。在小篆產(chǎn)生之前,所有的中國文字皆為古體文字,且字體、字形尚未定型,人們按照承載當時這些文字的載體,確定這些文字的稱謂,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竹簡書等。小篆產(chǎn)生后,以小篆為基礎發(fā)展的字體、字形,則開始以書寫的風格、形態(tài)確定稱謂,包括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梢哉f,小篆確定了漢字未來發(fā)展的走向,它既是漢字發(fā)展過程中的歷史性進步,也是古體文字向今體文字轉變的里程碑。

小篆是象形古文字的結束,而隸書則是改象形文字為筆畫文字的開始。隸書用筆畫符號改變了象形文字的結腹,并逐步成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是改象形為筆畫化的新文字。秦始皇在命令李斯創(chuàng)制小篆的同時,又采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相傳隸書是由秦末時期的程邈在獄中所整理的,他將篆體的字形變圓為方,筆畫由曲改直,改連筆為斷筆,提高了文字書寫的效率。特別是當時在木簡上用漆寫字,畫出圓形筆畫比較難,且小篆本身的書寫速度也比較慢。而隸書將圓形轉化為方折,提高了書寫速度。同時隸書也顯得比較莊重,更加適合官方使用。隸書的出現(xiàn),也基本確定了漢字的筆畫類別,即“點、橫、豎、鉤、提、撇、短撇、捺”(按“永字八法”筆畫規(guī)則)。郭沫若曾認為,“秦始皇改革文字更大的功績,是采取了隸書”。

筆者認為,隸書的出現(xiàn),可能與書寫文字開始使用毛筆有著直接關系。相傳秦朝大將蒙恬在作戰(zhàn)時所獵獲的野兔在地上遺留下的血跡,引發(fā)了蒙恬使用兔毛制作毛筆的想法,毛筆由此產(chǎn)生了。之前書寫文字,實際上是畫出來的,而出現(xiàn)了毛筆以后,文字則是寫出來的。隸書書寫的運動態(tài)勢也滿足了毛筆書寫的需要,或者說,因為毛筆的出現(xiàn),隸書字的構架能夠按照筆畫的方式得以規(guī)范。直到西漢時期,隸書完全脫去了篆體的結構及相應的筆畫的寫法而獨立存在,才真正形成了隸書文字體系。

隸書主要分為兩種,即“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其中漢隸使用至今。從文字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角度來說,產(chǎn)生了隸書以后,中國漢字已經(jīng)定型,之后的楷書、行書、草書等,都是在隸書的基礎上,從書寫速度、藝術審美、手寫實用等角度,在文字的體態(tài)、書寫的方式和使用的方法等方面進行了豐富和發(fā)展,文字本身的字形、字義等皆沒有新的變化。

(二)字母文字的起源和發(fā)展簡況

雖然古埃及所使用的文字是以象形文字為主、指示和表音字符為輔的文字符號,但最早的字母文字,起源于古埃及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間,在埃及為奴的閃米特人,受古埃及音節(jié)文字的啟發(fā),創(chuàng)造了最初的字母文字。字母文字在閃米特民族中的腓尼基人那里得以發(fā)展,形成了22個腓尼基字母。

希伯來人將22個腓尼基字母又進行了改變,成為了沿用至今的希伯來字母,這些字母因書寫《圣經(jīng)》而發(fā)揚光大。阿拉米字母是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阿拉米字母后來成為了阿拉伯語、波斯語、蒙古語、梵文字母、緬甸語等字母體系的來源。

航行于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在往返于各個海岸和島嶼的過程中,逐步將腓尼基字母帶給了周邊島嶼尚未有文字的民族,其中包括了古希臘。古希臘人將腓尼基字母改造成為了適應本民族的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的一個分支——埃特魯里亞字母,被羅馬人所接受,并衍生出后來的拉丁字母。

古羅馬時期,拉丁字母只有23個,到文藝復興時期,才又增加了3個字母,成為了當今人們所使用的26個字母。而目前的英語、法語、德語等皆是用拉丁字母所書寫。希臘字母的另一個分支演變成為西里爾字母,并廣泛為斯拉夫民族使用,包括俄語、烏克蘭語等。

拉丁字母隨著羅馬帝國的興衰而傳播和分化。當羅馬人逐步成為意大利半島的統(tǒng)治者以后,他們將埃特魯里亞字母改造成為了拉丁字母。在將幾乎整個歐洲納入羅馬帝國版圖過程中,羅馬軍隊和官吏亦將拉丁語帶到了整個帝國版圖,并逐步取代了當?shù)卣Z言。特別是隨著航海時代的到來,拉丁字母逐步走向全世界,包括中國,也借用了拉丁字母作為漢字的拼音予以使用。當羅馬帝國消亡之后,羅馬帝國的各行省的拉丁語方言逐步開始分化,并演變成為了后來歐洲各個國家的語言文字。

二、中西方對文字發(fā)展、認知和傳播的差異性

中西方文字的不同發(fā)展經(jīng)歷,決定了兩者之間對文字的認知和使用的不同;也正由此,決定了中西方文字在承載各自文化的方式上的不同,或者說,中西方文字在傳播文化的速度、質量、效率等方面產(chǎn)生了較大的差異。

(一)中西方文字形成和發(fā)展方式的差異性比較

文字自產(chǎn)生之后,一直是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得到發(fā)展和完善。漢字的起源、發(fā)展始終沒有離開中原大地,并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而不斷完善。它既成為了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見證,也成為了凝聚中華民族內(nèi)核力的精神紐帶。從上古時期開始,漢字就不斷以中原為中心逐步向外擴散。

相傳,最早創(chuàng)造漢字的倉頡,就出生在現(xiàn)今的河南省南樂縣梁村鄉(xiāng)的吳村;殷墟甲骨文發(fā)現(xiàn)于河南安陽的小屯村;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開辟小篆的秦國宰相李斯,也是今河南上蔡縣人……可以說,今體文字之前,中國上古文字的形成、演變、發(fā)展皆深深根植于中原文化,并由中原地區(qū)逐步向外擴散。特別是當商王朝最早建立起了早期的文字體系后,實際上也就掌握了歷史解釋權和事件的說明權,并以此形成了中國早期的政權架構和社會組織體系。

建立于春秋時期的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文化,在進入秦漢帝國以后,隨著文字體系的規(guī)范,以及政權的逐步穩(wěn)定,得以迅速向中原四周傳播,并使得整個中原地區(qū)完全成為了中華文化的覆蓋區(qū)。同時,漢字形成的象形原則和表意特征,使得漢字能夠較快地被當時中原地區(qū)周邊的“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等非華夏族裔所接受,特別是在尚未形成文字的地區(qū),人們不需要進行文字的改進和轉換便能夠直接接受和使用漢字。

相比較而言,字母文字從產(chǎn)生開始,其傳播過程就比較發(fā)散。從古埃及文字產(chǎn)生開始,閃米特民族根據(jù)古埃及象形文字創(chuàng)造了最初的字母文字,并由腓尼基人形成了改進型字母。之后,古希伯來人對之進行了完善,并帶到了整個阿拉伯半島。與此同時,腓尼基人又將腓尼基字母帶到了地中海島嶼形成了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原型,隨后在整個歐洲地區(qū)形成了建立在拉丁字母基礎上的不同民族的字母文字。

從字母文字的傳播演變等情況來看,它們基本上以分散的方式沿著航線和戰(zhàn)爭的足跡向四方傳播,特別是隨著腓尼基人在各地的往來和羅馬帝國的整體擴張,字母文字更是得以不斷傳播。這一點比較符合游牧文化的發(fā)散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同時,由于區(qū)域間民族成分的不同,在文字的演變過程中,也逐步吸收了不同民族的特征,以至當今歐洲出現(xiàn)了各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語言文字。

文字的統(tǒng)一是政權統(tǒng)一的重要標志之一。羅馬帝國滅亡后,原來羅馬帝國各行省為突出自身的民族性,逐步將原有的羅馬文字進行了演變和轉換,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字。這也是目前歐洲各國語言文字之間既藕斷絲連,又相互獨立而存的原因之一。文字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既是一種政權獨立的象征,也是一種文化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

從中西方文字的傳播路線來看,漢字是以中原地區(qū)為核心,逐步向四周擴散的。特別是西周以后,教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普及,文字走向了社會大眾。這種由內(nèi)而外的文字傳播方式,根基相對比較扎實,字形、字體的變化不會太大,信息傳播的穩(wěn)定性比較強且傳播效率比較高。

這一點與中原地區(qū)是定居的農(nóng)耕社會有著直接關系。定居社會往往更加追求生活的穩(wěn)定和秩序,所以在文字方面,漢字也相對穩(wěn)定。一方面,漢字的長期穩(wěn)定性保持了以文字所表述的中華文化的連續(xù)性和發(fā)展性;另一方面,中華文化也因此逐漸滲入到了漢字的具體體現(xiàn)方式之中,這也是中華文化為什么更加適合使用漢字進行表達的主要原因。

而字母文字的傳播發(fā)展,盡管大都起源于腓尼基字母,但后期的發(fā)展分支繁多,且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征,因此,看似很多不同國家的字母文字非常相似,但所表達的含義還是有差異的,有的甚至是大相徑庭。且當時字母文字僅僅掌握在少數(shù)貴族手中,遠遠沒有像中國那樣在同時期文字已經(jīng)走進廣大民眾之中。如意大利在1861年建國時,僅有2.5%的國民會使用書面意大利語。

同時,由于當時歐洲國家政權,往往是通過血統(tǒng)、親緣來確立和維持,而且當時歐洲國家的血統(tǒng)、親緣關系,常常隨著各類戰(zhàn)爭以及契約關系而形成新的聯(lián)姻或分離親緣,政權疆域時大時小、反復不定。這一現(xiàn)象導致歐洲許多國家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的形成反而比較晚,與之對應的母語文字發(fā)展的歷史也很短,相應地,其文字的傳播和普及的歷史則更短。鑒于字母文字發(fā)展的歷程,以及其分散式的傳播方式,字母文字在傳統(tǒng)時代傳播文化的速度、效率、質量等方面,較漢字是相對遲緩的,也是相對落后的。

(二)中西方對文字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方式的差異性比較

字母文字是音素文字,是使用字母表達音素的文字,作為拼音文字,所使用的字符都是音符。字母文字中的字母,與字符本身的含義基本無關,字母本身僅僅是用來記錄或表達某個單詞的發(fā)音,完全服務于語言的表達。這時,文字只是書寫語言的方式,這一點也是字母文字與漢字最大的區(qū)別之一。

而漢字是語素文字,一個漢字就是一個單音節(jié)音素,中國文字是象形、會意、仿音相結合的文字體系,每個字都基本自成體系,有著完整的架構,其表意功能往往超過文字本身的功能。與表音文字相比較,看到表意文字就基本上知道了是什么意思,但不一定會讀;而表音文字基本上都會讀,但不一定知道是什么意思。

字母文字更加突出語言表達的需要,而漢字更加突出文字理解的需要。西方人對待語言文字的態(tài)度與中國亦有較大差異。西方人認為,“語言之外無思維”,“語言是思想的邊際”。對于崇尚理性的西方人而言,其具有較強的抽象和概括的邏輯性思維。同時,西方人認為,人類運用語言把事物轉化成為了對象的存在,進而獲得知識和智慧。離開語言文字,人類的一切認識都不存在。即“哲學的問題,其本質是語言的問題”,“語言即世界”。

中國從古代開始,就對語言文字有著另外一種看法?!暗敏~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痹谇f子看來,語言文字是表意的,是手段,而不是終極。當真正“得意”之后,語言文字是可以棄之一旁的。真理不在語言文字本身,而在語言文字背后。智慧的最高境界是“忘言”。禪宗講“不立字,直指人心”。莊子認為:“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而世因貴言而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語言文字之所以尊貴,是因為它所指的“語義”可以釋,真“意”不能追,中國人更加注重知性認知,更加講究體悟。

最早將文與字連在一起的,是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提到的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瑯邪臺刻石上的“同書文字”。這里“文”是字的形的意思,“字”是字的義的意思,也就是說漢字是用字形和字義來對文字進行定義的??梢哉f,這是漢字作為表意文字最為突出的特征。這一重要特征更是漢字區(qū)別于其他文字,特別是字母文字,最重要的體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表意文字更容易傳播,更容易讓別人接受。

表意文字在當時應該是最先進的文化傳播的文字載體。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漢字有較強的識別優(yōu)勢,易于傳播、易于傳授、易于普及,也易于傳承。漢字自誕生以來,其傳播發(fā)展的速度就非???,特別是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以后,除政權的統(tǒng)一因素外,文字的相對容易認知,也是中原大地之所以能夠保持文明面積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文字容易認知,極大程度上解決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動人類進步發(fā)展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不斷地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技術。就當時環(huán)境而言,表意文字比表音文字更加容易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此外,從字母文字與漢字的數(shù)量組成來看,漢字還是占有比較大的優(yōu)勢的。如英語的單詞大約是50萬個左右,而且英語的單詞數(shù)量還在以每年1000個左右的速度增加。而漢語的文字只有5萬個左右,常用字4000~6000個左右。一個普通人只要掌握大約1500個漢字就能夠正常地使用漢字。當別人說英文只有26個字母,而漢字有著無數(shù)個的時候,很多人可能忘了,其實漢字按“永字八法”的筆畫規(guī)則,由8個基本筆畫組成,即“點、橫、豎、鉤、提、撇、短撇、捺”;如果按照王永民的“五筆字型”輸入法,每個漢字在錄入計算機時,其實皆可在4次按鍵以內(nèi)完成,且可以完整鍵入詞組和成語。同時,很多漢字是固定的偏旁與表意化的文字所組成的文字,其發(fā)音多有相同的。

漢字還有著強大的組合功能,通過字與字的組合,可以組成多個詞語。因此,相關聯(lián)的詞語還是比較容易記憶的。如“肉”字,可組合成牛肉、羊肉、豬肉等。而在英語中,表達這些詞義的基本上是互不相干的單詞,幾乎沒有規(guī)律可循,其對所需文字記憶量的要求,遠遠超過漢字。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國的漢字也基本上不再新增文字,兩個或三個字,就可以組合成新的詞語。

漢字與字母文字在使用上亦有所區(qū)別。漢字沒有時態(tài)的要求,而字母文字則必須要有時態(tài)的界定;漢字普遍是單音節(jié)的,而字母文字的單詞基本都是多音節(jié)的;阿拉伯數(shù)字在漢語中的發(fā)音大大簡化于字母文字的發(fā)音,至少10以內(nèi)的數(shù)字發(fā)音,漢語中皆是單音節(jié)的,10以上的發(fā)音那就更為簡單了。此外,漢字在運用過程中,可以做到中西文共同使用,有著極強的包容性,而字母文字則無法實現(xiàn)與漢字的混合使用……筆者不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但漢字本身的優(yōu)越性,的確值得我們好好認識,并切實加以充分運用。

當然,學習掌握每一種文字都有著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如果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語言的思維習慣,再因為學習另外一種語言而去適應另外一種思維習慣,往往是比較困難的,也必須進行較大的思維慣性的調(diào)整。特別是在人們已經(jīng)秉持自身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母語,而又必須進行跨語種學習的時候,在這方面進行調(diào)整所遭遇的難度,會顯得更大。

(三)中西方文字傳播過程中的差異性比較

文字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但文字在使用和傳播過程中,也需要有自身的載體。不同文字就其傳播的載體而言,就存在是否便于承載、是否便于傳輸、是否便于存儲、是否便于轉化等多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象形文字適合在硬質載體上刻畫書寫,而字母文字則相對適合在軟質載體上書寫。早期的中國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都是在石塊、獸骨、竹簡等上刻寫涂畫;字母文字早期則主要在羊皮等材質上書寫。最早的用希伯來語撰寫的《圣經(jīng)》就是書寫在羊皮上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紙張出現(xiàn)在中國的西漢初期(公元前2世紀),而真正具備實用性的紙張是中國東漢時期(東漢元興元年,即公元105年)的蔡倫發(fā)明的。意大利則是歐洲最早開始使用紙張的國家,當時是14世紀,即文藝復興時期。中國使用實用性的紙張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如果按照紙張的使用時間進行估算,并假設當時文明的推進進程是勻速的話,那么中國普遍意義上的廣泛使用文字的能力至少要比西方早幾百年。這也是中國當時文明程度遠遠高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時,在承載文字的載體上,如截至目前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承載物——紙張,其單位介質面積上的漢字所表達的文化內(nèi)涵,要遠遠超過字母文字。例如在聯(lián)合國召開會議需印制各種不同文字的文件時,漢字的文件是最薄的,也是最精簡的。

其實,漢字也一直在追求其整體的傳播速度和效率。從漢字撰寫的方法上就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出,由大篆到小篆,再到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都是朝著書寫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方向發(fā)展。但是很可惜,從發(fā)明毛筆開始,這種提高文字撰寫速度和效率的做法,只是停留在文字書寫方式的轉變上,而沒有革命性地朝著書寫工具的創(chuàng)新方向進行轉換,以至于當近代西方發(fā)明鋼筆以后,我們只好也只能逐步實行拿來主義,而我們自己卻沒有創(chuàng)新。有關書寫工具發(fā)展變化的情況,將會在本書的下一章中單獨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記錄載體進行詳細論述和比較分析。

承載文字的載體的變化,決定了文字在文化軟實力較量中的作用的發(fā)揮??梢哉f,當今的電子計算機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是在使用字母文字的國度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是集文字的書寫、儲存、傳播為一體的文化傳播載體,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傳播載體。在以計算機為最先進的通信工具的興起過程中,因為漢字初時未能及時與計算機技術匹配,使得整個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大幅下降。這也促使中國,包括全世界其他國家,都不得不花費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學習英語,同時,還不得不改變原來的思維方式,對英語世界進行熟悉和了解。這對于長期使用象形表意文字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一次很大的沖擊。

好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被稱為“現(xiàn)代畢昇”的王永民發(fā)明了著名的“五筆字型”輸入法,后續(xù)又不斷出現(xiàn)了其他漢字輸入法,才使得中國跟上了世界文化傳播載體發(fā)展的大趨勢,使得中國的文字能夠被承載到當今最先進的文化傳播載體上。特別在當前,越來越多的漢字輸入工具出現(xiàn),漢字的輸入速度更加快捷。

中國人非常聰明,也非常能干,現(xiàn)在中國人已經(jīng)可以直接將語音轉換為文字;不僅轉換的速度很快,幾乎可以做到即時,并且出錯概率非常小。而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社會甚至有人極力呼吁將漢字改成字母文字!如果當時真的將漢字改成字母文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將會大打折扣,中國文化也將因為文字的改變而趨于消亡。如果中國文化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那我們真的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如果真的如此,那么過不了幾年,中國人就會像當今的埃及人一樣,不再認識自己的文字,甚至自己的文化了。

當前英語大行其道,并不是因為英語本身作為字母文字在現(xiàn)代文化傳播能力上具有什么可以超越漢字的優(yōu)勢,而是因為,英語國家依靠自身的技術能力,創(chuàng)造了計算機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這些技術都是用字母文字,特別是英文字母來進行構建、表達、傳播、運用和說明的,要掌握和運用這些技術,就必須首先學習和掌握字母文字,特別是英語,否則無法緊跟上當前最先進的文化傳播載體。同樣,也因為這些先進的傳播技術的廣泛使用,反過來又推動了字母文字,尤其是英語,在整個世界的運用和傳播。

設想一下,如果當前最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是在漢字基礎上發(fā)明創(chuàng)造、傳播和運用的,那么全世界其他民族和國家不是都得像我們現(xiàn)在學習英文一樣開始學習漢字了嗎?同樣,以漢文化為特征的中華文化,也將會大踏步地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有許多人認為,在當前信息時代,漢字是處于劣勢的。這一觀點在靜止的層面上看似乎是正確的,但實際上是因為沒有搞清楚當前承載文字的動態(tài)載體問題。

筆者始終認為,提高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關鍵在于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并掌握世界最先進的信息技術,軟實力必須要由硬實力予以支撐。而且,筆者認為在進入信息化時代以后,漢字本身所具有的文字組合功能、形聲轉換功能、直觀表達功能和錄入快捷功能,以及文化體現(xiàn)功能和藝術享受功能等,實際上是強過字母文字的。正因為時至今日,我們未能創(chuàng)造出領先當今世界的更加適應漢字傳播、儲存、體現(xiàn)的先進傳播技術,所以我們在文化傳播方面、在文化影響力方面、在國家軟實力方面,相對落后了。如何創(chuàng)造這種技術,特別是營造良好的適應這種技術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應該是我們這一代人最為關心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