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史上的旅行者
在早期社會里,由于缺少袖珍錢幣和其他便于攜帶的交易媒介,長途旅行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雖然游歷很廣,也不過局限在波斯和地中海的范圍內(nèi)。
旅行者的午餐 2002年作者在維也納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遠行者可能要數(shù)中國東晉的法顯和尚。公元399年,法顯和尚以65歲高齡,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西域由陸路去天竺取經(jīng),后由海路從耶婆提國返回,歷時約14年。當他回到長安,天子已更新了兩朝,東晉也快要滅亡了??上?,法顯與后來的玄奘、鑒真、鄭和一樣,沒有創(chuàng)作出一部有機整體的作品。他們之所以在歷史上留名,是因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貢獻,不過,除了玄奘因為后人的一部《西游記》廣為人知以外,其他三位的知名度僅限于中文歷史教科書的讀者。
遺憾的是,這4位遠行者都沒有抓住歷史的機遇,成就更偉大的事業(yè)。尤其是鄭和,曾7次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船隊到過南海、印度洋、波斯灣和紅海,其足跡遍及今天的泰國、斯里蘭卡、印度、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在時間上,他比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的時間要早近一個世紀;在距離上,他的航程是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航程的一倍;在年齡上,他首航時比達·伽馬大6歲,比哥倫布小7歲;在規(guī)模上,他率領的船隊有200多艘船,其中大型寶船就有60多艘,共約超過27 000人,最大的船長約150米,寬約60米,需要200多人駕駛才能啟航,可容納上千人,而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三艘船總長不超過70米。
究其原因,當時的中國統(tǒng)治者認為中國地大物博,是世界的中心,對探險沒有太大的興趣。組織鄭和七下西洋的明成祖在文化方面倒是頗為費心,在位期間修成了《永樂大典》。雖然當時的中國已經(jīng)擁有了羅盤針和航海圖,但是缺少理想主義的夢想和發(fā)現(xiàn)新航路的勇氣,尤其是沒有早期資本主義的商業(yè)和競爭機制來刺激航海。鄭和的每次遠行都受天子派遣,而非哥倫布那樣自告奮勇,鄭和本人又缺乏航海的經(jīng)驗,他的船隊只好沿著已知的海岸小心翼翼地行進。實際上,朱棣命鄭和“通使西洋”,是因為鄭和的祖父和父親曾經(jīng)到過麥加朝圣,同時也是對他輔助自己篡位的一種獎賞。
鄉(xiāng)村公路 作者攝于保加利亞
有的史書記載鄭和最后客死在今天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而鄭和去世65年以后,達·伽馬的船隊抵達的正是同一座城市。更為巧合的是,從法顯到鄭和,這4位中國跨國旅行家要么是佛門弟子,要么是太監(jiān)。我想問問,當時那些普通人都忙些什么呢?一個簡單的答案是延續(xù)至今的“學而優(yōu)則仕”和“官本位”思想在那個年代里極為盛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這樣為祖先開脫,從地理位置上看,在亞洲處于發(fā)現(xiàn)新大陸最有利位置的無疑是日本,而繞過好望角到達歐洲的新航路應該由印度人去探索,不是嗎?歐洲之角正好處在伊比利亞半島,那里是舊大陸離新世界和非洲南部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