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江南征書文牘
札各府州廳
欽命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江蘇督學閣部院黃為通行訪查事。
照得本閣部院接準國史館文稱,于光緒七年閏七月十九日具奏續(xù)辦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列傳一折,本日奉旨“依議,欽此”,移會本閣部院查照原奏訪察舉報,以憑編纂等因到院。除經(jīng)專札江蘇兩藩司通行各屬遵辦,并本閣部院按臨所至,隨棚曉示《呈報條例》,及隨時訪知,專札調(diào)取外,誠恐見聞有限,甄采難周,合再通行訪查。札到,仰該府州廳加意搜求,核實舉報,并轉(zhuǎn)飭各州縣及各學,均就所屬博訪周咨,如有應入史傳之人,即將履歷事實造具清冊并著述書籍申送前來,以便咨送史館。此事奉旨允行,系為表彰學行、振興世教起見,毋得玩忽遷延,有負朝廷盛意。
發(fā)去告示并《呈報條例》,仰迅速照寫,轉(zhuǎn)行各州縣張貼曉諭,俾紳耆生監(jiān)等各舉所知,庶無遺善之憾。如由該廳州縣或該學呈請詳報,該署吏胥、書斗等毋得需索留難,如違,查究不貸。所有該府州廳志書,仰即申送一部,并飭各州縣速將志書徑行申送,俾得咨館以資查核。切切,毋違。特札。
計發(fā)告示一張。
右札各府州廳。
光緒八年五月 日。
再札各府州廳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再行通飭訪查事。
照得本部院前接國史館文稱,現(xiàn)經(jīng)奏準續(xù)纂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列傳,移會查報等因,業(yè)經(jīng)通飭遵辦在案。本月二十五日復接國史館文稱:本館現(xiàn)辦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列傳,深恐山陬水澨窮經(jīng)篤行之士,或身未顯達,或著書不能刻,或刻而未盛行者,終歸湮沒,相應移會貴學院于車來往之時,明示各學教官,令其采訪呈上,由本省督撫設法運送到館。所采之書自順治初年起至同治末年止,并望示知各地方官一體籌資錄送,以昭信史而闡幽光可也等因。為此,札到,仰各府州廳轉(zhuǎn)行各學教官,務須悉心訪察,毋得視為具文。
查史館開纂已逾一年,業(yè)據(jù)各屬官紳生監(jiān)陸續(xù)呈報二十馀人。江蘇人才淵藪,此外必應咨報者甚多,樸學潛德,尤宜及早甄錄,免致湮沒不彰。并仰諄切傳諭諸生各舉所知,于本部院按試或經(jīng)過地方,將履歷事實冊及著述書籍徑行呈送。如書系孤本須待錄副、家有藏板須待印訂者,已另札飭知各地方官籌給資價就家寫印,仰諭諸生等向地方官呈請核辦,并具領(lǐng)結(jié)存案可也。切切。特札。
右札各府州廳。
光緒八年十二月 日。
告示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訪查應入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史傳諸人,咨送國史館續(xù)纂列傳,以資表彰事。
照得本部院前準國史館文稱,于光緒七年閏七月十九日具奏續(xù)辦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列傳一折,本日奉旨“依議,欽此”,移會本部院查照原奏訪察舉報,以憑核纂等因。續(xù)又接準國史館移會,示知學官采訪,地方官籌資錄送,以昭信史而闡幽光等因。為此仰各屬士子,各就見聞所及,如有前項應入列傳諸人,即將履歷事實造具清冊及本人著述書籍呈送前來,以便咨送史館。除先后分別札飭各府廳州縣及各學查報籌辦,并本部院隨時訪知專札調(diào)取外,合行曉示,其《呈報條例》具列如左,特示。
一、呈送履歷事實冊及著述書籍,仰具呈由各本廳州縣或本學轉(zhuǎn)詳本部院。如系江陰駐署鄰近,或按試及經(jīng)過地方,即由諸生等徑自呈送亦可。此事奉旨允行,系為表彰學行、振興世教起見,江蘇人材淵藪,必應咨報者甚多。本部院業(yè)經(jīng)嚴諭本署書差,并札飭各廳州縣及各學,嚴諭吏胥、書斗人等毋得需索資費,諸生等亦當據(jù)實舉報,留意訪查,毋得玩忽遷延,有負朝廷盛意。
一、入傳諸人總以本人著述及實在事跡為憑,履歷事實冊務須詳盡確實,不得遺漏岐誤,尤不得空言溢譽,徇私濫舉。
一、呈送書冊每各二分,一分咨館,一分存案。如書系鈔本或刻本僅存者,未便因噎廢食,準其專送咨館一份。
一、嘉慶年間史館所纂《儒林傳》,江蘇共三十人:顧炎武、張弨、朱鶴齡、高愈、高世泰、顧樞、彭定求、彭紹升、陸世儀、王懋竑、潘天成、王錫闡、顧祖禹、李鎧、吳玉搢、惠周惕、惠士奇、惠棟、余蕭客、陳厚耀、顧棟高、陳祖范、吳鼎、嚴衍、任啟運、沈彤、蔡德晉、臧琳、錢大昕、錢塘?!段脑穫鳌饭捕蝗耍呵厮升g、倪燦、嚴繩孫、汪琬、計東、喬萊、陳維崧、吳綺、汪懋麟、潘耒、徐釚、尤侗、黃虞稷、邵長蘅、吳嘉紀、陶季、史申義、嚴虞惇、黃之雋、張鵬翀、孫致彌?!堆魝鳌饭捕耍禾赵尽⒗钯s蕓。以上五十三人均已纂入,無庸呈報。
一、本籍先哲之外,如有流寓及歷官斯土者,確知應入史傳,仰一律呈報。但履歷事實總須原委詳備,方可據(jù)為傳信之資,如必不能詳備,仰將所知開具節(jié)略呈閱,本部院當移咨爵閣督部堂、撫部院,行文本人原籍,向家屬取具清冊,如有著述書籍,一并查取咨送史館。
一、前傳算學名家編入儒林,如有精通此學者,仰一律呈報。
一、列傳向分正附,史例綦嚴,而搜采以備取裁,則不妨稍寬,庶無遺美,仰諸生等博訪周咨。如有前人遺書別集孤本僅存者,先將本書敘例、目錄及名人序跋鈔呈,候本部院察核,果系義例通貫,宗尚雅正,即行札知該廳州縣或該學,傳諭該生錄副呈送。
一、應送書籍須待寫印者,仰核算卷頁字數(shù),需費幾何,具呈向該廳州縣請給,并具領(lǐng)結(jié)存案。有藏板者就家裝印,無副本者就家錄校,以免借出損失之虞。此外書在坊肆,諸生等無力購致者,并仰呈請量給資價,或徑請官為購送亦可。本部院已札知各廳州縣,并咨請爵閣督部堂、撫部院,通飭遵照史館移文及乾隆年間求書故事籌資妥辦,無滋擾累。其愿出資自辦者聽。
一、史傳征信千秋,理宜慎重,應入儒林、文苑諸人自有著述可憑,至循吏、孝友,率據(jù)冊呈事實。若札飭地方官及學官查復,既恐相率因仍,亦慮驟難核察,現(xiàn)擬每次匯咨史館,即將姓名刊刻示眾,如有阿好溢美者,官師紳士均可據(jù)實詳稟。公論難誣,本量自顯,且國史義主垂遠,當時或無由得窺,今就此先為表彰,則宿學潛德,昭焯人間,亦足以示風厲。其著述并附注姓名下,儻呈送未備,而他處別有藏本者,仍可呈請續(xù)咨,以補不足。
一、各府廳州縣志,業(yè)由本部院札取送館。此外,如有先哲聞人,殫心鄉(xiāng)學,薈萃成書:或敘述名德,如昔人所撰《汝南先賢傳》《益部耆舊傳》之類;或綜錄藝文,如昔人所撰《江左文章志》《關(guān)東墳籍志》之類,仰將原書呈送,俾得送館以資采擇。
一、向例,已故大臣,文職副都御史、巡撫以上,武職副都統(tǒng)、總兵以上,由史館向各衙門咨取事跡,編入列傳。忠義則無論官階大小,由史館行查各省咨報纂辦,均應無庸呈報。惟軍興以后,東南遭亂最久,忠義最多,如有地僻官微,諸生等確知其殉節(jié)甚烈,而當時未經(jīng)呈請咨報者,仰將履歷事實造冊呈送,本部院當附咨史館,以憑補纂。
光緒九年正月 日
告示。
咨國史館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提督學院黃為匯送書冊咨請核辦事。
竊照本部院前接貴館文稱,現(xiàn)經(jīng)奏準續(xù)辦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列傳,移會核實查報等因。當經(jīng)將故中允劉熙載事實冊、書籍備文咨送,嗣又查照貴館原奏,詳具條例,檄行各府廳州縣并各學就地查報,并隨棚張示訪求。上年十二月復準貴館移會,明示各學官采訪,各地方官籌資錄送等因,當再分別飭遵,均各在案。計陸續(xù)據(jù)各屬官師紳士呈報張自超等二十三人,其履歷事實或系方志、家乘及近人撰著輯抄成冊,或系行狀、行述刊本或狀傳等,即附本人撰書前后。
查貴館移會,造具清冊,原為纂輯取材起見,與通行案牘必須拘守定式者不同,自當概存其真,不必移綴重繕,以省煩復。至本人著述有年久就佚者,有成而未刊,刊而復毀者,勢難求全,未便因噎廢食,除將現(xiàn)存書籍先行咨送外,其未經(jīng)呈送者,或令撰具敘錄以資采擇,或俟續(xù)行錄呈再為補送。
復查史傳,例分正附,于謹嚴之中寓詳盡之意,現(xiàn)當搜訪備裁,尤宜從寬,庶無遺美。前傳算學專家編入儒林,亦當循例兼采。至于碩彥通才,又或奄兼眾善,其儒林、文苑兩類相涉者尤多,去取出入,職在貴館。今將咨報各人姓名開單附后,概不標明應入何項列傳字樣。孫希旦、張振夔二人,系本部院之鄉(xiāng)先哲,見聞所及,合并咨報。
再,貴館文稱:將本省《通志》先送一部。查江蘇近年《通志》修辦未竣,應將各府州縣志書札取附送,以備檢核。所有張自超等二十五人履歷事實各項清冊,著述書籍,并各府州縣志書,相應匯齊咨送。為此合咨貴館,請煩查照,核辦施行,須至咨者。
計粘單
右咨國史館。光緒九年正月 日。
第一次匯送書冊清單:
張自超 高淳人?!洞呵镒谥毂媪x》十二卷,首附家傳,八本。
任瑗 山陽人。事實冊。
潘德輿 山陽人。事實冊?!娥B(yǎng)一齋集》二十六卷,首附行狀,《札記》九卷,《詩話》十三卷,《詞》三卷,共十七本。
劉臺拱 寶應人?!秳⒍伺R遺書》,首附事實冊、家傳、墓表,《論語駢枝》一卷,《經(jīng)傳小記》一卷,《國語補?!芬痪?,《荀子補注》一卷,《淮南子補?!芬痪?,《方言補校》一卷,《漢學拾遺》一卷,《文集》一卷,共二本。
董祐誠 陽湖人。事實冊。《董方立遺書》,首附家傳,《割圜連比例術(shù)圖解》三卷,《橢圜求角術(shù)》一卷,《斜弧三邊求角補術(shù)》一卷,《堆垛求積術(shù)》一卷,《三統(tǒng)術(shù)衍補》一卷,《水經(jīng)注圖說》殘稿四卷,文《甲集》二卷、《乙集》二卷,《蘭石詞》一卷,共三本。
劉文淇 儀征人。墓表、墓志、著述敘錄。《左傳舊疏考正》八卷,《楚漢諸侯疆域志》三卷,《揚州水道記》四卷,共五本。
劉毓崧 儀征人。家傳、墓志、著述敘錄。
凌曙 江都人。墓表?!厄阍崎w叢書》:《四書典故核》六卷,《公羊禮疏》十一卷,《公羊禮說》一卷,《公羊問答》二卷,《春秋繁露注》十七卷,《禮論略抄》一卷,共十二本。
方申 儀征人。家傳、墓表?!兑讓W五書》:《諸家易象別錄》一卷,《虞氏易象匯編》一卷,《周易卦象集證》一卷,《互體詳述》一卷,《卦變舉要》一卷,共二本。
陳立 句容人。行述、志傳、著述敘錄?!栋谆⑼ㄊ枳C》十二卷,《句溪雜著》六卷,共八本。
駱騰鳳 山陽人。事實冊?!堕_方釋例》四卷,末附家傳,《藝游錄》二卷,共四本。
徐鼒 六合人。事實冊。《未灰齋文集》八卷《外集》一卷,《讀書雜釋》十四卷,《小腆紀年附考》二十卷,共二十本。
馮桂芬 吳縣人。行狀。《說文解字韻譜》十卷,《顯志堂集》十二卷,共六本。
薛壽 江都人。家傳?!秾W詁齋文集》二卷,一本。
劉巖 江浦人。家傳、著述敘錄?!斗溯梦募肺寰?,首附家傳,末附軼事,一本。
李兆洛 武進人?!娥B(yǎng)一文集》二十卷,首附行狀、家傳,《詩集》四卷,《歷代地理韻編》二十卷,《皇朝輿地韻編》二卷,《歷代地理沿革圖》一卷,《皇朝一統(tǒng)輿圖》一卷,《歷代紀元編》三卷,共二十本。
魯一同 山陽人。事實冊?!锻ǜ︻惛濉妨?,《詩存》六卷,共五本。
朱緒曾 上元人。志傳、著作敘錄?!堕_有益齋讀書志》六卷,《金石記》一卷,《讀書續(xù)志》一卷,共四本。
金鰲 江寧人。志傳、著作敘錄?!督鹆甏麂洝肥?,一本。
高士魁 山陽人。事實冊。
董貽清 陽湖人。事實冊?!对鼐杏浡浴?,一本。
殷如璧 甘泉人?!冻珈朊落洝穬?nèi)載事實冊。
蒯德模 安徽合肥人。事實冊。
右二十三人,履歷、事實各項清冊共十四本,著述書籍共六十二種,一百十八本。
孫希旦 浙江瑞安人。《禮記集解》六十一卷,首附行述,末附《顧命解》一篇,十六本。
張振夔 浙江永嘉人。《介軒詩抄》十卷,首附墓志,《文鈔》八卷,《外集》二卷,附行狀,共六本。
右二人,著述書籍共四種,二十二本。
同治《徐州府志》二十五卷,十二本。
光緒《通州直隸州志》十六卷,十六本。
嘉慶《高郵州志》十二卷,十六本。
道光《泰州志》三十六卷《刊謬》二卷,共十二本。
同治《上元江寧兩縣志》二十九卷,十二本。
光緒《高淳縣志》二十八卷,十本。
光緒《青浦縣志》三十卷,十二本。
光緒《無錫金匱兩縣志》四十卷,二十本。
光緒《甘泉縣志》二十卷,二十本。
道光《銅山縣志》二十四卷,十二本。
右府州縣志書共十一部,一百四十二本。
札上元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札飭查取事。
前據(jù)上元舉人秦際唐等呈,為采訪耆舊事實恭求咨送事,竊舉人等伏讀示諭,案奉國史館現(xiàn)在續(xù)纂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各傳,咨行直省錄送行實,其有著述一并查取咨送等因。舉人等謹將上、江兩縣擬入儒林程廷祚等五人,擬入文苑管同等三人,擬入循吏羅鳳儀等二人,生平行事及著述敘錄繕成清冊,呈請咨送史館。其各人所著書籍,兵燹之后大半?yún)矚埖纫蚯皝怼?/p>
本部院查核所呈,各人均在應行咨報之列。惟前準國史館移會,應入儒林、文苑諸人,總以著述書籍為憑。近又接準國史館移會,凡著書不能刻,或刻而未盛行者,令地方官籌資錄送等因,業(yè)經(jīng)通飭遵辦在案。查各人著述雖復大半?yún)矚?,傳本亦尚不乏,仰該學教官會同江寧學教官傳齊該舉人等,將發(fā)去采訪冊五本分給閱看,并諭令向各人家屬及該郡邑藏書家加意訪求,或?qū)懟蛴』蛸?,其資價均向地方官請領(lǐng),務得遺著以憑送館,庶足備采纂而資表彰。如一人之書存少佚多,或數(shù)人之書此存彼佚,實難求備,仰將現(xiàn)存各書由學申遞,本部院當于第二次匯咨時,將事實、著述一并送館也。切切,毋延。特札。
計發(fā)采訪冊五本。
右札上元學。
光緒九年二月 日。
批丹徒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批。
據(jù)呈張崇蘭、柳榮宗、張宗海、戴棠、戴楫、顏錫名等所著書十種并事實冊一扣,詳請鑒核等情。檢各書,或經(jīng)或史或子或集,或撰著或編輯,學各不同,所造之境深淺純駁亦復互異。張崇蘭《古文尚書私議》操閻、惠之戈,《悔廬文鈔》張汪、方之幟,柳榮宗《說文引經(jīng)考異》破段氏之拘、補錢氏之缺。三書皆戛戛獨造,決當匯案咨送。顏錫名《春秋后傳》淵源毛氏,去取未盡精當,所著別有《三傳求歸類纂》《屈騷求志》各書,俟續(xù)送前來,再行核奪。張宗?!段宕浴罚鏖堆ψ訔l貫篇》,并采纂之書,豹管一斑,無從窺其全業(yè)。事實冊據(jù)《丹徒新志》稱張宗海著述甚富,所著究尚有何書?戴楫舉咸豐初元孝廉方正,與陳奐、羅士琳齊名。陳、羅經(jīng)算卓然名家,楫之理學更有何不刊之作?均應逐細查明。柳榮宗《尚書解詁》著未卒業(yè),李玉貴《考異序》稱其《堯典·皋陶謨》鉤稽今文家說,體大思精,為江氏、孫氏書疏所未及?!秷虻洹じ尢罩兘庠b》似已成卷,此外不知續(xù)有何篇?沈氏《尚書小疏》止于《禹貢》,前傳據(jù)以列目,是書既出江、孫二疏之右,零篇散帙自未便任其就湮,又《新志》稱所釋《爾雅》《說文》及《群經(jīng)異字音義》皆典據(jù)確實,《爾雅》及《群經(jīng)異字音義》諸書,亦當一體甄錄。
柳興宗,計是榮宗之兄若弟,所著《穀梁大義述》已有刻本,但流布未廣。其原書聞本名《穀梁大義》,卷帙繁重,視《大義述》倍至十九,興宗晚年衰耄,未遑刪定,稿本具存家塾,近該縣人猶及見之。又所著別有《三家詩論》,發(fā)明微言大義,亦未脫稿。該學既及其姓氏,自必識其子孫,尋根討源,搜求務獲,表章之責,匪異人任。
前傳列江蘇儒林三十人,文苑二十一人,鎮(zhèn)江不居其一。近段氏奮起金壇,丹徒、丹陽、溧陽三縣又無其偶,名流闃寂,里乘無光,得以上各書匯為一錄,則攻孔、劉,抗陳、馮,與乾隆、嘉慶諸老先生相厄為難者,盡在該邑矣!
原詳以柳興宗為嘉慶間士,又以其著作遭難散失,皆不根之言,傳聞或歧,務核其實,覓后即照章移縣籌資辦理。稿本多條綴件系,丹黃鉤乙,未易從事,該學中有淹通經(jīng)術(shù)之士,酌擇一二司校。其書或未裝訂,切不可任意移亂,亦不得逞筆妄改。畢工即取具事實冊及前項各書一并送呈。張宗海、戴楫所著亦隨文聲覆,張崇蘭《悔廬經(jīng)說》、戴楫《小學人子禮》零不成書,發(fā)還折存。
右批丹徒學。
光緒九年四月 日。
批溧陽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批。
據(jù)呈故舉人周炳中所著《四書典故辨正》二十五卷并事實冊一扣,詳請核送史館等情。查《辨正》曾引見焦氏《孟子正義》,其書雖不逮凌氏《典故核》之精確,例以前傳列任啟運,似亦可存案備咨,惟任氏遺書種部繁多,是編孤弦獨張,恐不免因之見絀。事實冊稱所著有《石經(jīng)考》《讀書錄》《字書韻書合考》《詩禮合考》《四書人物冢墓考》《毛鄭詩考》《四書臆解》《溧志刊誤補遺》《言性圖說》《讀書書后》《名字錄》《答問錄》《猶賢錄》《施注蘇詩補正》等書,原稿業(yè)毀于兵,其傳抄各本有無一二流布在外?合再訪求。
彭光斗《辨正序》稱故處士巖尹芮先生潛居講學,所著有《匏瓜錄》,剬經(jīng)緝史。巖尹芮先生何人?《匏瓜錄》尚有傳本否?狄子奇所箋《國策地名考》已刻入《粵雅堂叢書》,其他著若何?一并查覆。
右批溧陽學。
光緒九年四月 日。
札無錫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札知事。
照得本部院前準國史館文移,訪求積學篤行及立官清廉、政績卓著者,備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四傳之選,檄府轉(zhuǎn)飭遵辦。嗣據(jù)該學采列儒林秦松岱、秦道然、華希閔三人,文苑顧貞觀、杜詔、楊度汪、浦起龍、楊芳燦、楊揆、周有壬七人,循吏秦沆、秦緗武、蔣大鏞三人,孝友孫希朱、許鵬遠二人,造具清冊呈請先行核定。
查冊文全據(jù)新修《縣志》,根本前言,自無虛美,惟鉤考間有未盡。華希閔、杜詔并見《鶴征后錄》。華希閔唁撫吳張公于潤州,在康熙乙未,時噶禮已就戮,清恪坐劾,牟欽元逮訊,非緣互揭之案。希閔至,請室不得入,語侵制府,歸后倡議焚部使者張文端生祠,為赫壽所偵,幾不免,非上書斥之。杜詔會試不第,以能詩特賜一體殿試,因入詞館,非成進士改庶吉士。此皆《志》誤而冊承之者。秦松岱著《易學晰微》、楊揆著《衛(wèi)藏紀聞》、孫希朱著《仰晦文集》《幼儀輯略》《勸戒贅言》《身范省身格》《讀書札記》《書堂貼壁志》,并收入“藝文”,冊未之載。秦松岱無其他撰述,《易學》一書乃碩果僅存,不應不錄。楊揆《衛(wèi)藏紀聞》亦邊陲小志,削之無說。孫希朱雖列孝友,所著《身范》各篇,實是儒者之言。詳行略文,于例亦隘。此則《志》不誤而冊失之者。
又,冊外尚有應補者四人,待考者一人。張夏,為高世泰入室弟子,后為東林大師,當與秦松岱一體甄別。華玉純,與顧棟高共成《春秋大事表》,又嘗難浦起龍《讀杜心解》。楊作枚,從梅文鼎講習算術(shù),所著《解割圜之根》即附梅書以行,依例推尋,亦宜并及。孝友傳無可援比,秦瑞熙曾奉旨配享雙孝祠,又曾特頒“孝友傳家”匾額,天語輝煌,定評斯在。四人并當補勒事狀,合并具陳。
志或不詳,參之旁籍。至華學泉見稱高愈,亦號通儒,方擬前修,未堪軒輊。惟辭張清恪延主東林講席一事,《志》與《先正事略》互歧,所著《讀易偶存》諸書,事略亦系之高愈。孰非孰是,須事根稽。
以上各條,關(guān)系網(wǎng)羅得失,摭述異同,除將原冊發(fā)還,合行札諭。札到該學,即審照前因詳加厘正。其遺著務按目搜輯,或應付胥抄錄,或給資購印,均照章移縣籌辦,毋虛張靡費,亦不得草率了篇。事集即備文申送,以便匯案轉(zhuǎn)咨。切切。
右札無錫縣。
光緒玖年五月初四日。
札陽湖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札知事。
照得本部院前準國史館文稱,現(xiàn)辦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列傳,深恐窮經(jīng)篤行之士,或著書不能刻,或刻而未盛行者,終歸湮沒,移令各學教官采訪呈上等因,檄府轉(zhuǎn)飭遵辦。嗣據(jù)該學呈送董祐誠、董貽清所著書籍并事實清冊,又據(jù)武進縣呈送李兆洛遺書,請察核轉(zhuǎn)咨,業(yè)經(jīng)本部院于正月間匯案列送?,F(xiàn)在各縣呈報,續(xù)得十有馀人,而太倉、鎮(zhèn)洋,又別撰《備采錄》一編,先呈《例言》六則。嘉定復經(jīng)本部院專札調(diào)取,凡書三百馀種,為卷一千有奇,俟匯集前來,即當備咨續(xù)送。
查該縣亦素稱人文淵藪,乾隆、嘉慶之際,魁儒杰士,相繼朋興。若莊述祖、莊有可、孫星衍、洪亮吉,著述之富幾與錢氏相埒。武進則臧庸、張惠言《拜經(jīng)》《茗柯》諸刻,宏編巨籍,并久已彪炳藝林。又莊逢原、莊綬甲、洪飴孫、洪孫、張成孫,俱家學相承,趙翼、趙懷玉、黃景仁、劉嗣綰、惲敬、陸繼輅、董士錫,亦文章名世。至于惲日初、楊椿、楊方達、錢人麟、鄭環(huán)、湯洽名、蔣曰豫,或彰美于前,或傳盛于后。凡諸撰作,各具一長,珊網(wǎng)宏開,悉當甄采。
自前報以來,淹及半載,表章之冊,未據(jù)續(xù)登。檢方志載列藝文,存者尚逾大半,自非仿照嘉定專札調(diào)取,恐觀望遷延,不足以資集事。除明白開單,并摘錄《例言》二則附發(fā)外,合行札飭。札到該學,即會同武進學合并程辦。其書或系孤本應付胥錄副,及有藏板應刷印,無藏板應購買者,均照章移縣給資。務宜實力奉行,搜求必獲,孤本書尤當慎重。該學中有通曉小學之士,酌擇一二,俾司讎校。事集即申送,以便匯咨。毋虛張靡費,亦不得草率了篇。切切。特札。
計粘單
右札陽湖學。
光緒玖年五月 日。
計開
惲日初
《見則堂四書講義》、《見則堂語錄》、《駁陸桴亭論性書》一卷、《見則堂古文集》、《野乘》五卷。
楊椿
《古今類纂》、《孟鄰堂文集》十六卷。
楊述曾
《南圃文鈔》二十卷。
楊方達
《正蒙集說》十二卷。
錢人麟
《易贅》二卷、《易古音》一卷、《毛詩古音》一卷、《東林記事》四卷、《東林十二目》一卷、《龍城書院志》二卷、《太湖風土記》一卷、《歷代職官考》四卷、《明臣謚法考》二卷、《師思齋札記》一卷、《閩南風土記》一卷、《鑄庵雜識》一卷、《借翁存稿》二卷《續(xù)稿》一卷、《師思齋文集》。
莊述祖
《珍藝宧遺書》。
莊逢源
《鄭箋正謬》二卷、《雜雅》一卷、《春秋三傳補正》二卷。
莊有可
《周易原本訂正》二卷、《周易集說》七卷、《易義條析》一卷、《卦序別臆》一卷、《刪輯周易玩辭》二卷《異文》一卷《文字異同考》一卷、《尚書今文集注》六卷《序說》二卷、《毛詩說》五卷《說蘊》四卷《序說》一卷《異文》二卷《字義》五卷、《周官集說》十二卷《考工記集說》一卷、《周官指掌》五卷、《儀禮喪服分釋圖表》二卷、《禮記集說》四十九卷、《禮箋校正》一卷、《春秋注解》十六卷、《春秋字數(shù)義》一百四卷《地名考》二卷《人名考》二卷《人倫考》二卷《爵官考》二卷《天道義》九十四卷《人倫義》五十六卷《地理義》十五卷《人事義》一卷《人名義》二卷《謚義》一卷《氏族義》二卷《禮事義》二卷《慎終義》四卷《邦交義》五卷《慎行義》二卷《兵爭義》二卷、《春秋定本》一卷《經(jīng)文訛異辨正》一卷、《春秋小學》七卷附《異文小學》一卷《字義本》四卷、《各經(jīng)傳記小學》十四卷、《傳記不載說文馀字》三卷、《慕良雜纂》。
莊綬甲
《周易古本》一卷、《尚書考異》三卷、《釋書名》一卷、《拾遺補藝齋文鈔》一卷《詩鈔》一卷、《周官禮鄭氏注箋》十卷。此目據(jù)《書目答問》增。
孫星衍
《岱南閣叢書》、《平津館叢書》、《史記天官書考證》十卷。據(jù)《揅經(jīng)室集》增。
孫星海
《廣復古編》三十卷。
洪亮吉
《北江全集》。
洪飴孫
《史目表》二卷、《三國職官表》三卷、《毗陵經(jīng)籍志》四卷、《世本輯補》十卷、《青埵山人詩集》八卷、《續(xù)漢書藝文志》、《漢書地理志考證》、《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以上三目,據(jù)洪用勤所述《授經(jīng)堂未刊書目》增。
洪孫
《補梁疆域志》三卷、《戰(zhàn)國地名備考》、《純則齋駢體文》三十六篇、《詩集》八卷。以上三目,亦據(jù)《授經(jīng)堂未刊書目》增。
鄭環(huán)
《周易觀象》二卷、《愿學齋經(jīng)說》二卷、《十三經(jīng)考證異同》二十卷、《石經(jīng)文注釋》一卷、《竹書紀年考證》四卷、《孔子世家考》二卷、《仲尼弟子列傳考證》一卷、《歷代釋奠祭祀典禮考》一卷、《愿學齋雜錄》十卷、《老子本義》二卷、《愿學齋集》。
張惠言
《茗柯全書》、《儀禮圖》六卷、《說文諧聲譜》二十四卷。
張琦
《戰(zhàn)國策釋地》二卷、《兵家雜著》一卷、《素問釋義》十卷、《本草述錄》六卷、《宛鄰雜著》一卷。
張成孫
《端虛勉一齋集》。
劉逢祿
《虞氏易言補》一卷、《周易虞氏變通表》《彖象觀變表》《六爻發(fā)揮旁通表》《卦象觀變表》《卦象陰陽大義》、《尚書古今文集解》三十卷、《書序述聞》一卷、《禘義》一卷、《夏時經(jīng)傳箋》一卷、《公羊議禮》、《詩聲衍》二十八卷。
臧庸
《詩經(jīng)小學錄》四卷、《周禮賈馬注》、《月令雜說》一卷、《樂記二十三篇注》一卷、《王肅注蔡氏月令章句》、《盧氏禮記解詁》一卷、《儀禮喪服馬王注》、《孝經(jīng)考異》一卷、《爾雅漢注》三卷、《服虔通俗文》一卷、《漢書音義》三卷、《孝經(jīng)鄭氏解輯》一卷。此目據(jù)《知不足齋叢書》增。
臧禮堂
《說文纂補》、《說文引經(jīng)考》二卷。此目據(jù)《答問》增。
湯洽名
《穀梁春秋例》一卷、《句股算指》一卷、《太初術(shù)長編》二卷、《漢書分野星度斠誤》一卷、《溯研齋詩》六卷。
蔣曰豫
《詩經(jīng)異文》四卷、《韓詩輯》一卷、《月令章句月令校證》、《論語集解校補》一卷、《兩漢傳經(jīng)表》二卷、《離騷釋韻》一卷、《兩漢條記》、《問奇堂文集》二卷、《詩集》二卷《續(xù)集》。
趙翼
《甌北全集》。
趙懷玉
《韓詩外傳補逸》一卷、《云溪樂府》二卷、《亦有生齋詩集》三十二卷《文集》二十卷《續(xù)集》六卷、《亦有生齋自述年譜》二卷、《舲窗隨筆》、《病馀紀述》。
黃景仁
《兩當軒集》二十卷、《悔存齋詩》八卷。
劉嗣綰
《尚堂詩集》五十二卷、《駢體文》二卷、《文稿》。
惲敬
《大云山房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二卷、《子居決事》四卷、《十二章圖說》、《古今首服圖說》。
陸繼輅
《合肥札記》十二卷、《崇百藥齋詩文集初集》二十卷《續(xù)集》四卷《三集》十二卷。
陸耀遹
《論語辨義》、《論語注》一卷、《鄉(xiāng)黨考》一卷、《續(xù)金石萃編》、《畫墁剩稿文集》八卷、《雙白燕堂詩集》八卷、《集唐詩》二卷。
董士錫
《齊物論齋集》二十二卷、《遁甲因是錄》二卷。
以上各書并據(jù)新修《縣志》“存目”錄列,間以見聞所及增益一二,其已收入《四庫全書提要》及《皇清經(jīng)解》中者,概從省略。呈報時但撮舉大要,敘入事實冊中可耳。佚者亦例此。
莊選辰
《史考》。
臧相
《漢學師承記》。
以上二目,并據(jù)《縣志》“人物傳”,《史考》未卒業(yè),《師承記》不審如何,稿本若存,無論完闕,一并錄上。
洪孫
《禹貢地名疏證》、《齊云山館文》甲乙集各四卷、《詩集》十二卷。
以上三目,據(jù)洪用勤所錄《授經(jīng)堂未刊書目錄》,稱幼懷先生著述,幼懷不審何名,稿本似尚存,與飴孫、孫書當并錄。
莊炘
莊逵吉
以上二人,《志》稱其富于著述,“藝文類”不詳,惟載莊逵吉詞曲二種。《先正事略》云莊炘有《淮南子補注》,今《十子全書》中所刻乃莊逵吉校本,未審即一書否?莊炘有政績,可具事實呈送,其遺目或有見于家傳、行狀、墓碣中者,悉錄列毋略。
節(jié)錄太倉、鎮(zhèn)洋所呈《備采錄·例言》二則:
一、諸先哲事實,有載入《江南通志》《太倉直隸州志》《鎮(zhèn)洋縣志》《壬癸志稿》及《詩鈔小傳》《鶴征錄》《文獻征存錄》《先正事略》《婁東耆舊傳》等書者,悉行采錄。其馀壽序、家傳、行狀、墓志、祭文之類,凡散見名人集中,及附見本人著述前后者,亦皆錄入。
一、諸先哲著述,有收入《四庫全書》者,各書提要先行恭錄。此外,有名人敘跋及本人敘述,或散見于他書,或附見于本書者,悉皆錄入。
札嘉定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札取事。
照得本部院前接國史館文稱,現(xiàn)辦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列傳,移會于車來往之時,明示各學教官采訪呈上,并示各地方官一體籌資錄送等因。業(yè)經(jīng)查照乾隆年間采進遺書章程,咨請爵閣督部堂、撫部院通飭遵辦,并札太倉州轉(zhuǎn)行該學在案?,F(xiàn)在按行茲部別刊《呈報條例》,諭令紳耆生監(jiān)等各舉所知外,合就見聞所及先事搜求。
查嘉定乃江南文藪之區(qū),乾嘉以來,巨儒輩出,析疑鉤奧,著作如林。前傳已列嚴衍、錢大昕、錢塘、張鵬翀、孫致彌,暨循吏李賡蕓六人。其王鳴盛以下諸人時代稍懸,尚虛甄錄。又陸元輔為國初名宿,張云章亦理學碩徒,趙俞、張大受淹擅詞章,與張鵬翀、孫致彌頡頏相亞,揆之史例,并應錄送備裁。檢新志藝文,陸元輔、張云章、王鳴盛,下至時曰醇,共著錄三百有三種,趙俞、張大受及曹仁虎,著錄十有二種。或存或佚,具已略見一斑。今按目分別開單,程求遺籍。除陸元輔所著《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禮記陳氏集說補正》、趙俞所著《紺寒亭詩集》《文集》已收入《欽定四庫全書提要》,王鳴盛所著《尚書后案》《周禮軍賦說》已匯刻阮文達所進《皇清經(jīng)解》中,無庸續(xù)送外,所有應采各書,合行札取。札到該學,即遵照定章妥速籌辦,已刻有藏板者就家印訂,無藏板須錄副者就家寫校,均酌核卷頁字數(shù),移請地方官給發(fā)資價,取具領(lǐng)結(jié)存案。其愿出資自辦者聽。若書在坊肆出售,士子等無力營購,徑請官為購送,無庸再責其具呈。
單內(nèi)略分正、存二目,前列者為正錄,末后另行低二格者為存錄。正錄務期搜括靡遺,存錄次之。正錄又以未刻書為重,凡孤本無論完闕概行錄副。書中文字點畫易差,小學書轉(zhuǎn)寫尤難,諸生中有通曉古義者,酌擇數(shù)人俾司校訂。成后備具履歷事實清冊陸續(xù)申送,本部院擬于第二次匯案咨館。事關(guān)表彰學行,振興世教,切宜實力奉行,以仰副朝廷盛意,毋得推諉草率,玩忽遷延。稿本現(xiàn)存何所,此外有無別本,統(tǒng)于申送時聲明,已佚者注明訪自何人,其未及者一并匯呈,以備察核。切切,毋違。特札。
計粘單
右札嘉定學。
光緒九年七月 日。
陸元輔
《易學折衷》十二卷、《儀禮集說》、《十三經(jīng)辨疑》十卷、《爭光錄》三卷、《續(xù)經(jīng)籍考》、《思誠錄》五卷、《菊隱紀聞》十六卷、《菊隱詩文集》二十四卷。
《十三經(jīng)注疏類抄》四十卷、《菊隱詩選》。
張云章
《樸村文集》二十四卷、《續(xù)集》八卷。
《詩集》十三卷、《續(xù)集》二卷、《冷吟集》、《詠南北史詩》二卷、《燕臺贈別集》。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蛾術(shù)編》九十五卷、《西沚詩文集》四十卷、《始存稿》三十卷。
《日下集》一卷、《竹素園詩》三卷、《練川雜詠》。
錢大昭
《詩古訓》十二卷、《爾雅釋文補》三卷、《經(jīng)說》十卷、《廣雅疏證》二十四卷、《說文統(tǒng)釋》六十卷、《信古編》十卷、《兩漢書釋疑》四十四卷、《后漢書補表》八卷、《后漢書郡國令長考》一卷、《三國志辨疑》三卷、《補續(xù)漢書藝文志》二卷、《嘉定金石文字記》四卷、《可廬著述十種敘例》《尊聞齋雜識》六卷、《尊聞齋文集》六卷。
《詩集》四卷、《集杜詩》三卷、《得自怡齋詩集》四卷、《海岱紀游》四卷。
錢坫
《詩音表》一卷、《車制考》一卷、《內(nèi)則注》三卷、《論語后錄》五卷、《爾雅釋義》十卷、《釋地以下四篇注》一卷、《十經(jīng)文字通正書》十四卷、《說文解字斠詮》十四卷、《異語》四卷、《異音》七卷、《史記補注》一百三十卷、《漢書十表注》十卷、《新斠注漢書地理志》十六卷、《圣賢冢墓考》一卷、《古器款識考》四卷。
《鏡銘集錄》四卷、《篆人錄》八卷。
錢東垣
《孟子解誼》十四卷、《鄭志》三卷《附錄》一卷、《小爾雅校證》二卷、《稽古錄辨訛》一卷、《列代建元表》十卷、《建元類聚考》二卷、《補經(jīng)義考稿》、《青華閣帖考異》三卷《豐宮瓦當文考》一卷、《既勤七種敘例》、《勤有堂文集》六卷。
《吳興著述類聚》、《錢志》二卷、《詩集》六卷。
錢繹
《爾雅疏證》十九卷、《十三經(jīng)斷句考》十三卷、《說文解字讀若考》三卷《闕疑補》一卷、《訓詁類纂》一百六卷、《方言箋疏》十三卷、《釋大》《釋小》各一卷、《釋曲》一卷。
《信芳館印存》四卷。
錢侗
《孟子正義》十四卷、《日本孝經(jīng)鄭注???、《九經(jīng)補韻考》二卷、《說文音韻表》五卷、《說文重文小箋》二卷、《說文孳乳表》二卷、《方言義證》六卷《釋聲》八卷、《群經(jīng)古音鉤沉》四卷《正名錄》四卷、《至圣世系表》一卷、《崇文總目集釋》、《金石錄》四十卷、《續(xù)隸續(xù)》三卷、《讀書日流》十卷、《趙堂日記》四卷、《歷代錢幣圖考》十二卷、《客杭日記》二卷、《樂斯堂詩文集》十二卷。
《吳語詮》六卷、《樂斯堂印存》三卷、《古錢待訪錄》二卷、《集古印證》八卷、《蓬萊山館詩草》一卷、《樂斯堂詞》一卷。
錢師徵
《五代史補注》、《金石文字管見錄》二卷。
《漢玉剛卯考》一卷。
錢師慎
《說文系傳刊誤》二卷。
《許庭詩稿》一卷《詞》《賦》各二卷。
錢慶曾
《古今文字假借考》四十九卷、《說文部居表》三卷、《隸通》二卷、《蒙雅》一卷、《方名別考》一卷、《采訪錄》三卷、《魚衣廛文稿》二卷。
《魚衣廛隨筆》、《養(yǎng)疴雜志》二卷、《饋貧糧》一卷、《詩稿》二卷、《酬世集》一卷、《周甲詩》一卷、《魚衣廛詞稿》一卷、《浯溪居士年譜》一卷。
汪炤
《毛詩訓詁考》八卷、《齊魯韓詩義證》六卷、《大戴禮解詁》十三卷《目錄》一卷《附錄》一卷、《古石瑯玕》二十卷、《東漢石刻》二十卷、《玉海珠船》六卷、《陶春館詩文集》十二卷。
《陶春館印譜》四卷、《韓城志》二卷、《四六叢說》四卷、《詞話九卷》。
趙曉榮
《夏小正輯注》一卷、《三國闡微》二卷、《南北史宰相表》二卷、《宋史宰相表》二卷、《歷代帝王紀略》二卷、《疁城獻錄》一卷、《石岡文獻錄》二卷、《甲子紀元》二卷、《巢錄見》四十卷、《古今同姓名錄》四卷。
《罽古詩鈔》十二卷、《雪攜齋駢體文》八卷、《苔岑集》二卷《木瓜集》二卷、《郇云詞》一卷。
諸廷槐
《唐節(jié)度使表補》八卷、《嘯雪齋文集》四卷。
《嘯雪齋詩集》六卷。
諸仁勛
《春秋釋地》五卷、《后漢書三公補表》一卷、《后漢書諸侯王世系補表》三卷。
《嘯雪齋稿》一卷、《海上集》一卷。
王初桐
《魯齊韓詩譜》四卷、《夏小正正訛》一卷、《開元禮正訛》四卷、《爾雅鄭樵注糾謬》一卷、《五經(jīng)文字九經(jīng)字樣考證》一卷、《五雅蛾術(shù)》一百六十卷、《譯雅》六卷、《西域爾雅》一卷、《演雅》四十二卷、《資治通鑒考證》一卷、《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考證》一卷、《路史正訛》三卷、《水經(jīng)注補正》一卷、《群書經(jīng)眼錄》六十卷、《著書紀年》一卷、《京邸校書錄》四卷、《畜德錄》九卷、《開元占經(jīng)正訛》十二卷、《說郛正訛》五卷、《意林考證》五卷。
《壽光縣志》二十卷、《紀紀》十卷、《西山紀游》《龍洞佛峪紀游》《西湖紀游》各一卷、《北游日記》四卷、《泰山游記》七卷、《方泰志》三卷、《貓乘》八卷、《蝶譜》九卷、《金魚譜》一卷、《灌園漫筆》一卷、《歸田雜錄》三卷、《奩史》一百卷《拾遺》一卷、《白門集》《十二河山集》各二卷、《金臺集》一卷、《海右集》四卷、《濟南竹枝詞》一卷、《百花吟》一卷、《古香堂文藪》、《柔鄉(xiāng)新詠》、《東山祝嘏九成樂曲》九卷、《紅豆癡儂絕妙詞》十卷、《選聲集》二卷、《紅犁翠竹山房詞》一卷、《新樂府》一卷。
徐文范
《廿二史目錄異同》四卷、《東晉南北朝輿地表》十三卷《州郡表》六卷《郡縣表》十二卷、《歷代州郡考略》十卷、《輿地考略》八卷、《錢門塘市記》一卷、《同邑著述敘跋》十六卷、《菊窗閑錄》八卷、《荷田消暑錄》十六卷、《杏雨齋日鈔》、《史外紀聞》六卷、《吟云檢篋錄》。
金日追
《儀禮注疏正訛》十七卷、《十三經(jīng)文字異同考》。
陳詩庭
《讀書證疑》六卷、《說文聲義》八卷、《讀書瑣記》四卷、《深柳居詩文集》六卷。
陳瑑
《六九齋撰述稿》、《韓詩外傳疏證》十卷、《說文引經(jīng)考證》八卷、《國語翼注》六卷、《九章直指》。
《六九齋詩稿》。
吳凌云
《十三經(jīng)考異》十六卷、《說文形聲會元》、《說文解》三卷、《廣韻解》一卷。
毛際盛
《說文解字述誼》一卷、《說文新附通誼》一卷、《開成石經(jīng)考異》一卷、《山邨子文稿》四卷。
《雪坪詩草》八卷、《登岱草》、《楚游草》。
毛岳生
《元史考正稿》、《休復堂詩文集》各六卷附《元后妃公主傳》一卷。
瞿中溶
《說文地名考異》一卷、《三體石經(jīng)辨證》一卷、《吳郡金石志》、《古泉山館金石文編》、《彝器圖錄》、《奕載堂文集》二卷。
《古泉山館印存》、《百鏡軒圖錄》二卷、《錢志補》《錢志續(xù)》各二卷。《古官印考證》、《詩集》十卷、《萇生子年譜》。
朱日佩
《毛詩補義》、《春秋官職略》十六卷、《四書舊文考證》三十六卷、《孝經(jīng)舊文考證》二卷、《說文檢字捷法》一卷、《越絕書注》二卷、《古刻叢鈔文字考略》二卷、《元包文字考略》一卷、《碧云居叢說》十六卷《續(xù)》六卷、《甕牗閑評正誤》二卷、《錢門初集》十卷《續(xù)集》十二卷。
《碧云居詩稿》。
黃汝成
《春秋外傳疏》、《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刊誤》二卷《續(xù)刊誤》二卷、《古今歲實朔實考校補》二卷、《褎海樓文集》六卷。
朱右曾
《周書集訓校釋》十卷、《詩地理征》、《春秋左傳地理征》二十卷、《左氏傳解誼》三十卷、《漢書郡國志補校》、《汲冢紀年存真》、《春暉堂古文》四卷。
《吟草》八卷附《詩馀》十七闋。
王映江
《顧命考辨》二卷、《康王之誥考辨》二卷。
王宗涑
《周五禮考辨》、《考工記輪輿辀車考辨》八卷、《匠人職考辨》四卷、《說文刊誤》四卷《原聲》二卷《會通》一卷《箋疏》二卷《聲系圖說》五卷、《倉史居雜著》。
時曰醇
《百雞術(shù)衍》二卷、《求一術(shù)指》、《今有術(shù)申》。
趙俞
《治陶紀實》一卷。
張大受
《匠門詩文集》三十卷、《清溪集》。
曹仁虎
《詠典堂集》十二卷、《習庵詩稿》二卷、《刻燭集》一卷、《炙硯集》一卷、《轅韶集》六卷、《鳴春集》四卷附《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考》。
札海州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札取事。
照得本部院前接國史館文稱,現(xiàn)辦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列傳,深恐窮經(jīng)篤行之士,或著書不能刻,或刻而未盛行者,終歸湮沒,移令各學教官采訪呈上,并示各地方官一體籌資錄送等因。業(yè)經(jīng)查照乾隆年間采進遺書章程,咨請爵閣督部堂、撫部院通飭遵辦,并檄海州轉(zhuǎn)行該學在案。
茲查該州故舉人許桂林,研經(jīng)習緯,博極群書,學行淵純,足當儒林之選,所著《易確》二十卷、《春秋穀梁傳時月日釋例》四卷、《宣西通》三卷、《算牗》四卷,并已刊刻行世。其《毛傳后箋》八卷、《春秋三傳地名考證》六卷、《漢世別本禮記長義》四卷、《大學中庸講義》二卷、《四書因論》二卷、《許氏說音》十二卷、《說文后解》十卷、《太元后知》六卷、《參同契金堤大義》二卷、《步緯簡明法》一卷、《立天元一導窾》四卷、《擢對》八卷、《半古叢鈔》八卷、《味無味齋文集》八卷《外集》四卷、《詩集》二十六卷《外集》八卷、《駢體文》四卷、《壹籟詞》二卷,俱藏稿于家,未經(jīng)傳布,合行甄送,以備采擇。為此專札調(diào)取,札到該學,即傳諭該舉人子孫,令將所遺著述悉數(shù)呈上。其或藏本已罄須官為裝印,及書無副冊須飭胥繕錄者,均照章申請,本州給予資價,務期實力程辦,校讎精善。事集迅具事實清冊赍送前來,本部院當于第二次案內(nèi)匯咨。毋延緩,毋疏略,切切。特札。
右札海州學。
光緒九年八月 日。
札鎮(zhèn)江丹徒府縣二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札知事。
據(jù)該學呈柳興恩《穀梁大義述》、顏錫名《春秋三傳求歸類纂》《屈騷求志》、鮑皋《海門詩鈔》四書,請核咨史館,并請將前次所呈戴棠《周易鄭氏爻辰補》、戴楫《純甫古文鈔》二書一體批示等情。
顏錫名《春秋后傳》前已略摭其端,《三傳求歸》別為條例,辯說,自信益堅。昔人謂啖助、趙匡憑私臆決,盧仝撰述閣束群書。由斯以言,鉆研非易,遺經(jīng)獨抱,未即名家?!肚}求志》乃《楚辭燈》之流,采列藝文,宜更有進。戴棠《鄭氏爻辰補》、戴楫《純甫古文鈔》,前批簡言約旨,具于《薛子條貫篇》中。該稟所稱,似疏尋究。
江蘇人文淵藪,家握靈蛇,自非魁儒,曷登斯選。戴楫以前膺征辟,驂靳陳羅,循彼虛聲,用煩咨度。戴棠乃其群紀一家之作,例得牽連,懸以待呈,至為矜慎。今搜遺討逸,淹歷旬時,理學名編,闕焉靡繼。二書寂然無偶,難以獨陳,碎璧零璣,合行持卻。又張宗?!段宕浴反篌w亦同,觀豹之馀,不矜管見,匪云例隘,實累煩多。鮑皋《海門詩鈔》定自桐城,允當甄錄,惟私家傳本有異官書,末附一編,失未裁出。
茲將《課選樓詩鈔》十葉及《三傳求歸》《屈騷求志》二書,先由行次隨稟繳還。其《春秋后傳》《周易鄭氏爻辰補》《薛子條貫篇》《純甫古文鈔》《五代兵略》等書存弆署中,俟后續(xù)發(fā)。手澤之愛,有心所同,俾各領(lǐng)歸,無貽失墜。
柳興恩《穀梁大義述》,宏綱具舉,細目勿張,方之孔、劉,偏全斯別。本部院往求原稿,俱已見及于茲,據(jù)稱兵亂散亡,無從收拾,吉光之集,止得以是為資。惟史例綦嚴,權(quán)銖度寸。曩者劉歆撰《略》,不錄《方言》,班氏述儒,勿登鄒、夾。近黃儀《張夏列傳》,猶虛任、劉、汪、王,間從刪削,無征不信,雖盛弗傳,志在顯揚,務期詳盡,此意還為其子述之。
《輔治要略》一冊,僅列空文,計系偶遺,仰即續(xù)送。王文治雅才清望,詩鈔文集尚應錄具一通。嚴寶鏞不得其詳,遺著若何,并候查覆。
右札鎮(zhèn)江、丹徒府縣二學。
光緒九年九月十二日。
札金壇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札取事。
照得本部院前接國史館文稱,現(xiàn)辦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列傳,深恐山陬水澨窮經(jīng)篤行之士,或身未顯達,或著書不能刻,或刻而未盛行者,終歸湮沒,移會明示各學教官采訪呈上,并示知各地方官一體籌資錄送,以昭信史而闡幽光等因。業(yè)經(jīng)查照乾隆年間采進遺書章程,咨請爵閣督部堂、撫部院通飭遵辦,并檄鎮(zhèn)江府轉(zhuǎn)行該學在案。
現(xiàn)在各州舉報略有端倪,查該縣故四川巫山縣知縣段玉裁,漢學名家,例當咨纂,呈報之冊尚屬虛懸。除所著《古文尚書撰異》諸書已刻入《學海堂經(jīng)解》《經(jīng)韻樓全集》,無庸甄送外,其未刊遺稿及行狀、家傳、墓志、年譜等篇,合行札取。札到該學,仰即訪其后裔,確細征求,零璧碎金,悉行錄上。若卷帙繁重,應付胥鈔,請給資需,照章移縣。又,霍邱縣教諭劉始興,曾舉經(jīng)學,亦與詞科,著有何書,一并查覆。事關(guān)巨典,切勿再延。特札。
右札金壇學。
光緒九年九月十二日。
札崇明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札取事。
照得本部院前接國史館文稱,現(xiàn)辦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列傳,深恐山陬水澨窮經(jīng)篤行之士,或身未顯達,或著書不能刻,或刻而未盛行者,終歸湮沒,移會明示各學教官采訪呈上,并示知各地方官一體籌資錄送,以昭信史而闡幽光等因。業(yè)經(jīng)查照乾隆年間采進遺書章程,咨請爵閣督部堂、撫部院通飭遵辦,并檄太倉州轉(zhuǎn)行該學在案。
現(xiàn)在各州舉報陸續(xù)前來,惟該縣尚付闕如,深恐淹久或忘,致遺美善。查故直隸萬全縣知縣施彥士,究心實學,著有成書,聞見所周,合行札取。札到該學,仰即訪其家屬,將所著《求己堂八種》及家傳、行狀、墓志等篇一并搜輯呈上。其書或應裝印,或須錄副,均照章移縣給予資價。本部院當于第二次匯案咨送。毋得再延,切切。特札。
右札崇明學。
光緒九年九月十二日。
札興化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札取事。
照得本部院前接國史館文移,現(xiàn)辦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列傳,深恐山陬水澨窮經(jīng)篤行之士,或著書不能刻,或刻而未盛行者,終歸湮沒,移會于車來往之時,明示各學教官采訪呈上,并示各地方官一體籌資錄送等因,業(yè)經(jīng)飭府轉(zhuǎn)行該學在案。
茲查該縣故御史任大椿,究心經(jīng)史,長于名物,所著有《弁服釋例》八卷、《深衣釋例》三卷、《釋繒》一卷、《吳越備史注》二十卷、《小學鉤沉》二十卷、《字林考逸》八卷、《列子釋文考異》一卷、《詩集》六卷。族弟震澤籍生員任兆麟,亦鉆研古籍,著有《心齋十種》,其《夏小正注》一書,為王光祿鳴盛所推服,《字林考逸補正》及《孟子時事略》并有功考證。進士顧九苞通《毛詩》《三禮》,書闕不具。其子副貢顧鳳毛著有《毛詩集解》《楚辭韻考》《入聲韻考》《董子求雨考》,江監(jiān)生藩采入《漢學師承記》。數(shù)人俱英聲夙擅,茂實克騰,抉剔爬羅,似難割棄。
今擬以任大椿續(xù)送儒林、文苑,以任兆麟、顧九苞父子附之,廣維揚文獻之征,備該邑藝林之選。除任大椿《弁服釋例》《釋繒》二書已刻入《學海堂經(jīng)解》,無庸征錄外,其馀各書合行札取。札到該學,即傳諭諸生,令其按照前目悉心搜訪。其書或已刊布,或未梓行,應購應印應付胥鈔,俱照章移縣請資。務期綜括靡遺,校讎盡善,事集即造具事實清冊,備文申送。其循吏、孝友,有經(jīng)名人論定,足副斯選者,亦一并附及焉。切切,毋延。特札。
右札興化學。
光緒九年九月十七日。
札儀征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札取事。
照得本部院前準國史館文移,訪求積學篤行及立官清廉、政績卓著者,備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四傳之選,檄府轉(zhuǎn)飭遵辦。嗣據(jù)該縣呈報劉文淇、劉毓崧、方申三人,又據(jù)江都、甘泉、寶應三縣呈報凌曙、薛壽、殷如璧、劉臺拱四人,業(yè)經(jīng)匯案咨送。現(xiàn)在按臨茲郡,正期搜括無遺,乃旬日以來寂寥寡應。寶應之冊,虛列書名;廣陵文征,誰為續(xù)輯?
查江都、甘泉、高郵三縣,實江南文藪之區(qū),乾隆以來,魁奇輩出,若王念孫之訓詁,汪中之詞章,羅士琳之術(shù)算,并卓然成就,各自名家。該縣雖未能追美彼都,然自劉文淇以外,究心樸學,未嘗無人,若《漢學師承記》所載之江德
量、汪光爔、許珩,非皆攻苦獨得者乎!《湖海詩文傳》之江恂、汪棣、施朝榦,則淹有詞翰,或著循聲,振滯發(fā)幽,所宜兼采。又汪錚、戴清著有《三禮三傳考證》《史記說苑新序正誤》諸書,載見《揚州府續(xù)志》,其書指歸奚若,亦應索取一觀。阮亨之《瀛舟筆談》《淮海英靈續(xù)集》,一方之文獻存焉,取備稽查,事尤切要。
今因依志目,逐細開單,征調(diào)群書,合行札飭。札到該學,即傳諭各生搜輯呈上。其書或購或印,或飭胥錄副,均照章移縣請資,務期纖悉不遺,網(wǎng)羅畢備。至阮常生、阮福,應附阮文達傳,所著各書,無庸旁及。若循吏之錄,孝友之篇,茍有確征,具應甄列。本部院當于第二次匯案咨送。毋得遲延,切切。特札。
計粘單
右札儀征學。
光緒九年 九月二十六日。
江恂
《讞語》十卷、《蔗畦詩集》。
江恂有政績,應備循吏,其事狀及家傳、墓志、年譜等篇,一并搜錄呈上。
江德量
《廣雅疏稿》、《泉志》三十卷。
汪棣
《持雅堂詩文集》十二卷、《對琴初稿》二卷、《春華閣詞》二卷、《松明風雅》四卷。
汪光爔
《芝泉遺稿》一卷。
施朝榦
《稽往錄》、《一勺集》、《六義齋詩集》、《陽陵集》、《正聲集》。
許珩
《周禮獻疑》七卷。
汪錚
《三禮異同考證》十四卷、《三傳異同考證》十四卷。
戴清
《群經(jīng)釋地》十卷、《四書典故考辨》十二卷、《經(jīng)史管見》四卷、《史記正誤》一卷、《說苑正誤》一卷、《新序正誤》一卷、《韻辨》二卷、《左氏兵法集證》二卷、《雙柑草堂古文》二卷、《藝文志》作雙柏堂。《駢體文》二卷、《古今體詩》八卷。
阮亨
《瀛舟筆談》、《淮海英靈續(xù)集》、《珠湖草堂詩鈔》、《春草堂詩文詞錄》。
札高郵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札取事。
照得本部院前接國史館文稱,現(xiàn)辦儒林、文苑、循吏、孝友列傳,深恐山陬水澨窮經(jīng)篤行之士,或著書不能刻,或刻而未盛行者,終歸湮沒,移會于車來往之時,明示各學教官采訪呈上,并示各地方官一體籌資錄送等因。業(yè)經(jīng)查照乾隆年間采進遺書章程,咨請爵閣督部堂、撫部院通飭遵辦,并札揚州府轉(zhuǎn)行該學在案?,F(xiàn)在按行茲部,正期實事搜求,乃旬日以來杳然莫應。
查該州夙稱文囿,國初以來作者代興。夏之蓉首治古文,賈田祖繼以樸學,李惇兼綜群籍,并涉九章,王念孫研究形聲,乃通古義,宋綿初則旁搜遠紹,宋保亦發(fā)滯宣幽,至于夏味堂《拾雅》二編,茆泮林輯古十種,淺深雖別,涇渭不分,著述之林,于斯為盛。夫有美而匿報,是猶剖腹藏珠;無主而雜登,等之道謀筑室。今博稽約擇,明析開單,按目鉤求,庶幾易集,除粘抄附發(fā)外,合行札飭。札到該學,即傳諭各生令其悉心搜訪,其書或購或印或付胥鈔,均照章移州請資,務期甄括無遺,完闕畢具,寫書或失,并及校讎。事集即造冊備文迅速申送,本部院當于第二次匯案咨報。毋得再延,切切。特札。
計粘單
右札高郵學。
光緒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王念孫
《讀書雜志》、《導河議》。
賈田祖
《春秋左氏集解》、《稻村詩》。
李惇
《尚書古文說》、《毛詩三條辨》、《明堂考辨》、《考工車制考》、《歷代官制考》、《左傳通釋》、《續(xù)纂揚州府志·藝文類》收李惇《春秋解義》一書,未知即此否。《杜氏長歷補》、《史記說文引書字異考》、《渾天圖說》、《讀史碎金》、《詩文集》。
宋綿初
《韓詩內(nèi)傳征》、《釋服》、《治河紀略》、《困知錄》。
宋保
《諧聲補逸》、《爾雅集注》。
夏之蓉
《諸經(jīng)考辨》、《諸史考辨》、《讀史提要錄》、《半舫齋偶輯》、《古文》、《詩鈔》、《征錄》。
夏味堂
《三百篇元聲》、《詩疑筆記》、《讀左筆記》、《拾雅》、《遂園詩文鈔》。
茆泮林
《古逸書》十種、《孫莘老年譜》、《甓社馀聞》。
王念孫《廣雅疏證》、李惇《群經(jīng)識小》已刻入《學海堂經(jīng)解》,無庸贅錄。李惇《杜氏長歷補》《渾天圖說》,據(jù)《續(xù)疇人傳》似已亡佚。賈田祖《春秋左氏集解》,《漢學師承記》亦云未見,依《揚州府續(xù)志·藝文類》所列書目,疑稿本尚存。馀或刊布或傳抄,俱可根求。至事冊應據(jù)家傳、行狀、墓志諸篇,其散見《鶴征后錄》《漢學師承記》《續(xù)疇人傳》《文獻征存錄》及諸名人集中者,亦一并附及,以資博考焉。
札寶應學
欽命兵部左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黃為札飭事。
案據(jù)該學廩生成在文、張錦文、刁崇謙、朱荃生,增生朱勖志,附生張鼎臣等稟送采訪儒林、文苑、循吏、孝友事實清冊一百本,甄錄一百八十九人,請咨史館核纂。本部院以為數(shù)太多,于原奏不得輕率濫舉之語不合,略為分別抉擇。擬列儒林三人:朱澤沄、朱彬、劉寶楠,附者九人:劉心學、喬漌、劉世謨、劉玉麟、劉履恂、朱士端、朱百谷、劉恭冕、孔廣牧;文苑三人:王巖、朱克生、王式丹,附者六人:朱經(jīng)、劉家珍、湯啟祚、朱賽、楊景漣、孔繼鑅;循吏三人:朱克簡、袁鯤化、朱士達,附者四人:成康保、王希伊、劉臺斗、孔傳坤;孝友四人:湯繒、孔毓焞、苗之、衡鈞,附者四十八人:喬燮、范士齡、成康泰、成原正、成載勛,及廬墓之朱長春、房毓麒、葛松,刲臂之劉昇、陳尚信、華懋義、張金貴、季履祥、張拱化、刁愨、朱克明、吉登庸、潘鳳毛、高宏、劉馨、范彥采、王鐘麟、芮序官、任宗鑒、胡樹滋、胡樹義、錢萬成、薛箓、吉元太、孫懷慶、徐問學、成起高、尚志,嘗糞之劉銳、朱士佳、胡靖庭,刻木為像之湯元福,哀毀滅性之張枬、喬逢恩、張三、楊敦善、施基高、劉啟勛,火焚不及其廬之張崇璹、季鳳儀、王德尊、張大美、王萬成。馀一百一十九人概從刪略,以省繁冗,業(yè)經(jīng)詳縷批示。
茲查咨送舊例,凡儒林、文苑俱以著述為憑,該生等造具事冊,未將所著各書呈送,于事不備。又劉履恂冊,稱汪文端序其遺稿,有“說經(jīng)史”之語?!秳⒙拟z稿》即《秋槎雜記》,《學海堂經(jīng)解》刊列一卷,《續(xù)纂揚州府志》人物傳、藝文志所載并同,如汪文端說原書尚有“說史”之條,疑學海堂所刊為不盡,志文或有舛誤,必須根驗。楊景漣冊,稱任大椿銘其墓,目為淮海傳人,楊景漣止著《十三經(jīng)辨疑》《梧竹山房詩集》《邑乘稽疑》三書,任侍御何以決其必傳?劉寶樹《經(jīng)義說略》屢引見劉寶楠《論語正義》,其《娛景堂集》及《鶴汀詩鈔》并見《續(xù)志》及寶楠《從祀鄉(xiāng)賢錄》,冊復不及其人。似此群疑,礙難意索。今鉤稽叢目,開例清單。除朱澤沄《止泉文集》《朱子圣學考略》,王式丹《樓村集》,朱經(jīng)《燕堂詩鈔》,湯啟祚《春秋不傳》已收入《欽定四庫全書提要》,久有定評,朱彬《經(jīng)傳考證》、劉玉麟《甓齋遺稿》已刻入《學海堂經(jīng)解》,別無殊本,劉玉麟《爾雅補疏》《粵西金石錄》已久散亡,無庸甄送外,其朱澤沄《朱子誨人編》、朱經(jīng)《春秋類傳》、湯啟祚《杜詩箋》、朱彬《禮記訓纂》以下諸書,合行札取。札到該學,即傳集各生,令其按照目單搜輯呈上。其書或系稿本,應飭胥錄副,或已付刻而其子孫無力購印,應官為辦理者,均照章移縣請給資價,務期網(wǎng)羅完備,詳校無訛。本部院當檢勘一通,斟酌錄送。劉寶樹事實冊及其遺著一并附呈。毋延緩,毋疏漏,切切。特札。
計粘單
右札寶應學。
光緒九年九月 日。
計開
劉心學
《四大朝政錄》。
朱澤沄
《朱子誨人編》、《正學辨》、《先儒辟佛考》、《陽明晚年定論辨》、《吏治集覽》、《師表集覽》。
喬漌
《日省錄》、《訓子要言》、《困學堂遺稿》。
劉世謨
《孺齋文錄》、《薛氏粹語》。
朱彬
《禮記訓纂》四十九卷、《游道堂文集》四卷、《詩集》一卷、《白田風雅》二十四卷。
劉履恂
《秋槎雜記》、原本。《義跡山房詩鈔》。
劉寶楠
《論語正義》二十四卷、《釋穀》四卷、《愈愚錄》、《漢石例》、《韞山樓文集》、《詩集》、《文安堤工錄》六卷、《勝朝殉揚錄》三卷、《劉氏清芬集》十卷、《寶應文征》、《寶應詩事》。
劉寶樹
《經(jīng)義說略》、《娛景堂集》、《鶴汀詩鈔》。據(jù)《續(xù)纂揚州府志》。
劉恭冕
《何休論語注訓述》、《論語正義補》、《廣經(jīng)室文鈔》、《續(xù)鈔》、《雜記》。
朱士端
《強識編》八卷、《說文校定本》、《宜祿堂收藏金石記》、《吉金樂石山房文集》、《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