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他從鳳凰來:沈從文傳 作者:[美] 金介甫 著,符家欽 譯


引言

記得是1975年,我走進紐約唐人街一家書店去搜購沈從文著作。沒有料到書店店員對我說:“沈從文?誰也不讀他的書了——他已是個老頭兒?!钡鹊叫那槠蕉ㄏ聛砗螅揖筒孪肷蜃约簢业臅甑陠T該怎樣回答我的提問,來以此自慰。想來回答是:“沈從文?誰也不讀他的書了——他是資產(chǎn)階級?!被蛘?,“他只會描寫舊社會”。甚至說,“他還在信仰上帝”。當時中國的書店里買不到沈從文作品(實際上,那家唐人街書店里也是這種情況)。我知道沈在臺灣倒受到重視(他的作品曾被查禁,因而非常珍貴),但那里的一位圖書管理員聽說我在搜羅沈的著作,想當然地說了一句:“沈從文?他是共產(chǎn)黨——他沒有到臺灣來?!蔽覍ψ约赫f,真是一份絕妙材料,可以讓魯迅寫成小說,因為魯迅作品在臺灣也遭到查禁。更有趣的是,中美關系改善以后,我終于得到機會去拜訪沈從文,這時才發(fā)現(xiàn)每當他毫無顧忌地評論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時,他不像老頭兒,倒像個調(diào)皮孩子。

在西方,沈從文的最忠實讀者大多是學術界人士。他們都認為,沈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幾位偉大作家之一,有些人還說魯迅如果算主將,那么沈從文可以排在他之后。盡管如此,政治因素仍然會使作家名聲湮沒不彰。很少有漢學家能把自己的評價形諸筆墨。一位權威學者1972年曾當面向我推崇沈從文的成就,但到了80年代,當討論沈和其他作家誰能充當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時,這位學者把當年說過的話全部收回。1魯迅現(xiàn)在之所以聲名顯赫,既要歸功于眾望所歸,又歸功于重新評估,那么中國作家在世界文壇到底占有什么地位呢?漢學家勢必要考慮!他們對中國作家的評價,難道要采取雙重標準嗎?

本書不是文藝批評,而是一部傳記。它記述沈從文的一生,他所處的時代,他的思想,他的藝術——從全面來加以考慮。但由于本書是寫沈從文的第一部傳記,而且?guī)缀蹩梢哉f是沈同意的一部傳記,2所以書中以較多篇幅來記述“史實”,如何評價倒在其次。沈的思想幫助我們闡明他的藝術,同樣,他的藝術也幫助我們闡明他的思想。不過我處理這些題目,也為了要說明20世紀中國文學走過的道路。的確,不應該把沈從文的生活只寫成作家傳記,而應該作為進入中國社會歷史這個廣闊天地的旅程。我更有理由來闡明我對沈從文這位作家的看法,不僅僅是為了一般讀者,作為外行人,他們不可能取得一致意見。本書主要是向鑒賞家表明我的觀點。沈從文本人欣賞過許多作品,其中較低的有都德和法朗士,高層次的有莎士比亞、巴爾扎克和喬伊斯。沈當然要超過前兩位,雖然我還不能把他同后面幾位作家并列。與我同樣欣賞沈的人當然不滿足于把沈從文跟莫泊桑、紀德這些二等名家相提并論。沈不像屠格涅夫那樣始終一貫,也不像沈喜愛的契訶夫那樣是多面手,沈只擅長寫小說。可是評價一位作家只能看他的杰作。我認為,沈的杰作可以同契訶夫的名著媲美。我還想把魯迅同他來比一下,這不算對魯迅不敬。如果魯迅看到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成就都記在他的賬上,他一定會大吃一驚,何況有些成就他也未必首肯。對沈從文評價的困難之處,除了他寫過一些有毛病的作品外,還在于他寫起部頭較大的作品來就漫不經(jīng)心這個老毛?。ㄐ姨澆皇且恢比绱耍2荒芎鲆暽蠈咏ㄖ膯栴}。因此有些評論家說沈只能算是“文體家”;的確,這位成熟的作家連一部篇幅較大的小說也沒有寫完過,盡管很多人都認為他的《邊城》在風格和形式上幾乎可算十分完美,單是這篇經(jīng)典性作品就夠得上使沈從文成為偉大作家。我們不妨把《邊城》跟其他孤獨的紀念碑式的作品比較一下。它當然比不上《紅樓夢》。那么跟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斯特恩的《項狄傳》,或者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比比怎么樣呢?我是西方人,我認為《邊城》不像《包法利夫人》那樣寫得富于啟發(fā)性,卻像《項狄傳》那樣獨出心裁,像《追憶逝水年華》那樣扎實。可以設想,非西方國家的評論家包括中國的在內(nèi),總有一天會對沈從文做出公正評價,把沈從文、福樓拜、斯特恩、普魯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就在我們西方世界,福樓拜、斯特恩、普魯斯特的名聲不是也有過幾起幾落嗎?

事實上,沈從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之所以聲名卓著,并不在于他寫過一部不同尋常的紀念碑式作品,而在于他在文學方面的貢獻非常廣泛多樣。不拘一格是沈從文的弱點,然而在相當程度上這也是他的偉大所在。即使在他的較差作品中,他的實驗對中國文學也是貢獻,當時的確需要這種不墨守成規(guī)的創(chuàng)新。本書正想著重指出這一點。我們應該思考歷史形式主義怎樣影響了文藝批評。在中國,從1949年到1976年,魯迅著作一直受到過分推崇,認為它體現(xiàn)了中國反帝反封建革命年代的文學方向。在西方,我們可能對一首新發(fā)現(xiàn)的莫扎特交響曲感到興高采烈,然而如果發(fā)現(xiàn)這件作品是寫于20世紀50年代,我們就會嗤之以鼻。我們自己的歷史形式主義使大多數(shù)中國現(xiàn)代作家反感,因為他們對我們的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作品感到親切,所以我們習慣于現(xiàn)代派作家的20世紀80年代西方讀者,不容易欣賞中國現(xiàn)代文學,覺得作品“過時”。反過來說,正因為沈從文這樣的少數(shù)作家敢于“掙開束縛”(用西方說法),對先鋒派思想和技巧進行實驗,那些對我們時代有偏見的人(包括我在內(nèi)),才能在沈的杰作外找到極為珍貴的“創(chuàng)新”。沈從文從前人手中學到先鋒派思想,但到了30年代他就感到,他可能是對“思想解放”和開拓新文藝領域感興趣的最后一位作家了。

似乎顯得矛盾的是,沈從文對他家鄉(xiāng)始終一往情深。1980年以前他沒有出過國,也沒有學過外語。他的以湘西故鄉(xiāng)為背景的傳記,卻能把中國社會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盤根錯節(jié)地聯(lián)結起來。他把地方風情寫得很迷人,使評論家和讀者一直在爭辯他的鄉(xiāng)土文學作品有多少真實性。只有耳聰目明的小說家才能塑造出本鄉(xiāng)本土上那批令人難忘的人物。沈從文的作品也刻畫出了現(xiàn)代中國農(nóng)村生活的整個面貌,甚至寫出了20世紀人物的生存處境。然而,在他那些作品中,他又以地區(qū)形象為主,提供湘西的詳細情況,作為人類世界的范例??梢哉f,沈從文寫湘西的小說全面而令人信服地陳述了生活的真實。正如美國批評家馬爾科姆·考利曾評論??思{作品的那樣:“他的每部小說,不論中篇或短篇小說,所揭示的內(nèi)容似乎都比他明確指出的還要多,主題也要深刻得多。所有獨立的作品都像一個礦坑里開采出來的一條條大理石,全都能看出母礦體的紋理和疵點?!?sup>3

沈從文是他所處時代的解說員,還幫助我們懂得,地方主義是中國歷史中的一股社會力量。4他參加軍閥的部隊后,一邊在湘西打仗,一邊學習,同湘西打成一片。他的作品是軍閥割據(jù)黑暗年代的寫照。他的地區(qū)獨立發(fā)展自身利益的看法在文學中賞心悅目,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往往令人惱火(這是他離開故土以后才認識到的),它能導致暴力反復逐步升級,最后爆發(fā)內(nèi)戰(zhàn)。可有時候在其他方法失敗后,鄉(xiāng)土感情也能在地方水平上把中國社會團結起來,防止落到氏族械斗,造成天下大亂。沈從文一面闡明這種對地區(qū)認同的種種方法的運用與誤用,一面又帶著感情,給自己所愛的故土賦予生氣。他的作品讓人隱隱約約地感到,一旦失去地區(qū)的凝聚力,就可能造成無政府狀態(tài)。

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湘西是一個想象的王國,正像??思{筆下的約克納帕塔法那樣。從積極意義上講,沈從文作品的基礎是他對當?shù)厍闆r有深刻理解。他的地區(qū)并不大,他跟當?shù)卣茩嗾叽蠖疾皇怯H戚,就是相識。因此,他的地區(qū)小說以江河小說的形式提供一部短短的歷史。作品在體現(xiàn)中國西南地區(qū)人民的政治情況上比??思{的作品在體現(xiàn)美國南部的政治情況方面顯得更充分,作品并沒有因為主觀性而喪失了可讀性,或減弱了它注釋歷史的力量。沈沒有襲用中國古代文學中描寫地區(qū)性的自我形象和地方色彩的陳舊寫法。美國的傳統(tǒng)南方作家寫了地方風物木蘭、模仿鳥、騎士神話,沈的作品中也寫了艾草、龍船、巫師、俠客,沈通過這些特點把湘西描繪成古代楚民族的后裔,他寫這些風物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文學。他可能是寫湘西神話的第一位現(xiàn)代小說家??傆幸惶?,人們會承認他是第一個用現(xiàn)代散文來創(chuàng)作地方色彩小說的作家。

這種寫法并非完全出于想象。民國時代的湘西本來就富于鄉(xiāng)土感情。正如它的充滿異域情調(diào)的文化最適于產(chǎn)生浪漫的神話,它作為一個獨立地區(qū)所產(chǎn)生的政治活動造成了一些條件,這個地區(qū)的一個抽象的社會和地理的觀念正等待著在這些條件中產(chǎn)生。由此看來,沈從文的鄉(xiāng)土文學作品不但填補了湘西、也填補了更廣泛的中國鄉(xiāng)土文學和神話創(chuàng)作的空白。

也許沈從文這位藝術家可算過分忠于“現(xiàn)實”(雖然中國的評論家一般都指責他脫離現(xiàn)實)。只有??思{才能描繪那幅約克納帕塔法的地圖,因為具體細節(jié)都在他的心目之中,他可以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下去。而沈從文作品中的湘西卻不然。他得按照真實存在的人物和地方來創(chuàng)作。有時他把平素他看不起的人寫得有聲有色,寥寥勾勒幾筆就使讀者同情他們,正像美國作家斯坦貝克寫俄克拉荷馬州的流動雇農(nóng)一樣。有時候沈也像詹姆斯·費尼莫爾·庫珀那樣寫他的苗族老鄉(xiāng),把他們寫成行將衰亡而又高尚可貴的野蠻民族。如果說沈對湘西認識有什么毛病的話,那也不是由于他對湘西一往情深或者主觀,而往往是因為他構思還不能擺脫羈絆。

然而照我看來,沈從文寫湘西人的作品在歷史領域中具有廣泛的象征意義,可以把作品當作整個中國的民族寓言來讀。到20世紀20年代,這個民族因為中國在世界上地位低落,已經(jīng)意志消沉。跟魯迅一樣,沈從文看到祖國人民沉湎于過去顯赫歷史,而現(xiàn)在卻被武器更精良、更“注重物質(zhì)”的西方打敗,感到苦惱。中國人想作為獨立國家獲得新生的希望已成為泡影,卻跟南北戰(zhàn)爭后的南方佬一樣,還以虛妄的“精神勝利”來自我寬慰。沈從文認為,中國人從內(nèi)心反省上尋找出路并沒有錯,錯就錯在單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古老文化中去找出路。沈從文的社會和歷史觀點,在今天的讀者看來似乎是悲觀的,但在他所處的時代卻顯得相當樂觀,因為他畢竟提出了希望的根據(jù)——中華民族的新生,更確切地說,一個由多民族、多文化組成的現(xiàn)代化國家。

在沈從文的青年時代,大家對中國的前途還比較樂觀,但到他成年后,情況就有了變化。中國在進入20世紀的時候,革新、新生、更新的力量一下子不斷涌現(xiàn),使西方人都說,這是“少年中國”時代(指戊戌維新變法以來的歷次進步運動)。5“少年中國”特別指從中國文人學士中成長起來的新式軍人和學生,這兩種人是新興的高瞻遠矚人士的精華。而湘西則地處窮鄉(xiāng)僻壤,在辛亥革命以前沒有受過維新運動的任何影響,振奮民族精神的文化思潮進入湘西要遲20年。20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后期,社會進化論、地方自治計劃、西方教育和軍事改革一下子都傳入湘西,跟著又是文學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對很多人來說這些思想都能拯救中國;可以造就的青年人要站在前列,采用新的白話文來傳播民族復興的思想。沈從文從20年代到30年代,一直在宣傳五四運動首創(chuàng)的充滿希望的信息,甚至在抗日戰(zhàn)爭年代也沒有離開他獨立不倚的道路,盡管他在文藝同行中幾乎是孤軍奮戰(zhàn)。那么,沈從文的樂觀情緒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得要追溯到他的宗教思想,或者歸諸他所受的教育。沈從文不是在鄙棄中國人傳統(tǒng)的時代里形成他的思想的激進分子,而是仍然相信中國的古老事物(不是指古老的儒家文化)能夠改弦更張,為新目的服務,用不著害怕西方,也不怕社會解體。沈從文在風格題材上的中國氣派,和他輕而易舉及不容置疑地同化外來思想的手法,說明這位藝術家既不害怕中國向帝國主義屈服,也不擔心中國在變革的過程中會失魂落魄。人們可以相信,在湘西,地區(qū)文化并未受到西方文化威脅,它的部族社會也沒有被古老的儒家文化征服。

沈從文的鄉(xiāng)土文學作品表達了他對中國道德和文化財富的見解。他創(chuàng)造了從童年時代就認識的湘西,用浪漫的和理想主義的筆調(diào)再塑造它,塑造一個少年中國形象,而不是古老的中國形象。沈從文讓他的讀者用新眼光來看待祖國的“傳統(tǒng)”遺產(chǎn),把他們自己看成是很有潛力的年輕一代,甚至看成是他也渴望從陳規(guī)陋習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在他們的先輩的熱望中,看到富于朝氣蓬勃的創(chuàng)造性活力。從正確的立場看,沈從文家鄉(xiāng)的邊區(qū)居民和部族人民能夠重新找到青春和活力的源頭,在傲慢無禮的西方和推行蒙昧主義的中國舊知識階級之外,找到一種文明力量的以太。而且,全中國也都能做到這一點。

【注釋】

1 我把沈從文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可以和魯迅并列的偉大作家,是我在哈佛大學博士論文里的少數(shù)論點之一。然而后來證明,這種論點要么刪去,要么改寫,不然《沈從文傳》就無法出版。

2 沈跟我談話是極有分寸的,正如我寫本書下筆也非常慎重一樣,他從不想告訴我應該怎么寫。然而凡是傳主認可的傳記作者享有的優(yōu)越條件,我一點也不缺。因為在80年代以后,沈對來訪者是不輕易接待的。而我在1980年夏天,和沈單獨晤談了12次,每次都長達三四個小時。我們曾結伴游覽了香山、長城、天壇。1980年冬到1981年春,我在美國耶魯大學傅漢思教授夫婦家里,又和沈談了六回,大都是單獨晤談。1981年夏天沈回國后,我去北京時又多次到沈老家做客。沈老當時已到78歲高齡,但還能記起當年從軍和后來在文藝界許多同事的姓名,記得鳳凰縣各處古跡,見到北京文物商店的古玩時更是如數(shù)家珍,仿佛前幾天剛見過一樣。當然,對50多年前的很多往事他已記不清楚了。包括他20年代寫的某些作品。他不愿談起早年的“不成熟”作品,采取毫不在乎的態(tài)度,使得某些史實難以澄清。例如在《記胡也頻》(載《沈從文文集》第九卷第40頁)中,他顯然將《第二個狒狒》和《“狒狒”的悲哀》混為一談,而他想談的其實是后者的續(xù)篇,叫作《用A字記下來的事》。我認為沈對年代日期的記憶是不可靠的,講起他的家庭往事的某些方面更令人懷疑是否并非遺忘所致。但是這些個別和孤立的疏漏并不影響他作為自傳或者他傳(如丁玲、胡也頻)作者的可靠性。直到1981年,他回憶三四十年代的往事仍然非常清楚扎實,無懈可擊。在我寫作本書的1986年,沈仍在研究中國歷史,雖然1983年的一場中風已使他半身癱瘓,此后他只能通過口授,由沈夫人張兆和代筆,和我通信。

3 見馬爾科姆·考利(Malcolm Cowley)《??思{簡介》第15頁。

4 關于中國經(jīng)濟地區(qū)的劃分,見施堅雅(G.William Skinner)《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又見戴安娜·拉里(Diana Lary)《地方與國家:1925—1937年中國政界的桂系》和蕭邦奇(R.Keith Schoppa)的《中國望族與政治變化:20世紀初期的浙江省》。關于各地軍閥割據(jù)形勢,見季林(Donald Gillin)的《閻錫山研究:一個美國人筆下的閻錫山》、羅伯特·A.柯白(Robert A.Kapp)的《四川與中華民國:1911—1938年的地方軍閥與中央政權》、約翰·C.霍爾(John C.Hall)的《1927—1937年的云南地方派》、加文·麥科馬克(Gavan McCormack)的《中國東北的張作霖:1911—1928》和蘇堂棟(Donald S.Sutton)的《中華民國地方軍閥政權:滇軍1905—1925年》。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地方軍政一體化的,有多蘿西·J.索林杰(Dorothy J.Solinger)撰寫的《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地方政府和政治一體化:1949—1954》一書,對于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區(qū)特色,沒有多少人研究過,只有薛愛華(Edward H.Schafer)寫過兩本有趣的書,即《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和《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至于南北朝的詩歌,更無人問津。倪德衛(wèi)(David S.Nivison)的《章學誠的生活和思想(1738—1801)》一書倒探討了近代中國思想史地區(qū)分劃的某些脈絡。在現(xiàn)代文學方面,沒有人寫過研究地區(qū)文學的書。1949年以后,只有浩然的“地區(qū)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關于這方面的論文,有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黃春明的鄉(xiāng)土小說》和金介甫的《沈從文與鄉(xiāng)土文學》。沈在1980年7月20日和我談話中同意說,他那個時代的文學在地區(qū)特色與地方風味方面都極其貧乏。夏志清是研究地區(qū)文學的先驅,見他的《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蕭乾在1980年5月31日給我的信中說,他認為除了東北作家群之外,40年代嶄露頭角的還有內(nèi)蒙古文學、云南文學,以及廣東文學等作家群。

5 20世紀前三十年間,中國外文報刊上常常提到“少年中國”這個詞,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人用了。它不像19世紀30年代馬志尼領導的青年意大利黨,或20世紀早期的青年土耳其黨?!吧倌曛袊辈⒎沁@幫人自己取的名字,它泛指那些爭取中國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進步的分子。它的另一個先例是日本20世紀初期新聞界中著名的“明治青年”運動,見伊雷娜·鮑威爾(Irena Powell)《現(xiàn)代日本作家與社會》6—8頁。有人以“少年中國”專指1898年的立憲維新黨人,也指進步的、受西方基督教影響的青年?!吧倌曛袊边€指全國興起的文化復興運動,而不限于流亡海外的那批秘密活動分子,這一點跟青年意大利黨類似,而不同于青年土耳其黨人,盡管當時中國和土耳其一樣,也是個“亞洲的病夫”,所以一般指那些青年軍人。在晚清末期,這種人占出洋留學生的絕大部分。但中國流亡海外的民主革命黨人則可以包容在內(nèi)。所以,J.O.P.布蘭德(J.O.P.Bland)在《中國、日本與朝鮮》里樂觀地把中華民族稱為“少年中國”。后來,羅素(Bertrand A.W.Russell)的《中國問題》、蘭斯洛特·福雷斯特(Lancelot Forester)的《中國的新文化》都把參加1919年五四運動的青年作為“少年中國”的代表。這不指五四運動中的少年中國社,它只是知識分子中的一小撮人?,旣悺.賴特(Mary C.Wright)在《中國革命第一期:1900—1913年》中指出,在1900—1911年間,中國正在走上民族再生的過程。而后來的研究家卻又指出,1915—1949年間中國又走上國家瓦解的道路。見薛立敦《解體中的中國:中華民國1912—1949年》。好在另外一些學者,如孔飛力(Philip Kuhn)、費惟愷(Albert Feuerwerker)、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等人卻找到了中國正在奔向現(xiàn)代化的漫長征途。見吉爾伯特·羅茲曼(Gilbert Rozman)的《中國的現(xiàn)代化》和張朋園的《中國現(xiàn)代化的區(qū)域研究:湖南?。?860—1916)》。

  1. 以下簡稱《文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