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鮑照的成就

中國詩歌發(fā)展史(套裝3冊) 作者:張國偉


第四章 鮑照的成就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祖籍上黨(今山西長治一帶),后遷去東海(今山東蒼山),家居建康(今江蘇南京)。他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負鍤下農”(《謝秣陵令表》)。雖也步入仕途,但在南朝那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社會里,他注定一生不得意。20多歲時,他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王國侍郎。后任秣陵令,文帝時為中書舍人。最后任臨海王劉子瑣的參軍,故世稱“鮑參軍”。在劉子瑣舉兵叛亂失敗時,他死于亂軍中。他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但成就高于謝、顏,是劉宋時成就最高的作家。然而在當時名聲卻沒有謝、顏大,以至鐘嶸在《詩品》中嘆息道:“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辈贿^在后世,他卻越來越受到重視。鐘嶸曾指出他的詩“其源出于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景陽之諔詭,含茂先之靡嫚。骨節(jié)強于謝琨,驅邁疾于顏延之。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鄙虻聺撛凇豆旁娫础分性u介說:“明遠樂府,如五丁鑿山,開人世所未有。”這主要是因為他的樂府體汲取民歌的特點,造成華艷、淺俗、雄放的風格,對齊梁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也就是說,鮑照的詩上承二張下開齊梁,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鮑照的詩歌創(chuàng)作,明顯可分成五言古體與樂府體兩大類。五言古體大致有記述行旅、贈答酬唱、擬古仿效和詠物詩,一般產生于某種特定經歷與交往中。其中有幾首山水詩,但沒能在謝靈運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往往也在記述完山水美景后拖一個玄言的尾巴,當然這個尾巴比起謝靈運山水詩中的要小多了,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進步吧。鮑照的主要成就是樂府體。他的樂府體從內容上說,無論是那些按樂府題意寫的還是那些抒寫生活經歷的感受,都涉及有關人生和社會方面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在形式上,自建安以后,文人詩逐步與民歌分離,而鮑照則走上一條重新與民歌結合的道路,這些詩雖辭藻比較華美,但不乏強勁骨力,顯得俊逸豪放。杜甫曾稱他為“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陳繹在《詩譜》中評說:“六朝文藝衰緩,唯劉越石、鮑明遠有西漢氣骨。李、杜筋取此。”總的看來,他的樂府詩用詞警策,色澤濃郁,節(jié)奏奔放,顯示出感情的沖動、激蕩與緊張,極少有松弛平淡,造成前所未有的、富于刺激性的奇矯凌厲的總體印象。他真誠坦率,決不矯揉造作,虛情假意。他出身寒微,當時的門閥制度限制了他的發(fā)展,因此他奮力抗爭,但個人的力量終究無力回天,因此他郁郁不得志,生活道路上充滿了悲劇色彩??v然如此,他一直不甘屈服,竭力抗爭。在他以前,那些出身寒微的士人對門閥制度都十分不滿,抗爭的結果只能走歸隱這條路,實際上是逃避。鮑照則不然,他毫不掩飾對人世間的種種追求,他要建功立業(yè),希望得到榮華富貴,能及時享樂,并且認為憑自己的才華應該得到這一切。在《擬行路難十八首》中有若干首表現(xiàn)出他希望建功立業(yè)的愿望,然而因出身寒微,難以被重用,因此對門閥制度懷著強烈的不滿與反抗。例如其六: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能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內心的憤懣;三、四句寫時世環(huán)境的限制,使他壯志難酬,很不甘心。下邊六句寫被朝廷棄置罷官,只得回家守著父母妻兒,滿腔怨恨之情在末兩句中噴薄而出?!肮隆敝搁T第寒微,勢單力??;“直”指自己稟性耿直?!白怨攀ベt盡貧賤”,那么“孤且直”的人也只有貧賤了。滿朝富貴者盡是些什么人,他盡在不言中,直到唐代杜甫的筆下才一言道破:“自古圣賢多薄命,奸雄惡少皆封侯?!保ā跺\樹行》)再看他的一首樂府詩:

憶昔少年時,馳逐好名晨。

結友多貴門,出入富兒鄰。

綺羅艷華風,車馬自揚塵。

歌唱青齊女,彈箏燕趙人。

好酒多芳氣,肴味厭時新。

今日每想念,此事邈無因。

寄語后生子,作樂當及春。

——《代少年時至衰老行》

這首詩追憶了年輕時在京城結交貴族,過著奢華風流的生活,車馬宴席,秦樓楚館,令他無限留戀思念。末句點明主旨,就是要趁年輕及時行樂。此外,還有幾首詩表達了這種思想,如《代堂上歌行》,說得十分坦率,毫不遮遮蓋蓋。這正是揚棄儒家禮教,張揚人性,顯示個性的結果。儒家講克己復禮,董記偽儒學更是死死鉗制人們的思想,要求人們極大地克制自己。根據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意見,認為“自我克制,對生活和人的一切需要克制”,必然導致一個人異化本質,也就是說越來越喪失人的本性。自我克制的結果就是抑制真實的人性,出現(xiàn)一副虛偽的面目。經過建安與兩晉,老莊顯揚,儒學隱退,到鮑照時已用不著克制自己,不必虛情假意地去遵循儒家禮教,他敢于赤裸裸地袒露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對齊梁文風也有很大影響。

鮑照生于貧賤,但不甘心安于貧賤,希望能得到富貴,年輕時曾結交貴族,與貴族一起游樂,后來對此還深情思念,無限留戀。他一方面羨慕富貴,另一方面卻又鄙視富貴,矛盾的心態(tài)造成了他某些樂府詩內涵的復雜性,上邊我們列舉的《擬行路難》第六首就是一例。再如《代結客少年場行》:

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

失意杯酒間,白刃起相仇。

追兵一旦至,負劍遠行游。

去鄉(xiāng)三十載,復得還舊丘。

升高臨四關,表里望皇州。

九涂平若水,雙闕似云浮。

扶宮羅將相,夾道列王侯。

日中市朝滿,車馬若川流。

擊鐘陳鼎食,方駕自相求。

今我獨何為,坎壈懷百憂。

這是一首游俠題材的詩,詩人借此來書寫自己的情志。主要寫俠士避禍他鄉(xiāng)30年后歸來所見,描繪了居高臨下俯視京城所看到的景象,對所看到的將相王侯家鐘鳴鼎食的情況既存羨慕之心,又含譏刺之意,結尾自傷窮困不遇。又有《代貧賤苦愁行》:

湮沒雖死悲,貧苦即生劇。

長嘆至天曉,愁苦窮日夕。

盛顏當少歇,鬢發(fā)先老白。

親友四面絕,朋知斷三益。

空庭慚樹萱,藥餌愧過客。

貧年忘日時,黯顏就人惜。

俄頃不相酬,恧怩面已赤。

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

心為千條計,事未見一獲。

運圮津涂塞,遂轉死溝洫。

以此窮百年,不如還窀穸。

這首詩里,已沒有羨慕富貴之意了,而是從各個角度描述貧賤者的艱難困苦、孤獨無援,雖千方百計尋求擺脫,最終卻一事無成,以致輾轉死于溝洫之中。最后痛徹心扉地說,照這樣窮困一生,還不如立刻命歸黃泉。

鮑照還寫了若干首邊塞詩,有意識地寫邊塞題材,他在南朝是最早的一人。當然,生活在南朝的鮑照,未必到過薊北、云中這些地方,詩里寫的應是想象中的邊塞情況,因此他的邊塞詩并不是對戰(zhàn)爭實況的寫照,而是一種對英雄主義精神的頌揚,完全是理想化的,主要是借此來抒情達意。請看其《代出自薊北門行》: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

征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

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

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

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詩中側重寫敵人裝備精良、陣容強大,明顯呈現(xiàn)敵強我弱之勢,加上邊塞自然環(huán)境惡劣,邊疆將士的生活十分艱苦,“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從而寫出了邊疆將士誓死衛(wèi)國的決心,情調激昂,氣壯山河。詩人借以表達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同時顯示了自己的審美情趣。他有意識地通過邊塞風光、軍旅生活與迎戰(zhàn)強敵等動人心魄的內容,呈現(xiàn)出高度緊張、富于刺激、雄壯有力的詩情,用以激勵自己、感染他人。再如《代陳思王白馬篇》。陳思王曹植有《白馬篇》一首,寫“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的邊塞游俠,帶有自我寫照色彩。鮑照此詩為擬曹植的詩,在這個邊塞壯士形象中,也帶有他自我寫照的色彩,寄寓著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鮑照的邊塞詩影響了一批梁、陳詩人,他們對此情有獨鐘,重視邊塞題材的獨特審美價值,這對唐代詩人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此影響下,唐代開創(chuàng)了邊塞詩派。

鮑照的樂府體詩特別是《擬行路難》18首中,有若干首是采用雜言詩寫的,此外還有《代雉朝飛》等五六首雜言詩。這種雜言式七言歌行體,鮑照是開創(chuàng)者。此類詩音節(jié)靈活多變又錯綜有序,顯得雄健奔放又瑰麗多姿,如《擬行路難》: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

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

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jié)行路吟。

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

——其一

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斫復萬鏤。

上刻秦女攜手仙,承君清夜之歡娛。

列置幃里明燭前,外發(fā)龍鱗之丹彩,

內含麝芬之紫煙。如今君心一朝異,

對此長嘆終百年。

——其二

璇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繡戶垂羅幕。

中有一人字金蘭,被服纖羅蘊芳藿。

春燕差池風散梅,開幃對景弄春爵。

含歌攬?zhí)楹惚С?,人生幾時得為樂。

寧作野中之雙鳧,不愿云間之別鶴。

——其三

君不見河邊草,冬時枯死春滿道。

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復更出。

今我何時當得然,一去永滅入黃泉。

人生苦多歡樂少,意氣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數相就,床頭恒有沽酒錢。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

——其五

君不見少壯從軍去,白首流離不得還。

故鄉(xiāng)窅窅日夜隔,音塵斷絕阻河關。

朔風蕭條白云飛,胡笳哀急邊氣寒。

聽此愁人兮奈何,登山遠望得留顏。

將死胡馬跡,寧見妻子難。

男兒生世坎坷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

——其十四

君不見柏梁臺,今日丘墟生草萊。

君不見阿房宮,寒云澤雉棲其中。

歌妓舞女今誰在,高墳壘壘滿山隅。

長袖紛紛徒競世,非我昔時千金軀。

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

——其十五

君不見冰上霜,表里陰且寒。

雖蒙朝日照,信得幾時安。

民生故如此,誰令摧折強相看。

年去年來自如削,白發(fā)零落不勝冠。

——其十六

君不見春鳥初至時,百草含青俱作花。

寒風蕭索一旦至,竟得幾時保光華。

日月流邁不相饒,令我愁思怨恨多。

——其十七

這樣的形式特別適宜表達激蕩不平的感情,如滾滾洪流沖決大堤,奔騰向前,無阻無擋,大有一瀉千里之勢。唐代李白特別愛用這種形式寫詩,氣勢非凡,一股郁悶不平之氣噴涌而出,吐盡胸中塊壘。

漢樂府是當時的民間歌謠,雖然有的粗糙一些,但畢竟是老百姓自己的詩歌,讀起來十分親切,富有生氣。到建安時,曹植、王粲等人寫的樂府詩開始雅化。后來,陸機、潘岳進一步雅化,漸漸遠離閭里歌謠的特色。到謝靈運、顏延之則向典雅深密發(fā)展,特別是顏延之,他的詩重藻飾,善雕琢,“鋪錦列繡,亦雕繪滿眼”,他筆下的擬古樂府體詩也不例外,完全失去了民歌的清新生動,變得堆金壘玉,毫無生氣。鮑照返璞歸真,他的樂府詩重新走上與民歌結合的道路,但這種結合并非兩漢文人作法的重復,而是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他把漢魏樂府的質樸剛健與江南民歌的艷麗淺近結合起來,再加上文人創(chuàng)作的辭采,做到剛柔兼濟,華艷與淺俗交織,在語言風格上顯示出新的特點。再加上他揚棄儒家禮教,從不克制自己,使人性得以解放,個性得以張揚,因此他的詩總是富于力度,充滿激情,主觀感情色彩濃厚,自我形象鮮明。這些特點極大地影響了唐代的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等詩人。胡應麟在《詩藪》中說他“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主要也是指他的樂府詩而言。

五言四句的詩最早一首應是漢樂府《枯魚過河泣》,但發(fā)展得不算快,到兩晉時才重新出現(xiàn),特別在南方的吳歌中大量涌現(xiàn),光是《子夜歌》就有42首之多,《子夜四時歌》多達75首,其他還有《團扇郎》、《奧儂歌》等等,共有幾十首。比起民歌來,文人的此類創(chuàng)作顯然落后得多。最早可靠的文人五言四句之作,是東漢詩人張衡的《歌》,以后雖然不斷有人寫五言四句的詩,但數量都極少。鮑照學習江南民歌寫了《吳歌》3首、《采菱歌》7首、《幽蘭》5首等共31首。他是詩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五言四句之作的文人作者,為五言絕句的形成做出了貢獻。

順便提一下,鮑照有一篇《蕪城賦》頗負盛名,這是以夸張的筆法把廣陵昔日的繁華與劉宋時遭到兩次兵禍后的荒涼景象加以對比,悲嘆戰(zhàn)爭破壞的慘重與世事變遷的無常,從中既透露出了沉重的時代傷感,也警示權貴們繁華如夢。在寫戰(zhàn)后景象一節(jié)中,作者在客觀景物中寄寓著主觀情感,使主觀情緒滲透其中,因此在描繪這座荒棄的城市時,顯得語調悲愴,氣勢峭拔,形象陰森獰厲,令人毛骨悚然。

與鮑照同時代的還有一位詩人湯惠休,生平不詳,只知他字茂遠,起初當過和尚,宋孝武帝愛其才,讓他還俗,官至揚州刺史。他的作品大多已佚,只存詩11首,其中10首為樂府詩。他也致力于學習江南民歌,語言華艷淺俗,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詩。其中《江南思》一詩“幽客海陰路,留戍淮陽津。垂情向春草,知是故鄉(xiāng)人”,雙句葉平聲韻,單句不葉韻,句末為仄聲,已頗有些五言絕句的樣子。在當時,他與鮑照并提,有“鮑休”之稱,但從現(xiàn)存的詩來看,他遠不如鮑照。不過他原有集四卷,也許確可與鮑照媲美。他的詩與鮑照的一樣,明顯體現(xiàn)出了吳聲、西曲那種委婉嫵媚的韻致。他與鮑照一樣是最早寫七言四句之作的人,鮑照的《夜聽妓詩》二首之二“蘭膏消耗夜轉多,亂筵雜坐更弦歌。傾情逐節(jié)寧不苦,特為盛年惜容華”,顯得很粗糙,在情和韻上都和唐人心目中的七絕相去甚遠。再看湯惠休的《秋思引》:“秋寒依依風過河,白露蕭蕭洞庭波。思君末光光已滅,眇眇悲望如思何!”顯然比鮑照的高出一籌,已接近唐人心目中的七絕了,可以說這是文人七絕的濫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