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到南京,個性的養(yǎng)成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陳嗣慶舉家遷至南京?!拔覀兙幼≡诠臉?,地址叫‘頭條巷四號’的一幢大房子里?!?三毛《逃學為讀書》)
比起狹窄逼仄的山城重慶,這里自然更明亮寬敞。在這座古城里,三毛度過了三年美好的時光,玩耍、讀書、認字,她盡情徜徉在孩童的世界,享受著一個兒童應得的種種美麗。
孩子的世界總是那樣的豐富多彩,一根竹竿做的竹馬,一棵小草編的花環(huán),甚至一根折斷的柳條,都能為她帶來無盡的遐想與樂趣。在古色生香的宅院里,三毛就這樣跨著竹馬,哼著兒歌,嘻嘻哈哈度過平靜的每一天。夏天,一家人在葡萄架下乘涼;冬日,她追著姐弟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用兒童特有的笑聲渲染和回報整個家庭。至于庭院中那座最令三毛上眼的假山,是她每天都要玩耍的好去處。她會找個洞口藏進去,然后開心地跟出現(xiàn)在庭院的每個人玩“躲貓貓”。
每天清晨,鳥兒在梧桐樹上歡唱,奏出一曲悠揚樂章,這樂曲便是孩子們讀書時最美的音樂伴奏。清新的空氣,和煦的陽光,動聽的鳥鳴……這樣的時光,充滿詩情畫意,滿是寧靜悠揚。這天真爛漫的童年,恐怕是三毛一生中最開心難忘的時光。
對三毛而言,4歲前的記憶是朦朧而美好的,然而彼時她的心里已經(jīng)種下流浪的種子。戰(zhàn)爭年月,炮火連天,人們?yōu)榱松?,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尚在長輩臂彎里的小三毛,就已經(jīng)開始跟著父母奔波。從重慶到南京,她在尋找新生活的路途中,見過太多的顛沛流離和心酸悲涼,這段旅程亦是三毛心底刻下的最早的“流浪”烙印。
被流浪侵襲過的人,理應有雙令人倍感舒適的鞋子。三毛幼時,媽媽會親手給她縫制如同蠶豆瓣似的精美布鞋。而冬天的棉鞋,形狀就好似胖胖的、元寶一樣好玩的東西,三毛穿上它就像踏進溫暖的厚棉被里,暖暖和和,舒舒服服,跑起路來也不會覺得沉甸甸。
三毛喜歡這樣的鞋子,雖然有些是很粗笨的,但對于像她這樣過于好動的小姑娘來說,皮鞋實在入不了她的法眼。有一年圣誕節(jié),母親特意給她買來一雙好看的小皮鞋,三毛試穿了一下就嚷著要穿回舊布鞋,母親只好無奈嘆息:“外面多少小孩子想穿都穿不到,可你卻還要嫌棄?!?/p>
無憂無慮的童年,總是稍縱即逝。首先是大伯陳漢清最大的孩子去讀了臺灣中央大學,緊接著其他的堂哥、堂姐也念起金陵中學,即便是只比三毛大3歲的姐姐陳田心,也背起書包進了學堂。只有最小的三毛,因為還沒到上幼兒園的年紀,被獨自留在家里。
沒有玩伴的歲月,三毛是孤單的。但她偏偏不滿于終日爬假山。熱愛探索的三毛,最終從書籍里找到并打開了另一個世界——恐怕她自己也沒有想到,起初打發(fā)時間的小興趣,竟成為相伴她畢生的“好朋友”。
家中的二樓,有一間父親陳嗣慶專為幾個孩子準備的閱覽室。陳嗣慶年輕時飽讀詩書,進入中年依然保持每日學習的好習慣,作為從書籍里嘗到甜頭的人,他自然同意高爾基所說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閱覽室里藏書甚眾,第一次看到,那壯觀宏偉的情景,著實令三毛驚訝。她感到自己仿佛走進一座金山,里面有無數(shù)的寶貝,正沖自己驕傲地散發(fā)出智慧的光芒。從此,三毛便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
閱覽室有一扇大窗,窗戶外面筆挺地立著一棵蒼勁的梧桐。三毛看書看得累了,就會對著那棵梧桐靜靜地發(fā)上一會兒呆。多年以后,當她提及童年總是繞不開一句“寂寞”,或許正是因為那段相互陪伴的光陰,梧桐這種多情的植物,像李煜筆下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樣,讓“憂郁”和“惆悵”都成了她名正言順的代表詞。
在南京的那段歲月,抗戰(zhàn)以勝利徹底宣告結(jié)束,人們奔走相告,整座城市都洋溢著喜悅的心情。小小的孩童也被這股純粹的喜悅所打動,眉宇之間流淌的,是更加肆無忌憚和不需要理由的天真無邪。然而彼時的三毛還不知道,這里將很快成為自己的又一個故鄉(xiāng),并且要很久很久以后,才能再次回到它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