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清王家
王世襄的祖上,原居江西吉水縣清江鄉(xiāng),故人稱“西清王氏”。他的始祖旭窗公,在江西經(jīng)營瓷器業(yè)致富。爾后,王家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公元16世紀)卻從江西遷徙福建。為何要舉家徙居他鄉(xiāng)?可能是為了經(jīng)營發(fā)展上之方便,也可能當時在江西,經(jīng)營瓷業(yè)者居多,恐難求發(fā)展,抑或由其他各種原因所需,今日已難考證。這猶如陳寅恪祖上(義寧陳家)原定居福建,屬客家系譜,到六世祖時,卻突由閩入贛去發(fā)展家族事業(yè)了。
王氏家族自江西遷福建定居后,因口岸海運之便,商業(yè)的發(fā)達,生意一度蒸蒸日上,逐漸發(fā)展成為福州一帶的名門望族。誰知,王家到了六世祖時,因身體健康不佳,在商旅生涯上漸失競爭力,從此,家道中落,祖先的輝煌,僅只留存于過去的時代里了。
家道中落,漸于清貧。在王世襄的高祖慶云公一代,就開始發(fā)憤讀書,以期改變命運,重振家業(yè)。那時,正值晚清嘉慶、道光年間,國家尚稱得上是較富裕的時期,世風不免“以侈靡為榮”,但這樣的世風,并未影響慶云公讀書的勤奮,以及在心志的上進。
十年寒窗,胸懷壯志,王慶云終于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得舉人,十年后又中得進士。從此,王氏家族開始步入青云,直上官宦之路。
慶云公中進士后三年,便入翰林院,后任貴州學政。五十歲時,在政績與學問上,就與曾國藩并駕齊驅(qū),還被朝廷任命為武會試的考官。爾后,在太平軍時期,又曾任兩廣總督,清同治元年(1862)官至工部尚書。然而,就在這被封為尚書之年,慶云公卻因病不幸逝世,朝廷為嘉彰他,謚文勤公。于此,王世襄先祖的名字,也被載入了《清史稿》名人傳之中。
慶云公除了一生仕途坦蕩外,還是位勤奮治學之人。他在翰林院期間,因曾經(jīng)致力于一個省的教育與工業(yè)事業(yè),撰寫了一部《石渠余紀》又名為《熙朝紀政》的重要著作,書以六卷本刊出。其中詳細記載了清代治國與理財?shù)氖驴?,凡包括科舉、薦舉、吏治、軍政、兵額、賦稅、地丁、關稅、鹽法、礦政、屯田等門類,無不錄入書中,并詳細闡述,這著作用現(xiàn)代眼光看,就是當時清廷一部實用的財政簡史。
慶云公生二子,其次子王傳璨,曾任刑部主事。王傳璨生四子,即仁致、仁堪、仁熟、仁東。長子仁致,早殤。王世襄的祖父王仁東,是慶云公的第四孫。

咸豐四年(1854),王仁東出生于福建省閩縣(今福州市鼓樓區(qū))城內(nèi)登龍(燈籠)巷,從小長得很英俊,少年時代,所撰詩文便已日顯才氣。光緒二年丙子(1876),王仁東鄉(xiāng)試中了舉人,初任內(nèi)閣中書,后又歷任南通知州、江蘇候補道、江安督糧道、蘇州糧道兼蘇州關監(jiān)督等職。然而,王仁東在清廷為官時,正值晚清衰敗,內(nèi)憂外患之時,他才雖高,卻已難覓救世報國之道了。
晚清的龔自珍(1792—1840),早認識到清朝末年來自國內(nèi)外的嚴重危機,主張政治改革,抵御外侮,寫了很多好詩,如“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钡珪P下之波瀾,畢竟不抵事,晚清當局也絕不會改弦易轍。王仁東雖晚龔幾輩,但大清帝國的危機更是積重難返、無可救藥了。作為一介書香官宦子弟的他,在那樣動蕩混亂的時代,除了憂心憤世,也只能寄情于詩歌唱酬了。
王仁東晚年流寓上海,寫下不少憂世感慨的詩文詞句,有《完巢賸稿》傳世,此著作系其女于1921年所輯。王仁東所著詩文,由于家學淵源,文字清秀,常有一種散淡的憂郁飄潛于他之字里行間。今天讀他之詩,在某些文字里,我們也時能讀出龔自珍《己亥雜詩》中之余韻,只不過少了點定庵詩中那“靈思奇想”而已。茲選錄詩一首,以見其情操:
凄涼重過故人廬,苦茗澆胸郁不舒。
晝靜名園游客少,天寒老樹著花疏。
別來君竟長眼去,亂后吾猶短發(fā)梳,
舊雨晨星寥落甚,憑闌春色滿庭除。
——《七律·愚園過洪鷺汀故居感賦》
近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同為福建老鄉(xiāng)的鄭孝胥,特為王仁東《完巢賸稿》一書作序云:“晚遭世亂,流寓海上,頗貧困,而刻苦自若。及發(fā)狂疾,余往視之,執(zhí)手悲哭,述先考功當日勖語于昏眩中,露其天性,至死不變,庶幾所謂剛矣。知交中處困日久,漸喪所守,旭莊極憤慨,不忍斥言也。所為詩,雖不多,亦足以自見其性情。視隨波逐流者,不可同年而語哉?!?/p>
我們從鄭孝胥這篇序文中,以及那一首首表露心跡的詩詞中,無不可讀出在晚清世亂之際,王仁東不愿隨波逐流,仍刻苦讀書并甘于貧困,足見他雖身處亂世,卻獨善其身、保持晚節(jié)的性情。當然,也正是這種性情,讓他在時勢之交替中,深感于那個時代所賦予的希望與失望,漸喪和失守,吶喊與彷徨,慎獨和混世;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世事苦悶與無力回天之狀,時交織于他的心靈之中。
王世襄祖父王仁東,1918年因病于上海逝世,終年64歲。祖母劉學熹,河南布政使劉齊銜公之三女,于咸豐二年(1852)生,光緒十二年(1886)逝世,享年三十四歲。葬福州北關外下鳳山。劉氏知書識禮,曉大誼。生子孝綽、孝絜、繼曾、孝縝,生一女荃芬。
而王世襄的伯祖王仁堪(字可莊),以清官著名于世,清光緒三年(1877)丁丑科狀元,后出任鎮(zhèn)江、蘇州知府。曾諫西太后罷繕頤和園,直諫不阿。
王仁堪在朝為官幾十年,恪盡職守,清廉奉公,為民所愛。光緒十七年(1891)三月,王仁堪出任江蘇鎮(zhèn)江知府,到任未及半月,有名的丹陽教案發(fā)生。該縣民眾在天主教堂內(nèi)刨到死嬰70多具,引起公憤。教堂被周圍民眾焚毀。洋人提出種種無理要求,王仁堪親臨現(xiàn)場稽查,驗得嬰兒尸骸70多具,認為該教堂既然兼辦育嬰,不應枉死嬰兒;又不遵照光緒十五年(1889)兩廣總督奏行的章程,遭到群眾反對是咎由自取。于是,呈請兩江總督劉坤一,于結案時不追究民眾焚毀教堂的責任,同時給傳教士以適當撫恤,態(tài)度不卑不亢,甚為得體。
光緒十八年(1892)春,王仁堪在鎮(zhèn)江知府任上,因勞累過度,不久病倒。當?shù)匕l(fā)生蝗災,王仁堪親自督捕于野,病情加重,在病床上仍念滅蝗事;同年秋,丹徒、丹陽又遭大災,王仁堪一面請準截漕濟賑,一面勸導紳商捐助,救活20余萬人。光緒十九年(1893)七月,王仁堪調(diào)任蘇州知府。據(jù)說,這一年,殷如璋為浙江鄉(xiāng)試主考官,為防互通關節(jié),走水路途經(jīng)蘇州。王仁堪任蘇州知府,理應上船問候。恰此時,魯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殷如璋同年進士,他派仆人送去錢票及如何通關節(jié)的信函。不料這個仆人無知,大叫要回條,殷如璋只好叫王仁堪代拆。一下漏了餡,王仁堪命將送信人拿下。殷如璋為表白自己,也拍案大怒。后周福清在杭州,被判“斬監(jiān)候”,在府獄一關八年,待到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亂時才獲釋。
因積勞過度,王仁堪一到蘇州又病倒。但仍抱病每天到讞局(審理案件的機關)清理積案,“未兩月,結七百余起?!薄?sup>(1)同年冬,在一次夜間巡查時,又感受風寒,終于一病不起。
噩耗傳至鎮(zhèn)江,“士民皆欷噓流涕”,并詳列王仁堪政績,呈報督、撫,請求上報朝廷??偠絼⒗ひ?、巡撫奎俊,對王仁堪以實心行實政,視民事如家事,卓然有古循吏風,上聞,清帝詔允宣付史館立傳,以表循良。
當然,身處晚清這般已明顯衰敗的時代,王仁堪雖未能看到日后即將發(fā)生的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百日維新的夭折,也沒有看到一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的煙飛灰滅;但歷史尚是公正,畢竟不會忘記王仁堪這樣為官一身正氣的清廉人物,那歷史之遺跡——福州螺州的王仁堪狀元府,迄今還矗立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