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失落中奮起的印第安人——《愛藥》的后殖民生態(tài)批評解讀

多元視角下的外國文學研究 作者:何江勝,姜禮福 編


失落中奮起的印第安人——《愛藥》的后殖民生態(tài)批評解讀

陳瑾

【內(nèi)容摘要】《愛藥》是印第安裔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成名作。深受作者混合裔家族和印第安部落文化的影響,該小說描繪了一幅關(guān)于齊佩瓦原住民幾代人在北達科他州的生活圖畫,反映了保留地的自然景觀在工業(yè)文明和美國白人文化的入侵下變得滿目瘡痍,詮釋了印第安人的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美國社會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現(xiàn)狀。本文主要從后殖民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解讀《愛藥》,指出齊佩瓦保留地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精神生態(tài)危機;使用霍米巴巴的雜糅理論分析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之間的沖突和融合,探討在失落中奮起的印第安人的行動:即反思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去其糟粕,在繼承中發(fā)展;理性面對白人文化,取其精華,在融合中強大。

【關(guān)鍵詞】《愛藥》;后殖民生態(tài)批評;雜糅理論;失落中奮起

【作者簡介】陳瑾,南京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

Title:American Indian's Rouse in the Lost—An Analysis of Love MedicineFrom the View Points of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ABSTRACT:Love Medicineestablished the reputation for American Indian writer Louise Erdrich.Influenced by the author's mixed family and Indian tribe culture,this novel draws the picture of the Chippewa indigenous people on the North of Dakota,reveals that rural village appearance suffers destruction under the attack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American white culture,describ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American Indian and American white culture.From the point of the theory of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 and mental ecological crisis on Chippewa reservation.And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wo cultures in terms of Homi Bhabha's hybridity's theory.By discussing the action of the rouse in lost of American Indian people,this paper,develop indigenous culture in the reflections on India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cceptance of the excellent part of American white culture.

Keywords:Love Medicine,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hybridity,rouse in the lost

Author:Chen Jin<jeanclovers@gmail.com>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當代美國文壇最重要的印第安裔作家之一,也是美國印第安文學復興的中堅力量。她出生在與加拿大安大略省接壤的美國明尼蘇達州,成長在其西邊的北達科他州,這兩個州是她的主要創(chuàng)作背景。厄德里克的父親是德裔美國人,母親是北美龜山原住民保護區(qū)的齊佩瓦族人,父母皆常年服務(wù)于部落保留地的印第安事務(wù)學校。外祖父曾任部落酋長,擅長帕瓦舞(Powwow dance)和講故事,他不但精通齊佩瓦部落的古語阿爾岡昆語和傳統(tǒng)文化,也了解西方基督教文化,厄德里克也從外祖父身上感受到了印第安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厄德里克在創(chuàng)作之余也堅持學習齊佩瓦語,并制作傳統(tǒng)的印第安藝術(shù)品——串珠和用豪豬刺編織的藝術(shù)品。厄德里克一直認為齊佩瓦印第安的文化遺產(chǎn)是自己的寫作的主要靈感源泉(Erdrich 4)。

《愛藥》講述了處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精神生態(tài)危機中的齊佩瓦保留地上幾個家庭之間的故事。本文以格萊漢姆·哈根和海倫·提芬的著作《后殖民生態(tài)批評——文學、動物和環(huán)境》和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生態(tài)批評為理論依據(jù),從種族主義、發(fā)展主義、反田園書寫和基督教祛神化的視角揭示在工業(yè)文明和白人文化侵入下,原住民處于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中。保留地天然的自然景觀遭到破壞,領(lǐng)導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日益消失,原住民精神信仰動搖,處于無根狀態(tài)。接著本文基于霍米巴巴的混雜理論,解讀原住民在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過程中反思本族文化的不足,吸收白人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使印第安文化保留特色并發(fā)展壯大。

一、原住民生態(tài)危機

歐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陸實施種族與文化滅絕政策,在印第安人種中傳播麻疹與天花等美洲大陸原來沒有的疾病。在《我應(yīng)身處之處——一個作家的地方感》中,厄德里克說,印第安民族與文化所遭受的毀滅比一場核戰(zhàn)爭造成的危害還要大。(Erdrich 2)對比早期歐洲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統(tǒng)治,《愛藥》中的白人對保留地資源的占有和掠奪與對原住民的征服和改造相配合給印第安人帶來的災(zāi)難有過之而無不及。齊佩瓦原住民處于嚴重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精神生態(tài)危機之中。

在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中,婦女是各種事情的決策者,決定事情的發(fā)生。男人和女人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男人必須會做飯,也出去打獵。然而,在《愛藥》中,部落采取白人政府行政管理體制,讓印第安事務(wù)管理局管理保留地,管理局領(lǐng)導都已經(jīng)接受白人文化洗腦,正如露露·拉馬丁所說,“用印第安人對付印第安人,政府就是這樣讓他們花錢在窩里斗”。(Erdrich 284)在印第安事務(wù)管理局工作的印第安人命令同胞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修建一家工廠。法律不平等也是齊佩瓦原住民面臨的政治生態(tài)危機。因為一個牛仔罵印第安人“黑鬼”,蓋瑞打他,結(jié)果被送上法庭。但是,在法庭上,白人證人和印第安證人卻不能享受平等的待遇。法官相信白人證人,因為“他們有名字、地址、社保號和工作電話”,而不信任印第安證人,因為他們除了印第安部落卡片以外,沒有任何身份證明。判決結(jié)果對初犯偏重了一些,不過對印第安人來說,還不算重。有人還說蓋瑞算幸運的。(Erdrich 204)這很明顯,印第安人要受到重罰,所謂的公正的司法體系對印第安人并不公平。這種司法系統(tǒng)是美國白人權(quán)威給印第安人制造的另一副枷鎖,是種族歧視實實在在的體現(xiàn),印第安人從來沒有跟白人享有同等的權(quán)利。所以對蓋瑞這個印第安人來說,要想在現(xiàn)代社會繼承祖先樂觀的天性并不容易,他只能相信正義而不是法律。

原住民的生存環(huán)境惡劣,生活貧困,經(jīng)濟落后。在第一章中,厄德里克描述了破敗荒涼的保留地景觀。例如,“初夏時節(jié),公路兩邊的景色很美,天空晴朗。平坦的耕地四周圍著銀色防風林就在耕地的最邊上。其他的都是單調(diào)的棕褐色——干涸的溝渠,毫無生氣的莊稼,還有農(nóng)場和城鎮(zhèn)的建筑?!保‥rdrich 11)“美”在這兒是一個多么具有諷刺意味的詞,毫無生氣的村落、灰白單調(diào)的景色與讀者印象中保留地山清水秀的地貌景觀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艾伯丁回家的路上,“公路慢慢變窄,七拐八彎之后汽車駛上了滿是車轍、坑坑洼洼的砂礫路”(Erdrich 11)。這張圖片顯示了大城市與鄉(xiāng)村生活環(huán)境的對比,保留地鄉(xiāng)村環(huán)境本應(yīng)是樹林蔥郁、溪水潺潺、天空湛藍,而由于美國政府過度開采資源,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小路上塵土飛揚。除了破敗的生活環(huán)境外,齊佩瓦的生活也很貧困:瓊的滿是洞洞的罩衣,艾伯丁外出求學僅有幾件衣服的包裹,愛美的露露的廉價的衣服,瑪麗的用破舊的衣服織成的還有補丁的毛毯都是原住民貧苦生活的真實寫照。美國白人政府打著發(fā)展的旗號對保留地社會和環(huán)境進行破壞,給保留地許下空頭支票,從保留地源源不斷地輸出資源和財富。這是一種跟保留地不對等的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不僅不能振興當?shù)亟?jīng)濟,而且造成資源枯竭,財富流失,生態(tài)失衡,經(jīng)濟發(fā)展更是舉步維艱。

白人政府對保留地的土地占有和文化改造導致了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流失,衍生了嚴重的文化生態(tài)危機。厄德里克筆下的自然并不美麗、令人愉悅,她的自然是失落的,銘刻著一片失去了過去的土地的歷史與感傷。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基礎(chǔ),也是一種文化發(fā)祥、發(fā)展和傳承的必要條件。然而,在《愛藥》里,由于美國白人政府在保留地實行土地分配政策,以低廉的價格征收印第安人的土地。為了把原住民改造為“先進的,有文化的”農(nóng)民,他們許下空頭支票,卻遲遲不兌現(xiàn)。法儂用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描述了這一情況,他把殖民者比喻成鐵匠,被殖民者是一塊生鐵,鐵匠把鐵塊燒熱的目的就是立即把鐵塊塑造成自己想要的形狀。(Fanon 9)在《愛藥》里,幾乎沒有出現(xiàn)印第安傳統(tǒng)帕瓦舞的場面。齊佩瓦巫術(shù)愛藥失靈。更慘烈的是故事中死亡的情節(jié)都是溺水而死,在齊佩瓦傳統(tǒng)文化里,溺水而死是悲慘的,死者靈魂將會永遠赤腳行走,無依無靠。(Stookey 41)失去土地的印第安人不僅逐漸失去傳統(tǒng)文化,而且死無葬身之地。另外白人還從教育方面對美國印第安人進行同化。他們強迫原住民把孩子送進學校,完全接受西式教育,識記有關(guān)基督教知識。伊萊和尼克特是兄弟倆,卻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暗?,這么多年過去了,外叔公伊萊頭腦還是那么敏銳,而外公的思維離開了我們,他變得謹慎而且瘋狂,很難說清這究竟是為了什么?!保‥rdrich 19)這是兩種不同文化影響的結(jié)果。很多印第安人都不愿意接受白人教育,露露多次從政府學校逃離并失去了印第安語的傳承機會。在白人文化的影響下,年輕的一代都已不會彎弓射箭,連許多齊佩瓦語的詞匯都不會說了。用白人政府的話說,在保留地推行西式文化是為了加快印第安人的文明化進程,但是實質(zhì)上,這只是一種本著白人種族優(yōu)勢的心態(tài),向保留地傾銷白人文化,已達到同化的目的,深刻體現(xiàn)了種族環(huán)境之間的不公正。

白人政府對齊佩瓦土地的占有不僅是對其進行物質(zhì)掠奪,更是精神褻瀆。首先,原住民的動物圖騰崇拜萎靡。在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里,人與動物和土地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動物具有神奇的能力,能給人以精神能量。在西方文明里,動物、動物性被建構(gòu)為彰顯人性光輝的他者。在《愛藥》里,齊佩瓦原有的動物圖騰崇拜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只有逃避生活在小島上的摩西·皮拉杰的貓還有一絲聲音,齊佩瓦保留地上的其他動物都失聲了,變成了他們坐騎的名字。無聲是對美國白人奉行的“物種主義”的控訴,美國主流社會認為動物和人類是不平等的,動物是沒有感情的物種,征服動物和動物性甚至獸性被當成文明的標志。在西方思想的入侵和工業(yè)文明帶給人們便利的生活的同時,原住民的動物圖騰崇拜日益受到了侵蝕,最終失去了他們神圣的威懾力??梢姡兹藢υ∶竦恼鞣c壓迫與白人對非人類物種的清除與毀滅相互配合,以便掠奪保留地資源,統(tǒng)治原住民。其次,在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里,萬物有靈,人們在狩獵、砍伐時都要舉行儀式祈求神靈的息怒。但是基督教反對偶像崇拜,摧毀萬物有靈論?;浇痰撵钌裥宰匀挥^奠定了科學技術(shù)統(tǒng)治自然的思想基礎(chǔ)。(Gottheb 191)基督教文化在保留地盛行開來,與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碰撞,使很多原住民產(chǎn)生了精神信仰危機,部落傳統(tǒng)儀式在故事中缺失,修道院卻在保留地占據(jù)重要的位置。最后,由于白人在保留地上建立起新的行政系統(tǒng),傳統(tǒng)的氏族制度逐漸瓦解,再加上土地的喪失,產(chǎn)生了原住民的身份定位危機。面對身份危機,作為喀什帕家族的最后幾個酋長之一的尼克特·喀什帕去白人社會中尋求新的身份,但他發(fā)現(xiàn),白人只對印第安人的死感興趣,因此無法定位自己的身份。在這一部分,種族歧視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白人認為自己是最優(yōu)秀的種族,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關(guān)心其他人的身份、才能和前途。因此,失去圖騰崇拜、精神信仰和身份的印第安人的精神狀況很不樂觀,酗酒是保留地上失意的印第安人治療他們內(nèi)心痛苦的一個途徑,但是把他們推向了更痛苦的深淵。高迪·喀什帕就是酗酒的受害者,他整天無所事事,爛醉如泥。瓊被陌生男子邀請喝酒錯失了回家的汽車并最終造成了自己的死亡。自殺是另外一個逃避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方法。亨利從越南戰(zhàn)爭歸來,精神經(jīng)常處于緊張、恍惚狀態(tài),最終情緒失控跳進河里自殺了。

工業(yè)文明、白人文化和基督教思想的侵入給原住民帶來了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精神生態(tài)危機,政治制度變化,法律不平等;生存環(huán)境惡化,生活貧困;傳統(tǒng)文化失落,齊佩瓦語言幾乎失傳;動物圖騰崇拜萎靡,精神信仰迷茫,身份定位動搖。但是,在這片失落的土地,更多的印第安人勇敢的選擇奮起,反思自己不足,吸收先進外來文化,傳承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

二、失落中奮起的印第安人

作為在雙重文化影響的印第安裔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作品既保留了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元素,如生產(chǎn)印第安傳統(tǒng)工藝品的工廠,又融合了當代白人社會文化內(nèi)容,如汽車等,所以,《愛藥》和霍米巴巴的雜糅性理論在本質(zhì)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厄德里克用英語書寫部落文化,這本身就是在兩種文化的融合中發(fā)展壯大部落文化的一種方式。厄德里克本人也說,“面對巨大的損失,他們(印第安裔作家)必須述說當代幸存者的故事,同時保護欲贊美在災(zāi)難之后存留的文化的核心”(Erdrich 8),她試圖在她的小說中給齊佩瓦人和白人提供一個中間地帶去融合兩種文化,正如霍米巴巴所說,“在兩種國家性、民族利益和價值觀不同的文化融合中,必須有一個空隙讓他們對抗、交流而后融合”(Bhabha 2)。就是在這個中間地帶上,遭受嚴重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印第安人勇敢審視自己文化的不足,接納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抵抗不合理部分,發(fā)展壯大本族文化。

面對政府不合理的征用保留地土地的政治生態(tài)危機時,露露是土地的守護者,勇敢抵抗印第安政府的強制搬遷命令。她認為人類發(fā)明的測量方法只不過是切割大自然的手段罷了,如果要測量的話,哪怕是摩天大樓的頂上,都是印第安人的土地。(Erdrich 282)她也從來不讓人口普查人員進他家的門。后來,當她家的房子被燒毀的時候,他和兒子們便在原居住地上搭建簡易房,直到政府給她滿意的賠償。蓋瑞的一次又一次越獄是對美國不平等法律的諷刺,“沒有人能關(guān)得住娜納普什家的人”,蓋瑞·娜納普什是摩西·皮拉杰的孩子,繼承著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萊曼·拉馬丁是利用美國法律發(fā)展事業(yè)的齊佩瓦人,他期待印第安博彩規(guī)范法案通過后,利用聯(lián)邦法律這個他們手中唯一的籌碼開設(shè)一家齊佩瓦賭場。他還將開設(shè)自己的培訓部教齊佩瓦人怎么樣恰當?shù)?、彬彬有禮地從那些退休白人手里把錢賺回來。那些白人曾耕種過印第安人的獵場,奪走印第安人的飯碗。白人政府頒布這個法律的目的是甩掉印第安人這一沉重的包袱:讓印第安人在保留地上開設(shè)賭場,以刺激印第安人發(fā)展經(jīng)濟。(Erdrich 327)但是,萊曼卻用這條法律賺白人的錢,在兩種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中找到了發(fā)展原住民事業(yè)的結(jié)合點,印證了霍米巴巴的雜糅理論,“雜糅是一個殖民地話語的一種問題化,它逆轉(zhuǎn)了殖民者的否認,被否認的知識進入主宰性的話語并樹立了其權(quán)威的基礎(chǔ)”。萊曼的事業(yè)規(guī)劃成功地逆轉(zhuǎn)了白人法律對印第安文化的否認,并進行了反擊。

在經(jīng)濟上,印第安人并不排斥白人文化中先進的交通工具和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在《愛藥》中,汽車是跨越兩種文化的交通工具?,F(xiàn)在的印第安人已經(jīng)不再使用馬車了,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他們都傾向于使用汽車,這是白人向印第安人傳輸來的便利工具。艾伯丁和金·喀什帕開車從城市歸來,利普夏開車把父親送出保留地,萊曼和亨利兄弟倆開車在各州之間穿梭游玩。盡管車價不菲,但印第安人還是買了汽車,因為有了汽車,就可以很便利地在白人社會和保留之間流動,也使兩種文化聯(lián)系便捷,這也是印第安人對白人文化所持有的包容和接納的表現(xiàn)。此外,這種聯(lián)系不是靜止而是變化的,由于人們開車往返于保留地和非印第安社會,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文化的融合。汽車是美國主流社會的象征,厄德里克也看到了汽車的重要性,有一章便命名為“紅色敞篷車”,在汽車的幫助下,保留地和白人社會必須聯(lián)系,兩種生活方式必須聯(lián)系,這也是印第安人接受現(xiàn)代化的一種標志。萊曼用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發(fā)展保留地經(jīng)濟,在“戰(zhàn)斧工廠”一章中,萊曼用機器生產(chǎn)印第安傳統(tǒng)工藝品,并采用郵寄銷售的辦法出售商品。雖然工廠最后失敗了,但這也是印第安人接受現(xiàn)代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的一種嘗試,也把齊佩瓦傳統(tǒng)工藝品推向了主流社會,讓印第安文化走了出去。

雖然白人文化統(tǒng)治的入侵給保留地帶來文化生態(tài)危機,但是,在保留地上,還是有齊佩瓦傳統(tǒng)文化的星星之火。如瑪麗依然有神奇的預(yù)知能力,利普夏的觸摸能力也失而復得。有強烈的身份使命感的艾伯丁在白人社會學校中學習護理、醫(yī)學知識,她從白人文化中汲取醫(yī)學知識來為保留地上的印第安人服務(wù)。這是年輕人踏出的重要的一步,因為,傳統(tǒng)的齊佩瓦人相信自己能治愈疾病,從白人社會學習醫(yī)療知識需要巨大的勇氣首先打破齊佩瓦人迷信的治療觀點。以艾伯丁為代表的受過西式教育的印第安人為印第安社會和白人社會的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他們在這種兩種文化的碰撞交流變得強大起來。這也是印第安文化的另一種方式的勝利。這些受過西式教育的印第安人的行為可以更好地說明一個道理,按照“模仿”的定義,兩種矛盾文化的相遇造成了一個復雜的“混雜”精神狀況。一方面,被殖民者希望通過他們的改變更接近殖民文化。另一方面,不管他們怎樣改變,都不能改變他們的弱勢地位。在模仿和改變中,他們既不是白人,也不再像他們自己。在這種情況下,被殖民者重構(gòu)他們的文化?;氐竭^去已經(jīng)不可能了,只能讓兩種文化融合。在《愛藥》中,艾伯丁是勇敢接受白人文化,豐富和發(fā)展白人文化的代表?!皩μ幵诤笾趁裆鐣娜藗儊碚f,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同樣服務(wù)于他們的日常生活”。(Ashcroft 4)在瑪麗和露露的老年時代,她們開始堅持說齊佩瓦語,希望能把齊佩瓦傳語承下去,希望這些齊佩瓦傳統(tǒng)文化的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勢。

基督教文化入侵和白人的種族歧視給齊佩瓦人帶來了精神生態(tài)危機,但齊佩瓦人恰當?shù)靥幚砀鞣N關(guān)系,重構(gòu)積極向上的精神信仰。在齊佩瓦保留地上,他們既有《舊約》的上帝,又有齊佩瓦的神靈。但是,當天主教徒蜂擁而至的時候,齊佩瓦人就不知道如何恰當?shù)仄砬笊耢`了。(Erdrich 238)尼克特·喀什帕得老年癡呆后在做彌撒的時候大喊,因為他知道小聲了上帝根本聽不到。聯(lián)想到白人到達前后保留地的變化,于是利普夏悟出“依賴一個耳聾的神靈有什么意義”,所以他選擇依靠自己的能力處理外公外婆之間的事情?,旣惐緛硪彩窍胱鲂夼?,但是,在圣心修道院里,修女利奧波德為了驅(qū)趕她身體里的惡魔給瑪麗以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巨大傷害。最后,她再也無法忍受這個修女,大罵“耶穌賤人”。最后,受過重重傷害后,這樣一個從保留地上來的女孩被膜拜為圣女并接受所有修女的跪拜。但是,她卻選擇離開了修道院,因為她覺得從天主教得到真正的信仰。后來,她跟部落首領(lǐng)結(jié)了婚,收養(yǎng)了很多保留地上的孤兒,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勤勞教育孩子,輔助丈夫,恰當?shù)靥幚砼c情敵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一個堅強、勇敢、睿智和博愛的女性形象。利普夏的尋根之旅也是故事的另一條線索。從一開始不承認自己的母親到后來主動尋找自己的父親母親,他變得成熟而堅強。他幫助父親成功逃脫警察的追捕,并把母親的靈魂帶回保留地,解決了身份定位危機。瑪麗和利普夏都沒有在白人文化的沖擊中迷失自己,而是勇敢面對困難,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身份定位。

綜上所述,基于后殖民生態(tài)批評理論,本文從種族主義、發(fā)展主義、反田園書寫和基督教祛神化的角度解讀了齊佩瓦人處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精神生態(tài)危機中。接著運用霍米巴巴的混雜理論,闡述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和白人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剖析了在失落文化奮起的印第安人的具體途徑,即反思中傳承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在與白人文化融合中變得強大。

引用文獻

Ashcroft,Bill,Gareth Griffith,and Helen Tiffin,eds.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1995.

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Bruchac,Joseph.“Whatever Is Really Yours:An Interview with Louise Erdrich.”Survival This Way:Interviews with American Poets.Ed.Joseph Bruchac.Tucson:U of Arizon P,1987:73—86.

Cook-Lynn,Elizabeth.Colonialism and Postcolonialism in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Erdrich,Louise.“Where I Ought to Be:A Writer's Sense of Place.”Ed.Hertha D.SweetWong.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Fanon,F(xiàn)rantz.Black Skin,White Masks.Trans.Charles Lam Markmann.New York:Grove Press.1967.

Heise,Ursula K.“Ecocriticism and the Transnational Turn in American Studies.”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20,2008.

Huggan,Graham,Helen Tiffin,eds.Postcolonial Ecoriticism:Literature,Animals,Environment.New York&London:Routledge,2010.

Stookey,Lorena.Laura.Louise Erdrich,A critical Companion. 1999.

路易絲·厄德里克.愛藥.張廷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唐曉忠.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生態(tài)批評解析.當代外國文學,2012(3):25—31.

朱峰.發(fā)展、動物、環(huán)境:評《后殖民生態(tài)批評》.外國文學,2012(5):129—35.

朱新福,張慧榮.后殖民生態(tài)批評述略.當代外國文學,2011(4):24—30.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