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石
好久沒上天柱山,怪想念的。想那一座座神情畢肖的峰巒,想那流雪濺玉的飛瀑,想那綠葉蔥蘢的魚鱗松,還有那迂回曲折的神秘谷……
記得第一次踏進那一座神奇的大山,觸目都是一株株、一具具形象獨特的奇松怪石,讓人恍惚進入一座動植物的公園里,為那活潑的生命驚奇不已。神秘谷里,谷重水復(fù),柳暗花明,嬉游其間,仿佛穿越茫茫幾個世紀,做了一次人類猿的蛻變……渡仙橋上,冷風(fēng)襲人,天柱石峰,時而云遮霧掩,渾而不見;時而陽光鍍霧,偶露崢嶸。我靜心斂氣地看,面前煙云彌合,天柱峰縹緲如一株罩在霧靄里的春筍,含秀滴翠;真切如鮮麗清純的女子,一顰一笑,都讓人神魂顛倒……近在咫尺,癡癡凝望,想沐浴在峰前的仙女瑤池里,靜靜地洗濯塵埃,裸露靈魂……最難忘那一年的秋末,那天,陽光繡霧,天柱峰腰浮起偌大光環(huán),踮腳望去,那光環(huán)朦朧如鏡,紫氣照人,冉冉飄蕩在茫茫的山壑,天柱峰昭然若揭,如一塊天然的奠基石,似乎經(jīng)過這“剪彩”的儀式,深深鑄在土地之上!凝眸再望天柱峰,陽光如箭,鉆崖穿石,枝枝橫折,那殷殷鮮血竟濺透了這一千七百八十米高的偌大峰柱……
然而,天柱山最讓我興趣盎然的卻是那些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的石頭。飛來石、鸚鵡石、象鼻石、豬頭石、蜒蚰石……一塊石頭就有一個神奇優(yōu)美的傳說,一塊石頭就是一種剛毅完美的生命的昭示。它們寂寞橫陳荒野,廣采天地之靈氣,飽吸日月之精華,入定坐禪一般,潛下身修身養(yǎng)性……或許,這真誠真的感動了冥冥上蒼,一塊頑石就那樣頗具精神了。大自然是怎樣的刀砧斧削,天造地設(shè)??!……令人憂傷的蜒蚰石,小時候就曾聽說過它不幸的故事。大人們說,天柱山是遠古時期茫茫西海衍生而成的,如果蜒蚰石頭上的那對石角長齊了,這里就會還原成西海。于是,年復(fù)一年,當蜒蚰石的雙角悄悄長對稱了,憐憫蒼生的雷公就興風(fēng)作雷,斬斷了石角……所以,千百年來,那只蜒蚰只乖乖地趴在鐵青色的石壁上。兩只角一高一低,如訴如泣,似乎在向人們展示著它那無法掙脫羈絆的痛苦!——傳說,或許只是傳說,但蜒蚰石有了這傳說,就有了幾分情趣。有了這情趣,游人也就徒增了無限的惆悵和留戀。虛虛實實糅合在一起,也就別具意味,別有精神了……
常聽人念叨天柱山是“第二黃山”。我沒去過黃山,自然也沒有領(lǐng)略過黃山景色的秀麗,但我想,即便如李白吟詠的那種“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氣”,那風(fēng)味也會是迥異的。我曾在許多畫冊里一睹過黃山飛來石的偉岸,就總覺得它不如天柱山飛來石的形象和神奇。天下名山抑或都有讓人寄情的石頭?那年,我曾流連在禹山的望夫石上,孩子氣地在那里留影,那手抱稚子,含情脈脈,遠眺夫郎歸的望夫石,千百年來就牽動著人們滿腸愁緒,或旅人的幾多遐想!我就詫異于涂娘對大禹的一片堅貞,怎的就望成了一片河站成了一片岸!淮河岸邊,還有一尊大禹治水的雕像,盡管人工斧鑿,但栩栩如生??晌乙哺杏X不如自然長成的望夫石,更讓人驚嘆自然的博大與精深。而天柱山呢,觸目所見的,都是這樣一尊尊奇異且形象的自然雕塑,一具具似是天地精氣孵化出來的靈物,巍然屹立而自得其樂,讓人喟嘆著形象的逼真,神往于自然的造化,驚羨著生命的原始張力,看出自然和人生的別樣結(jié)構(gòu)!……天柱山,正是因這無數(shù)有生命的石頭才盈滿靈韻,生機盎然吧!
1989年7月13日,安徽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