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思如縷化夢游
“想起在桐城相聚的那段日子,好想時光倒流,再回到頭。記得你最溫柔賢德而文靜,我和你也最投契,如果時間能夠凝定,不要流逝,多好!”……
臺灣著名女作家張漱菡女士充滿深情地回憶著。程仁卿、馬華正夫婦展讀著這一紙海外飛鴻,已是情思綿綿。仁卿先生原是安徽教育學院的副教授,祖籍桐城的張漱菡女士中學時代曾跟他讀過書。而張漱菡與表姐馬華正卻是一塊“滾”大的?!案╊^驚迂虎,側耳喜鳴弦。”少年時同游龍眠山,張漱菡詠《瀑布》的詩句,多少年來更是這對夫妻耳鬢廝磨的美談。
張漱菡女士系清朝宰相張英的嫡后——清末桐城文派的殿軍、海內(nèi)名宿馬其昶先生外甥女。她的舅公姚仲實先生曾是安徽大學教授、我國著名的經(jīng)學大家。家庭文化氣氛的熏陶,“桐城派”文學土壤的滋潤,使張漱菡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才女式”文學教育。她在上海南洋高商肄業(yè)之后,便隨哥哥去了臺灣。一九五二年的一次病中,她在醫(yī)院里受到一個真實故事的感動,便萌發(fā)了寫長篇小說的愿望。這就是她發(fā)表在《暢流》雜志并在文壇走紅的那部長篇處女作——《意難忘》。接著。她先后寫下了《江山萬里行》《飛夢天涯》《碧云秋夢》等三十多部小說。其中,《意難忘》先后在三家出版社出版,并再版了十二次,又在皇冠出版社再版七次,并被拍成了電視連續(xù)劇,轟動一時。她的作品熔中西文學傳統(tǒng)于一爐,塑造的都是一批生動美好的人物形象。她自己偏愛的長篇小說《翡翠田園》,真實地描寫了日軍侵略時期,貧苦農(nóng)民在倭寇奴役下艱難度日的悲慘狀況。為了這部小說的真實性,她還曾親自到農(nóng)村去體驗生活。這部歷史畫卷式的小說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受到了臺灣《中華雜志》發(fā)行人胡秋原先生的贊賞。為此,胡先生還特地請她寫過傳記。
張漱菡女士對家鄉(xiāng)的愛十分熾烈。這種情愫在她那“可追易安”(臺灣著名詩詞家高越天語)的詩詞中有著充分的流露。無論是綠了芭蕉的春日,還是碧空云漠的秋天;無論是整日凝眸的白晝,還是影上花墻的月夜,她“每懷故舊總情牽”,思念故人:“情脈脈,思依依,欲卜歸期未有期,妲娥應解憐孤客,莫向天涯照別離”;從而感到“往事總神傷,最怕思量,縱教有夢也荒唐,可奈浮槎難渡海,徒斷人腸”。她忘不了最能牽愁的江南垂柳;總是惦記著“真好吃”的安慶胡玉美蝦子豆腐和蠶豆辣醬……在臺灣,她每當從電視上看到大陸的酷暑、水災、颶風,她便擔心著南京、漢口的市民,安慶一帶的鄉(xiāng)親以及杭州西湖的那一株古樹,她說:“現(xiàn)在很多人都返鄉(xiāng)探親,我當然也想回去看看,但我由于傷腿,至今仍不能行動如常,不敢出門,奈何!奈何!”渴望回鄉(xiāng)之情竟是那樣幽深和迫切。
談及與張漱菡女士的友情,程仁卿先生總是興奮異常,他遺憾地告訴我:“有次,我特地跑到安慶買了胡玉美的罐頭,可寄給她時已有幾個月,不能吃了!”海峽深深,天各一方。如今,這對夫婦只是和張漱菡遙遙吟詩唱和,飛鴻不斷。倆人衷心地祈禱著,祝愿張漱菡女士的身體早日康復,并希望她能及早返鄉(xiāng)探親,把作品帶回大陸,以加深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讓多少年縈繞于懷的鄉(xiāng)愁,在真切的故土上消融。
1988年12月15日,安徽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