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時代和家世
(一)
在中國歷史上,以成吉思汗稱號而馳名的蒙古族杰出人物帖木真(又譯鐵木真),誕生于1162年。
那時的中國分布著幾個民族分別建立的國家政權(quán)。宋王朝從1127年起,迫于女真貴族的侵擾,南遷到長江流域,統(tǒng)治著半壁江山。在東北和華北平原上,女真貴族建立了金朝。處在今陜西西部、甘肅、青海和寧夏地區(qū)的是黨項貴族統(tǒng)治的西夏。今新疆東部的畏兀兒人屬于西遼統(tǒng)轄。西遼是遼朝皇室耶律大石在1131年建立的政權(quán)。它的統(tǒng)治區(qū)遠達中亞,建都在今楚河西岸的八剌沙袞。
作為游牧部落的蒙古,最初的牧地是在呼倫貝爾草原。大約是在九世紀后半葉到十世紀初,即從畏兀兒人的回紇汗國衰落西遷,到契丹人興起前后這段時間里,隨著氏族部落的繁衍,一些蒙古部眾才逐漸向西,走進原屬回紇汗國的廣闊草場,沿著克魯倫河西行來到克魯倫、斡難和土拉河三河源頭,不兒罕山(今蒙古國肯特山)地面。帖木真所屬的孛兒只斤乞顏部的祖先,就是西遷到這里的一支。
在帖木真誕生以前,蒙古人便往來游牧在東起呼倫湖額爾古納河源,西至土拉河源這個狹長區(qū)域。
蒙古緊接的西鄰,游牧在土拉河和鄂爾渾河流域的是強盛的克烈部。他們已形成了至少是六個部落的聯(lián)盟??肆也吭偻鳎钡桨柼┥降膹V大地面是乃蠻部的牧地。乃蠻已經(jīng)建立起水平較高的部落聯(lián)盟,開始使用畏兀兒文字,并任用畏兀兒族的官員來為他們服務。從鄂爾渾河到色楞格河流域,住有強大的蔑兒乞人,他們是四個部落組成的聯(lián)合體。所有這些強大部落雖然后來都被統(tǒng)一于蒙古,成為蒙古民族的組成部分,但在帖木真興起前后,卻還是各自獨立的部落,并且經(jīng)常成為蒙古的威脅。
在東面,呼倫湖畔的近鄰,是強大的塔塔兒。唐朝統(tǒng)治時期,他們開始興起。遼代已發(fā)展成為一支強悍的力量,時常在遼朝邊界侵擾。到了金朝統(tǒng)治初年,他們就已是名震草原的最強而有力的部落聯(lián)盟了。這個聯(lián)盟包括有六個部落,占據(jù)大部分呼倫貝爾草原,向北沿著額爾古納河延伸,向南的發(fā)展則直接和金朝接壤。塔塔兒力量的強大和聲名的顯赫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至蒙古草原上的一些游牧部落也往往自稱為或者被人看作是塔塔兒(韃靼)的一支。
蒙古處在強大鄰人的包圍中。這些鄰人部落的發(fā)展水平和實際力量都已超過了蒙古。
蒙古社會在這樣一個歷史環(huán)境里前進著。在十二世紀上半葉,已出現(xiàn)了奴隸,主要是使用在家內(nèi)勞役生產(chǎn)和手工業(yè)上。蒙古氏族部落日益繁衍,他們牢固地記憶著久遠的血緣聯(lián)系和共同的祖先,但各部落依然是各自放牧、各自生產(chǎn),只是由于臨時的需要而有短暫的聯(lián)合。時聚時散,始終沒有組成鞏固的聯(lián)盟。各部落由某一家庭中推選部落長的習慣,顯示著世襲制的萌芽,也從這里培育出了眾多的特權(quán)顯貴。他們具有特殊的權(quán)勢和聲威,一般也都是奴隸的占有者。奴隸制的發(fā)展,要求從對外掠奪來補充和擴大奴隸的來源。既然分散著的蒙古各部都還沒有能力去征服周鄰的部落,斗爭便首先在蒙古內(nèi)部展開了。
貴族們彼此爭權(quán)力、財物和奴隸,進行著頻繁的搏斗。殺伐和搶掠擾動了整個蒙古。
星空旋轉(zhuǎn)著,
眾部落都反了;
不得安臥,
你爭我奪,搶劫財貨。
草地翻轉(zhuǎn)了,
所有的部落都反了:
不得下榻,
你攻我打。
沒有思念的時候,
只有彼此沖撞;
沒有藏躲的地方,
盡是相互攻伐;
沒有彼此的愛慕,
盡是相互廝殺。
《元朝秘史》里所保存的這些樸素的詩句,正是帖木真誕生前后蒙古社會的真實寫照。
然而這并不是偶然的。這是舊制度就要滅亡的征兆,是新制度出生前的陣痛。
這樣的局面當然不會維持長久。局限于既有的財富彼此爭奪,并不能滿足貴族們的貪欲,當然更不可能促進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他們需要聯(lián)合起來,組成為統(tǒng)一的強大力量來展開對外的征伐。他們也需要進而建立起一個統(tǒng)一領導的國家機關來保護貴族階級的利益和確立社會秩序。這是歷史發(fā)展的不可阻擋的要求。歷史的發(fā)展也終于鑄造出帖木真這個杰出人物,領導蒙古各部落實現(xiàn)了這個要求。
(二)
帖木真誕生在世為部落長的顯貴家庭。
據(jù)《元朝秘史》的記錄,他的遠祖孛端察兒在統(tǒng)格黎小河邊,擄掠了在這里放牧的百姓和牲口,從而成為富有的統(tǒng)治者。孛端察兒的子孫繁衍成眾多的氏族部落。他們的父子兄弟是統(tǒng)治著這些氏族、部落的貴族。
帖木真的曾祖是著名的合不勒汗。他自己所統(tǒng)轄的乞顏部和他的近親部落泰赤烏部,暫時地聯(lián)合在一起,兩部相互交替地選充首領。合不勒汗死后,泰赤烏部長俺巴孩繼承汗位。他誤中了塔塔兒部的誘騙,被捕送到金朝。據(jù)說金朝皇帝把他釘在木驢上處死。
帖木真的叔祖、合不勒汗的兒子忽圖剌,在斡難河邊的大會上,被推選為兩部的共同首領—汗。他領導部眾誓師,向金朝和塔塔兒去報復殺害俺巴孩的仇恨。
從1135年到1147年這十多年間,忽圖剌不斷地在興安嶺以西的金朝邊界,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侵擾。蒙古的突然襲擊曾經(jīng)震動了金朝,甚至使南方的宋人也得到“彼方困于蒙?!钡膱蟮?。金朝并不敢輕視這個意外的敵人,先后派出完顏宗弼(兀術(shù))等第一流的將軍去阻擋蒙古的南侵。?蒙古兵每次都只是在擄掠了一些村寨,擄得財物后便退轉(zhuǎn)了回去,算是作了一些報復。
忽圖剌所率領的有限的部眾當然也消滅不了強大的塔塔兒人。但是他卻不屈不撓地和塔塔兒先后進行了十三次搏斗。
忽圖剌以他英勇的業(yè)績,在蒙古部眾中獲得極高的聲威。人們傳說著對他的贊頌:
他的洪亮聲音,
好像空谷的雷鳴;
強勁的雙手,
好像厚重的熊爪;
把人來折成兩截,
好像折箭一般。
在那時的社會里,強有力的人是受到敬重的。勇于為氏族部落復仇,也是被人歌頌的英雄行為。帖木真沒有見到過他的這位叔祖,但自幼便從他母親那里聽到忽圖剌的故事,成為他欣羨向往的一位理想中的英雄。
帖木真的父親也速該也是一個英雄人物。他繼承了部落長的職位,繼續(xù)和塔塔兒搏斗。在1162年的一次戰(zhàn)斗中,他擊敗了塔塔兒,并且活捉來兩名俘虜。當他把俘虜帶回斡難河邊自己的營帳時,湊巧他的第一個兒子正在這時誕生。為著永遠紀念這次對塔塔兒的戰(zhàn)功,也速該就把一個塔塔兒俘虜?shù)拿帧菊?,做了他長子的命名。
可是,也速該并沒有拼著全力去對付東方的敵人塔塔兒,像以前的汗那樣。他開始注意到去聯(lián)絡西方的鄰人克烈部。克烈部這時正在展開貴族們爭奪汗位的斗爭。脫斡鄰趕走了叔父古兒汗,又殺掉兩個兄弟而奪得了汗位。但是,古兒汗并沒有甘休。他依靠西鄰乃蠻部的支持重又擊敗脫斡鄰,奪取了克烈部眾。當脫斡鄰被迫逃到蒙古乞顏部時,也速該便派出部兵援助他戰(zhàn)勝古兒汗,恢復了部落聯(lián)盟長的權(quán)位。
克烈部也是和塔塔兒相敵對的部落。脫斡鄰的祖父,曾經(jīng)和俺巴孩一樣地被塔塔兒部謀害而死。也速該不惜給克烈部的大力援助,顯然是包含著一個更遠大的理想。
亂事過后,脫斡鄰和也速該在土拉河黑林克烈部長的駐所結(jié)拜為“安答”(異姓兄弟)。在氏族部落制的社會里,這是一個重大的事件。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們結(jié)為安答,就幾乎等于同氏族的兄弟。而當他們又都是部落長時,這又等于是訂立了相互支援的盟約。脫斡鄰對也速該說道:“你的恩賜,子孫世代都要報答?!?sup>這樣,也速該的英名,不僅在蒙古各部落,而且也在東方的塔塔兒部、西方的克烈部以至乃蠻部傳播了開來。
也速該的這一切對帖木真有著深遠的影響。對帖木真影響重大的另一個人物,是他的母親訶額侖。
訶額侖是蒙古的翁吉剌部的別部斡勒忽納兀惕部人。翁吉剌部與乞顏部出自不同的祖先,按照當時的習慣,是可以互通婚姻的。翁吉剌部游牧在貝爾湖附近,與塔塔兒部相鄰。訶額侖原來曾被一個蔑兒乞部人娶了去(也許是搶了去)。當他們返回蔑兒乞部時,路經(jīng)斡難河邊,正好遇上也速該在那里射獵。也速該和他的兄弟們從那個蔑兒乞人手里把訶額侖搶了過來,做了自己的妻子。憑借強力,搶掠妻女,在那時的蒙古草原上是人們司空見慣的。訶額侖嫁了也速該后,也并沒有因此而心存芥蒂。她是也速該的賢妻、帖木真的良母,是始終忠實于乞顏部的一位才能卓越的婦人。帖木真誕生后的九年里,她又生了三個兒子:合撒兒、合赤溫、帖木格斡惕赤斤和一個最小的女兒帖木侖。帖木真還有兩個異母弟:別克帖兒和別勒古臺。
也速該這位著名的英雄人物,統(tǒng)轄著乞顏部和泰赤烏部的部眾,自己的家里還擁有為他服勞役的男女奴隸。帖木真在這個顯赫而富有的家庭里度過了他的童年,也在這里接受了教育。
(三)
當帖木真長到九歲的那年,也速該便在操勞著愛子的婚事了。依照異姓通婚的慣例,他帶著帖木真走向翁吉剌部他的舅氏那里,去尋求美好的姑娘。
父子兩個騎著馬走進翁吉剌部的牧地,遇見了這個部落的一位貴族德薛禪。德薛禪問明了也速該的去向,便殷勤地把他們引到家里。
德薛禪的熱情接待,并不只是出于對這位英雄人物的敬重,而還有他自己的打算。誰不愿意和這位名震草原的顯赫家庭通婚姻,何況面前的少年又是生得那么目光炯炯,容彩煥發(fā)呢?
湊巧德薛禪正有一個比帖木真只大一歲的未許婚的女兒孛兒帖。他期待著她將來會是一位部落長的合敦(夫人)。孛兒帖是個俊秀的姑娘,一下子就被也速該看中了意。第二天,兩家便說好了親事,也速該留下一匹帶來的從馬,作為許婚的訂禮。
也許是古老的母權(quán)制還留有一點點殘余吧,許婚之后,女婿照例要在岳家先住些時,才得回去。也速該把兒子留在這里,獨自騎著馬高興地返回他自己的部落。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喜慶的許婚卻為也速該父子帶來了巨大的不幸。
也速該離去后不久,在路上遇見了塔塔兒人的宴會。他參加宴席后,在回去的路上才知道已經(jīng)中了敵人的暗算,酒里下了毒。他強忍著,騎馬飛奔三天趕回家里,已經(jīng)知道是不支了。也速該述說了原委,便派人急速把他的愛子叫回。
剛剛在岳家住了幾天的帖木真,就這樣匆促地離開了。
從此,他便結(jié)束了幸福的童年,開始了艱難的歲月。
- 據(jù)《元史·太祖紀》,成吉思汗死于即位之二十二年丁亥(1227年)。壽六十六歲,推定其生年當在1162年壬午。中國方面的蒙漢文史料所記大都相同。惟波斯史料拉施特哀丁《史集》誤作生于1155年乙亥。西方蒙古史研究者多誤從此說。近來,我國學者已加訂正。參看邵循正:《成吉思汗生年問題》(《歷史研究》1962年第2期),周清澍:《成吉思汗生年考》(《文史》第一期)。
- 耶律大石建號稱帝之年,據(jù)丁謙《西遼立國本末考》。參看梁園東譯注《西遼史》及附錄岑仲勉:《讀西遼史書所見》。
- 三河均在今蒙古國境內(nèi)。本書所錄地名,凡屬古今音譯不同而名稱未變者,一概直取現(xiàn)在通行的譯名,不再加注,以免煩費。如克魯倫河不作怯綠連河,呼倫湖不作闊連海子,貝爾湖不作捕魚兒海子,余仿此。今譯尚不統(tǒng)一者,選取與舊譯相近的譯名。如今譯斡難河又譯鄂嫩河,仍取斡難。
- 見《元朝秘史》續(xù)集卷一,第254節(jié)。明人總譯無此段,今據(jù)音譯蒙文重譯(分節(jié)參見余大鈞譯注《蒙古秘史》)。
- 《宋史》卷三七三《洪皓傳》。?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六至卷一五六。又見《金完顏希尹神道碑》。參看外山軍治:《金熙宗朝蒙古之侵寇》(《蒙古學》第二冊,頁83—105)。
- 拉施特哀?。骸妒芳返谝痪淼诙謨裕ㄌK聯(lián)科學院俄譯本,1952年版),頁44。洪鈞:《元史譯文證補》卷一太祖紀上。多桑:《蒙古史》第一卷第二章(馮承鈞譯本,中華書局,1962年版),頁36。今參酌各本,譯述大意。
- 《元史》卷一《太祖紀》作“脫里”,《元朝秘史》作“脫斡鄰勒”,伯希和音譯本作To’or l(1949年巴黎版)。今從《秘史》譯名,省去韻尾小字“勒”。
- 據(jù)《元朝秘史》第117節(jié)譯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