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 序

愿我們每個人都被世界溫柔以待(世界微型小說精選 中英雙語) 作者:(英)維基.多洛寧娜 等


代 序

沒有微型小說漢譯就沒有當代微型小說

——張白樺訪談錄

陳勇(中國作協(xié)會員,小小說作家網(wǎng)特約評論家,第六屆小小說金麻雀提名獎獲得者,以下簡稱陳): 我做微型小說評論多年,范圍遍及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界,您是我研究視野中出現(xiàn)的第一個微型小說翻譯家,可能也是唯一的一個。

張白樺(以下簡稱張):謝謝陳老師的青睞,我更加驚詫于您的學術識別力。因為,即使在外語界和翻譯界,對于文學翻譯的認識還是有許多誤區(qū)的。難怪微型小說界的評論總是視譯者為“局外人”,所以無人問津了。而從我的研究方向——譯介學的角度來看,得出的結論是:微型小說翻譯,特別是微型小說翻譯文學,應該,也只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

陳:我認同翻譯與創(chuàng)作是國別文學的“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之說,您能給大家普及一下文學翻譯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區(qū)別嗎?

張:好的,我愿意。從文藝的本質規(guī)律來看,二者并沒有分別。從創(chuàng)作的內容來看,翻譯的確比創(chuàng)作少了一道工序——構思。然而,也正是由于這一缺失,反而給翻譯帶來了創(chuàng)作所沒有的困難??梢载撠熑蔚卣f,從創(chuàng)作的過程來看,正如許許多多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兼翻譯家共同體會到的那樣,文學翻譯比文學創(chuàng)作要難。

陳:我之所以選擇了您作為評論對象,是由于您在微型小說界的獨特地位和影響力,以及您在研究和實踐層面的全面開花的成果。

張:這倒是符合事實的。在實踐方面,我在20世紀80年代初,也就是大三的時候,就翻譯了第一篇微型小說,一直走下來,應該說與當代中國微型小說是共同成長的,又是唯一一個因此獲獎的譯者;此外,中國首部微型小說譯文集“譯趣坊”系列圖書和中國首部微型小說自選集英譯本《凌鼎年微型小說選集》也是我做的。在研究方面,是中國第一個從理論上,從宏觀和微觀層面,論證當代外國微型小說漢譯的文學史意義的學人。

陳:您能把您的理論觀點論述得詳細些嗎?

張:可以,當代外國微型小說漢譯的翻譯文學意義就在于:推動中國當代的主流文學重歸文學性,重歸傳統(tǒng)詩學的“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引進并推動確立了一種新型的、活力四射的文學樣式;當代微型小說漢譯提高了文學的地位,直接催生并參與改寫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以一種全新的文體重塑了當代主流詩學。

陳:哦,所以您才會下這樣的判斷:“沒有外國微型小說漢譯,就沒有當代微型小說?!笔菃??

張:您的學術敏感度令人驚嘆。

陳:根據(jù)我的調查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搞微型小說翻譯實踐的人雖然相對不多,卻也還是有一些的,您能談談使您脫穎而出的“別裁之處”嗎?

張:我是經(jīng)歷了實踐—理論—再實踐這樣一個非線性的過程,它帶給我的是對文學翻譯本質的思考,對翻譯藝術掌控力的把握,對文學翻譯的全面觀照。據(jù)我所知,微型小說譯者的文化背景比較復雜,創(chuàng)作態(tài)度也良莠不齊,老一輩翻譯家在語言文化基礎和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上是無可厚非的,基本表現(xiàn)為“全譯”,可惜在文字上與原文“靠得太近”,人數(shù)也太少;中青年譯者的數(shù)量居多,但語言文化基礎大多不如前輩,在對原文的處理上“尺度過大”,多數(shù)表現(xiàn)為“編譯”。

我生性保守,為人為文拘謹,記得曾經(jīng)在《世界華文微型小說作家微自傳》中這樣總結過,“回首往事,也算是‘張三中’吧:‘心中’的原文,‘眼中’的譯文,‘意中’的師生”。換句話說,對原文的敬畏,對譯文的時代化,對青年、婦女兒童讀者的念念不忘,千方百計地貼近時代,可能因此造就我的譯文忠實性和可讀性較強,基本表現(xiàn)為“全譯”。

陳:果然如此,在您的譯作中,我發(fā)現(xiàn)有幾個題材是您情有獨鐘的,比如,青年、婦女和兒童,也就是說這是您自覺的文學追求,是您的“主觀傾向”吧?

張:您一語中的。是的,身為女性,我“含淚的微笑”更多地落在了相似群體身上,是希望通過譯作擦亮人文關懷的“鏡與燈”。

陳:如果讓您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您的翻譯風格的話,您會選擇哪些詞?

張:首先進入我腦海的是:簡潔、幽默、時尚。

陳:為什么是這三個詞,而不是其他?

張:這個嘛,都緣于我的“本色演出”,我人簡單直接,譯文也就長不了;身為教書匠,我喜歡寓教于樂,譯文也就搞文字狂歡;我的目標讀者是青年,我的譯文就各種“潮”,“一大波流行詞語正在靠近”。

陳:嗯嗯,聽出來啦。

最后,我還是要不客氣地指出您在創(chuàng)作趨勢上的一個問題,您的微型小說翻譯在初期量大質優(yōu),“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而在近期卻在數(shù)量上大不如前了,希望您可以有所彌補。

張:謝謝陳老師指教,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還是我目前的長篇著譯、教學和研究生輔導讓我分身乏術,不過,我一定竭盡心力,在理論上繼續(xù)為微型小說翻譯“鼓與呼”,在實踐上做“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本篇原載于中國作家網(wǎng)2015年9月9日http://www.china writer.com.c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