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中到壟溝、塘埂掏螃蟹是最有趣的事。在田埂上找螃蟹洞,二侉子搶先觀察洞口,有沒有蟹腳印和氣泡,確定是不是蛇道,然后小膀子才摳進洞里,說:有!沒帶鐵鉤子,就地取材,隨手拔起一把青草揉成團,將洞口嚴嚴塞住。過會兒,洞里的螃蟹要到洞口來呼吸空氣,螃蟹的聽覺非常靈敏,稍有響動,它就會狡猾地縮回洞里,讓你干瞪眼。這時,貼住地面的二侉子左手猛拔出草團,右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伸入洞中,抓住一只肥碩的大螃蟹!
“那種時代進歷史啦?!倍ㄗ訐u搖手,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螃蟹規(guī)?;B(yǎng)殖了,養(yǎng)螃蟹不同于魚蝦,螃蟹的脾氣大,難侍候呢!你得讀懂它,才能掌握到它的脾氣?!?/p>
吃自己裹的粽子
麥兒黃、秧苗青,端午將至,又一個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幾年端午節(jié)也被列入國家法定假日。紀念楚國大詩人屈原的祭祀方式,離不開吃粽子。盡管餐桌上的“寵兒”花樣不斷翻新,豆粽、果粽、肉粽、菜粽;三角形、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枕頭形的,風味形狀各異,讓你懵懂,但萬變不離其宗,粽子還是粽子。
巷道里飄出的粽子清香,有一種宋詩里“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聞著、嗅著,恍然才發(fā)覺自己對粽子香味的兒時記憶,往事開始隨著香氣蒸騰涌現(xiàn)。我自小在農(nóng)村長大,那時物資匱乏,已經(jīng)記不得粽子的意義,只曉得清水缸里浸下白花花的大米,旁邊桶里一沓沓水汪汪的翠綠欲滴的粽箬,眼巴巴地等著吃粽子。等不到粽子熟透了,就先拿個粽子往門外跑,一路上哼哼著歌謠,屁顛屁顛走著,故意把粽子扣在胸前晃蕩著,顯擺。老榆樹下,興奮不已地和同村的孩子們比試誰家的粽子包的餡更多、料更好。端午節(jié)的粽子啊,便和中秋節(jié)的月餅、除夕夜的年糕一樣,成了當時全年難得的幾頓美味佳肴了。
傍晚,父親又從老家打電話來,說糯米和粽箬都準備好了,什么時候想吃粽子就說一聲。我想,雖然超市食品店都有各種品牌口味的粽子出售,但吃起來總覺得缺少點什么,如果自己動手包粽子,肯定會別有一番滋味。就說,讓媽媽把糯米和餡備好,明早我們開車回去,自己去打粽箬,采蘆葉,做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豆粽,吃自己裹的粽子。
老家新恢復的后蕩濕地,草木葳蕤,綠影婆娑,翠鳥輕盈地從荷葉上掠過,驚得纖巧的蜻蛉亂飛。借一葉扁舟,拿著籃子,帶著扎繩,繞過水寨,游進蘆蕩深處。
蘆葦生在水中,長在溫暖的河床上,清秀、嫵媚、搖曳,風姿綽約,少女般的純美寧靜。端陽時節(jié),更是驕矜亭亭,抽葉鋪綠,翠綠的云朵連綿到視野的盡頭處。我們好像走進了畫中。
高雅又不失謙遜之氣度,莖中空,稈光滑,如竹的蘆葦,葉兒也似竹片,碧綠、生動、柔韌。左右采之,我輕柔地抓住蘆葦?shù)娜~子輕輕地往下一按,那嫩嫩的、青綠的葉子就乖巧地落在了我的手里,看一看,根根經(jīng)絡(luò)隱凸在上面分出層次;抹一抹,感覺如絲絹般光滑軟韌;聞一聞,帶著甜夾著香,頓感神清氣爽。媽媽在船那頭對我說:“別眉毛胡子一把抓,蘆虱叮黑的別摘,采寬葉嫩葉厚實的,手指要抵住葉根,順著蘆稈往下摘,不然蘆葉會撕裂包不好粽子的,一枝蘆葦只要摘一兩片葉就行了?!庇峙e起一張?zhí)J葉,叮囑道,“你別看蘆葉兒毛茸茸,它的邊上像鋸子一樣的鋒利,很容易把手劃破,小心點?!?/p>
“知道,知道了——!”帶著水珠的歡聲笑語,晶瑩剔透,自然讓我想起家鄉(xiāng)的民歌《拔根蘆柴花》:“叫啊我這么里來我啊就來了,拔根的蘆柴花花,清香那個玫瑰玉蘭花兒開,蝴蝶那個戀花……”
一船的明媚陽光,帶著兩三籃子闊闊的梭形的蘆葉,優(yōu)哉游哉地躺進了老家的水盆里,變成了濕潤潤、亮綠綠萋萋滴翠的粽箬,屋檐下掛著的艾草、菖蒲,掩飾著它羞澀的靈性,讓你感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母親端來了漲得飽滿滿、韌度十足的江米,用熱水滾了一下粽箬。說,焯過的粽葉會軟一點,用起來不容易破。老婆搶著大顯身手,選了兩三片粽葉,生硬地折疊成漏斗形狀,加米、添豆,又放幾粒紅棗,用棉線纏繞粽子幾圈,嘩啦——,粽子散了!又包,總是捆不好繩子,裹成的粽子還是不成形狀,浪費了好幾張葉子。
母親笑了,嘴上含一根線頭,讓我們看著。幾片粽葉在她的手掌上靈巧地跳躍著,這些粽葉,上面的壓住下面的一半,錯開折疊,卷成圓錐狀,江米放一小半,放豆棗,然后再放點江米蓋住,選一片適宜的粽葉封口,擰、壓、抖摟、旋轉(zhuǎn),用口中的繩線捆好,動作擺布有致,一氣呵成。多余的粽葉用剪刀剪掉,漂亮而整齊。不一會兒,一只既不癟又不脹、有棱有角、漂亮的粽子就裹好了,青果果的,很是誘人、養(yǎng)眼。母親笑瞇瞇地拎起兩只給我們看,說,白粽子要用繩裹緊,豆沙等粽子的餡料得夾在中間,不能捆得太緊,防止米粒擠進豆沙中。裹粽子得系上活扣,吃的時候才方便解開。又說,包粽子、裹粽子也像人打扮,要有耐心不能急,首先要棱角分明,這樣的粽子才可以稱之為粽子。
我看母親包得很是隨意,挺簡單的,也迫不及待地自己動起手來。誰知,看和做不是一回事,不是粽葉不聽使喚,疊不好,就是糯米像孩子似的接二連三地跳出來,讓我包不上口,反把那些糯米粽葉弄得亂七八糟的。好不容易包出了一個粽子,卻像個“受傷的大肚將軍”,東倒西歪。這才悟道,看花容易繡花難啊。
粽子上鍋煮了。母親說,要碼整齊壓實,水要浸過粽面,中途不能添生水,鍋蓋要蓋好,用旺火煮、小火燜上兩三個小時,粽葉和糯米的清香味道飄滿整個廚房,才行。
父親蹲在老屋的土灶門口,往鍋膛里添柴火。我想,裹粽子的活兒干不了,當伙夫還行吧。就勢撿起一抱棉花秸,抄起一把就往灶膛里送。煙裊裊,火陰陰,猛吹一口氣,煙滾火躥,差點沒將眉毛燒掉!父親忙不迭地拉下幾枝棉花秸,說,人要實心火要空心,穰草火軟,秸柴火硬,燒火都得慢慢添,抬著燒,這樣火才會旺,也節(jié)料。我說,這燒火真是奇妙啊,規(guī)矩還不少呢。父親笑呵呵地說,凡事都有個性的,得順著它的脾氣才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嘛。
我不由得懊惱納悶,想當年還在家的時候,沒鍋臺高時,父母就手把手地教我干活計,這起碼的燒火,我怎么能忘了呢?想起家鄉(xiāng)的童謠: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不然啞笑,真是穿上皮鞋就忘本變修了。
粽香香廚房了,母親趁熱取出青衣粽子,在八仙桌上擺放整齊,又舀取了鐵鍋中的淡黃黃的粽湯,分在瓷碗里。打開粽葉,吃上一口,糯而不黏,再喝一口粽湯,別有風味。那滋味,黏韌而清香,情濃又溫馨,散著難忘的濃郁,心里也美滋滋的,充滿著美好的話語,真是一個香!
碎米粥
在我們家鄉(xiāng),討嫌一個說話零碎、絮煩、啰唆、婆婆媽媽的人,就會稱之:一張碎米似的嘴。
碎米呢,就是大米的下腳料,碎的大米唄!稻谷要經(jīng)過清理、礱谷、碾米,還有過篩、風揚等幾道工序后才能變成大米。顆粒不完整的殘次米占一成多,就是碎米了。潔白,晶亮,潤澤,形狀各異有棱有角的碎米,像碎了的珍珠,又若破了的和田玉,別有一番風味,但品相不好,多作飼料。
碎米粥,顧名思義,碎米煮的粥,粒不飽,稀且薄,如張公在《鶴落埨的夏夜》中說“照得見天光云影”,文化人有道:一盆薄粥向天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水?主公缺糧又少柴。民謠也說:“碎米煮粥薄溜溜,鼻子吹起兩條溝”,所以俗稱“薄溜子”。童年的記憶里,因為糧食短缺,村里人家流行一天早晚喝兩餐粥。碎米常常當大米用,沒咬嚼,口感也不如大米好,但物盡其用,會過日子。
碎米粥很好做,在鍋里放適量的水和淘凈的碎米,用勺攪勻,柴火燒開即可。但要把碎米粥燒好,還得掌握一定技能:待水燒開,揚進碎米,這樣才均勻、黏稠。揚的方法很傳統(tǒng),即用瓢搲好碎米,左手拿瓢,右手拿銅勺,慢慢抖動瓢,少許、均勻地把碎米飄向鍋里,同時,銅勺在鍋里協(xié)調(diào)地攪和,避免粘生碎米疙瘩。大火煮、小火焐,稠和,所以常說熬碎米粥。
從前用鐵鍋熬的碎米粥,清清淡淡,渾然天成,雖說沒有豐潤飽滿的大米粥有咬嚼、耐饑,但黏黏的、稠稠的,也有一層薄薄的乳白乳白的米油子,不要用筷子,“呼——”聲中,嘬上一口,滿嘴生津,真香啊。清寡的碎米粥,佐以農(nóng)家小咸菜,腌菜、醬豆、蘿卜干、豆腐乳什么的,青豆炒水咸菜比較爽口,好像深色天幕里散落的星星,倘若再加只饃頭,一塊燒餅,夾上一角用鹽漬過的時令水瓜,更能品出那碎米粥分外的甘甜來。
鄭板橋喜歡喝碎米粥,甚至還加入棒頭面粉屑,煮得糊里糊涂的,還活靈活現(xiàn)地陳述食粥之樂:“暇日咽碎米餅,煮糊涂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睉?yīng)該是以此感悟為靈感,寫下“難得糊涂,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變糊涂則更難”的千古名句。
碎米大米都是米,煮粥皆為粥。粥又叫作糜,《說文解字》有“黃帝初教作糜”之說。粥,兩邊是弓字,中間夾個米字,就好像米在鍋里滾一樣?!洞箝L今》中韓國皇帝的早餐粥,還把煮好的粥用紗布濾去大米粒,喝粥湯?!侗静菥V目》里記載的粥有很多種,吃粥能節(jié)約米糧,又可治病養(yǎng)生,所以古往今來,地無分南北,人不論貧富,愛粥者比比皆是。北宋的張耒寫了《粥記》:“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與飲食之妙訣?!标懹我矊懥艘皇住妒持唷焚澩瑥堮绲恼f法:“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碧K東坡的體驗是夜晚吃粥更妙:“粥既快美,粥后一覺,妙不可言也。”
我也喜歡吃粥,尤其是碎米粥??赡苁且驗閺男∧坛缘蒙伲仁悄套煳缀?,后來勺子喂米粉,米糊糊、米粉與碎米粥相近,滋味綿長的基因記憶緣故吧。時光荏苒,外出上學,公共食堂吃得多;到城里工作后,常食膏膩之味,數(shù)十年了,也就漸漸遺忘了熬一鍋碎米粥,桌上一碟咸菜,一家人風生水起地喝得那么香的場景。
過年回家,滿桌的大魚大肉,精細的大米飯不屑一嘗。有意無意中,談到了往昔的碎米粥,氣氛親切、溫馨起來,兒子也跟著起浪,要奶奶燒碎米粥。好,好,明天早上吃碎米粥,老父親愛意濃濃,溺愛地答應(yīng)著。荒年充饑的東西,現(xiàn)在到哪里找碎米呢?母親感到很為難。
第二天早上我們還未起床,廚房里就悠悠飄出熟悉的碎米粥香。我連忙起身,望著灶膛中特別明亮、像舞臺上變幻的火光,動感地問:哪里找的碎米呀?母親告訴我:你爸爸忙了個大半夜,問了個通莊,還跌了個跟頭,才在吳三家找到這點碎米……特殊的香味,滲入五臟六腑,浸透我的心靈,我心頭不由得一熱,哽咽著叫大家起來嘗碎米粥。
碎米粥熟了,熱氣騰騰,暖意融融,“哧溜哧溜”,一大家人喝得全身暖洋洋,特別的愜意。那真是難得的口福,令我遐想,使我陶醉,讓我感慨。兒子大快朵頤,連碗邊沾的丁點兒都伸舌舔凈,舌頭夠不著,還用手指刮到口中,直把肚皮撐得鼓鼓的,咚咚作響,說:好喝,爽!
參茸鮑翅無窮盡,稀粥淡飯可長久,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碎米粥,養(yǎng)天年,做人當應(yīng)不忘初心,依舊憧憬美好的信念。不敢淡忘碎米粥的滋味。
故鄉(xiāng)的茶
故鄉(xiāng)在蘇北里下河,一往平川,河汊交錯,沒有山地丘陵,自然就沒有一廂廂、一層層漫山遍野的茶樹,也就扯不上什么茶鄉(xiāng)了。但故鄉(xiāng)“茶”的名聲很大,糕點叫茶食,吃飯叫吃茶飯,“茶”字還放在“飯”之前,重“茶”其例不勝枚舉。倘若路上碰到熟人,見面的招呼語就是:“到我家吃茶去!”不說喝茶,而講吃茶,言之十足的客氣豪爽,十分的熱誠隆重。
到主人家“吃”什么茶呢?蛋茶,叫著“打蛋茶”,又叫“蛋鱉子”。待客的“茶”不是茶葉,而是雞蛋,是老家傳統(tǒng)的特色茶文化,代代相傳,沿襲至今。有客自遠方來,以蛋為茶,樸質(zhì)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一種民風側(cè)影,一種習俗禮數(shù),一種敬客之道,大禮。
那個年代,天藍水碧,常常生水當茶喝,燒開水算是考究了。鄉(xiāng)村人家都養(yǎng)著三五只雞,雞屁股是小銀行,雞蛋是重要的交換物,平時買油、鹽、醬、醋,就指望著這些雞蛋換呢,一般情況下還真舍不得吃。但來了親朋好友,是不好虧待客人的??腿寺渥?,幾句寒暄過后,主婦隨即在瓦罐竹簍里摸出幾只雞蛋,打蛋茶敬客。
蛋茶很方便,做法也簡單,先將鍋里水燒開,鍋沿上把雞蛋敲破,打蛋,整形進鍋,蓋上鍋蓋,添上兩把柴草,稍稍悠一下,雞蛋在熱水鍋里結(jié)成了荷包形,“養(yǎng)”得白白胖胖的,乘勢盛進灶臺上的碗里,圓圓的雞蛋變成“蛋鱉子”,蛋白如玉,蛋黃似珠,輪廓都很分明地在湯里蕩游著,誘人。根據(jù)客人口味,佐料隨意。喜歡咸的,捏少許的鹽,再澆點醬汁,散上蒜花,滴滴香油。喜歡甜的,加點紅糖、白糖即是。倘若能剜塊豬油,更是香氣濃郁,讒人。無論咸的甜的,碗里都要舀點湯水,要不,怎么叫“蛋茶”呢!
主人打蛋茶,客人吃蛋茶都有一定的俗規(guī)。打蛋茶是有講究的:茶碗里打上一只蛋,孤寡,不吉利;兩只蛋,俗稱卵蛋(睪丸),不作興;所以,一碗蛋茶一般是三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然,多打幾只蛋,顯得闊氣有面子,客人也有個講禮節(jié)的余地??腿顺缘安钑r也要留意:吃品見人品,不可露窮相,一上桌就風卷殘云,要客氣地跟主家找個空碗,倒兩三只下來,要把“根”留?。喝粢欢?,四個蛋以上的,一般留兩個以上蛋鱉子。如果是新女婿上門吃蛋茶不懂得留蛋,就是笑話了,輕則要被人家說不懂規(guī)矩、沒有家教,是個“呆女婿”,重則這門親事就能因之而告吹。為什么要留蛋呢?表面上是相互謙讓客氣,實則上是憐愛主人的孩子:門縫里幾雙小眼睛,眼巴巴地看著,正等著這一份意外美食呢!
往往也有主家不寬裕,手長衣袖短,蛋茶招待不起,來客了怎么辦呢?“炒米茶”待客。既會過日子,又不失禮儀:客人來了,抓兩把家常預(yù)備的炒米,大方的人家還搲兩勺紅糖,開水一泡,就是一碗熱氣騰騰的炒米茶。尤其“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熱燙燙的炒米茶,簡單方便,既暖了身又暖了心,待客的熱情、真誠溢于言表,難怪鄭板橋在《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中也如是說。
炒米是選用潔白溫潤的糯米,經(jīng)過炒或“轟”的方法制作,炒的比轟的炒米有咬頭。炒:先把鐵鍋里的細沙炒得極燙,再將淘洗好的米入鍋快速翻炒,待米起身發(fā)大,篩去細沙,就是炒好的炒米,色黃而不焦,米堅而不硬,晶瑩明亮,清香爽口。轟:是最震撼的食品制作方法了,圓鼓鼓的肚子,通身漆黑的炒米機,架在紅紅的火爐上,斤把米放進機肚子,風箱一拉,機子一搖,火苗跟著節(jié)奏縱情舞蹈,時候一到,“轟——”!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就鍋排下黃金粟,轉(zhuǎn)手翻成白玉花”。熱燙燙、香噴噴的炒米,如珠似玉,潔白、蓬松、香脆。
人們一般講究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但在我的故鄉(xiāng)下,也有一種茶飲,可以清心也。
《茶經(jīng)》曰:“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鄙褶r(nóng)氏,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故鄉(xiāng)盛產(chǎn)的大麥,就是“發(fā)乎神農(nóng)氏?!?/p>
大麥茶,魅力獨特贏得了“東方咖啡”的美譽。大麥洗凈,除去雜物,晾干或曬干,文火在鍋中均勻翻炒,用力適當如焙炒茶葉,表皮焦黃略黑即止,故民間稱之“大麥烏”。抓上一把,放在二龍盆或鋼精鍋里,倒上滾開的透水,金黃的色澤,濃烈的焦香,恰如咖啡,嗅起來比喝起來好,那滋味,一個字:爽!
《本草綱目》記載:“大麥味甘、性平。”大麥茶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去油膩,助消化,健脾減肥,清熱解暑,適應(yīng)了人們回歸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大麥茶可以反復泡,而且越到后來越香濃。像是生活,越長久,越有味道……
早茶是一道靚麗風景。故鄉(xiāng)乃水鄉(xiāng)澤國,一直暢行“慢生活”,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八ぁ敝v的是泡澡,“皮包水”說的是“喝早茶”,或者叫作“上茶館”。早茶就是早飯,食事越來越豐盛,雖說以點心為主,烹飪抑或以爆、煨、煎、炸、炒、燜等“茶頭”為見長,土產(chǎn)原料、調(diào)料、技法上與時令季節(jié)相諧,春鮮、夏淡、秋爽、冬厚,漸現(xiàn)饕餮之景,讓你喝得滿嘴流油。一壺茶上來,少了時間的催促,這樣的茶,汪曾祺先生喝得很釅的,他在《尋常茶話》里對家鄉(xiāng)的“早茶”描述得頗為考究:“上茶館其實是吃點心,包子、蒸餃、燒賣、千層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點心未端來之前,先上一碗干絲。我們那里原先沒有煮干絲,只有燙干絲。干絲在一個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狀,臨吃,堂倌把裝在一個茶杯里的佐料——醬油、醋、麻油澆入。喝熱茶,吃干絲,一絕!”
最隆重講究的“茶”當是訪親。接待吃茶得用最高禮節(jié)——“三道茶”:頭道茶是果子茶,紅棗蜜餞,寓意幸福甜蜜;二道茶是圓子茶,傳統(tǒng)小湯圓,討個團團圓圓的口彩;三道茶是清水茶,也謙稱為淡水茶,其實就是綠茶,碧海無波,清香縈繞唇齒,淡如清風,淺了再添,意味細水長流,生活自然而平和。桌上還要擺上七盤八碟的“茶食”,盛上茶干、京果、花生糖、云片糕,取意步步登高。三道茶牽連著塵世里的千絲萬縷,寓寄著“一甜二美三回味”的生活哲理,多色多味,韻味獨有,鄉(xiāng)土氣息濃郁,也算是民俗茶藝中的奇葩,韻動的情趣,文化內(nèi)涵也深遠、純真。這種場合一般不上蛋茶:蛋,淡、癱,諧音不吉,一種樸素的民間哲學。但新媳婦第一個新年,要為長輩送“早茶”,一般是雞蛋茶,收紅包。如果晚輩因不留心而得罪了長輩,也有“端蛋茶賠禮”的習俗。新女婿上門,丈母娘得打蛋茶招待,鄉(xiāng)諺云:“新女婿一到,丈母娘靠灶,鍋鏟直跳,雞蛋殼子亂撂?!?/p>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俚語中湯水不分,茶水不分,“吃口湯”即是解渴的意思,故鄉(xiāng)的茶則不然,與“禮”相關(guān),很敬重,蘊含情趣和韻味,總是追求一種悠然自得、回味無窮的境界,別有風味,盈滿風情。粽子茶,清香;薄荷茶,提神;菊花茶,疏風;桑葉茶,祛炎;金銀花、川芎茶,味怪,茶氣悠長;茉莉花茶,鮮靈芳香,可聞春天的氣味。新掰的玉米須子只有風雨的浸潤,沒有農(nóng)藥的污染,湯水入茶,清瑩黃澈,嘗一口,甜絲絲的,原生態(tài)的綠色茶飲。換換口味,荸薺、慈姑,塘里的蓮藕,用刀拍碎,加水煮沸,溫暖如乳汁,天然的品質(zhì),好茶!
故鄉(xiāng)厚道載物,無茶勝有“茶”。故鄉(xiāng)的茶,是用心浸的用情泡的,以茶代禮,品的是心境,喝的是情懷。茶越喝越淡,情卻越談越濃,這樣的茶,粗茶細喝,品茶精神,細茶粗喝,見茶故事,氤氳中鳳凰涅槃,平淡里慢慢沉淀,如鄉(xiāng)賢鄭板橋?qū)懙囊桓睂β?lián):“白菜青鹽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實是一副不用勞民傷財?shù)酿B(yǎng)生方子,清遠樸實。
啜飲四季風光,淺嘗茶香風情,禪茶佛心,品茶當懂茶。執(zhí)一顆素心,觀浮沉人生,幸運地做一個幸福的人,應(yīng)聽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有好茶喝,會喝好茶,一種清福?!?/p>
到我的故鄉(xiāng)來吧,我請您喝茶。不,應(yīng)該說:“到我家吃茶去!”
和事草
津津有味地給兒子講《盜靈芝》:“端午節(jié)日,許仙聽從法海之言,勸白素貞飲雄黃酒,白蛇現(xiàn)原形,許仙驚嚇而死。白娘子騰云潛入昆侖山。在林深樹茂的密林深處,她尋找到祥云般熠熠發(fā)光的仙草,不料守山的仙鹿仙鶴兩童子擋住去路……慈悲的南極仙翁為白娘子之真情所感動,贈以昆侖山之寶,名喚靈芝……”
“不對!”兒子打斷了我的話,并拿出手中花花綠綠的卡通畫冊說,“神話劇中講救命的仙草,是一根蔥!”
“靈芝!”“蔥!”“靈芝!”“蔥!”
看著爭得面紅耳赤的爺倆,母親笑嘻嘻地說:“說得都不錯,仙草有好多種呢,像人參、何首烏、靈芝,還有冬蟲夏草什么的,蔥是個和事草,是民間的仙草?!?/p>
是呀,我小時候感冒,母親就會用蔥插入我的鼻和耳內(nèi),頓然感覺清爽通氣,又用蔥白一握,生姜兩片,去做一碗蔥花蛋花“仙湯”,讓我趁熱喝下去,熱騰騰的,酸溜溜的,發(fā)一身蔥汗,頭疼腦漲的程度果然減輕了。別看鄉(xiāng)村辦法土,卻有古代醫(yī)書里面記的蔥的藥用知識。所以民諺說:“蔥不離懷,百病不來”,“感冒病、治不難,大蔥大姜和大蒜?!笔[真會和事。
我國最古老的蔬菜中,除了韭、葵、菘、芥,再就是蔥了。相傳神農(nóng)嘗百草,在東海之濱找到了一種叫“大蔥”的植物,便作為日常膳食之品,它不僅能調(diào)和眾料,作菜肴的裝飾,可去腥解膻增香,有中和之功能,而且能防治疫病,可謂佳蔬良藥。
蔥,包括大蔥、分蔥、胡蔥、樓蔥、韭蔥、細香蔥等品種,有冬春兩種,南北之分。北方以大蔥為主,植株高大,圓而中空,蔥白潔白而味甜;南方人說的蔥,主要指小蔥,又稱香蔥、四季蔥等。小蔥顏色青翠、屬草本植物,外直中空,細長圓通,先端尖,蔥的莖與葉,上部為青色蔥葉,下部為白色蔥白,便于烹調(diào),辛香味濃。
百合科蔥屬植物的大蔥,原產(chǎn)于西伯利亞,是由野生種在中國馴化選育而成?!笆[從囪,有囪通之象也。”宋陶谷《清異錄·和事草》記載:“蔥和美眾味,若藥劑必用甘草也,所以文曰‘和事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蔥》介紹:“菜伯,和事草……諸物皆宜,故云菜伯,和事。”
蔥者,菜之伯也。一日不可無蔥,南方北方莫不如是。在炒菜調(diào)羹烹飪中,炒、爆、熘,燉、燜、扒、拌、熗、炒、爆等菜肴,都離不開蔥段、蔥青、蔥白、蔥結(jié)、蔥花、蔥泥、蔥汁或蔥油的佐味,雖說只是和事的陪襯配角,缺之卻乏味。難怪古人評蔥:雖八珍之奇,五味之異,非蔥莫能達其美。
蔥之美,在于它樸實的品格。“大官蔥,嫩芽姜,巨口細鱗新鮮嘗。誰與畫者李復堂。”揚州八怪之一的興化邑人李復堂(名李)的一幅《蔥姜細鱗圖》,展現(xiàn)其深愛家鄉(xiāng)特產(chǎn)風物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陸游一首以《蔥》為題的七絕:“瓦盆麥飯伴鄰翁,黃菌青蔬放箸空。一事尚非貧賤分,芼羹僭用大官蔥?!敝祆鋵懙摹秳衽畠骸罚骸笆[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補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還有未炊時?!睂Ρ妊允[,立足大地,不分貴賤;伸臂向天,傲然挺立;一清二白,情懷內(nèi)斂,不做作,不炫耀,不張揚個性,善解人意的憐憫胸懷,淡雅極致的君子風范。
平常的“和事草”,像是端莊柔美的添香紅袖人兒,對民俗情有獨鐘。鄉(xiāng)間的一些民間習俗,也與香蔥密切相關(guān)。結(jié)婚迎娶新娘,新娘須選一束對蔥和新鮮的桃枝,用紅紙包了,辭別父母上路后拿在手中“避邪”;下轎進門時,先要從一個小板凳上跨過去,小板凳上就放有一把斧頭和一棵香蔥,以象征驅(qū)邪避晦。鄉(xiāng)村里給嬰兒剃滿月頭時,溫水盆旁放棵蔥,放面鏡,寓意著孩子聰明。喬遷喜事逢過節(jié),老百姓“敬菩薩”的“刀頭”中,通常是一塊肉、一條魚、一只雞、一方豆腐、一棵用紅紙包身的連根香蔥。舊時常有瘟疫發(fā)生,親友探望病人或參與喪葬時,通常在鼻中插一小段蔥葉,用以防疫消災(zāi)。
社稷人間的生活,總是離不開蔥。在院角或瓦盆里,栽點蔥果子,青翠細嫩,清香爽人,則預(yù)示著家庭興旺和順。平生的和事草真是棵仙草,不但調(diào)節(jié)了日常人們的口味,也豐富了民族元素和民俗文化。
手執(zhí)一株板橋故里盛產(chǎn)的“興化香蔥”,纖細嬌俏,莖白葉綠,在青蔥歲月里,顯得是那么的安靜、自足,自得天然;掐觀一枝管葉,蔥心中空空然,淡淡中獨善其身,清清里調(diào)劑天下味塵,看似一無所依,實則虛懷若竹。幽即露,空是盈,幽賞未已,高談轉(zhuǎn)清。當是《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應(yīng)如《道德經(jīng)》所云“無為而無不為”。
寒風中的扁豆
寒風響枯木,萬物漸凋零,冬天越來越深了。
一叢扁豆,依舊攀緣在院墻角光禿禿的枝丫間,雖說枯死了,顯得有些稀拉,卻犟勁地傲霜凌雪。干癟的秧藤枝杈向上支撐挺立,如滄桑老人的腿筋一般;暗紅的葉片微微地翕動著,好似在夢中囈語,又像在仰天嬉笑;焦頭的豆莢在打盹吧,風吹枝搖,嗖嗖作響,無奈地蔫萎了,還倔強地如月琴般低吟淺唱;晚發(fā)的扁豆花,雖已僵硬,依然高傲地掛在頂端,在凜冽的寒風中,顫動著、笑著,搖搖欲墜地撐持著,久久不愿飄落,耐受著最后的收梢,還想繼續(xù)努力地向上伸葉、開花……看著這蹲在枯草敗葉邊,安詳挺伏在籬笆上,寒風中雕塑一般飲霜嘗露的扁豆,讓人心生敬佩和憐愛。
扁豆,鄉(xiāng)下普遍種植的一種豆科植物,春播秋收,鄭板橋有句“滿架秋風扁豆花”,道出了秋季扁豆的盛況。扁平的嫩莢是家常蔬菜,老扎的白色、黑色、紅褐色種子可入藥。一般長在鄉(xiāng)村的墻腳,不礙地方,又稱籬笆豆。
我想起小時候母親最喜歡種它。
谷雨前后,種瓜種豆,和著民諺的節(jié)奏,母親在院墻角墾出圓圓的小坑,點下三四粒滾圓的種子,砍來樹枝竹竿編搭好架子,然后每窩澆上一大瓢水,數(shù)天之后,無聲無息的扁豆便如頑童一般,高昂著青白的頸項頂土而出,纖長的葉芽在陽光下?lián)u搖晃晃。不知什么時辰跑藤扯蔓地順勢爬到枝干上,蓬蓬勃勃地攀緣而上,開始了生命的纏繞。紅褐色粗細不一的莖干,空心卻硬實。稚嫩、圓小、碧綠的卵形葉片,三個一排,好像非常親密的一家三口,活潑清亮的綠色,慢慢就把整個深深的墻院纏得密密匝匝,一個饒有情趣的蔭蔽,讓人精神抖擻,感受到家園的寧謐與溫馨。柔長的須蔓爬呀爬,一路盡情地撒歡,在陽光下橫穿豎鉆,像走鋼絲的運動員,前后左右,搖擺不停。不久,便在茂盛的深處,開出白色或淡紫色的花穗。雛形的花蕾,尖尖的,像小鳥的嘴,調(diào)皮地搶著吐蕊翻瓣,精靈般的靈巧可愛。一串串片細麗碎、含苞待放的花朵,昂首挺立,爭搶在濃密的闊葉前面,笑逐顏開,競相開放。扁豆花燦爛的笑容,看似高傲的瓣兒,簇簇鮮靈,紅紫相間,那么清新,那么素雅,猶如一群群蹁躚飛舞的彩蝶,棲息在綠枝之上,很是養(yǎng)目?;ㄖx莢出,叢叢生機,紫色的花結(jié)紫扁豆,白色的花結(jié)白扁豆,枯萎的花萼緊抱著果實,像幸福的媽媽緊抱著嬰兒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