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希望生活富余,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情結(jié)?!棒~”與“余”同音,一向都是吉祥之物,如鯉魚,寓“魚躍龍門”;鰱魚,寓“連年有余”;鯽魚,寓“大吉大利”;鱖魚,寓“富貴有余”。精致品魚,詩意觀魚,俗說漁事,成為生活中的日常話題。“難得糊涂”“吃虧是?!钡泥嵃鍢?,其故鄉(xiāng)興化的“蝦螺魚蟹鄉(xiāng)”“蒲筐包蟹”“竹籠裝蝦”“柳條穿魚”,常出席其詩句中,“老漁翁,一釣竿……”更是道盡了水鄉(xiāng)漁家的漁事特色。
近山知鳥音,近水知魚性。吃魚,關(guān)鍵不在于吃,而在于樂,它是一種美好的文化象征,魚又是“漁”的古字,圖的就是個意象。吃魚沒有取魚樂,取魚沒有觀魚樂,觀魚沒有說魚樂。
無魚不成席
在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中,“無魚不成席”是傳統(tǒng)習(xí)俗。魚一直寓意吉祥、富貴和美好心愿,宴席必須上魚。
席,筵席、宴席、酒席。我國八大菜系,都離不開魚菜名饌。民間在節(jié)日、婚壽喜慶等隆重的宴席上,為表示富貴吉慶,絕對少不了魚這道菜。
湖、河、溝、港、汊眾多的“魚米之鄉(xiāng)”,魚的品種眾多。汪曾祺在《魚我所欲也》文中,一口氣就寫了石斑、鱖魚、鰣魚、刀魚、魚、黃河鯉魚、鱔魚等多種魚類。過去,魚類有上等魚、下等魚之分,有鱗為上,無鱗為下,又有青、白、鯉、鮭、鯤、鰱的排列。時代在變,不登大雅之堂的鱔、鰍、鰻、甲魚等無鱗下等魚,現(xiàn)時反而市價昂貴,成為宴席高檔次的象征。
說起“無魚不成席”里的“魚”,有多種習(xí)俗,還大有講究。吃魚要吃出味道,吃出文化,吃出品位,就得懂得“席”上吃魚的規(guī)矩。
宴請高朋貴客,可能有多種魚,但主“魚”要選全頭全尾的囫圇魚,得有鱗。魚端上桌,魚頭對著誰、尾對誰,也有講究。習(xí)慣上“魚頭朝東”,意為“魚歸東海,萬事順達(dá)”。也有的地方要魚頭對著“上崗子”,即貴賓或長輩,體現(xiàn)尊敬,請其首先動筷夾魚,即“剪彩”,然后其他人才可以舉箸食魚。
魚在酒席上的文化地位,其俗規(guī)也很有情趣。倘若“上崗子”給你夾魚,夾個魚眼,這是高看一眼;夾個魚唇,唇齒相依;夾個魚翅,展翅高飛;夾個魚肚什么的,即是推心置腹的意思,你一定得喝酒致謝。魚肚對文人,贊他肚里有墨水,滿腹文章;魚脊對武將,夸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梁。魚的眼睛,那是表示愛意,不可以亂夾給異性。鄭板橋吃魚有故事:“君子不吃翻身魚?!卑殉贼~的技巧推向極致。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濒~的烹飪方法,煎、炸、燒、燉,嗅之香氣四溢,食之口齒生津。北方人往往食魚喜歡給其附味,紅燒的,糖醋的,五香的,剁椒的。而南方人更喜歡魚的本味,蔥油的,清蒸的,炸熘的,吃魚更講究鰱魚頭,草魚尾,鯽魚肚檔,體驗(yàn)漁鄉(xiāng)水產(chǎn)美,道出吃魚境界鮮。
起源于原始社會崇拜魚,年夜飯桌上的魚,必須有鰱魚,以預(yù)兆“年年有余”;必須有頭有尾,寓意新的一年“有始有終”?!巴接辛w魚情”,必定端上桌只看不吃,供奉著,象征新年吉慶有余。其實(shí),除夕的魚,在餐桌上是招財,餐桌外還有隱秘的鎮(zhèn)邪隱義,只是逐漸為人們所淡忘了。
“無魚不成席”,實(shí)是“無魚不成生活”“無魚不成禮儀”。
拼死吃河豚
桃花水漲,江肥春暖,“正是河豚欲上時”。
時珍曰:豚,言其味美也。侯夷,狀其形丑也。志曰:河豚,江、淮、河皆有之。河豚,古時稱肺魚、鮐、河鲀等,俗稱氣泡魚、雞泡魚、吹肚魚、蛤乖魚、氣鼓魚等,體形似“豚”,常在河口捕到,出水時發(fā)出類似豬叫的唧唧聲,故江、浙一帶俗稱“河豚”。
“蔞蒿滿地蘆芽短”時節(jié),河豚洄游到江河中。記得小時候,長江閘門一開,我們下河就沖來河豚。其體較短,頭腹肥大,尾部較細(xì),呈紡錘狀,皮面平滑無鱗,背面及腹面布滿小棘,條紋斑塊顏色鮮艷。這魚可釣可網(wǎng),很好捕獲。大人說河豚喜歡吃“死人”,是毒魚,不讓碰,我們常常當(dāng)皮球玩。腳一踢,它的腹部立馬膨脹成球形,發(fā)出“哧哧”“咕咕”聲,威嚇我們,很好玩。
“鰣魚、鱽魚、河豚”并稱長江三鮮。俗話有“不吃河豚,焉知魚味。吃了河豚,百味無鮮”之說,東坡云“據(jù)其味,真是消得一死”。河豚潔白如霜,肉味腴美,鮮嫩可口,營養(yǎng)豐富,卻味美而劇毒,聞?wù)呱儯痴咝捏@。民間有“拼死吃河豚”之說,矛盾而有趣。
河豚的血、眼、魚子,其毒比氰化鉀要高近千倍,實(shí)在不能掉以輕心?!捌此馈毕氤院与嗟娜耍冎ㄗ涌计湮睹?,其紅燒河豚、白汁河豚、刺身河豚,可稱河豚宴三絕。只說不食者也不乏其人,汪曾祺寫過河豚,但汪氏在以擅燒河豚著名的江陰待過兩年,“竟未吃過河豚,至今引為憾事”。
吃河豚的程序非常獨(dú)特嚴(yán)謹(jǐn)。一嘗河豚,則百菜無味,所以,河豚作為最后一道菜端上酒桌,燒河豚的師傅首先當(dāng)著客人面嘗上一口,主人也當(dāng)著客人嘗上一口,三十分鐘確認(rèn)安然無恙時,才開始邀客共享。據(jù)說河豚皮膏脂豐腴,首敬貴賓。吃之也很有講究,其皮帶刺,翻卷后不嚼,慢慢地吞咽下去,口感特別。其實(shí),最值得品嘗的莫過于傳說中的“西施乳”,河豚白子,雄魚的精巢。
過去吃河豚,離飯桌不遠(yuǎn)要放桶糞。為啥?河豚有毒啊,一旦舌頭感覺有麻痹感,立即灌以臭烘烘的糞湯,盡然吐出解毒。灌糞湯土法,其實(shí)是今天的灌腸洗胃,村野氣息十足,真乃天大的諷刺?!洞竽子浭隆分袑懀骸笆蛔舆€有一絲悠悠氣。老錫匠叫人趕緊去找陳年的尿桶。他經(jīng)驗(yàn)過這種事,打死的人,只有喝了從桶里刮出來的尿堿,才有救?!蓖粝壬鷳?yīng)該是從“拼死吃河豚”灌糞湯的一招里受到了啟發(fā),很有意思。
河豚真乃狂妄之徒也。宋文學(xué)家蘇軾寫過一篇《河豚魚說》,說的是南方的河里有一條河豚,游撞到橋柱上。它不責(zé)怪自己不小心,反而生起氣來,惱怒橋柱,氣得張腮豎鰭,脹起肚子,漂浮在水面。飛過的老鷹一下抓起圓鼓鼓的河豚,轉(zhuǎn)眼間就成了老鷹的美食。
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少數(shù)狂熱嗜食河豚者,并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食欲和膽量,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與地位,面子而已。中國《水產(chǎn)品衛(wèi)生管理辦法》明確規(guī)定:“河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薄捌此莱院与唷敝档梅??當(dāng)自量之。
吃魚沒有取魚樂
吃魚是一件樂事。盡管十里不同風(fēng),魚的吃法風(fēng)味各異,但魚肉味道的鮮美,高營養(yǎng)的價值,一樣的健腦、護(hù)心、補(bǔ)鈣、養(yǎng)血,好食品,當(dāng)然樂。
吃魚自然得有魚。源于家鄉(xiāng)的魚多,里下河人不叫捕魚,也不叫打魚,叫取魚,也有土話叫逮魚的,好像隨便去就能拿到了似的?!墩f文》中說:“取,捕取也?!边€有點(diǎn)文言的意味。
生于水鄉(xiāng),長在河邊,青蔥歲月就會取魚摸蝦,為了“吃魚”而“取魚”,辛苦著,并快樂著。不是作為職業(yè)勞動的打魚,更能體會出“取魚”真是一件樂事,其樂無窮。
取魚的器具形形色色,網(wǎng)、罾、籠、籪、索、鉤、叉、卡,取魚方法也是五花八門,取的過程是艱辛的,但樂在其中,也充滿了情致和趣味。
取魚樂,最熱鬧的場景莫過于看老鴉捕魚?!凹壹茵B(yǎng)烏鬼,頓頓食黃魚?!边@烏鬼就是老鴉,學(xué)名鸕鶿,俗叫魚鷹、水老鴉,體黑色,頭頸部呈紫綠光澤,喙尖且長,鷹鉤狀,尾圓形,是一種野生水鳥,善潛水捕魚,經(jīng)漁人把它馴養(yǎng)為獵魚工具。
靜謐的河面上,波光粼粼。幾艘長長的、窄窄的、尖尖的、翹翹的漁船伴著古樸的漁歌漂來,一只只魚鷹昂首挺胸地立在船幫上,打破了水路的寧靜。
“放老鴉啦——”一會兒,河岸上就興邪風(fēng)似的聚滿了人,如同現(xiàn)代人觀看“麗江印象”的大型實(shí)景演出。
“吆羅嗬——”在漁人的吆喝聲中,“嘎咕咕——”老鴉清脆地鳴叫一聲,姿態(tài)優(yōu)美地躍入水中,蕩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紋。
放鴉人一邊嫻熟地用腳不住地踩響活動的艎板,一邊灑脫地?fù)P起竹竿,像樂隊(duì)揮動的指揮棒,忽左忽右,忽遠(yuǎn)忽近,忽急忽緩,不停地拍打著水面,河里頓時泛起一陣水花。老鴉時而奮力前行潛水,時而升頭小憩觀望,在翻動的水面出出沒沒。
水里躥出一條大魚!三四只老鴉俯沖而至,“咕咕”地叫著,爭先恐后,奮力追捕。它們伸長脖子,機(jī)敏地用鐵鉗般尖利的喙,啄魚眼、咬魚尾、叼魚鰭……魚兒拼命掙扎,一時間水花翻飛。
還沒來得及看清楚,一條大魚被“抬”到船邊,鴉人眼疾手快,“吁吁吁——”一聲吆喝,魚頭進(jìn)了抄網(wǎng),“啪”的一聲,魚兒干凈利落地甩在船艙里,陽光下,鱗片泛著閃閃銀光。
“老鴉銜魚了!”岸邊的人們激情四溢,歡蹦亂跳,甚比漁人還激動,好像自己吃到大魚似的??鞓返厮唤?,沸騰聲一片。
取魚樂且有趣的事很多,小罾小網(wǎng)我小時候也扳過散過,張鰍魚、釣餐魚很好玩。最投入的莫過于出罧塘,水鄉(xiāng)一道獨(dú)特的風(fēng)景。
罧,是個冷僻字,《說文解字》釋是:積柴水中以聚魚也。家鄉(xiāng)方言稱“罧”為“蔥”。
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選有避風(fēng)朝陽的彎塘溝汊,栽上蒿草、蒲草,播下菱種,霜降菱盤枯萎,再拋亂草雜樹枝入水中,讓塘里長“蔥”,這叫“捂罧塘”。過程漫長的陰謀,只為魚兒“窩”個理想的安樂窩。
進(jìn)入數(shù)“夜”過年的時候,岸邊舉行祭祀儀式:供上豬頭、鯉魚、公雞,俗稱“六只眼敬菩薩”,點(diǎn)上三炷香,在鞭炮聲中,出罧塘了!
出罧塘的場面格外熱鬧、誘人。罧塘主人請漁民用大網(wǎng)團(tuán)團(tuán)圍住罧塘,沿罧塘四周敲打船板,把魚趕至塘中。身強(qiáng)力壯的“罧手”們清理罧塘中的雜物后,大罱,魚罩,搗網(wǎng),攪得水花四濺,淋漓盡致地“出罧”了。塘邊人頭攢動,站滿了觀眾,像是看大戲。魚一旦被罱子夾上來,河里、岸上歡呼雀躍,笑逐顏開,一片沸騰,好一番交響曲。孩子們也來湊熱鬧,拿著魚叉、撈海、趟網(wǎng),鼻涕泥水弄得一身,大人嗔怪著,在塘主爽朗的笑語中把魚放進(jìn)了簍子。出罧的當(dāng)天晚上,戶戶院落都會彌漫起鮮美的魚味和快樂的笑語。
“取魚”是為了“吃魚”,吃魚可以滿足一時的口福,取魚可以享受一時的樂趣。幸福的人生就是圖的個樂嘛,吃魚沒有取魚樂,一點(diǎn)兒不假。
積善人家磬有魚
“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這是一副盡人皆知的常用春聯(lián),早已成為人們掛在嘴上的口頭禪。平淡中藏俗語,祈愿里有寓意。
“積善人家慶有余”出于《周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俗語諧音解釋慶,磬,它在古代是一種禮器,敲打時會有聲音傳出,跟舊時人們敲打的鐘有異曲同工的作用,通喜慶的“慶”字;魚同“余”,這也是中華文化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隱喻吉慶有余。吉慶有余是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樣之一。清代刺繡、織錦、磚刻、木雕上常見應(yīng)用,民間年畫藝術(shù)中的《吉慶有余》,紋飾以一童子右手執(zhí)“戟”示“吉”,左手提“磬”示“慶”。磬上之魚示“有余”?!对娊?jīng)》:“修我矛戟,與子偕作?!标獮楣糯鳎箨渤蔀楣匐A、武勛的象征。“戟磬”諧音“吉慶”,“魚”與“余”同音;“戟”“磐”“魚”隱喻“吉慶有余”,寓意祥瑞。
中國文化自古凡事講究蘊(yùn)意,同樣在表達(dá)情感或生活方面許多事兒,也是比較含蓄的,吉兆的此聯(lián),源于漁事,還引出蘇東坡對聯(lián)求魚的故事。
說蘇軾東坡有個老朋友詩僧佛印,雖是出家人,卻不避酒肉。這日,佛印將一條西湖魚洗凈剖開清蒸好,正巧東坡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之下。蘇東坡就座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shù)了。因?yàn)轫嗍呛蜕凶龇鹗掠玫囊环N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故意說:“友人出了一對聯(lián):‘向陽門第春常在’,我一時對不出下聯(lián),望長老賜教?!狈鹩 班汀币宦晿妨?,心想這種對聯(lián)家家戶戶都貼爛了,隨便并說出下聯(lián):“積善人家慶有余”。
“高才高才!”蘇東坡忙稱贊道:“我是‘向陽門第’,你是‘積善人家’;我是‘春常在’你是‘慶有余’。既然磬(慶)里有魚(余),那就積點(diǎn)善,拿出一起吃吧”。佛印這才明白,原來蘇東坡繞來繞去,就是為了這磬下面的魚??!
磬有魚,慶有余。佛印方知上了蘇東坡的當(dāng),高興地把魚拿出來同蘇東坡一起享用。
“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是古人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愿望,若門楣再寫上“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春常在、慶有余,民俗中的圖騰崇拜,古而不俗的生活態(tài)度,真是天下第一副吉祥春聯(lián),實(shí)誠是表達(dá)歡慶之情,又圖來年吉利綿綿相傳的魚話。
愿普天下的百姓,家家幸福有美夢,年年月月吉慶有余。
釣魚要釣刀子魚
民間俗語有句繞口令:“釣魚要釣刀子魚,刀魚要到島上釣?!贝忠豢?,挺順口的,細(xì)一讀,就很繞口搞笑了,特別是快速重復(fù)嘴不“打啰”,口條就不活絡(luò)了,甚至讀出污穢的笑話來。
刀子魚就是鯽魚,大概取形似而俗稱刀子魚吧。江浙滬一帶稱河鯽魚,東北稱鯽瓜子,湖北稱喜頭魚,又稱鮒魚、鯽瓜子、鯽皮子、肚米魚等。家鄉(xiāng)話“鯽”jì多讀成jiù,鯽、鱖好像也難辨,很多年里,我以為鯽魚就是指桂魚、季花魚,即鱖魚,“桃花流水鱖魚肥”常寫成“桃花流水鯽魚肥”。
鯽魚是人們最為熟悉的一種魚,自古就是內(nèi)陸江河湖塘分布最廣且常見的傳統(tǒng)淡水經(jīng)濟(jì)魚種。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呂氏春秋》上就有記載:“魚之美者,洞庭之鮒?!鄙钤诮恿鲃铀锏啮a魚,體態(tài)豐腴,身形圓潤,在水中悠悠穿梭,圈圈漣漪中吐著水泡兒,游來游去的姿態(tài)很優(yōu)美。性情溫順、文靜而膽小,有時順?biāo)?,有時逆水,常常群集而行。到水草豐茂、餌料豐富的淺灘、河灣、溝汊中葷素雜吃,擇食而居,棲息產(chǎn)卵,即使到了冬季,它們貪戀草根,一般都不游到無草的深水處。
鯽魚分布廣,喜在雜草叢生地群游棲息,繁殖快,食性雜,它在產(chǎn)卵期也不停覓食,故一年四季從早到晚都能釣到鯽魚,自然是釣魚愛好者最常釣的對象魚。汪曾祺在《觀音寺》中寫道:“龍?zhí)独镉恤~,鯽魚。我們有時用自制的魚竿來釣魚?!碑?dāng)然,春夏秋冬垂釣鯽魚的技巧必須掌握好,釣位、釣具和釣餌要適宜選取。
鯽魚與大眾生活較接近。如果哪家說今天吃魚,大多吃的是鯽魚。鯽魚肉質(zhì)細(xì)嫩,肉味甜美。有種說法:“鯽魚頭,草魚尾,鳊魚肚皮,鯉魚嘴。”這概括說明了家鄉(xiāng)里下河吃魚的“最佳處”。鯽魚頭小,應(yīng)該是最好吃的地方。像鰱魚頭大口粗,土氣重,就沒有鯽魚頭活筋鮮嫩。鯽魚含脂肪少,吃起來鮮美又不肥膩。
常言道:吃魚補(bǔ)腦?!侗静菥V目》說鯽魚:(肉)甘、溫、性平,無毒。鯽魚所含的蛋白質(zhì)質(zhì)優(yōu)、齊全、易于消化吸收,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通絡(luò)、除濕之功效,民間常給產(chǎn)婦燉食鯽魚湯,既可以補(bǔ)虛,又能夠通乳催奶。而補(bǔ)腦之功效,是不是在魚中數(shù)一數(shù)二?好像大人們總會將鯽魚頭搛給孩子吃,說補(bǔ)腦哩。水鄉(xiāng)的孩子聰明伶俐,似乎是與吃鯽魚補(bǔ)腦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鯽魚的烹制方法很多,也很簡單??杉t燒、炸熘、清燉或煮湯,尤其適于做鯽魚湯,不但味香湯鮮,而且具有很強(qiáng)的滋補(bǔ)作用,常食可補(bǔ)身益體。但鯽魚下鍋前,如果只知道刮鱗摳鰓、剖腹去臟,卻很少去掉魚鰓后咽喉部的牙齒,不能將較重泥味完全消除,其味道就欠佳了。
鯽魚也是文化魚。成語涸澤之鮒、涸澤之魚、涸轍枯魚,出自《莊子·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鮒,鯽也?!澳^江典午鯽,豈無橫槊建安才”,“過江名士多于鯽”,這些詩句,讓鯽魚的文化味更濃了。
釣魚要釣刀子魚,吃魚要吃河鯽魚。
菜花流水鱖魚肥
春天,花開,吃魚,吃鱖魚。
鱖魚,又名季花魚、翹嘴鱖、桂魚、胖鱖、魚等,是兇猛性肉食淡水魚類。與中國“四大淡水名魚”黃河鯉魚、松江鱸魚、興凱湖大白魚齊名,有“中華魚”之譽(yù)。鱖魚之名最早出現(xiàn)在《爾雅翼》中,《正字通》有:“鱖魚扁形、闊腹、大口、細(xì)鱗、皮厚、肉緊,味如豚。一名水豚,又如鱖豚?!?/p>
在江河湖泊中的鱖魚,廣泛尋常,長相威猛霸氣,但游動起來英俊瀟灑、五彩斑斕,是一種長相較美的魚。扁圓,尖頭,大嘴,大眼,細(xì)鱗,鮮艷的藤黃體色,不規(guī)則地附著黑色花點(diǎn)斑塊,泛著果綠色的金屬光澤,悠然地在沿岸水草叢生的水域棲息,背脊上有12根大刺,咄咄逼人,似在彰顯著貴族和王者的心境。它只吃活魚,機(jī)警地潛伏在泥穴中,窺視目標(biāo),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jìn)行襲擊,吞下魚、蝦以后,食時十分仔細(xì),會吐出魚刺和蝦殼,這種獨(dú)特性,在其他食肉魚類中是不多見的。
“吟哦口垂涎,嚼味有余雋?!鄙眢w側(cè)扁,背部隆起,身體較厚,口大,尖頭的鱖魚,古往今來,它一直被視為“魚中上品”。刺少,肉呈蒜瓣?duì)睿駥?shí)肥美,潔白細(xì)嫩,味道鮮美?!侗静菥V目》記載:“鱖魚肉,味甘平,無毒,可補(bǔ)虛勞,健脾胃,益氣力?!崩顣r珍將鱖魚稱為“水豚”,可以想見其味道鮮美如河豚;還有偏愛的古代食客將其比成天上的“龍肉”,以示鱖魚名貴。
品魚鮮,重在時節(jié)。春暖花開時,便會想起張志和那千古絕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詩人應(yīng)該是個食客,懂得桃花瘦了的時候正是“鱖魚肥”的季節(jié),否則,也不會為了吃口魚不畏風(fēng)雨,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
確實(shí),鱖魚四季皆有,尤以三月最肥美。桃紅柳綠菜花黃,在這江河水漲,白鷺忙碌飛翔筑巢,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經(jīng)歷了一寒冬的鱖魚,成群結(jié)隊(duì)饕餮著春天的氣息,體內(nèi)積累的營養(yǎng)還未轉(zhuǎn)移到性腺中,所以,此時的魚兒肉質(zhì)細(xì)膩緊實(shí),最為肥美細(xì)嫩,被稱為“春令時鮮”,難怪人們紛紛想在此時一飽口福。
吃鱖魚,賽神仙。汪曾祺先生寫過:“活鱖魚,重3斤,加花刀,在大油鍋中炸熟,外皮酥脆,魚肉白嫩,蘸花椒鹽吃,極妙。”其實(shí)斤把重的活鱖魚最為上,蒜瓣肉,極妙;大的鱖魚,是大呆子,肉就有些“柴”了。鱖魚做法極多,千百年來,人們創(chuàng)造了多種烹飪妙招,燒、炒、蒸、燴、瓤、煎、酥燜、醋熘等,最知名的要算“醋熘鱖魚”與“松鼠鱖魚”,更為膾炙人口。醋鱖魚焦脆并帶有甜酸味,吃起來十分爽口,它選料精,烹調(diào)方法比較講究,但也并不難掌握;松鼠鱖魚花刀尤其講究,油炸后,尺把長的鱖魚昂頭翹尾,其須形似松鼠。當(dāng)一盤松鼠鱖魚端上桌,番茄鹵汁一澆,頓時魚身吱吱作響,極似松鼠叫聲。在色香味之外,還多了聲和形。據(jù)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在蘇州松鶴樓嘗過,甜酸適口,外酥里嫩,入口滿嘴酥香連聲叫絕??芍^“席上有鱖魚,熊掌也可舍”。家常鱖魚通常清蒸、汆湯或紅燒,皆妙,鱖魚的本味更足些。
“鱖”“貴”同音,中國人都喜歡用語言的諧音“討口彩”,因此歷來把鱖魚作為宴請貴客的首選,是喜慶宴席上的美味佳肴。鱖魚還有傳說:姓劉的是不能吃的。因?yàn)橄鄠?,季花魚的祖宗和姓劉的祖宗,同爭著要姓劉。結(jié)果,沒有爭得過姓劉的祖宗。它非常氣憤:“爭姓我爭不過你,我就變成季花魚,專門刺吃魚的姓劉的?!逼鋵?shí),這個故事是老祖宗哄孩子吃季花魚時小心一些,不要被魚刺卡著了。
鱖魚是文化魚,宜入畫。畫家們常常喜歡畫一兩條鱖魚,大嘴大眼,嘴里穿一根稻草扣,掛在馬頭籃上,旁邊或有青菜、茄子,大蔥自然是不可少的。桃花流水,畫面飛白多,確是頗有意境。白石翁曾言八大山人畫魚最好,《鱖魚圖》亦如是:一條孤僻的鱖魚,直尾游弋,白眼向上,四周別無筆墨,只是大片的空白,寄托了生命的悲憤,真有煙波無盡之感。邑人“揚(yáng)州八怪”李復(fù)堂,也畫過鱖魚:一尾白眼大嘴鱖魚,柳條穿嘴,旁邊點(diǎn)襯一根大蔥,一塊生姜,簡是簡單,卻有股清氣孤僻之意。題曰:大官蔥,嫩芽姜,巨口細(xì)鱗新鮮嘗?,F(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這大概是世上最貴的鱖魚了。
我們家鄉(xiāng)有一道菜,名菜傳奇,叫“菜花流水鱖魚肥”,與“桃花流水鱖魚肥”相映成趣。你看:片片菜花瓣兒漂蕩在鱖魚湯上,“扁舟來往無牽絆”;細(xì)細(xì)青蔥點(diǎn)綴其中,“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碗中香暗渡,妙趣橫生。夾上一筷子蒜瓣魚肉,慢慢品嘗,只覺得滲透著菜花的清香,催生出鱖魚肉的鮮美,相映生輝,難得的珍饈。時巧的食材搭配在一起,居然如此和諧,充滿了詩情畫意。
船過籪抓癢
鄭板橋有副對聯(lián)“船過籪抓癢,風(fēng)吹水皺皮”,這副對聯(lián)不但工整,難得的是形象、傳神。風(fēng)吹水皺皮,好理解。船過籪抓癢,也許不少人會抓頭呢,因?yàn)椴恢馈盎f”是什么。
百度釋義:籪,漁具名,插在河水里,阻擋魚類,以便捕捉魚、蝦、蟹的竹柵欄。俗稱為“籪棚子”“籪上”“籪門”“魚籪”等。
“籪”是個生僻字,用的是竹,斷掉魚蟹的去路,實(shí)用取義,恰道出了造字真諦?;f,設(shè)在源頭活水的河道里,這里不叫筑籪,也不叫裝籪,而是叫打籪。將丈許長、寸半寬,柔韌性強(qiáng)的竹條竹枝或葦稈,編為柵欄一樣的籪簾,直立地插于水中,貫穿河的兩岸;再用毛竹編排打樁,以固定住籪箔,攔住魚蟹去路,又曲里拐彎的在河道兩邊對稱地插上籪箔,如八卦陣似的“魚道”,兩側(cè)的水下面還通著籪籠,俗稱“甕”,尼龍網(wǎng)“簍兒”裹著十來個鐵環(huán),其實(shí)是玄機(jī)暗藏,被譽(yù)為迷魂陣,籪籠里的鐵環(huán),大小不一,每個環(huán)節(jié)處都裝有倒刺,魚蝦蟹游玩時,一旦依著習(xí)性撞進(jìn)去,渾渾然進(jìn)入“甕”中,萬難逃脫,便壯士一去不復(fù)還了。“芒葦織簾箔,橫當(dāng)湖水秋。寄言魚與蟹,機(jī)穽在中流。”宋代金嘉謨的《魚籪》詩描寫得十分形象貼切。
河道中間的籪簾明顯低于兩側(cè)的籪簾,留一段齊于水面的“口門”,可以水流舟往,卻不讓魚兒通過,船只通行時,船底貼著籪簾的“口門”滑行,籪簾像一把富有彈性的大篦子,從船頭梳到船艄,船過籪抓癢,抓癢的情景,“嚓嚓嚓”的聲音融入水中,又回蕩在河面,在空曠的水域中,空靈、靈動、動聽,頗有意境,妙!
河道縱橫,水網(wǎng)密織的里下河,魚籪是水域中一道特殊的籬笆,也是一道獨(dú)特的風(fēng)景。
籪在水鄉(xiāng)很常見,籪的一側(cè)岸邊,架有看籪人的小籪屋,其實(shí)就是一座棚子,很小,但近水迎風(fēng),清新質(zhì)樸,猶水上仙閣。河口系一葉“劃條子”舢板船,清早,漁人劃著小舟,清泠泠的咿呀咿呀聲,劃過綠瑩瑩的水草,驚起一灘鷗鷺。拎起籪籠末端,還在“簍兒”里嬉戲追逐的鯽魚、鯉魚、翹嘴白、胖頭鰱子、鯰魚蛙子,還有細(xì)小的羅漢、昂刺、虎頭鯊、長毛魚、河蝦子、甲魚螃蟹什么的,籪上的魚很雜,皆席卷被倒入魚簍、裝進(jìn)船艙……在迷蒙曉霧中,早市場上回蕩著漁人悠揚(yáng)的吆喝聲:“賣魚兒,魚兒賣啊——”
靠水吃水,靠籪取魚,里下河常見的漁事。朝迎日暉,夜沐月華,籪上出魚一般早晚各一次,叫倒籪籠。當(dāng)然,如果莊上有人家來了親戚,就隨時去倒籪籠。魚蝦鮮活,紅燒,鮮嫩;清蒸,純色;燒湯,雪白。
夏末秋初,漁獲盛多,是籪上最忙最熱鬧的季節(jié)。重陽前后,是籪蟹的旺季。
俗話說“秋風(fēng)響,蟹腳癢”。月白風(fēng)清,萬籟俱寂,恰逢蟹汛之夜,一盞桅燈掛在籪簾高處,搖晃著昏黃的光亮,映落到水面上,散發(fā)出溫暖的氣息。一兩支香的時辰,籪上傳來“簌簌簌”的爬動聲,一只河蟹的尖爪子攀住竹柵,迎著燈光爬上籪簾,“唰唰唰”又一只肥碩的河蟹吐著白沫,如盛開的白蕊墨菊,貼在籪簾上……遠(yuǎn)處伸出長竿網(wǎng)兜,嫻熟地抖動幾下,窸窸窣窣,螃蟹便落入網(wǎng)兜,然后丟進(jìn)了魚簍。
秋夜越來越深,螃蟹越捉越多。冷風(fēng)中艱辛的籪上守蟹、捉蟹,意趣盎然。九黃十膏,是吃螃蟹的好季節(jié),如若在網(wǎng)兜中取幾支青眼紅毛、膏厚肉腴的籪蟹來享用,清水煮食,雌的蟹黃紅中帶金,雄的蟹膏透明軟膩,天然烹飪,不用加調(diào)料,就能吃得滿嘴留香,暢快淋漓。除卻籪蟹不是鮮,風(fēng)味卓然啊,那齒頰留香的鮮美滋味,大概一輩子都忘不了,真是一大樂事。
用“籪”捕魚蝦蟹,類乎“請君入甕”。如今,尼龍網(wǎng)普及,鄉(xiāng)村小河里沉著的一只只“地籠子”,從輩分上說,應(yīng)該算是“籪”子玄孫了吧。
古時,上海多是漁民,發(fā)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滬”,即是“籪”,又稱“簄”,并稱“簄籪”,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唐陸龜蒙《漁具詠序》題注:“滬,吳人今謂之籪?!焙笕藫?jù)此,認(rèn)為上海簡稱為“滬”,源于“籪”的身影,是從“籪”演化而來的?!皽痹谇?,“上海”在后;“滬”是歷史老人,“上?!笔菚r代寵兒。原來上海是河流中敞口待魚的一只籪呀,悠悠千載,無法湮滅的地域文明痕跡,趣。
船過籪抓癢,人來滬變富。
罾上魚蝦鮮
水鄉(xiāng)河網(wǎng)縱橫,野藤般亂纏。滿盈盈的河水,潺潺流淌,波光粼粼,幾只水鳥貼浪翩躚,好一幅鄉(xiāng)情四溢的風(fēng)俗畫,意蘊(yùn)古雅憩美。
猛然,靜靜的河面四周升起水花,鳥驚水響:一張漁網(wǎng)騰河升起,好大的一張網(wǎng)呀!網(wǎng)著天空,刻紙一般的懸掛在河道上。水花四濺,陽光伴著水滴,穿過千千萬萬只網(wǎng)眼,灑下一河的金絲碎銀,魚蝦亂蹦,閃爍迷離。
這是漁人在扳罾?!墩f文》解釋:罾,漁網(wǎng)也。形似仰傘蓋,四維而舉之。扳罾,這一古老的捕魚方法,已流傳幾千年?!冻o·九歌》里就有“扳罾何為兮木上作漁網(wǎng)”的記載。故宮收藏的明、清山水畫中,也有以“扳罾”為題材的作品。
扳罾捕魚,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漁網(wǎng)。罾網(wǎng),是一種笨重的大型捕魚工具,一般安在水流湍急的活水河中。在河岸豎栽著兩根高大的罾桿,漁民稱之為“大角”,一根為豎柱,有鉛絲攀條固定,可以將漁網(wǎng)拖出水;一根為倒柱,在扳罾網(wǎng)時就會豎起,放罾網(wǎng)入水后又倒下。罾網(wǎng)長寬大約相等,四角見方,四邊帶綱,中間凹下如鍋狀平放到河里,罾網(wǎng)口還有矮矮的一個支點(diǎn)木柱,另一個網(wǎng)角被粗大的繩子牽扣著,纏繞在木轱轆上,一根三四米長的桑木轱轆,架在兩根“Y”字形的木架上,網(wǎng)起網(wǎng)落,全靠岸上的“絞關(guān)”操作。扳罾時,用手扳住“絞關(guān)”,轱轆一圈圈轉(zhuǎn)動,就把罾網(wǎng)的纜繩一圈圈繞起,四兩撥千斤,樸素的杠桿原理,河里幾百上千斤重、濕淋淋的罾網(wǎng)就會漸漸出水,路過的魚群便落到罾內(nèi),拼命兜著圈子逃生……罾人便用長柄撈海,抖動著網(wǎng)底,將魚抄進(jìn)魚簍。特大的罾網(wǎng)則要撐著船去罾中撈魚。
罾一旦固定好,就不能移動了。這種捕魚方式,有點(diǎn)“守株待魚”的意思。罾有大有小,邊長要視水面的寬狹長短而定,網(wǎng)上的眼稱作“目”,網(wǎng)下的腳子叫作“綱”,是漁網(wǎng)上的總繩?!耙家渚V,萬目皆張”,成語“綱舉目張”的典故即由此而來,盡顯了漁人的智慧。
扳罾是個力氣活,也是一門技術(shù)活。扳罾人在絞關(guān)前,弓步站著,埋著屁股,兩只胳膊用足力,兩手交替不停地扳,成年累月,扳罾的人多腰哈背駝,滿臉滄桑。扳罾技術(shù)掌握不好的話,特別是松絞關(guān)時,稍有不慎,轱轆就會傷人,打斷手臂,壓殘手指。我們莊上有一個人沒了下巴,就是扳罾時失手,轱轆回轉(zhuǎn),讓扳柄砸掉了下巴。
俗話說:“勤扳罾,懶打籪?!卑忸朗中量?。扳罾轱轆連著罾棚子,這就是扳罾人的窩。不管是嚴(yán)寒酷暑,還是刮風(fēng)下雨,都得每天重復(fù)著扳罾、放罾,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扳罾的人都有一顆平常心,往往放罾放下去的是希望,收獲的往往都是失望,“十網(wǎng)九網(wǎng)空,撈住一網(wǎng)就成功”。扳罾捕魚需要經(jīng)常守護(hù),不斷地扳罾出水才能捕獲到魚,如果懶,進(jìn)了罾口里的魚,也會游出網(wǎng)外的。
一般白天扳罾少,常常把罾網(wǎng)扳在河面上空,讓太陽曬曬網(wǎng);夜里扳罾勤,因?yàn)樘旌谝院?,魚兒活動增多。梅雨季節(jié),汛期來了,水高魚肥,是扳罾最繁忙和收獲的季節(jié),成群的魚兒,隨著上漲的河水,趕集般地竄來竄去。罾上就要找一些幫手,幾個人輪番扳罾,輪番歇息,一天一夜下來,可扳到百十斤魚蝦呢。要是碰到魚陣子,每罾上來就是幾百上千斤魚呢。
罾上魚很雜,不問大小,好像什么魚都能捕到。烏黑的青魚,肥碩的草魚,寬大的鳊魚,鯉魚、鰱魚、鯽魚、鰻魚、鱔魚、餐魚,還有螃蟹、河蝦、小羅漢魚,有時還能捕到河豚、大甲魚呢!
沈從文先生說:“我歡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鯽魚在網(wǎng)中蹦跳。”杜甫詩曰:“林居看蟻穴,野食待魚罾?!碧热羧セf上買回活蹦亂跳的魚蝦,做成菜肴,那個滋味啊,鮮美得連眉毛都要落脫啦。
魚蝦罾上來,圖的個新鮮。
取到魚艎板都會說話
“取到魚艎板都會說話”,又作“取到漁船板也會說話”,是人們常說的一句俗語。喻義一個人功成名就了,說話就有底氣,也就有資本能擺譜了,有牛皮轟轟的意思,“沒取到魚的人”,在夸贊中內(nèi)心多少帶有嫉妒和不屑,反感又無奈的心態(tài)。
艎,釋義為一種木制大船,艎板,船面上的鋪板?!端疂G傳》第三十七回“黑旋風(fēng)斗浪里白條”:“李逵不省得船上的事,只顧便把竹笆篾來拔。漁人在岸上,只叫得:‘罷了!’李逵伸手去艎板底下一絞摸時,那里有一個魚在里面……”不省得、艎板、絞摸,都是地地道道的興化話。李逵不曉得漁船中艙后面的“夾艙”,開半截大孔,艙壁有一個洞,用竹笆篾網(wǎng)攔住與河水相通,放水出入,是一個活水艙,取到的魚兒就存在里面養(yǎng)著,魚兒在活水艙里如同在河溝里一樣,可以優(yōu)哉游哉地戲水玩耍,因此江州有好鮮魚……這里說的艎板,指漁船“夾艙”上面鋪的一層蓋板,既可防止魚兒跳出船艙,又可方便行人。
艎板“說話”可取魚,我兒時常見的敲響罾捕魚的生活情景。
漸漸加深的夜色,如濃稠墨硯,徐徐地在鄉(xiāng)村拉開藏青色的帷幕,靜謐祥和……這正是敲響罾的最佳時刻。
一葉小舟慢慢地駛近河邊。船上兩個人,男人坐船頭,左手提著小提罾,提罾是一種小型漁具,網(wǎng)底長方形,底面長約1.5米,寬約60厘米,三邊用網(wǎng)加高的罾網(wǎng),網(wǎng)便扣在框上,前面空著是“罾門”,也叫“罾口”,兩邊各豎一根竹竿,背后豎三根竹竿,即左中右,五根竹竿上端被綁在一起,即可放入水中取魚;右手拿一件用竹竿綁著的三腳架形的“趟子”,從遠(yuǎn)處向罾門前劃著,驅(qū)趕著東躲西竄的小魚小蝦,攔進(jìn)罾里……女人在船艄撐著船,用腳踩著腳下一塊懸著的長長的木板,不停地?fù)舸蚺姲?,有?jié)奏地發(fā)出“嘭嘭嘭”的響聲,時而還一手拿槌棒不斷“咚咚咚……”敲擊船幫,前面船頭“趟子”劃,后面船艄艎板“噼噼啪啪”的響。那聲音,就像一場戲劇,雜碎中渾厚鏗鏘,便會直往水里鉆去,唬得小魚小蝦在水中慌不擇路,亂游亂竄,自投羅網(wǎng)。男人將網(wǎng)放入水里,按到河底,由外到內(nèi),前劃后敲,趕著魚蝦們進(jìn)網(wǎng)。一會兒,男人一提,一抖,小魚小蝦盡數(shù)被顛到網(wǎng)中間,然后悠悠地往身后一傾,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鳑鲏、餐魚、羅漢魚、大青蝦,也有鯽魚、昂刺,運(yùn)氣好的,還能碰上一兩條黑魚、花魚,便倒入船艙中。
鄉(xiāng)村的河溝熱鬧得很。又見一兩條小農(nóng)船悠進(jìn)小河溝,由外向內(nèi)“倒退”著行進(jìn),開始敲提罾取魚……夜色朦朧,就這樣,撐著、敲著,劃著、提著,循環(huán)往復(fù)。
敲響罾捕魚,一般是傍晚后,冬春季節(jié),農(nóng)閑之時,農(nóng)民用提罾捕到的小魚小蝦,不賣,而是和雪里蕻咸菜一起煮了晚上吃,或做魚凍凍,味鮮美無比。男人會咪口酒,夾條小魚,連魚頭帶魚骨吃得精光。孩子和女人則以小魚咸菜吃粥,個個吃得噴香噴香。
專業(yè)捕魚的漁人早上也用此捕魚。“早上出門去撒網(wǎng),晚上回來魚滿艙”,漁夫晃動著船身,得意揚(yáng)揚(yáng)地哼著《洪湖水啊浪打浪》小調(diào)。漁船一靠岸,滿艙的魚兒,驚慌失措地蹦跳,撞得艎板“撲通撲通”直響,收獲不小啊,“艎板”都在說話了,惹得岸邊看熱鬧的人也七嘴八舌地活躍起來。
忽然想起《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备柙唬骸皽胬酥遒猓梢藻崂t;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鼓枻,鼓栧,這里指拍打著船板,敲打船槳。“短棹分波,輕橈泛浪。瞰堂油漆彩,艎板滿平倉?!比偞蠓蚯瓌潣褐郏捕谩叭〉紧~艎板都會說話”?
麻蝦子嗍嗍
在里下河一帶,人們喜歡說:“麻蝦子嗍嗍,下飯?!边€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好菜一桌,不抵麻蝦子一嗍。”
麻蝦子為何物?
江浙一帶,尤其是蘇北里下河沒有污染的流域,碧波粼粼的大湖小河里,有一種很有靈性的小野蝦,小蝦顏色白凈,皮薄質(zhì)軟,通體幾近透明,很小很小。它可能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蝦,比芝麻粒稍微大一點(diǎn)兒,可以從針眼里穿過去,而且永遠(yuǎn)都長不大,因?yàn)樗鼈凅w表長有許多麻點(diǎn),又只有芝麻粒兒那么大小,因此得名“麻蝦子”。蝦,在我們方言里都讀成“哈”,也就是叫“麻哈子”,而國外則戲謔地稱其為“納米蝦”。生物學(xué)界至今對這種蝦沒有正式的稱謂。
何為嗍嗍?
嗍,一種吮吸動作,抿緊嘴巴,用唇舌裹食,比如小孩子生下來就會嗍奶。挑一點(diǎn)麻蝦在嘴里慢慢地嗍嗍,非常形象生動。
這里說的“麻蝦子嗍嗍”,其實(shí)“嗍”的不全是原生態(tài)的麻蝦子,大多是經(jīng)過加工釀造過的麻蝦子醬。麻蝦子就是蝦醬,唯有麻蝦子是獨(dú)特的蝦醬。李漁《閑情偶寄》中所說:“世人制菜之法,可稱千奇百怪,自新鮮以至于腌糟醬臘,無一不曲盡其能,務(wù)求至美?!甭槲r子初聞如入鮑魚之肆,讓人掩口捂鼻。但是在此氣味下,卻是不可思議的味道鮮美可口。
制作麻蝦子蝦醬,既簡單又復(fù)雜。剛捕獲的麻蝦子殼薄嬌嫩,生命力很弱,如果不在兩三小時內(nèi)進(jìn)行工藝處理,最后會爛成一攤水。自制麻蝦子大多是先將新鮮的麻蝦子漂洗干凈,然后鋪勻晾干,加鹽腌漬,也有人家講究,用石磨子把麻蝦子磨成漿汁,黏土封缸或陶盆中,讓它自然發(fā)酵,十天半月之后與上好的黃豆醬混合,加入素油及蔥姜汁、香辣粉及酒等調(diào)料,攪拌均勻,再用大鍋熬煮后分裝,便是麻蝦子醬了。過去,有專賣麻蝦子的漁船,船一靠碼頭,腥氣味便串滿整個莊子,這些賣麻蝦的人,總是用一根光溜溜的毛竹小扁擔(dān),挑著兩只有蓋的木桶,桶里裝滿了麻蝦,桶口扣著一個竹端子,不緊不慢晃悠悠地從一個莊子挑到另一個莊子,走街串巷地吆喝著:麻蝦子——賣額,賣——麻蝦子喲……那時賣麻蝦不用秤來稱斤兩,三五分錢一端子。如今,超市貨架上一瓶瓶一盒盒包裝精美的蝦醬,也不算貴,一瓶就十來元錢吧。這種麻蝦子,特咸,黏稠狀,淡淡的水紅色,多是用細(xì)小的雜蝦子和小魚,甚至還有小河蟹一起磨成漿汁,加了鹽鹵而制成的,所以價很賤。
麻蝦子富含大量的蛋白質(zhì)、鈣、鋅、磷等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成分,味道鮮美獨(dú)特。麻蝦子醬的食用方法很多,既可用作各種烹飪和火鍋調(diào)味料,又可用于做出許多獨(dú)特的美味小菜,如“麻蝦子燉雞蛋”“麻蝦子汪豆腐”“辣椒蒸蝦醬”“麻蝦子燒茄子”等,絕妙小吃很多。無論來人到客,還是自家吃飯喝粥之際,桌上擺上一小碟麻蝦子醬,用筷子挑上一小撮,盡力一嗍,抿進(jìn)嘴里使勁咂著,美美地享受大自然帶給味蕾的深度接觸,不失為一種慢生活的幸福味道。其獨(dú)特的鮮美滋味,不是普通的菜肴所能比擬和替代的,若要做餡餅、下面條、煮餛飩、蒸包子,有麻蝦醬做配料,絕鮮。老家“麻蝦子哆豆腐”這道家常菜,看似平常,也很便宜,豆腐本身滑而不膩,野生的麻蝦子無比的起鮮,有著獨(dú)特的咸、香、爽、鮮、嫩味道,十分令人生津。麻蝦子配菜多沉底,享用時刻,一般人都喜歡用勺子盡情地碗底挖蝦,別具風(fēng)味的誘惑和情趣,以至讓人對其他菜肴視而不見,于是有了“好菜一桌,不抵麻蝦子一嗍”的說辭。另一個原因,大概是由于以前的生活條件有限,百姓人家連吃飽飯都得不到保證,平時的餐桌上就是豆腐都難得一見,吃大魚大肉更是一種奢望,因此小魚小蝦的味道記憶尤其深刻,即便有個機(jī)會面對滿桌的佳肴,情感的天平也早已傾斜在渺小微物的麻蝦子身上,感覺“好菜一桌,不抵麻蝦子一嗍”。
小麻蝦子還流傳著一則很有意思的傳說。明朝傳燈大師所著的《天臺山方外志》中就有相關(guān)記載記錄:一日,與阇黎(戒門阇黎和尚,文殊菩薩的化身)共買蝦食。蝦主索錢,師曰:“我無錢?!蔽r主曰:“還我蝦來。”師與七娘遂開口一吐,蝦皆活。眾人曰:“瘋僧幻術(shù)何足信哉?”。這個民間傳說中提及的七娘就是普賢菩薩化身的周七娘。你說,從菩薩嘴里點(diǎn)化而出的麻蝦子,味道能不鮮美無比嗎?
春夏兩季是繁殖季節(jié),此時最宜捕撈。麻蝦子喜歡群聚,多于半夜三更浮出水面,一簇一簇、密密麻麻。捕蝦時辰選在夜里兩點(diǎn)左右,叫“夜推蝦”;漁網(wǎng)是一種特制的推網(wǎng),用兩根約一丈五尺長的毛竹,在三分之二處交叉。前三分之一用蚊帳布為網(wǎng),成兜狀。前沿置底綱,與左右棍兩端相連。捉蝦人雙臂緊夾后三分之一的竹竿根部,不停地推拉網(wǎng)兜,一遍又一遍,一圈又一圈,反復(fù)遠(yuǎn)近來回十?dāng)?shù)遍下來,成千上萬的麻蝦子便紛紛落入網(wǎng)兜了。夏日里,小孩子們在河里游水,常用毛巾貼近水草叢中,輕輕地一抄,毛巾上就會有幾只小麻蝦子在跳躍。孩子們吃著小蝦子,還天真地唱道:“先吃頭,爭上游;后吃尾,會鳧水……”有趣得很。
里下河地區(qū)還有個說法:“大魚吃細(xì)魚,細(xì)魚吃麻蝦,麻蝦吃藻泥。”可見,在動物圈中,麻蝦子位于生物鏈的最底層。但就是這樣的底層圣靈,依然追求清澈的生活環(huán)境,依然不屈不撓地海量繁殖,依然默默無聞地提供鮮美。還有人把地位低下、財富清貧、貢獻(xiàn)一般的人或物戲稱為“細(xì)魚麻蝦子”,在調(diào)侃之余,難免有點(diǎn)鄙視的意味。其實(shí),正是這樣成群結(jié)隊(duì)的“細(xì)魚麻蝦子”,才構(gòu)成了洋洋大觀的生物世界,在生物鏈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磚一瓦都是千萬廣廈的必然要素,一個個的普通人士同樣是蕓蕓眾生的重要成分。由此看來,廣大的底層勞動者與麻蝦子倒是有著很多相似點(diǎn)的。
吃“魚拐子”不吃字
“吃‘魚拐子’不吃字!”里下河地區(qū)的俗語,又作“吃‘魚拐子’不識字”“吃‘魚拐子’不識數(shù)”“吃‘魚拐子’不會看秤”。外地人可能莫名其妙,但我們這里人可謂耳熟能詳。
拐子,字典上解釋是一種簡單的木制工具,形狀略像“工”字,兩頭橫木短,中間直木長,也作一種名器,十八般武器之一。通常指下肢殘疾的人,瘸子或跛子。還指江湖用語的幫派老大、人販子,《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有句評論:“世間最可惡的是拐子。”《紅樓夢》第四回也寫過:“因那日買了個丫頭,不想系拐子拐來賣的?!痹诳谡Z中,鯉魚又名鯉拐子、鯉子,較小的鯉魚被叫作拐伢子,通常釣魚人都喜歡稱為拐子。這里所說的“拐子”,是指魚子,里下河方言,那些還在雌魚體內(nèi)、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卵子,即魚子,形狀拐頭拐尾的,有點(diǎn)“拐”。“吃字”,是指讀書習(xí)文接受快,腦瓜靈,學(xué)得進(jìn),成績好。一個土話的“吃”字,還是挺文化的。
“吃‘魚拐子’不吃字”,這句話是專門針對小孩子的訓(xùn)誡。每當(dāng)孩子禁不住誘惑,抑或是好奇心驅(qū)使,伸出筷子夾起一塊硬邦邦的“魚拐子”時,無一例外,他們聽到的總是這一聲,要么溫和的提醒,要么嚴(yán)厲的呵斥。那時候,家家收入寒磣,平時家里餐桌上是看不到葷的。但里下河地區(qū)是水鄉(xiāng),水多,魚也多,水鄉(xiāng)人大多又是捕魚的能手,偶爾餐桌上還是可以看到魚的。魚子是下腳料,現(xiàn)在的人常常隨手把它扔掉,那時絕對舍不得浪費(fèi)魚肚里的“拐子”。
魚子一直都是人們的最愛,而且食用歷史久遠(yuǎn),19世紀(jì),俄國人就提出“魚子醬是最優(yōu)質(zhì)的食物”。歷來名人對魚子也是情有獨(dú)鐘,唐朝宰相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中有道菜叫“金粟平”,就是用魚子和面做成的。宋朝的蘇轍也寫過“黃粱淪魚子,白酒瀉鵝兒”的詩句,而清代袁枚曾在《隨園食單》中專門提及熏魚子:“熏魚子色如琉璃,以油重為貴?!濒~子一般都是吃新鮮的,不宜久放或腌制。汪曾祺在《故里雜記》里寫道:“龐家桶里的魚最多。但是龐家這兩天沒有吃魚。他家吃的是魚子、魚臟。魚呢?這妯娌三個用鹽揉了,肚皮里撐一根蘆柴棍,一條一條掛在門口的檐下晾著,掛了一溜?!崩锵潞拥陌傩粘3缘氖酋庺~和鯽魚的魚子,按理汪曾祺文中所指也就是這兩種魚。魚子的家常做法很簡單,一般都是紅燒制作??梢韵葘Ⅳ~子洗凈、瀝干,用少量鹽、黃酒拌勻腌制,熱鍋冷油,蔥、姜、蒜爆香后,再放醬油、少許辣椒和魚子翻炒,多放點(diǎn)水,先大火燒沸,再小火熬煮,待水分蒸發(fā)漸干,即可起鍋裝碗。如果再放進(jìn)冰箱中冷凍一下,那吃起來更是別有一番風(fēng)味。魚子燒豆腐,是一道越嚼越香、妙不可言的下酒菜,可口,令人回味無窮。
小孩子吃“魚拐子”真的不吃字嗎?這當(dāng)然沒有科學(xué)道理,也沒有因果邏輯。魚子富含蛋白質(zhì),脂肪多,維生素的含量也很高,還含有豐富的鈣、磷、鐵等礦物質(zhì),以及大量的腦磷脂一類營養(yǎng)。這些營養(yǎng)素都是我們?nèi)粘I攀持腥菀兹狈Φ?,但對人體,尤其是對兒童生長發(fā)育極為重要,有利于促進(jìn)發(fā)育、增強(qiáng)體質(zhì)、烏發(fā)健腦。魚子味道鮮美,被稱為舌尖上的寶貝,要是用鱘魚、烏魚、鯡魚、梭魚、鮭魚、大馬哈魚、大黃魚的魚子做成魚子醬,那更是無上的美味。所以,從營養(yǎng)的角度來說,孩子吃些魚子是無妨的,更不會變笨。
代代口口相傳的小孩子吃魚子會不識字,會變笨,又是怎么回事呢?大概是古代人已有的惻隱之心,一條魚的魚子成千上萬,吃了一條魚的魚子,等于傷害了成千上萬的小魚,所以勸君不吃三月魚,萬千魚仔在腹中;勸君不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勸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還有,“魚拐子”是發(fā)物,膽固醇含量高,小孩子吃多了容易上火,頭上、身上容易害瘡生膿??赡芨饕氖恰棒~拐子”雖然很小,燒煮就像蕎麥、玉米粒一樣,很難熟透,沒有魚刺,小孩子吃起來方便,會吃多,吃進(jìn)去后卻難消化,容易脹腹拉肚子。
為了制止小孩子吃“魚拐子”,大人們常叮囑:“別吃魚拐子,吃了就不會寫字!”類似的還有“別吃雞腸子,吃了會寫彎字”。小孩子看著那黃燦燦、圓溜溜誘人的“魚拐子”,“近在咫尺,遠(yuǎn)在天涯”地咽一咽口水了。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大人不讓孩子吃魚子的借口,是一個善意的謊言,是對孩子的關(guān)心,想想是很有趣的,又那么讓人感動。
魚子,只要我們在烹飪的過程中煮熟煮透,吃的時候不要吃得過量,魚子不僅不會影響智力發(fā)育,還會幫助提高智力發(fā)展和身體。不過,“魚拐子”雖然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但也不要貪食,哪怕是成年人,食用過多也會消化不良的。而且,像河豚、鯰魚的“魚拐子”還有毒性,那更是要謹(jǐn)慎食用,避免食物中毒。
里下河地區(qū)還有個俗語:“矮雖矮,一肚拐?!边@里的“拐”,原義就是“魚拐子”,引申為一肚子的壞點(diǎn)子像魚拐子一樣的多。其實(shí),一個人頭腦靈活還是思維笨拙,與個頭的高矮沒有一絲關(guān)系,我們在生活中還是不能以貌取人,您說是嗎?
少吃多滋味,多吃無滋味。小孩子適當(dāng)吃“魚拐子”,吃字,識字、識數(sh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