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聊齋志異》考源及其思想藝術成就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研究 作者:汪玢玲 著


第二章 《聊齋志異》考源及其思想藝術成就

第一節(jié) 《聊齋志異》考源

由于蒲松齡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因此他的世界觀和創(chuàng)作思想不能不受人民的深刻影響。從《聊齋志異》的寫作和故事來源考察,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一生殫精竭力之作,大約寫于他30歲到50多歲的二三十年間。高念東序和他的自序均寫于康熙十八年(作者40歲的時候)。即是說從蒲松齡壯歲南游時起,到蒲氏40歲時,《聊齋志異》已初具規(guī)模。此后又繼續(xù)寫作,繼續(xù)補充。如《狐夢》《上仙》《絳妃》《祝翁》《老龍舡戶》都是康熙二十一年到二十七年寫的,而《水災》是康熙三十四年之作,《夏雪》則是康熙四十六年事??梢娖阉升g寫作《聊齋志異》,暮年不輟。

作者50歲時,王士禎(漁洋)有題《志異》七絕一首: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蒲松齡依韻答之:

志異書成共笑之,布袍蕭索鬢如絲。

十年頗得黃州意,冷雨寒燈夜話時。

此詩充分說明40歲到50歲之間是他集中精力創(chuàng)作的10年。他通過寫作,真正領會了東坡談鬼的真意。到50歲之后這才“志異書成”,而自己已經(jīng)“鬢發(fā)如絲”了。

蒲松齡為什么寫《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故事是從哪里來的?從作者自序和大量傳說乃至本書里,可以找到很好的回答。

作者在《聊齋志異·自序》中說:“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牛鬼蛇神,長爪郎吟而成癖?!欧歉蓪殻艕鬯焉?;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集腋為裘,妄續(xù)幽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這說明兩點:第一,《聊齋志異》故事是從民間廣為搜集的,題材是廣泛的;第二,《聊齋志異》非游戲筆墨,乃是作者寄托“孤憤”之書,是有它憤世嫉俗、不滿現(xiàn)狀的深刻寓意和偉大抱負的。

蒲松齡在一些詩詞里也寫道:“途中寂寞姑言鬼,舟上招搖意欲仙?!保ā锻局小罚皩W坡仙撥悶,妄談故鬼;清公上座,杜撰新禪。”(《沁園春》)可見他隨時都在注意和搜集民間故事,并也借這些故事寄托理想。

縱觀全書,《聊齋志異》故事大體不外兩個來源:一是口頭來源;一是書面來源。口頭來源大體出自中下層知識分子——作者的朋友、家族和親戚;其次直接來自勞動人民。蒲松齡長期執(zhí)教于名門世家,接觸下層勞動人民的機會受到一定限制,直接由勞動人民口頭上采集的民間故事數(shù)量雖不太多,但接觸的階層卻甚為廣泛,包括官僚、地主、僧侶、士子、市民、農(nóng)民、小手工業(yè)者等等,這可說是他的長處,使他的作品所反映的現(xiàn)實生活更有廣泛性和代表性。和蒲松齡交往頗深,常常共以一個民間傳說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王士禎,就指出了《聊齋志異》該則故事的民間來源,故蔣瑞藻《小說考證》指出:“《金和尚》一則絕非杜撰,余嘗與家兄傲公論《聊齋》記事,多有所本,不過藻飾之,點綴之,使人猝難辨識耳。夜雨聯(lián)床,曾歷舉之,然已多不記憶,著《陸判》《金和尚》事從概其余云?!?/p>

即以“金和尚”事來說,曾在當時諸城、膠州、高密等地廣為流傳,文人如趙執(zhí)信、丁乘鶴等也都有過記載。《聊齋志異》該文之后,附鮑廷博所記,說金和尚是紹興人,少時與侄某流寓青州,叔侄相失,才剃發(fā)為僧。后其侄顯達,乃于諸城又找到他,于是令有司為創(chuàng)寺宇,修別業(yè),“一時服御華侈,聲勢炫赫,誠有如《聊齋》所云者。而其嗣孝廉某,實其族子也。荷邨先生言其名字、爵里及其他瑣事甚悉”??梢娊鸷蜕袑嵱衅淙耍疗咽纤浭欠裨谀承﹩栴}上“未盡得實”,是其次問題,關鍵在于是否表現(xiàn)了生活的真實。作者通過典型化方法,大寫其經(jīng)濟上或超經(jīng)濟的殘酷剝削,佃戶“以百數(shù)”,婦女“脂澤金粉,皆取給于僧”,“時而惡佃決僧首瘞床下”,也足以看出這個掛著“和尚”招牌的惡霸地主的反動本質。改“族子”為買來的“異姓兒”,且又是作了孝廉的養(yǎng)子,既罵盡了天下此等無恥之徒,又寫出以“太公”身份名噪一時、氣焰熏天的惡僧。奇妙的是,這樣一個平生不奉一經(jīng)、不持一咒、跡不履寺院的市儈加流氓,卻只以一個“富”字竟可以挾持一方,操縱民命,橫行鄉(xiāng)里三十年!甚至死后還有那樣“冠蓋輿馬塞道路”、連紙活都“設機轉動”的大出喪!這難道不是封建社會僧侶地主階級和官僚地主階級互相勾結、聯(lián)合統(tǒng)治的歷史真實么?《金和尚》是來自民間的史實和傳說,是一個經(jīng)過概括的生動的藝術典型。

另一篇人民懲治貪官的《王者》,也應看作民間一支反抗力量的真實寫照。歷史學家趙儷生先生在《讀〈聊齋志異〉札記》中指出,“不能(把它)拿來當純虛構的故事來讀”。它是介乎歷史與文學之間的作品。他說,以《王者》來說,那個劫走了湖南巡撫的解京銀兩的勢力,很可能是明末清初真實存在于湘、贛邊境或者湘、贛、鄂邊境上的一支勢力。第一,根據(jù)故事中瞎子領路的情節(jié),“東,東之;北,北之”來判斷,這很像陳友諒后代“柯陳氏”地主豪霸集團所盤踞的陽新、武寧一帶;第二,明末李自成系大順農(nóng)民起義軍隊的遺留部隊在較晚一個時期比較集中地集結在巫山一帶,號“夔東十三家”。稍早一個時期(即在李自成本人在通城被害后不久,農(nóng)民軍與何騰蛟、褚胤錫間保持較密切接觸的時期),大順農(nóng)民軍的駐地也與故事中“王者”的勢力范圍相符合;第三,記得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湖南”部分也頗收貯了一批材料,說在湘東一帶,在清兵到達以后,直到吳三桂“三蕃”被平定以前,一直有一些起義力量在活動?!锻跽摺返闹苯幽L貎壕烤故悄囊粋€,那就不敢說了

趙先生所提供的歷史背景給人很大啟發(fā)。筆者反復琢磨,認為《王者》像是第二支力量,即李自成農(nóng)民軍遺留部隊所干的一件義舉。

昔袁枚有李闖王不死九宮山,為某寺和尚,曾有人見其遺像之說。據(jù)近年調(diào)查,李自成在失敗后,有隱居湖南石門縣夾山靈泉寺的傳說,正與袁說相符。說李自成在后有吳三桂追兵、前有南明政權的攔截而走投無路時,他的謀士顧君恩給了他一封無字信,只畫一把剃頭刀。他打開一看,開始時十分憤怒,以為叫他剃發(fā)降清。后細一想,君恩對他從來忠心耿耿,畫這剃刀乃是叫他剃發(fā)為僧隱藏起來。于是就放出風去,說李闖王被地方民團打死在九宮山了。結果清統(tǒng)帥阿濟格信以為真,班師北去。

從此在夾山荒涼偏僻的靈泉寺,突然來了一個40多歲、自號“奉天玉”的和尚,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李闖王。此后闖王叫顧君恩改名為野拂和尚,和外地聯(lián)絡。

夾山是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理想地方。李自成來此后,大修寺廟,僧人逐漸多至幾百人,都是他的部下。在距石門縣東北三十里的洛甫寺,西南七十里的五雷山,同時大興土木,收羅他失散的部隊,作為寺院的門徒。這個地方是在山勢險要、人跡罕至的深谷里,外面又有寺廟作聯(lián)絡點。《王者》州佐押送湖南巡撫送京的六十萬兩銀子被劫,很像是在這一帶的“古剎”里。其中一瞽者所引路,東之,北之,五日入深山,忽睹城市,見到剝皮亭、王者等等,使人不由地想起,這就是當年李自成或他部下隱居的湖南夾山一帶的影子?!巴跽摺比缈梢岳斫鉃榇煨惺碌脑?,那么不也和“奉天玉”的名字偶合了么?(李自成自云奉天玉者,實即“差一點未為王”也。)剝皮亭所見“壁上掛人皮數(shù)張,五官俱備,腥氣流熏”的描寫,正是傳說中被夸張了的“大盜”或農(nóng)民軍懲治貪暴者的復仇手段。而且“削姬發(fā)”的神出鬼沒,也使人聯(lián)想到勸闖王出家時顧君恩給畫的那把“剃頭刀”的神秘性。在關鍵時刻,剃發(fā),保存自己,或剪仇家發(fā)以示儆的手段,難道在事實或傳說之間就沒內(nèi)在聯(lián)系嗎?凡此種種令人想到,《王者》不單如王士禎所講是“劍俠”故事,它很像是有組織的農(nóng)民軍的一次義舉。這和自明末流傳的俠者綁架嚴世蕃的心腹羅龍文到一個“宮闕巍峨,儀從森嚴,宛若王者氣象”的去處,“索糧餉,借銀百萬”,散給軍士一樣?!锻跽摺分械娜『涎矒岵涣x之財,也很像是李自成遺部有計劃的懲貪刺暴的義舉。此雖不免有主觀臆說之嫌,但大體說它是這個時代背景下的產(chǎn)物,是不會相去太遠的。

從《聊齋志異》本身我們也可以看到大量來自人民生活的故事。如講漁人和溺鬼交朋友的《王六郎》中的許翁,就是作者家鄉(xiāng)淄川城北的人,故事來自本鄉(xiāng)本土。其實這是流傳全國的“漁夫水鬼型”故事。江蘇潤州成公祠所祭的“成公”,就是因和水鬼交朋友得到水鬼的幫助,懂異術、治病救人、修橋補路而廟食千秋的?!俺晒焙汀巴趿伞敝兴龉适禄鞠嗤渲挟斢袦Y源關系。在后邊《〈聊齋志異〉怎樣提煉民間素材》一文中還要講到,此處從略。

其他,有從“海濱人”聽來的魚妖故事《于子游》;從獵人、屠夫那里聽來的《狼三則》《豎牧》《于江》《斫蟒》的故事;有從農(nóng)民那里聽來的《農(nóng)婦》《農(nóng)人》《績女》;有從傭人口里聽到的《祝翁》《錢流》。一些有名的斷獄的故事,如《胭脂》《折獄》《于中丞》,是直接根據(jù)蒲氏學師施愚山、淄川知縣費祎祉、山東布政使于成龍等清官斷案的事實和類似的傳說,加以補充創(chuàng)造的。更大量的故事來自作者友人、親戚——大多數(shù)是中下層知識分子。如《狐夢》是作者友人畢怡庵讀了《青鳳傳》之后,在別業(yè)樓上“攝想凝思”而成,于康熙二十一年臘月十九日,畢與作者抵足綽然堂,細述其事而寫的?!渡舷伞肥亲髡吲c高季文去濟南(稷下),季文病于逆旅,作者和他的朋友高振興、高念東去請巫醫(yī)時親見的寫實,并補充以袁麟公的材料。有的則是來自自己的家族,如《賭符》就是作者的父親和叔父的好友韓道士和族人以及作者曾祖世廣的傳說。而《聊齋志異》的第一篇《考城隍》,作者一開頭就交代這是“予姊丈之祖宋燾事”。而《蓮香》則是作者南游至沂時,于旅邸中聽劉子敬講王子章《桑生傳》故事,并得其手稿,據(jù)以壓縮改寫的??梢姡髡叩膭?chuàng)作態(tài)度是相當嚴肅的,故事大多有所依據(jù)。

聊齋故事也有一部分是來自前人志怪和傳奇小說(書面材料)。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除承認聊齋故事“多由他的朋友那里聽來”之外,特別強調(diào)它受六朝志怪和唐傳奇的影響。他把《聊齋志異》列為清朝小說四派之一的擬古派。“所謂擬古者,是指擬六朝之志怪,或擬唐朝之傳奇者而言”,“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即是用唐人傳奇的描繪方法寫作魏晉六朝人的志怪文字,使志怪作品變得更為華美。談到篇章,魯迅也指出:聊齋故事“有許多是從古書尤其是從唐人傳奇變化而來的——如《鳳陽士人》《續(xù)黃粱》等就是——所以列他于擬古”。這一部分也可以說它是間接地來自民間,即經(jīng)過文人加工過的民間故事。這足以說明《聊齋志異》和前代文言小說的承傳關系。

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為粉飾閨情之作(如《剪燈新話》),無甚可取。而《聊齋志異》獨得唐傳奇精髓,為當時所風行。胡應麟和魯迅都十分肯定這一點:“凡變異之談,盛于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從六朝志怪把小說當真人真事看待,到唐傳奇才有意識地“創(chuàng)作”,這主要受神話時代即已產(chǎn)生的藝術虛構的深刻影響,所不同的不過是,去其“不自覺的藝術加工”而變?yōu)樽杂X的文學創(chuàng)作而已。這在文學史上是一大進步。

《聊齋志異》來自書面材料的啟迪,不下百十篇,其中有好多篇是參照唐傳奇、《太平廣記》《夷堅志》《堅瓠集》等筆記小說中的故事改寫、加工“而又諱之也”。這是蒲松齡間接吸取民間題材及其創(chuàng)作手法而精心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如果說唐傳奇是中國文言小說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潮,并也達到了第一個高峰的話,那么《聊齋志異》則可以算作中國短篇文言小說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高潮,也是第二個高峰和最后的高峰了。蒲松齡之所以獲得這樣崇高的榮譽,主要是他吸取了大量的民間題材和人民的智慧。

《聊齋志異》來源于前人志怪和傳奇小說為人所熟知者,如《種梨》源于《搜神記》徐光種瓜故事,《鳳陽士人》源于白行簡《三夢記》,《俠女》源于唐人《劍俠傳·賈人妻》,《促織》源于《明朝小史·駿馬易蟲》。而《絳妃》(《花神》)及其“討封(風)氏檄”,在謀篇立意上全襲唐人鄭還古《博異志》中崔玄微護花的故事。據(jù)傳說,天寶中處士崔玄微獨處一院,三更后,忽一青衣來,請求在苑中暫歇,玄微許之。于是引來楊、李、陶(桃)、石(榴)諸姓姊妹,謂欲結伴去封(風)十八姨家,而封姨適至。玄微出見,封氏言詞冷冷,有林下風氣。席中封十八姨持酒盞污了醋醋紅色的衣服。醋醋怒,拂衣而起,不歡而散。從此諸女不再去求十八姨庇護,“有事只求處士”。崔問何事。曰:“諸侶皆住苑中,每歲多被惡風所撓,居止不安,常求十八姨相庇。昨阿措不能依回,應難取力?!幨棵繗q歲日,與作一朱幡,上圖日月五星之文,于苑東立之,則免難矣?!边@是說因醋醋得罪了封十八姨,不再去求她,轉請崔玄微庇護。辦法是她們提出來的:每年從元旦起,做一面繪有日月五星圖文的朱紅旗幡,立在花園的東面,她們就可以免去災難。崔照做了,于是每當東風刮起的時候,盡管洛水以南折樹飛沙,而苑中繁花不動。至此玄微乃悟,諸女皆花精,醋醋即石榴,封十八姨乃風神也。

《絳妃》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作者以護花使者身份被綽然堂苑中花神請去作“討封氏檄”,自己代替了《博異志》中的崔處士的職務,而且刪去席中花神和風神鬧翻的情節(jié),夸大了惡風“飛揚成性,忌嫉為心”、“射人于暗,奸類含沙”、一味摧殘無辜花朵的一面,故罪不容誅,發(fā)為檄文。所不同者,去掉了其中樹朱幡以魘魔的辦法,而發(fā)揮其文字武器的戰(zhàn)斗作用?!皻⑵錃庋妫瑸橹辞攴埙熘?;殲爾豪強,銷萬古風流之恨!”全篇用典50多處,每典都與風字有關,文字奇麗,浮想聯(lián)翩,是抑強扶弱富有深意的作品。一般評論者認為這是作者寄托“美人香草之思”,卓有史家筆法,可以抬高文人身份的得意之作。而我們更看出他的“文思若涌”的“討封氏檄”,正是從民間故事的構思中吸取了靈感,并發(fā)展了民間故事的結果。

《青娥》在情節(jié)構思上,很明顯受宋人洪邁《夷堅志(補)》中《豬嘴道人》影響。乾隆時黃炎熙《聊齋志異》選抄本把《豬嘴道人》和《波斯人》混入蒲氏作品,“三會本”用附錄形式載于書后待考,今已查知其誤。

產(chǎn)生于北宋宣和年間的《豬嘴道人》故事,到了南宋,分別由洪邁和王明清記錄成文,收入洪氏《夷堅志(補)》的似較原始,為王氏收入其文言小說集《投轄錄》的故事則有明顯附加情節(jié),改編增飾。今“三會本”所附《豬嘴道人》即《夷堅志(補)》原文。但兩者并非毫無瓜葛。蒲松齡熟讀過《夷堅志(補)》,深受其影響。《豬嘴道人》的特異情節(jié)卻保留在《聊齋志異·青娥》之中。在《豬嘴道人》里面,李巘因愛一個太守的伎妾,道人給了他一個親自阿祝過的瓦片,產(chǎn)生了奇妙的效能:用它劃開墻壁,竦身而入美人室內(nèi),成其好事。《青娥》中的霍桓,以神童入泮,追求一個好道人的女兒青娥,一個道士給了他一把魔鏟,他用此鏟穴通兩重厚壁,進入閨房,見女已熟睡,輕解雙履,欣然登榻,竟也睡在青娥身邊。此與一般“鉆穴逾墻”的強暴不同,別開生面地顯現(xiàn)了一個少年純潔的愛情。比之《豬嘴道人》中的主人公被第三者發(fā)現(xiàn),機密已泄,再不能神,道人遁去,要高明許多。而《青娥》卻與《聊齋志異·嶗山道士》有異曲同工之處?!秿魃降朗俊分械耐跗咔髱熓凇皦Ρ谒荒芨簟敝ǎㄖ徊顩]有工具),道士教他“歸宜持潔,否則不驗”。兩篇“逾墻鉆穴”之作,雖都在某種程度上承襲了《豬嘴道人》的情節(jié),但蒲作思想意義卻深刻得多?!肚喽稹穼懹幸黄瑑号媲榈幕艋?,“鉆穴眠榻,其意則癡”,終使青娥愛上了他;對于心懷不軌的王七,則使之頭觸硬壁,驀然而踣,頭上墳起巨卵般腫塊,給以小小的懲罰??梢娫谶\用民間傳統(tǒng)情節(jié)上,蒲松齡絕不因襲照搬,而能運思獨妙,再創(chuàng)神奇。《促織》襲取“駿馬易蟲”的傳奇情節(jié),同樣點石成金,成了不朽之作。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聊齋故事首先大部分是來自民間口頭傳說;其次是來自民間書面材料——見于典籍或受前代及當時傳奇、志怪小說影響;再有就是全出自作者的創(chuàng)作。而以前兩種來自民間者為主體,同時交相組織創(chuàng)作而成者占主要部分。

作者未注明出處,我們尚未查到的當然還有很多。即作者談到的“四方同人以郵筒相寄”,及其孫立德指出的“同人之籍錄”,我們也僅見畢載績所記的《鴝鵒》等篇,大部分已分辨不清。其實也沒有必要去做詳細的考證工作,過分穿鑿,未免有失本文宗旨。然而有兩點還是要強調(diào)的:第一,聊齋故事絕大部分直接或間接來自民間,很多題材來自現(xiàn)實生活,具有深刻揭露意義;第二,聊齋故事因為大多取材于民間,吸收了人民創(chuàng)作智慧的源泉,“故筆法超絕”,且又不拘一格,所以才華橫溢。

當然,也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明顯的依據(jù),如《席方平》是人間黑暗和十殿閻君地獄苦刑壁畫結合起來的藝術再現(xiàn),似乎出于作者的虛構。

從以上口頭的和書面的材料來源上看,我們可以說:“《聊齋志異》實在是17世紀我國民間文藝寶貴的作品!”或者說“是蒲松齡搜集民間傳說寫成的一本小說集”。

為了證明《聊齋志異》直接或間接來自人民,筆者翻閱了大量資料,其可考者不下一百六十余篇(不包括有真人可考,及明顯來自民間,未查明出處者)。下面分口頭材料來源(表一)與書面材料來源(表二)兩部分列表附后。材料除作者附言外,參考前人成果(如《小說考證》及魯迅、葉德均、聶石樵等先生的考證)一一核對,有所取舍,并有較多的增補。

表一:《聊齋志異》故事口頭來源

表二:《聊齋志異》故事書面來源

第二節(jié) 《聊齋志異》的人民性

別林斯基和高爾基把文學的人民性和作家利用民間創(chuàng)作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考察時,認為“俄羅斯文學在普希金時代與民間詩歌匯合了”。從蒲松齡的創(chuàng)作(無論在《聊齋志異》或俚曲)里,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文學傳統(tǒng)與人民創(chuàng)作基本匯合的情況。當然這并不是說吸取了民間素材,就完成了作家學習民間創(chuàng)作的任務,就使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結合了。只有當他與人民生活聯(lián)系起來,反映人民的利益,運用人民的語言,并且真實而完美地反映這種斗爭生活時,才能對社會生活和文學發(fā)展具有巨大意義。

首先,《聊齋志異》近500篇,題材多種多樣,內(nèi)容極為豐富,多方面地反映了清朝統(tǒng)治者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而且顯示出在文化專制和思想統(tǒng)治方面所帶有的封建末世的特征。在清統(tǒng)治者入關后強化統(tǒng)治、大興文字獄的萬馬齊喑年代,蒲松齡滿腹悲憤,只好假鬼神寫地獄影射人間,繪仙境寄寓理想。他同時代的人也看到了這點,認為蒲松齡是“目擊清初離亂時事,思欲假借狐鬼,纂成一書,以抒孤憤而詮識者”。《聊齋志異》就這樣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社會斗爭的各個方面,表現(xiàn)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具有很高的人民性。這表現(xiàn)在對以大官僚、大地主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農(nóng)民起義的血腥鎮(zhèn)壓,官府的暗無天日和人民的反抗的真實描繪;也表現(xiàn)在對科舉制度弊害的揭發(fā)與抨擊;更大量的作品是以戀愛及婚姻為題材的花妖狐魅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反對封建禮教、追求民主平等的進步思想和對人民美好思想、優(yōu)秀品質的熱烈贊頌。

《聊齋志異》揭示了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首先從大量傳說的采集過程中,反映了明清之際復雜的階級斗爭、民族矛盾和社會經(jīng)濟生活?!豆珜O九娘》《野狗》如實描繪了清朝統(tǒng)治者對發(fā)生在順治、康熙年間的農(nóng)民起義(于七之亂)的瘋狂鎮(zhèn)壓和血腥罪行,“一日俘數(shù)百人,盡戮于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不僅九娘之父罹于七之難,全家亦未幸免。“母不堪困苦死,九娘亦自剄”。其鬼魂與萊陽生結合后,枕上追述往事,哽咽不成眠,乃口占兩絕……其一云“白楊風雨繞孤墳,誰想陽臺更作云?忽啟縷金箱里看,血腥猶染舊羅裙”。全篇凄艷動人?!兑肮贰犯切虉黾o實:鄉(xiāng)民李化龍從山中竄歸,正趕上“大兵宵進”,無所躲避,“僵臥于死人之叢,詐作尸”才得幸免。其所見野狗食人的慘狀,不忍卒讀。(按:于七,山東棲霞人,農(nóng)家子,率眾抗糧,拉起一支強悍的農(nóng)民起義隊伍,自順治五年至康熙元年,長達14年。清政府多次圍剿,其中以順治十八年的鎮(zhèn)壓為最慘,前后牽連被誅者萬余人。)篇中所記“闕頭斷臂之尸,起立如林”和野狗“伏嚙人首,遍吸其腦”的慘狀,是用真幻相參的方法寫出了刑場的實況。據(jù)《萊陽縣志》記載:“今鋸齒山前有村曰‘血濯亭’,省城南關有荒冢曰‘棲萊里’,殺戮之慘可知矣?!逼阉升g在思想上當然對農(nóng)民起義并沒有認識,甚至持反對的態(tài)度(如《小二》),但是他如實記錄了鄉(xiāng)民所見,亦可見其對公孫九娘、李化龍這樣勞動人民所感受的民族仇、階級恨是深切同情的。

當然這在全部作品中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為他所生活的年代,清朝政權已經(jīng)鞏固。《聊齋志異》更大量的揭露性作品表現(xiàn)在對懲治貪官污吏有關傳說的加工創(chuàng)作上。蒲松齡很好地搜集、提煉了這些傳奇情節(jié),豐富了它們的內(nèi)涵。如《王者》《夢狼》《席方平》《促織》《潞令》等等。在《夢狼》中,作者通過白翁的夢境,把他兒子所在的封建官府寫成“蠹役滿堂”、“官虎吏狼”的世界。借白知縣的口說出“仕途的關竅”在“上臺”,不在百姓。這寥寥數(shù)語便深刻揭露了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之間對抗性矛盾的本質,寫出了為官的“訣竅”是以人民的白骨如山為代價的。所以人民對白某的懲治也是富有傳奇性的:砍了他的頭而又置頭腔上,以肩承頷,使其能自顧其后,給那些貪官污吏留下了“不復齒人數(shù)”的絕妙的活標本。這是民間自發(fā)的懲貪治暴的辦法,帶有樸素的人民感情。取材于民間劍俠傳說的《王者》,更以來無蹤去無跡的特殊手段(竊餉銀,削姬發(fā)),懲治了貪酷的湖南巡撫。作品表現(xiàn)了人民的斗志和理想。清代的劍俠小說和公案小說的主人公,絕大部分是擁護統(tǒng)治者并充當他們的忠實爪牙、剿滅民間武裝的,像《王者》《夢狼》和《俠女》里的主人公那樣,代表人民力量懲治民憤極大的勢要人物,幾乎很少。而蒲松齡寫得如此具有反抗性,如此生動,主要是他們來自民間,具有直接人民性的特點?!断狡健肥羌訇幩疽苑从撤饨ü俑畾埡θ嗣竦目卦V書。席為父伸冤,從人間斗爭到陰間,又從陰間斗回陽間。他不怕冥府嚴刑拷打,威脅利誘,表示“大冤未申,寸心不死”,而且諷刺地說:“受笞允當,誰教我無錢耶?”直截了當?shù)刂赋隽说馗俟俚年幩健澸E受賄、官官相護的反動實質。在冥王酷刑下,席方平死而又死,然而卻不能使他的靈魂屈服。這個堅強不屈的硬漢終于在小鬼和二郎神的幫助下報了仇,勝利回到人間。作品深刻揭示了陰曹的黑暗,尤甚于陽間。作者是把當時的社會當作鬼域來看待的,在人間,甚至像席方平那樣的誓死斗爭也不能勝利。

《促織》更把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tǒng)治者,揭露“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給人民帶來家破人亡的慘劇。關于此篇,我們將在后面作出分析??傊?,此篇亦有其民間傳說的廣泛基礎,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读凝S志異》個別篇章也反映了明清之際工礦的開發(fā)和商業(yè)資本的某些特點,如《龍飛相公》曲折地反映出安慶采煤開礦的斗爭。戴堂和邑中大姓,合伙攻煤于其祖塋之側,其祖戴潛反對,掘地水阻止其事,淹死43人。此故事如剝?nèi)テ涞赖抡f教、因果報應的外衣,便是采煤和反采煤斗爭故事,專家指出它和史書所記安慶一帶“依山作炭”的歷史相符。蒲氏后記談到山東亦有攻煤者:“余鄉(xiāng)有攻煤者,洞沒于水,十余人沉溺其中,竭水求尸,兩月余始得涸,而十余人并無死者。蓋水大至時,共泅高處,得不溺??P而上之,見風始絕,一晝夜乃漸蘇。始知人在地下,如蛇鳥之蟄,急切未能死也?!边@條記載給現(xiàn)代研究人體在一定條件下休眠、冷凍,可以延長壽命,以及假死現(xiàn)象,提供了民間科學資料。當然這不是《聊齋志異》的主要價值所在。

其次,《聊齋志異》有不少故事揭露了科舉制度的弊害,并猛烈地抨擊了考官的昏聵卑劣。明清兩代的科舉取士制度以程朱理學為思想規(guī)范,訂立了一套八股取士的辦法,以達到鉗制知識分子思想的目的。絕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終身從事這種毫無生氣的制藝之學,而考政又弊病百端,并不選拔真才。蒲松齡一生失利于科場,對此中情景知之甚悉?!端疚睦伞贰顿Z奉雉》《于去惡》《何仙》《三生》《書癡》《葉生》《王子安》等,都是抨擊科舉制度的名篇。作者塑造了各種各樣的知識分子形象,寫他們在科舉制度下所遭受的苦難。當然,作者還不可能從根本上反對科舉制度,但他揭露了這種制度下的各種弊端。其中心的一條,是這種制度不錄真才,“黜佳士而進凡庸”,以至屈死了多少在它羈軛下的知識分子!

作者對那些不識文章好壞的試官們恨之入骨,說他們“在黑暗獄中八百年,損其目之精氣,如人久在洞中,乍出,則天地異色,無正明也”(《何仙》)。把他告到閻王那里,怎樣受刑都不解恨,“是必掘其雙睛,以為不識文字之報”(《三生》)。而另一方面,作者塑造真正的盲人,卻用鼻子嗅出文章的好壞,而且發(fā)誓,如判斷有錯,“剜我盲瞳去!”可見作者對那些不學無文的試官仇恨之烈。而他所用的語言,特別是激憤時發(fā)誓的語言,都是民間形式的。作者偏偏賦予“盲于目”的瞽叟(《王者》)、瞎和尚(《司文郎》)以特殊的洞察力,這是和《紅樓夢》中的空空道人、茫茫大士能識通靈寶玉一樣,是一種民間創(chuàng)作常用的表現(xiàn)方法。受壓迫的人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幻想有一種特殊本領去制服敵人,以求斗爭的勝利,于是創(chuàng)造了超人的形象。蒲氏把人民的智慧賦予一個現(xiàn)實中真正被折磨得瞎了眼的人,讓他的其他器官發(fā)揮其特殊功能,閉著眼睛也能辨別是非,只憑他嗅覺的良知也能辨別文章的好壞。這是富有象征意義的構思,既有豐富的幻想性,又有殷實的生活基礎。舊社會里街頭流浪的盲藝人,由于長年累月的摸索,最熟悉路途;盲師、長者由于長年的思考,頭腦清晰,他的其他器官往往也具有特殊功能,因而他們在民間被想象為智者的形象。作者吸取這些民間的素材,再加上自己的愛憎,就創(chuàng)造了這些虛構的超人形象。

無數(shù)事例說明學使署中“非白手可以出入者”(《神女》),和別的封建衙門一樣,那里也是貪污和關節(jié)的淵藪。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各級考官的昏聵,并且也寫出了秀才入闈時的心理狀態(tài),“時作一得意想,則頃刻而樓閣俱成”(如王子安和余杭生)。這些“祿蠹”們一旦得勢,難道不就是“官虎吏狼”的后備軍?和文章的真正好壞何干!無怪作者慨嘆:“明經(jīng)之第,何值一錢?”由于“當世所重不在文章”,所以他筆下的賈奉雉竟于得中之后出了家。原來他每次考試都不得志,后來聽狐仙郎秀才的勸告,按官方口味“戲于落卷中,集其繁冗泛濫,不可告人之句,連綴成文”,竟中經(jīng)魁。但得中之后重讀一遍,“一讀一汗”,讀完“重衣盡濕”,以為是“以金盆玉碗貯狗矢,真無顏出見同人”,遂遁跡山丘。這是從反面對科舉制度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起到更強烈的否定作用。

然而蒲松齡畢竟是處于現(xiàn)實中一定經(jīng)濟地位的知識分子,他并未真的看破紅塵,他還是深深地同情那些一生致力于舉業(yè)的書生,留戀功名的。他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文章詞賦,冠絕當時”、久困場屋的淮陽葉生形象,葉被縣官丁乘鶴所賞識,魂從知己,借福澤為文章吐氣,去培養(yǎng)他的兒子成名、中舉,以寄托自己的抱負。這里,仿佛使我們看到了柳泉居士的影子。這對我們了解清代科舉制度的罪惡和我國知識分子所受到的殘酷的精神重壓,具有極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再次,《聊齋志異》中描寫婦女、婚姻,人神鬼狐之間的愛情故事所占比重最大,筆墨最精,包括一般生活故事,將近百篇,約占全部作品的五分之一。其中有寫人和狐精戀愛的,有寫人鬼戀愛的,有寫人神戀愛的,有寫花精鳥怪的,也有寫人和人戀愛的。在這些作品里,作者大膽地表現(xiàn)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平等自由生活的民主思想和愛情。如《阿寶》是寫一個大家閨秀阿寶怎樣為名士孫子楚的癡情所感動,掙脫了禮教、貧富的約束,勇敢地嫁給了一個窮書生,“處蓬茆而甘,藜藿不怨”,死生與共。《瑞云》《細侯》中的女子雖為妓女身份,卻有正當?shù)膼矍樯钜?,因而不畏千辛萬苦,追求自由生活和忠貞愛情。至于《青鳳》《嬰寧》《阿英》《香玉》《連城》《連瑣》《白秋練》《伍秋月》《狐夢》《葛巾》《綠衣女》這些花妖狐魅,都是美麗、大方、智慧、勇敢,能夠沖破封建禮教的約束,勇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婦女形象?!秱b女》中的俠女回答顧生正式婚娶的要求說:“枕席焉,提汲焉,非婦伊何也?業(yè)夫婦矣,何必復言嫁娶乎?”《荷花三娘子》《白秋練》《綠衣女》等篇中寫男方詢問女方家世,女方都不在意。荷花三娘子曾答道:“春風一度,即別東西,何勞審究?豈將留名字作貞坊?”請看她們只重愛情,并不重視夫妻名分;對于封建禮教加于婦女頭上的所謂貞操觀,提出了嚴正的抗議。這在那些道學先生們看來,真是可怕的挑戰(zhàn)。作者卻帶著十分同情和贊美的心情,描寫著那些封建禮教的叛逆者。一方面塑造了忠實的癡情男子,像孫子楚、喬生、賀生那樣,他們?yōu)榱藧矍椴幌А叭テ渲χ浮?,乃至可以放棄功名,犧牲性命;另一方面歌頌了大膽勇敢的婦女形象,她們?yōu)榱俗非笳嬲膼矍?,可以違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無視封建禮教之大防,更不畏任何威逼利誘?!稌V》中的織女被邑宰得知,“聞聲傾動”,欲求一睹麗容,織女卻“遁匿無跡”?!而f頭》中的鴉頭易裝夜奔,和愛人做小本經(jīng)營維持生活,也不肯依母意為娼。被捉回去之后,過著“鞭創(chuàng)裂膚,饑火煎心,易一晨昏,如歷年歲”的非人生活,但終不改志。作者對“百折千磨,至死靡他”的堅貞品質,作了熱烈的贊頌。

在作者筆下,有勤勞質樸的《績女》《農(nóng)婦》中的勞動婦女,也有像《俠女》《商三官》《庚娘》那樣疾惡如仇、武藝高強、機智殺敵的女英雄,更有善于吟詠,很有才能的女子如《狐諧》《仙人島》《顏氏》里的主人公。這些人物實際是民間巧女型故事的生動再現(xiàn)。她們出口成章,謔笑自若,具有和男子一樣的、或過于男子的才力。其中值得重視的是顏氏,她能下帷苦讀,喬裝赴試,“青紫直芥視之”,遠為男子所不及。她的丈夫雖豐儀秀美,但“胸中無有”,屢試屢黜。顏氏請易裝相代,偽稱其弟,一同應試。結果“兄又落,弟以冠軍應試”,中進士,官至河南道掌印御史,很有政績。這不僅說明男女在愛情上是平等的,而且在才智上也是平等的。封建統(tǒng)治者一向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把她們作為男子的附庸。女才子、女英雄像祝英臺、花木蘭那樣,只有在民間傳說里才有。這說明男女平等,給女子以文化、經(jīng)濟、政治上的權利,是廣大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蒲松齡能吸取民間傳說素材,完美地描寫了婦女讀書從政的要求和才能,不能不算是唱出了在程朱理學統(tǒng)治下的婦女觀的反正統(tǒng)的聲調(diào)。在這一點上,蒲松齡要比《聊齋志異》的評注者說這篇故事是“以牝雞而鳴國是”,乃“不祥之兆”;“以女而男”是“人妖”等迂腐論調(diào)不知超越多少倍!

此外,《聊齋志異》還從多方面肯定了人民的美好思想和優(yōu)秀品質,抨擊了各種剝削階級思想。如歌頌真誠友誼、手足之情和生死義氣的《王六郎》《張誠》《斫蟒》《田七郎》;贊美精湛藝術和美好品質的《石清虛》《畫馬》《木雕美人》;教人提高警惕、分清敵我的《畫皮》;批判好逸惡勞、醉心于鉆穴逾墻之術的《嶗山道士》;諷刺新貴的《續(xù)黃粱》;嘲笑錯字連篇、不學無術、虛有其表的《嘉平公子》,以及批判嫌貧愛富的《陳錫九》《姊妹易嫁》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盡管蒲松齡作品中還雜有不少封建性的東西,然而在三百年前,具有如此豐富、深刻的思想,確實表現(xiàn)了清初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人民的民主主義要求,起到了時代號角的作用。

第三節(jié) 《聊齋志異》的民間藝術方法

在故事內(nèi)容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基礎上的同時,蒲松齡在創(chuàng)作方法和語言運用上,也自然接受了傳統(tǒng)民間口頭文學的滋養(yǎng)。作為短篇文言小說,《聊齋志異》有它自己獨特的文體上的傳承。這就是莊列奇文、秦漢史傳文學和魏晉志怪小說、唐宋傳奇的影響,以及明清當時民間口頭文學的直接哺育,再加上蒲松齡深刻的生活體驗、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上的卓越創(chuàng)造。這些條件的綜合使《聊齋志異》達到了文言短篇小說的藝術高峰,在文學史上享有“文言短篇小說之王”的特殊地位。

第一,《聊齋志異》通過各種怪異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孤憤”之情,既反映了現(xiàn)實,又曲折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理想。關于這一點,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有過詳盡的論述:

《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或又易調(diào)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于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這里指出,所記多是超現(xiàn)實的“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而所用又是傳奇法。這一所謂“傳奇法”,是指唐代開創(chuàng)的中國短篇小說的特有形式。它們描寫神異事物,不是像初民心理那樣,把神靈怪異看作和人一樣有意志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的發(fā)達,幻想為科學所代替,文學創(chuàng)作,包括民間文學,特別是民間故事(童話)中傳奇故事的衍述,就變成有意識的自覺創(chuàng)造了。在中國文學史上,如果說魏晉志怪還被當時人們認為是現(xiàn)實中自然存在物,那么,到唐宋傳奇就有意吸收民間傳說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了。而到了蒲松齡的時代,更集前人藝術創(chuàng)造之大成,加上自己和人民的豐富的想象,使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更接近成熟,藝術典型的創(chuàng)造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第二,《聊齋志異》創(chuàng)造了許多正面理想的人物。這些人物既屬于一定的社會階層,有其社會本質,又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真是“化工賦物,人各面目”。這些理想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感人行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久久不忘。其中有莊凝拘謹、感情真摯的青鳳,善笑喜花、一派天真的嬰寧,有手藝精妙、勤于勞動、又能助人為樂的績女,也有長于琴藝、善于吟詠、言談風雅的宦娘、綠衣女和白秋練,還有艷如桃李、疾惡如仇的俠女和商三官。正面男主人公有像王六郎那樣心地純良、富有深刻同情心的溺鬼,也有只知讀書的書癡郎玉柱,一往情深的情癡孫子楚,更有見義勇為、身報知己的田七郎,乃至魂從知己、忘其死生的葉生,都感人甚深。他們都性格鮮明,各有自己的生活史,而又具有獨特的個性。如小翠(《小翠》),為了報救父之恩,母親把小翠領來嫁給恩公王太常的傻兒子,三年異居而不厭。她好心地帶著傻女婿玩耍,“以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或者和他踢球嬉戲。她善戲謔,有時也開公公的玩笑,踢球“直中面目”,甚至“冠冕作劇”,穿上袍服招搖過市,給公公帶來許多人事、政治上的麻煩,多次受到責罵,她總是容忍。實際上她以“癲婦癡兒”的姿態(tài)保護了他們一家,懲治了對手。在適當?shù)臅r候,她用異術使她的傻女婿在一次熱浴“大汗浸淫”之后,竟變成了美慧少年,從此全家獲得幸福美滿的生活。

傻女婿因美妻有特殊本領而變美,獲得勝利,是傳統(tǒng)民間故事的一個類型。這類巧女型故事照例是歌頌主人公的優(yōu)秀品質,反映民間改變不美滿婚配的一種愿望。“異獸報恩”也是常見的傳統(tǒng)民間故事的一個類型。這里蒲松齡把它們巧妙地復合為一個故事。小翠的形象是鮮明的,她本身帶有善良智慧的民間婦女的心性和傳說中狐貍的特點。她活潑善謔,甚至揶揄公公、大官僚乃至皇帝,對官場不敬,玩世不恭。但她對自己的傻女婿心地特好,使這個在生理上、智力上都有嚴重缺欠,被人遺棄的少年,得到了人間罕見的同情和溫暖。她犧牲自己和他做朋友,愛他,帶他嬉戲度日。她用自己的愛情和異術,給傻女婿以新生命,創(chuàng)造了美好的生活。離去后又多方慰藉丈夫,為之安排后事。狐之圖報,可謂厚矣!然而王太常夫婦卻因她碎一玉瓶而“交口呵罵”。這時小翠的憤怒指責和絕然而去,得到所有讀者的同情,一個義不受侮、富有反抗性的婦女形象矗立在我們面前,從而也將王太常夫婦那種銅臭熏天、慳吝暴虐、趨炎附勢的剝削階級丑惡本質披露無遺。然而作者是在寫一個家庭的故事,卻又作內(nèi)部矛盾處理。可見作者概括民間傳說中正反兩方面典型的本領,是相當高強的。

神魔故事或民間童話的藝術手法之一是,給自然物以人的意志和形象,而又不脫離自然物本身的原型或特點,小翠的許多性格特點就是根據(jù)現(xiàn)實中狐的特點創(chuàng)造的。

再以《綠衣女》為例。這篇作品中的女郎穿的是“綠衣長裙”,體態(tài)是“腰細殆不盈掬”,談吐間“妙解音律”,唱歌只能“微聲示意”,“聲細如蠅”,轉動輕盈,“翩然遂去”。而且膽子特小,每歌罷謹防窗外有人偷聽,總要“繞屋周視”。作者給我們提示的這些特點,表面看來好像是女子私會書生,隱秘其事。及書生最后聞“哀鳴聲嘶”循聲找去,才發(fā)現(xiàn)檐前蜘蛛正在團縛它的獵獲物,救下來一看,是個“綠蜂”。于是恍然大悟,綠衣女原來是綠蜂變的。綠蜂臨去時沾墨走作的“謝”字,“頻展雙翼”的“頻”字,都可以使讀者領會出蜂翅沾水,起飛不易的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全篇的構思,形象的描寫,語言的運用,真是“刻鏤物情,曲盡世態(tài)”,“俾畸人滯魄,山魈野魅,各出其情狀而無所遁隱”。

其他像白秋練是個魚精,作者寫她就一直離不開家鄉(xiāng)水,否則就要生病;花姑子是香獐子變的,所以遍體異香;阿纖是個老鼠精,長得纖弱,而又“日建倉廩”,儲備糧食;八大王是個龜精,作者把它寫成喜人的醉翁,“顛跛而至”;《蓮香》中的女鬼李氏,“握其手,冷如冰,提抱之間,覺其身特輕”,而蓮香則“亸袖垂髫,風流秀曼,行步之間,若還若往……疑為狐”;香玉則是花妖白牡丹變的,感書生作哭花詩50首顯形相報,故“偎傍之間,仿佛一身就影”。這些花妖狐魅真像魯迅所說的那樣:“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這些來自生活的幻想的形象,給人無限美的享受,往往比現(xiàn)實中實有的形象更富有魅力。

第三,虛構同真實的藝術結合,能使人們從習以為常的平凡事物中,透視到現(xiàn)實世界中那些非凡的奇特事物的本質。神魔故事(童話)的藝術感染力就在這里。然而這些故事看起來盡管荒誕無稽,它的基礎卻都是真實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王者》中出現(xiàn)的“畸人”——王者和瞽者,“幻域”——城池、剝皮亭,都是虛構的奇幻境界,人民所理想的公正的裁判所。這里可以劫奪餉銀,削取姬發(fā),無情地懲罰像某些巡撫那樣的貪暴者。然而作者有意不指明這個虛設境界的性質,說:“然桃源仙人,不事劫掠;即劍客所集,烏得有城郭衙署哉?嗚呼!是何神歟?”這些神異的現(xiàn)象:瞽者的神出鬼沒,王者的無上權威,難道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劫富濟貧、抱打不平的劍客、“賊寇”、農(nóng)民起義英雄們的投影么?然而作品不交代清楚,讓他們“出于幻域,頓入人間”,和整個故事的藝術構思的社會性質統(tǒng)一起來,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和藝術的真實感。

第四,《聊齋志異》所有故事(一般中國古典小說亦如此)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有頭有尾,情節(jié)曲折、完整,哪怕故事再短,也是人物的生活史,結尾往往是大團圓。這與外國短篇小說(如契訶夫與莫泊桑的)不同,和中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也不同。后者用文藝學上的術語說,短篇小說的任務是寫生活的橫斷面,即截取生活中某一帶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有時是沒頭沒尾的一個畫面,一段生活,一個鏡頭,不一定看出人物生活的發(fā)展來。而《聊齋志異》總是三言兩語交代出主人公的家世、姓名后,很快進入故事,線索清楚,了如指掌。這是受民間故事影響的結果。民間故事由于是口頭文學,它必須脈絡清楚,故事感人,結局美好才能吸引人,使聽眾滿意?!读凝S志異》故事就有這個特點,而且由于受了唐傳奇影響,情節(jié)更繁復多變得多了。

第五,《聊齋志異》故事除少數(shù)簡單筆記性質者外,大多情節(jié)復雜,富有傳奇性和戲劇性。人物性格的刻畫和故事情節(jié)緊密結合在一起,從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中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性格特點,這是民間故事和我國古典小說的傳統(tǒng)藝術特點。民間故事一般比較簡單、樸素。但是到蒲松齡手下,這些故事發(fā)展到小說的規(guī)模。如《胭脂》《葛巾》《荷花三娘子》《陳云棲》《促織》《張誠》《葉生》,都是情節(jié)多變,開合有致,極盡起伏跌宕之能事。小說的特點是通過情節(jié)顯示人物性格,因而情節(jié)也正是人物性格成長和構成的歷史,也是作家思想的體現(xiàn),不單是寫作技巧問題。這些篇章所以情節(jié)多變,“奇異而可傳示”,正因為它們來自現(xiàn)實生活,有民間傳說的根據(jù)(如《胭脂》《促織》);其筆法超絕的奧秘,就因為它集中了群眾的智慧。

《聊齋志異》不僅情節(jié)上有自己的特點,而且非常注意細節(jié)的描寫。如《促織》對成妻問卜,成子投井,成名捕蟋蟀、斗蟋蟀過程中的心理描寫;《嬌娜》中狐女為孔生治病時的高明醫(yī)術和兩情相契的細節(jié)描寫,都是栩栩如生、膾炙人口的。更有代表性的是《葉生》:淮陽葉生是一個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場的書生。他幸而得知于邑令丁乘鶴。丁公不時給予資助,期其有成。但葉生屢試不第,愧負知己,委頓萬狀。丁公憐之。適丁解任北歸,召葉,欲攜之入都。而葉已病重,持書啜泣,請先行。公不忍,猶徐待之。逾數(shù)日,葉生忽至,遂與俱行。后葉在丁府任西席,為丁公教子成名,中舉做官。而葉生在丁氏父子慫恿下,也入闈,領鄉(xiāng)薦。后適丁子出差河南,順便送葉生歸里,也算是“衣錦榮歸”。文章到此,已成完篇,但作者并不滿足于此,在敘述葉生到家時,又出一景:

歸見門戶蕭條,意甚悲惻。逡巡至庭中。妻攜簸具以出,見生,擲具駭走。生凄然曰:“我今貴矣。三四年不覿,何遂頓不相識?”妻遙謂曰:“君死已久,何復言貴?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將卜窀穸。勿作怪異嚇生人?!鄙勚?,憮然惆悵。逡巡入室,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妻驚視之,衣冠履舄如脫委焉。

原來隨丁公北歸者,并非葉生生人,以后故事全部是鬼事。如此再回溯前文,丁之函催,葉之感泣;丁再等,葉忽至;每一細節(jié),到“魂從知己”,無不使人垂淚。正如聶紺弩先生說的:最后數(shù)行用了畫龍點睛法,使以前那些平平無奇的東西忽然字字生棱,一齊飛起,達到了平鋪直敘的手法所不能達到的深刻沉痛的程度,使這篇作品成為全書中最輝煌的篇章之一。因為它比之其他各篇更寫出了科舉制度毀滅人才,注進了如此凄慘的社會悲劇內(nèi)容,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余地。在短短三百多字里,使我們聯(lián)想到作者悲憤的一生,在字里行間讀到了這位老貢生的滿紙嗚咽!像《葉生》等篇這樣深而悲、疏且奇的構思謀篇,逼真肖似的細節(jié)描寫,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這正是民間故事常用的講述方法:在故事敘述中預先安下扣子,在適當?shù)臅r候,忽然逆轉,突現(xiàn)驚人之筆,一字千金,全篇飛動,這是和千百年來人民口頭藝術經(jīng)驗的影響分不開的。

第六,聊齋故事有時也像民間故事一樣,表現(xiàn)了人民的生活理想和對生產(chǎn)工具、勞動本身的夸張和信念。這時生產(chǎn)工具、飾物、武器就會幻化為某種寶物(或稱為主題犒)作用于主人公,成為完成主題開展情節(jié)的重要條件。孤苦無依的老寡婦正需要幫手,一個漂亮的少女竟升床代績,她紡的線“勻細生光”,織的布“晶瑩如錦”,比平時多賣三倍價錢。(《績女》)好心的老漁翁每夜攜酒河上,“飲且漁”,還祭奠河中的溺鬼,于是就有少年幫他驅魚,滿載而歸。(《王六郎》)同樣,在大量書生、農(nóng)民和小販的故事中,總是由于他們具有某些優(yōu)秀的品質,因而得到美妻。這當然是由于青年們愛情的需要。于是落第舉子寄寓蕭寺或深山夜讀時,就有人“彈指敲窗”,然后進來一個婉美無比的姑娘,兩人一見鐘情;或者在“大雪崩騰,寂無行旅”時,遇到“豐采甚都”的少年,兩人做了好友,并因而得到他的姊妹為女伴或妻子。這些充滿詩意的開端,一開頭就吸引了讀者,因為它反映著人民美好的愿望。主人公的神梭可以織出云錦天衣;魔鏟可以鑿開山崖,帶走愛人;魔杖可以幫助主人公跨過海洋;金釧可以滅火,做醫(yī)療器械。人民對自己的工具和勞動充滿信心。《鳳仙》中的狐女給他愛人一面魔鏡,能在千里之外照出她的喜怒哀樂。他讀書上進,數(shù)日攻苦,鏡子里的妻子就會笑臉相迎,點頭示意;讀書中輟,荒廢了學業(yè),妻子就面帶愁容,背轉身去。這種神異故事將幻想與現(xiàn)實凝成一體,加強了小說的表現(xiàn)力。

當然,《聊齋志異》也和民間故事一樣,反映了這種寶物或異術只給正面主人公帶來幸福,從來不給反面人物服務?!妒逄摗分械奶焓粨尩侥成袝氖掷铮攀[就不再生云。寶物變成了廢物,逼得尚書只好把它賣掉,最后物歸原主?!杜qァ分械奈辽駛髅胤浇o那個牛醫(yī),但由于他自私,想秘其方為己有,置天下牛死于不顧,于是神方對他就不靈了。故事就是這樣懲其貪、罰其私的。可見蒲松齡很忠實地接受了民間傳說理想化的方法,直至今天,對我們的藝術實踐還有深刻借鑒作用。

蒲松齡的另一種值得重視的藝術手法,是善用寓言方式表現(xiàn)主題。這類短文有頭有尾,詭譎多姿,多用比喻,以達到教育目的。如《嶗山道士》戒不勞而獲的逾墻鉆穴之輩;《嘉平公子》刺別字先生之可笑可鄙,連娼鬼都退避三舍;而《三朝元老》更入木三分地罵倒了一切無恥之徒。這些小品一般不作鋪排,題旨隱伏而哲理性特強,深得《莊子》等先秦寓言之要領。

第七,語言的簡練活潑、高度概括、華麗典雅并與口語相結合的特點,是使《聊齋志異》獲得高度藝術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蒲松齡古文根底深厚,長于各體詩賦,掌握了自楚辭、漢賦以來的華麗典雅、鋪排流暢的語言藝術。所以前人認為“聊齋藻繢,不失為古艷,后之繼聊齋而作者,則俗艷而已”。更重要的是,他學到了《左傳》《史記》等史傳文學語言的高度概括能力,以及魏晉志怪、唐宋傳奇的筆意,多方面吸取了中國文學語言的精華,并把它和明清當時人民口語巧妙地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一種近乎口語而又簡練華麗的文言,因而使《聊齋》卓乎成家,垂范后世。

蒲松齡晚年曾編選過宋詩322首,名為《宋七律選》,自為跋云:“宋人之什,率近于俚,而擇其佳句,則秀麗中自饒?zhí)煺?,唐賢所不能道也?!笨梢娝麑γ窀?、俚曲是感興趣的,并善于吸取。黃侃在《詩品義疏》中評論曹植詩時,指出他的語言特點是“文采繽紛,而不離閭里歌謠之質”,正好用來說明蒲松齡。由于他把古文和俚曲中人民的精練詩句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一種表現(xiàn)力很強的簡古有力的語言,三言兩語就是一個生動的形象。所以前人一向把《聊齋志異》作為最好的“研文之助”。如“大雪崩騰,寂無行旅”寫背景,“嬌波流慧,細柳生姿”寫美女,只寥寥數(shù)字,就使我們看到了動中有靜的嚴冬原野景象和給人帶來豐富想象力的女兒的美麗。又如寫官:“出則輿馬,入則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足立,此名為官?!保ā兑共鎳罚┻@是從官場勢派和人民的眼里來寫封建社會的官,不但深刻地把握了官的本質,而且形象逼真!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是人民對知識分子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而蒲松齡借《張鴻漸》中方氏的口說出了對秀才的評價:“大凡秀才做事,可以共勝,而不可以共?。簞賱t人人貪天功,一敗則紛然瓦解,不能成聚?!睂τ诓皇律a(chǎn)、經(jīng)濟地位極不穩(wěn)定、一心上爬的知識分子,這是多么深刻的本質的概括!

其他如《瑞云》中的語言簡練、多變:“客求見者必以贄:贄厚者,接一弈,酬一畫;薄者,留一茶而已?!薄捌鹗滓娚姹谧噪[?!薄盎奁涔舛F滂?。”“天下唯真才人為能多情,不以妍媸易念?!薄百R笑捧(盆)而去,立俟瑞云自靧之。”“隨手光潔,艷麗一如當年?!彪S著瑞云和賀生愛情關系的曲折變化,這些語言準確地表現(xiàn)了人物精神面貌。最后經(jīng)賀生“戟指而書之”的一盆洗臉水,發(fā)生了奇跡,洗去了他當年為保護瑞云點的黑斑。“笑捧……立俟……隨手光潔”,每個字里都有動作,而且表現(xiàn)出人物的歡暢情緒。

《罵鴨》本來就是日常生活中王婆罵雞的題材,極為平常。但在作者筆下,創(chuàng)造出偷鴨賊長了一身鴨毛、痛不可忍、非罵不可的異常情節(jié),展開了矛盾,突現(xiàn)了小偷的丑態(tài)。只二百字,就寫出了“攘者之可懼”“罵者之宜戒”的道理。用的都是極簡練、極樸素的語言,卻寫得搖曳生姿,別有風趣,真是“蘊藉詼諧,一著紙而解人頤”!

《聊齋志異》中也有些寫景語言,隨意揮毫而成妙境?!读_剎海市》中馬驥進龍宮時,“則見海水中分,屹如壁立。俄睹宮殿,玳瑁為梁,魴鱗作瓦;四壁晶明,鑒影炫目”。一派珠光寶氣,把龍宮寫得何等堂皇!這正是繼承了唐傳奇《柳毅傳》和民間對龍宮的傳統(tǒng)描寫手法。像這樣在單行奇句中間以駢詞驪語,活潑自然中帶有典雅形象的語言特色,在《聊齋志異》中俯拾皆是,極富有表現(xiàn)力。

對話的描寫更多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氣質。如“汝真鐵豆,炒之不能爆也”(《王大》),此為寫役吏索賄被拒絕時語,顯然出自民間口語?!舵⒚靡准蕖穼戞⒚贸匙旄情|中語言。當新郎入宴,彩輿在門,大女兒表示誓死不嫁牧牛兒,只是掩面向隅而泣,父母焦急欲死,妹妹在側苦逼勸之。姊怒曰:“小妮子,亦學人喋聒!爾何不從他去?”妹曰:“阿爺原不曾以妹子屬毛郎,若以妹子屬毛郎,更何須姊姊勸嫁也?!奔案改敢娖溲院浪?,相議易嫁問女時,女慨然曰:“父母教兒往也,即乞丐不敢辭;且何以見毛家郎便終餓殍死乎?”易裝倉猝登車而去。故事高潮中姊妹反唇相譏一段話,意外地解決了矛盾?;仡^一想,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姊妹思想的差距,父母的為難,這樣解決卻也具有喜劇收場的合理因素。

值得重視的是,聊齋故事中也經(jīng)常運用韻語。除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詩詞之外,有時也引用民間謠諺和謎語。它能使故事好說易記,啟人智慧,富有詩意。運用韻語是民間故事傳統(tǒng)特征之一,在這一點上蒲松齡也成功地吸取了民間藝術手法。如《鬼令》完全借用民間字謎來行令,更把一個酒狂的“鬼才”寫絕了。文章不長,姑一錄之:

教諭展先生,灑脫有名士風。然酒狂,不持儀節(jié)。每醉歸,輒馳馬殿階。階上多古柏。一日,縱馬入,觸樹頭裂,自言:“子路怒我無禮,擊腦破矣!”中夜遂卒。邑中某乙者,負販其鄉(xiāng),夜宿古剎。更靜人稀,忽見四五人攜酒入飲,展亦在焉。酒數(shù)行,或以字為令曰:“田字不透風,十字在當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贏一鐘。”一人曰:“回字不透風,口字在當中;口字推上去,呂字贏一鐘?!币蝗嗽唬骸班蜃植煌革L,令字在當中;令字推上去,含字贏一鐘。”又一人曰:“困字不透風,木字在當中;木字推上去,杏字贏一鐘?!蹦┲琳?,凝思不得,眾笑曰:“既不能令,須當受命?!憋w一觥來。展云:“我得之矣:曰字不透風,一字在當中……”眾又笑曰:“推作何物?”展吸盡曰:“一字推上去,一口一大鐘!”相與大笑,未幾出門去。某不知展死,竊疑其罷官歸也。及歸問之,則展死已久,始悟所遇者鬼耳。

鬼才放逸,觸機而發(fā),無生死之隔,一至于此!筆致跳脫超絕,神妙已極。此蓋推崇民間智慧,非人力所及,故以“鬼才”出之也!

不難看出,《聊齋志異》的語言之所以有這么大成就,就在于他熔鑄了古文、詩詞的精華和當時人民生動的口語,創(chuàng)造了一種近于白話的文言,同時多方面接受了民間文學浪漫色彩的藝術方法,給自己的藝術構思開辟了新的途徑。

總之,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方法上,蒲松齡深得口承文學的真髓,而就其才思之敏捷、想象之奇幻,更遠遠超出民間樸素的傳奇。如果沒有長期民間美學思想的孕育和民間藝術方法的啟迪,是不會達到如此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的。另一方面,一個作家的藝術方法和風格,是受作家世界觀及時代精神和民族形式影響的。讀《聊齋志異》,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中閃爍著人民思想的光芒:堅決反抗壓迫,追求民主生活和美好的理想。有些作品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糟粕,但仍掩蓋不了作品本身的美學價值。因為蒲松齡世界觀本身是復雜的,進步的民主思想與封建的落后思想相混雜,故其文學創(chuàng)作方法必然也帶有某些消極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只要我們注意分辨,便會認清民間文學積極健康的精神,始終貫徹在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如果說“美是生活”,那么作者以他自身的坎坷遭遇和人民的苦難生活緊緊相連,呼吸與共,充滿生機,這正是他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读凝S志異》中那些神來之筆,也往往正是作者一生積郁、思泉涌泄的結果。正因為他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廣泛地吸取人民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充滿奇異的幻想,所以他能將審美特質與社會理想統(tǒng)一起來,使《聊齋志異》成為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在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聲譽。

第四節(jié) 《聊齋志異》的提煉

前面提到《聊齋志異》絕大部分取材于歷史逸聞和民間傳說。初步考證,有156處是有民間根據(jù)的。在查找這些材料過程中,真如走進黃金的礦藏,燦爛奪目,美不勝收,看到了一代文豪怎樣吸取了千百年來人民豐富的藝術成果,創(chuàng)造出偉大的文學作品。蒲松齡深入調(diào)查,博覽群書,掌握了大量民間素材,并精心提煉了這些素材,經(jīng)過不斷地加工創(chuàng)造,使之成為藝術珍品。他的創(chuàng)作途徑直到現(xiàn)在還有重要借鑒作用。下面想就《促織》《王六郎》《俠女》《元少先生》《愛奴》等篇與其民間故事原型加以比較研究,以探求蒲松齡的創(chuàng)作思想及其與民間文學的關系。

因為材料難得,查閱不便,筆者把讀到的原文資料引錄于此,以便比較。

一、《促織》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名篇,故事寫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給成名一家?guī)淼膽K劇。作者的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tǒng)治集團。以一“草蟲”反映出重大社會主題,觸及到階級斗爭的本質問題。藝術成就又如此高絕,至今膾炙人口。蒲松齡何所據(jù)而云然?這是有民間基礎的。

呂毖《明朝小史》卷六“宣德紀”云:

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shù)金。時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妾以為駿馬易蟲,必異;竊視之,乃躍去。妻懼,自經(jīng)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經(jīng)焉。

《聊齋志異》文后“馮評”亦提到此書,一般學者認為這就是《促織》的底本了。就情節(jié)比較,這是有根據(jù)的。此外,宣德皇帝怎樣斗促織,撫臣怎樣因獻促織而得官致富,野史亦有記載。

沈德符《野獲編》卷二十四“斗物”:

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鐘進千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贝苏Z至今猶傳。蘇州衛(wèi)中武弁,聞尚有以捕蟋蟀比首虜功,得世職者。今宣窯蟋蟀盆甚珍重,其價不減宣和盆也。近日吳越浪子有酷好此戲,每賭勝負輒數(shù)百金,至有破家者,亦賈之流毒也。(引者按:“賈”指賈似道,賈好此戲,著有《促織經(jīng)》。)

怎樣飼養(yǎng)促織,使之善斗,明謝肇淛《五雜俎》卷九“物部一”則有如下記載:

促織惟雄者有文采,能鳴健斗,雌者反是。以立秋后取之,飼以黃豆糜,至白露則夜鳴求偶,然后以雄者進,不當意輒咋殺之,次日又以二雄進,又皆咋殺之,則為將軍矣。咋殺三雄則為大將軍,持以決斗,所向無前。又某家有大將軍,則眾相戒莫敢與斗,乃以厚價潛售它邑人。其大將軍斗止以股,一踢之遠去尺許,無不糜爛,或當腰咬斷,不須斗也。大將軍死以金棺盛之,將軍以銀,瘞于原得之所,則次年復有此種,不則無矣。

這是民間對善斗蟋蟀的迷信,也屬于民俗之一例。由此而引起對蟋蟀的異化或神化的觀念,并因之而產(chǎn)生祈求神助的傳說。

下面一則,亦見于謝肇淛《五雜俎》卷九“物部一”:

促織與蜈蚣共穴者,必健而善斗,吳中人多能辨之。小說載張廷芳者,以斗促織破其家,哭禱于玄壇神,夢神遣黑虎助之,遂獲一黑促織,所向無前,旬日之間,所得倍其所失。此雖小事,亦可笑也。又黑蜂有化為促織者,勇健異常,但不恒值耳。(引者按:此實是蟋蟀之蛹類蜂,非黑蜂化促織也。)

(清)陳元輯《格致鏡原》卷九十八引《虎苑》:

吳俗好斗蟋蟀,用黃金花馬為注。里人張生為之屢負,禱于玄壇,夜夢神云:“遣吾虎助爾,在北寺門下?!睆堄X往尋之,獲黑蟋蟀甚大,每斗輒勝,獲利甚豐,久之乃死。

(清)褚稼軒《堅瓠余集》卷一:

吳俗喜斗蟋蟀,多以財物決賭?!陡染帯份d:相城劉浩好斗促織,偶臨水濱,見一蜂以身就泥,轉輾數(shù)回,起集敗荷上,久之化為促織。頭足猶蜂也,持歸養(yǎng)之,經(jīng)日則全變矣。健而善斗,敵無不勝,所獲甚多。又張廷芳亦好之,至蕩其產(chǎn)。芳素敬玄壇神,乃以誠禱,訴其困乏。夢神告曰:“吾遣黑虎助爾,已化身在天妃宮東南角柏樹下矣。”明日芳往覓之,獲一促織。

就以上主要材料列表與《促織》比較:

從這份比較表不難看出,蒲松齡的《促織》完全出自史實和民間傳說,是在這些大量素材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的。宣德皇帝好促織之戲,至今留下“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民諺,一語道破了一個置軍國大事不問,而傾注于此“草蟲纖物”玩物喪志的人君形象,這本身就是人民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絕妙諷刺。但這在歷史上并不是絕無僅有的。唐玄宗玩過蟋蟀,宋朝宰相賈似道也酷好此戲,甚至無聊到去寫《促織經(jīng)》,而且“當蒙古破樊襄時,賈尚與群妾據(jù)地斗蟋蟀,置邊遞不問也”??梢娡嫖飭手尽嗉檎`國已早有先例,到明代皇帝不過“尚之更甚耳”。

蒲松齡是秉筆直書的。因為是前朝事,可以大膽些,然而也不得不用“異史氏曰”的口吻含蓄地說成是“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把責任推到“官貪吏虐”的“奉行者”身上去。因為清朝宮里也斗蟋蟀,不得不留有余地,以開脫、溫和的態(tài)度,略進微言:“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钡@也掩飾不了官貪吏虐后面的真正罪魁禍首。只要細一玩味“歲征民間”一句,不就寫出皇帝征蟋蟀像課老百姓的賦稅一樣,年年追比交納嗎?豈是“偶用”!而連九歲兒童都被逼死,魂化促織后也要在宮中“應節(jié)而舞”,以奉昏君聲色之好。殃民至此,最高統(tǒng)治者何能辭其咎?

現(xiàn)實中既有蘇州武弁因進促織而得世職者,則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最后使成名一家家破人亡,而自己還得到“卓異”的美名,得以升官晉爵,也正是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斗蟋蟀的游戲,本是三吳特盛,作者把它放在不產(chǎn)蟋蟀的陜西來寫,就更突出了皇帝、令尹及猾胥的窮兇極惡。這現(xiàn)實中的一切,構成《促織》具有說服力的時代背景。

蒲松齡特別善于從某些題材中追索作品所需要的思想和藝術效果,這也是民間血淚生活所提供給他的。作品的核心部分是成名一家所遭受的嚴酷迫害,特別是成子之死。類似這樣富有人民性的故事,民間早已流傳,像楓橋糧長那樣,以駿馬換蟋蟀,蟋蟀被雞吃掉,交不上差,夫妻畏罪,雙雙自殺,更帶有典型性。其凄慘程度不下成名一家。但它只是一則駭人聽聞的血淋淋的野史,不是藝術作品。蒲松齡怎樣提煉了這個素材,又補充了其他民間傳說,使之成為名篇呢?關鍵在于他的藝術構思和人物的安排、塑造,更符合生活的邏輯和藝術的規(guī)律。

首先,把故事放置在特定的“宮中好促織之戲,歲征民間,猾胥假此科斂丁口”的背景下展開,通過草蟲纖物,驚心動魄地寫重大社會矛盾。

第二,在藝術構思上,改民間傳說夫妻皆死的悲劇為成子死而復蘇,使情節(jié)得到合理的開展,在這過程中寫成名一家的遭遇,刻畫了一家三口的性格特點,深刻地表現(xiàn)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第三,成妻就駝背巫問卜一段,顯然受傳說中張廷芳賭輸祈神的影響,也符合舊時婦女遇難時求神問卜的心理。傳說中張廷芳祈于玄壇神,得“黑虎神”助戰(zhàn),使一個輸光了的賭徒轉敗為勝。此種傳說本來毫無意義,充滿迷信色彩。而蒲松齡化腐朽為神奇,使成妻得到異兆,改變了全家命運。特別是作品最后的揭示,說明成名獲得奇異的蟋蟀,善斗獲勝者,并不是“神”,而是“成子之魂”。這雖也是“超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手法,卻無迷信色彩,而是內(nèi)容深刻的藝術創(chuàng)造。在寫促織輕捷善斗過程中,突出了成名的形象。改傳說中蟋蟀被雞啄而死為斗雞而勝,更富有斗爭性和創(chuàng)造性。寫促織“翹然矜鳴,似報主知”以及“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jié)而舞”,無處不暗示成子之“魂”的特點。和前面成子之“死”,父母呼天搶地、茅舍無煙的情景,前后照應。這些細節(jié)更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效果,加深了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揭露,從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第四,成子魂化促織,輕捷善斗,死而復蘇的結果,表現(xiàn)了作者解民倒懸之苦、改變?nèi)嗣癖瘧K命運的良好愿望和人道主義精神。這是蒲氏受民間文學的樂觀主義精神影響的一個方面。

促織之戲,本來是市井游俠兒的嗜好,但蒲松齡卻將它和“宮中好促織之戲”“歲征民間”聯(lián)系起來,一下子便注入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把各種關于蟋蟀的有關傳說加以提煉,組織到這一悲劇中來,不能不令人驚嘆作家的高妙手法,更不能不令人欽佩他的思想高度。但所有這些,離開民間文學的基本素材,便難以想象了。

二、《王六郎》

《王六郎》是漁夫水鬼型民間故事。故事寫漁夫許翁每夜攜酒河上,飲且漁。每飲必以酒奠溺鬼。后有少年來,徘徊其側,讓之飲,慨與同酌。少年自稱王六郎,與許翁為友,幫他驅魚,如是半載。一天王六郎來和許翁告別,自言本是溺鬼,某日將捉渡者為替身,自己復托生為人,約許翁往看。第二天,許翁敬伺河邊,以覘其異。果有婦人抱嬰兒來,及河而墮。兒拋岸上,揚手擲足而啼。婦人幾番沉浮后,攀上岸,借地少息,抱兒徑去。原來溺鬼不忍加害,放過此母子,自己未得超生,但以一念之仁,感通上帝,封他為神(土地)。六郎成神之后,尚不忘舊情,款待漁翁,并厚報之。作者以鬼喻人,以寓言手法贊揚具有仁人義士之心的溺鬼,歌頌了置身青云、無忘貧賤的崇高品質,批判了那些利欲熏心、殃人利己、極端自私的小人。

這故事來自民間口頭傳說。在清人張泓《滇南憶舊錄》“成公祠”條有云:

成公祠,在潤之小西門外拖板橋側。成,其姓也。公為人諒直好善,老而結廬水次,以漁為生。偶薄暮,有客濕衣冠泣而來,公意為被溺得生者,乃迎入,備酒食,設火具??推蚬唬骸澳撤侨?,新溺鬼也。因無棲泊,隨風而來?!惫捡斎挥袘稚9碓唬骸盁o恐,鬼亦人也,人亦鬼也。不過陰陽一間耳。何懼哉?我非禍人者?!惫颂谷唬瑸橹Z鄉(xiāng)里,話心曲。與人無異,因留之同棲。鬼或往或來,亦無定止。公與交好,久竟忘其為鬼也。一日鬼歸,喜相告曰:“吾明旦往生矣。翌午有白衣婦渡水,彼當溺死,可為吾替?!惫嘈廊?。次日,公覘于渡。至午,果有缞绖婦人來,穩(wěn)渡無恙。俟至晚,客來泣向公曰:“我待替久矣。今見白衣婦人有六月孕,以一命傷二命,吾不忍死之也。”公唯唯。又數(shù)月,鬼復笑而來,告曰:“吾今真可去矣。”明晨有頂鍋者,喚渡,舟至中流頗有欹側,而又無恙。夜,鬼復泣而來,告公曰:“頂鍋者乃孝子,且獨子也。吾一時生憐,聽其渡河。但吾幽埋水際,勞公久憐,惜益滋愧。”公復慰勞之。又數(shù)日,其鬼忽欣喜而來。公曰:“子又得替耶?”曰:“非也;因我自甘沉苦,不忍死孝子孕婦。本境土神奏明上帝,憐我好善,敕為瓜州土地矣。明日當赴任。但我與子相處數(shù)年,一旦判袂,有所不忍耳。子若有暇,可至瓜州一視,當有以報也?!毖杂櫠ァ9嗖簧跣拧V链瓮砺動泄臉穼穆?,公頗異之。越日買鹽于瓜州,見一廟香煙極盛,訪于人,咸稱前日土地神見夢于廟祝,謂神新任,禱之必應,故祈者頗眾。公聞,心許之。即市香燭往神前,始具禮,即昏仆,見鬼烏帽錦衣,拍公肩曰:“子誠信人也,竟如約視我。我查潤州數(shù)日后,時疫大行,子可將我爐中灰攜去,以水和丸,可愈數(shù)萬人。從此不失為富翁,吾以報子也。”言訖公醒,依神語盡裹爐灰去。越數(shù)日,果時癥大行。公乃以灰為丸,賣藥市上,服之者即愈,獲利數(shù)萬。公念己孤獨,更不治產(chǎn);即于鬼溺處出資建橋,以濟往來。至今巍然無病涉之患。鄉(xiāng)人感其德,復建祠立碑于橋之側焉。嗟呼,鬼以一念之仁而神,公亦以利濟之義而廟食。事雖近怪,可以訓愚,故志之。

此故事和《王六郎》比較,列表于后:

作《滇南憶舊錄》的張泓,號西潭,康熙時人,略晚于蒲松齡。他是漢軍鑲藍旗人,監(jiān)生,乾隆六年入滇,歷官云南迤西道,著有《買桐軒集》及《滇南憶舊錄》。《成公祠》的記錄雖略晚于《王六郎》,但潤州成公祠其時早已建成,成公的傳說當更早已流傳。

張泓所記的成公奇遇,和蒲松齡所記的《王六郎》故事一樣,都是當時流傳全國的漁夫水鬼型故事。江蘇(瓜州)及浙江一代皆有口頭流傳(筆者曾在一本上世紀30年代民間文學刊物上讀到過記錄)。因此這兩則故事見于文人筆記雖略有先后,從故事內(nèi)容上看,都是同一故事的不同異文。而《成公祠》故事更帶有民間傳說原型特點,如附在當?shù)厝宋?、祠堂、橋梁上展開故事,故事本身加工成分很少。而蒲氏創(chuàng)作則是有很精細的加工、提煉,藝術水平大為提高。

很明顯,《成公祠》所講的故事和《王六郎》的基本情節(jié)、主題思想完全是相同的,屬于同源。不同的是,《成公祠》中水鬼所放的“替身”是兩個人三條命:一是新寡的孕婦,一是獨苗的孝子。水鬼以一念之仁,寧肯自己幽埋水際,也不忍加害無辜,兩次放走替身。在《王六郎》中渡水者改為一次,去掉孝子渡水情節(jié),把孕婦改為抱孀婦。這樣集中寫岸上啼哭的嬰兒和水中掙扎的母親,其割腸刮肚、生死離別的情景更能引起水鬼(也包括讀者)的同情,富有強烈的藝術效果,情節(jié)也簡練集中。同時刪掉成公聽水鬼傳授以爐灰治病等迷信情節(jié),增加了王六郎助許翁驅魚的內(nèi)容。水鬼成神后,別翁時刮起旋風相送十數(shù)里。這些細節(jié)顯然經(jīng)過作家的精心創(chuàng)造,更富于人情味了。《王六郎》中始終以水鬼漁夫的友誼和美好的情操為描寫重點,使故事從頭到尾詩意盎然,充滿泥土氣息。而《成公祠》的最后,說教成分就多些。兩相比較,就可以看出《聊齋志異》的作者尊重民間傳說的健康思想,在原傳說的基礎上提煉了情節(jié),使人物更富有典型性,但絲毫沒有妄改亂編的痕跡。文中所說的鬼魂起旋風相送,也完全是民間手法。他高度尊重民俗信仰和民間文學的美學思想,遵循著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適當加工、潤色,使作品既保持民間韻味又典型化了。

三、《俠女》

《俠女》也是《聊齋志異》中情節(jié)離奇而富有思想意義的好作品。蒲氏在本篇中塑造了疾惡如仇、劍術精絕的俠女形象。俠女為父報仇,隱姓埋名,奉老母寄居異地,與顧生母子對門居。由于鄰里情誼,互相幫助,俠女與顧生發(fā)生愛情。女憐顧生貧不能娶,與之生一子為嗣,報父仇而去。這里是通過私生活的一個側面來寫俠女,而不是正面寫刀槍對峙為父報仇的場面。查明清之際關于俠女的傳說雖然很多,都不類這一情節(jié)。倒是唐代《劍俠傳》和《唐國史補》中所記《賈人妻》故事與此情節(jié)相似。蒲氏題材或取于《賈人妻》,至少是受其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

茲錄唐人《賈人妻》故事:

唐余干縣尉王立調(diào)選。傭居大寧里。文書有誤,為主司駁放。資財蕩盡,仆馬喪失,窮悴頗甚,每丐食于佛祠。徒行晚歸,偶與美婦人同路,或前或后依隨。因誠意與言,氣甚相得。立因邀至其居,情款甚洽。翌日謂立曰:“公之生涯,何其困哉。妾居崇仁里,資用稍備。倘能從居乎?”立既悅其人,又幸其給,即曰:“仆之厄塞,阽于溝瀆。如此勤勤,所不敢望焉。子又何以營生?”對曰:“妾素賈人之妻也。夫亡十年,旗亭之內(nèi),尚有舊業(yè)。朝肆暮家,日贏錢三百,則可支矣。公授官之期尚未,出游之資且無。脫不見鄙,但同處以須冬集可矣?!绷⑺炀脱?。閱其家,豐儉得所。至于扃鎖之具,悉以付立。每出,則必先營辦立之一日饌焉。及歸,則又攜米肉錢帛以付立。日未嘗闕。立憫其勤勞,因令傭買仆隸。婦托以他事拒之,立不之強也。周歲,產(chǎn)一子。唯日中再歸為乳耳。凡與立居二載。忽一日夜歸,意態(tài)遑遑,謂立曰:“妾有冤仇,痛纏肌骨,為日深矣。伺便復仇,今乃得志;便須離京,公其努力。此居處,五百緡自置,契書在屏風中。室內(nèi)資儲,一以相奉。嬰兒不能將去,亦公之子也,公其念之?!毖杂?,收淚而別。立不可留止,則視其所攜皮囊,乃人首耳。立甚驚愕。其人笑曰:“無多疑慮,事不相累?!彼礻矣庠?,身如飛鳥。立開門出送,則已不及矣。方徘徊于庭,遽聞卻至。立迎門接俟,則曰:“更乳嬰兒,以豁離恨?!本蛽嶙樱矶鴱腿?,揮手而已。立回燈褰帳,小兒身首已離矣。立惶駭,達旦不寐。則以財帛買仆乘,游抵近邑,以伺其事。久之竟無所聞。其年立得官,即貨鬻所居歸任。爾后終莫知其音問也。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所記與《劍俠傳》基本相同,只是更為簡略:

貞元中,長安客有買妾者,居之數(shù)年,忽爾不知所之。一夜提人首而至,告其夫曰:“我有父冤,故至于此,今報矣!請歸。”泣涕而訣,出門如風。俄頃卻至,斷所生二子喉而去。

闕名筆記謂《聊齋志異·俠女》故事影射清世宗雍正為呂晚村孫女(精于劍術)刺殺事。(按:蒲松齡死于康熙五十四年,根本未見雍正之上臺及暴亡,說《俠女》影射此事,不能成立。但當時由于清初對漢民族的血腥鎮(zhèn)壓,社會紊亂等而引起某些俠義之士的反抗,對《俠女》之成篇可能有些影響。如清初濟南就流傳新城令崔懋遇俠女寄尼庵,專門行俠好義,護人財物,“疾若飛隼,惡少夜入其室,腰斬擲垣外”等奇聞。)蒲松齡還寫過《俠女行》的詩,情節(jié)與《俠女》也不同。而此篇卻與《賈人妻》故事有明顯淵源,列表比較之,更易辨識。

比較之下,《俠女》當然寫得更豐滿更有性格。首先,人物除男女主人公及一子外,增加了三個,男女皆有老母。俠女以有母在,不得報父仇,故得時間與顧生交往;顧有母在,使女為操作、侍疾,有往來之由,其重要任務是代為撫育幼兒。另一個人物孌童的增加,意義不大,不過襲用濟南女庵俠女腰斬所犯男子之故技,以描寫俠女之“俠”而已。自然,這也在故事的曲折斗爭中展現(xiàn)了俠女的高超劍術和她堅毅的性格。故事寫兩家皆貧,往來扶持,有勞動人民鄰里之間互相幫助的美德,為俠女與顧生之間愛情的發(fā)生作了應有的鋪墊。俠女與顧生的結合,主要是由于俠女憐顧貧不能娶,為之續(xù)嗣,是有“無后為大”的傳統(tǒng)觀念作思想基礎的。其所以不能正式結婚的原因,是由于俠女欲報父仇的特殊使命與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正式結婚將給顧家?guī)碓S多麻煩和不安全,而自己也要被拖住。在這特殊的處境中,作者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里肩負報父仇、又勇于追求生活的俠女形象。作者賦予她特殊的性格特點:艷如桃李,冷若冰霜,愛憎分明,疾惡如仇。她勇于追求愛情,不計較名聲,也不受封建禮法限制。作者時刻把俠女置于胸懷復仇大事中來寫,卻又不正面描述。復仇大事一直作為懸念,在最后才揭示出來。作品不僅寫了俠女的性格,還交待了她高超的劍術。在除惡少一節(jié)中,作品這樣描寫道:“急翻上衣,露一革囊,應手而去,則尺許晶瑩匕首也。少年見之,駭而卻走。追出戶外,四顧渺然。女以匕首望空拋擲,戛然有聲,燦若長虹;俄一物墮地作響。生急燭之,則一白狐,身首異處矣?!睂憚πg是寫俠女不可少的一個方面,但這主要是寫俠女之不可犯。正如寫和顧生關系的處理一樣,這是一個既不受封建禮法約束也不為邪惡勢力所侵犯,凜然正氣,胸懷大事,完全掌握自己命運,有思想有作為的婦女形象。她最后的復仇、留子,都大快人心。這一切比《賈人妻》中的俠女有很大發(fā)展,也更易于為人民所接受。

《俠女》與《賈人妻》的最大區(qū)別是對待所生兒子的處理態(tài)度不同:一生之,一死之。俠女是特意為顧生貧不能娶,為之續(xù)嗣而生子的,生而期貴,是她的最大期望。賈人妻則在報父仇之后,殺子而去。改“殺”為“生”,又一次體現(xiàn)了蒲松齡的好生之德。數(shù)千年來,繁衍子孫的傳統(tǒng)思想在東方民族中根深蒂固。雖然也含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宗法觀念,但主要還是積極追求生活的一種表現(xiàn),容易為人理解、接受。而《賈人妻》殺子而去,這種“忍人”的性格,雖不大為人所接受,但也不難理解。因為殺人的母親本身就會被認為是“罪犯”,“罪犯”的兒子在封建社會中的命運是可以想見的。這是她首先必須考慮的實際問題。據(jù)《聊齋志異》本文書后“馮評”道其原因是“其母殺人,人疑子必無狀,且賤之,遂殺其子”。賈人妻考慮因有殺人之罪,別人必“賤視”其子,這種顧慮顯然是社會造成的。她殺人本是為父報仇,為民除害,是正義行為,但她對封建社會是絕望的,因此用“忍人”的做法向封建社會作了血淚的控訴!

四、《愛奴》與《元少先生》

《聊齋志異》中的幽婚故事有許多篇,《愛奴》則是獨特的一種:寫私塾先生(河間徐生)年末辭館回家,過墓所,被鬼請去作師,且與冥府婢女相愛的故事。《元少先生》則是寫真人韓元少曾為鬼師的傳說。這些故事自然有許多蒲松齡塾師生活的體驗和想象,但也借鑒了當時流傳于民間的《冥府延師》的題材?!囤じ訋煛返膫髡f也見之于與蒲松齡同時的吳寶崖(陳琰)的《曠園雜志》。故事所述發(fā)生的地點、人物雖有別,時間卻都在臘初或除夕,內(nèi)容也都是塾師回家或閑步時所發(fā)生的奇遇。不過吳記《冥府延師》只是異域一段故事,并無戀愛情節(jié)。其原文如下:

仁和臨平鎮(zhèn)某生,貧而無館。除夕至小港閑步,忽見一舟,來系樹下。有一役持柬疾走訪某名。某云:“何事?”役云:“我主人欲延某為師。”某云:“即我也?!苯悠浯笞旨?,姓吳名奎文,兼出聘金二十兩。詣其家,某約于明春赴館。役云:“主人迫欲請,不能待。”隨登舟至其家?;秀遍g,門第巍煥,堂皇宏敞,但不設座。俄而主人冕服出迎。至書館,即入內(nèi)。命其徒出拜間,翻架上書,皆非人世所有。問徒所從學,乃詩古文也。一日,其徒他出赴宴,囑其師云:“堂側廊房有門封固,不宜窺伺?!蹦承囊蓱?,至更余步至其所,啟門一縫,窺見主人端坐中堂,兩廊皆胥役,門外有悲戚聲,俱縲紲待審者,已而次第拷訊。某驚怖欲絕。次日其徒至館云:“昨囑師勿往觀,不意夜間潛窺。今緣盡,不能復留矣?!蹦硢柟剩洳谎?。即贈半載脩金五十兩,送之歸。師弟亦流涕不忍別。至河干,乘舟仍在。其送者,即前役也。比登岸,舟與役俱不見。

這可能是教書先生“貧而無館”或年末罷歸時,一作非非想的產(chǎn)物。蒲松齡寫了同一題材的兩篇作品:一篇是《愛奴》,一篇是《元少先生》,也應是這位老塾師幾十年奔走于道途之間的巧妙構思。

列表比較如下:

這個表使我們一目了然,看到了三篇作品的關系?!稌鐖@雜志》所記的故事更帶民間傳說色彩?!对傧壬放c此篇相近,基本是一個來源。只是元少先生當時的身份不是塾師,而是諸生(秀才)。他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姓韓名菼,號慕廬,字元少,長洲人,康熙十二年狀元,官至禮部尚書,著《有懷堂詩文集》?!对傧壬凤@然是將民間冥府延師故事附會到名宦身上了,無非說明他的德行才學都早已在冥王那里得到定評,他的發(fā)跡乃是命中注定的,很帶有宿命論色彩,這很有似顯者制造的謊言。它和“貧而無館”的教書先生貧困中的夢想不盡一樣。然而故事基本無差,都是鬼來請他們?nèi)ソ虝摹捌嬗觥薄F笌熣呓在す?,塾師在冥府坐館時間不長,很快就因違犯禁忌而被遣,夢境破滅,故事也就完結了。而《愛奴》則不同,它在《冥府延師》的基本情節(jié)上,平添了一段愛情故事。使人驚異的是,三篇故事都發(fā)生在鬼域的官宦人家,塾師又都同樣遭到禁錮,一旦知道冥府的秘密,便遭遣返?!稅叟窙]有停留在一般鬼延師的民俗范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風姿韻絕”的少女形象,并把男主人公改為女主人公,刻畫了故指揮使夫人“既從兒懶,又責兒工”的富家寡母形象。正因她盼兒有成,雅敬先生,寬厚待人,便順手牽羊地完成了教書先生和侍婢的一段愛情故事,也合情合理地寫了老師因教管稍嚴,與主婦之間的矛盾。這一切來自對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

蒲松齡有數(shù)十年孤館寂寞的生活,他又是善于寫鬼狐的專家,晚年往返于書館和家鄉(xiāng)道途之間,構思著這類美妙的幽婚故事并加工著民間已有的冥師傳說,是很自然的?!稅叟泛喼本褪亲髡呓虝闹幸欢萎愊胩扉_的羅曼史。但即使是他最熟悉的教書生涯的幻想場景,也還是民間已有的傳說《冥府延師》打開了他的心扉。

總之,蒲松齡選擇、提煉民間素材大體給我們以下四點啟示:

第一,作者特別注意吸取民間傳奇故事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題材。書名“志異”,即可見其所述故事普遍帶有傳奇色彩,抓住了民間故事中“奇異而可傳示”的特質。前面四例中,每篇都有自己的特征。在封建社會里,從皇帝到游俠兒斗蟋蟀的甚多,作者都不寫,而獨以“駿馬易蟲”入題;民間俠女故事也有多種多樣,只以《賈人妻》為原形,原因何在呢?正因為它們的情節(jié)不同于一般,帶有特異性?!皞髌?zhèn)髌?,無奇不傳”,善選動人心魄的傳奇情節(jié)而又加以提煉,有所取舍,這正是蒲松齡創(chuàng)作時從民間題材吸取營養(yǎng)的重要方面。

第二,作者同情人民遭遇,和人民息息相關,所以他能站在統(tǒng)治階級對立面來揭發(fā)社會矛盾。由于他居于下層人民地位,所以他對社會問題的感受就分外靈敏,這樣他在處理民間題材時,也自然善于開發(fā)主題?!锻跽摺放c《俠女》都是把傳奇情節(jié)放置在尖銳的階級矛盾中來寫的,這樣就使作品表現(xiàn)出反對豪強、維護人民利益的高度思想價值。

第三,在這些來自民間傳奇故事的加工和再創(chuàng)作過程中,表現(xiàn)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精神。王六郎放走替身母子;成名之子死而復活;改賈人妻替父報仇殺子為俠女留子而去,都表現(xiàn)了作者在處理這些傳奇情節(jié)時,具有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第四,作者在處理民間題材時,善于結合自己生活的體驗選取寫作的角度,創(chuàng)造完美的形象。如《愛奴》寫一個私塾先生的奇遇,乃至對女主人公的刻畫,都是有他現(xiàn)實中人物作模特兒,和自己數(shù)十年“孤館寂寞”的生活做基礎的,所以他所開辟的幽婚故事的境界很富有生活氣息。

所有這一切,貧困潦倒的一生,積極的用世態(tài)度,使蒲松齡具備了天然地吸取民間民主思想精華的本能,而且能以自己卓越的才華、生活的體驗,與民間傳說有機地結合起來,從中提煉素材,加工創(chuàng)作為完美的藝術品。

第五節(jié) 《聊齋志異》怎樣寫歷史傳說人物

《聊齋志異》中有大量故事是有歷史根據(jù)的。其中一些小說取材于歷史人物,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又不局限于歷史,而是借歷史因由生發(fā)開去,再據(jù)傳說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把這部分作品和歷史、口頭傳說作比較研究,更可以看出蒲松齡創(chuàng)作思想的進步性和文學手筆的藝術性。馮鎮(zhèn)巒《讀〈聊齋〉雜說》中說:

此書多敘山左右及淄川縣事,紀見聞也。時亦及于他省。時代則詳近世,略及明代。先生意在作文,鏡花水月,雖不必泥于實事,然時代人物,不盡鑿空。

這用于他所寫的歷史人物傳說,再恰當不過了。他所記敘的歷史人物大多取材于山東一帶,并以明清時人物為主。多有歷史根據(jù),又不局限于真人真事。因為意在作文,有虛構成分,但又不盡鑿空。這就是說它是介乎歷史與文學之間的作品。提供這種歷史向文學過渡的條件是民間傳說??傊?,虛實結合構成歷史傳說人物傳記式的小說。這中間可以看出作者藝術傾向的一些特點。

下面就《陽武侯》《姊妹易嫁》《大力將軍》《胭脂》和《林四娘》等篇與有關歷史材料進行比較研究。

一、《陽武侯》

陽武侯即明成祖時人薛祿,山東膠州人,《明史》有傳。這里寫他少年時在家鄉(xiāng)流傳的一段故事。像《姊妹易嫁》《大力將軍》等篇一樣,如果把它和歷史記載對照來讀,很可以看出為歷史所遺棄的資料怎樣成為很好的文學資料,口頭傳說又怎樣補充了歷史的枯干,從而進一步驗證了歷史和文學(特別是口頭傳說)的關系。

《明史》列傳第四十三《薛祿傳》:

薛祿,膠人。行六,軍中呼曰薛六,既貴,乃更名祿。祿以卒伍從燕起兵,首奪九門?!罉妨赀M同知,八年充驃騎將軍?!晟涎裕骸白怨庞萌耍刭Y豫教。今武臣子弟閑暇不教,恐緩急無可使者?!钡垌t其言。會四方送幼軍數(shù)萬至,悉隸祿操習之。十五年以行在后軍都督董營造。十八年十二月定都北京,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封陽武侯。祿千一百石?!ㄐ仑ツ曜洌┵涆磭?,謚忠武。祿有勇而好謀,謀定后戰(zhàn),戰(zhàn)必勝。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善撫士卒,同甘苦,人樂為用。

從這段歷史記載可見,薛祿靖難有功,輔成祖、仁宗、宣宗三朝。這個出生入死、一生都過著戎馬生活的歷史人物,在民間有極為生動的口頭傳說。王漁洋《池北偶談·薛忠武》即一例:

明鄞國忠武公薛祿,膠州人。其父居海島,為人牧羊,時聞牧處有鼓樂聲出地中,心識之。語忠武兄弟曰:“死即葬我于此?!焙笕缙溲栽嵫?。已而,勾軍赴北平,其兄不肯行,忠武年少請往。后從靖難師,累功至大將軍,封陽武侯,追封鄞國公。其地至今號薛家島。

這個傳說把階級轉化涂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在民間,名門大族往往都有一段發(fā)家史,出身微賤的達官貴人爬上統(tǒng)治階級之后,總是給自己找出根基不凡的論據(jù),正如說皇帝是龍種,或祖宗埋在正穴上,子孫大貴一樣,一塊有風水的墓地被認為是階級轉化的必要條件。今天看來,這可能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自身既得利益的彌天大謊??墒菍Ξ敃r的廣大民眾來說,同樣具有迷惑力。

《聊齋志異·陽武侯》與《池北偶談》所記薛忠武事基本相同,不過更豐富,更有文采,而且還增加了巧媳婦型故事的內(nèi)容。同時作品保留了某些勞動人民氣質,再現(xiàn)了薛祿幼年的形象:“垢面垂鼻涕,殊不聰穎”,“人以太憨生,無與為婚”者。然而就在這樣的“太憨生”身上發(fā)生了奇跡。當他知道哥哥不肯去遼陽服兵役時,自告奮勇,愿請代往,條件是“以婢子妻我”。哥哥高興地答應了。于是夫妻從容遠征。而且途中避雨崖下,剛剛離去,崖石就崩墜了。居人遙望,只見“兩虎躍出,逼附兩人而沒”?!昂钭源擞陆》浅?,豐采頓異。后以軍功封陽武侯世爵”。這大約就像民間故事中的傻女婿一樣,因借美妻福澤而靈慧異常。而對他的勇武,又被想象為虎的化身。這樣在蒲松齡筆下就完全吸取民間有趣的構思方法,把一個歷史人物變成一個傳奇人物了。

這個傳說由歷史到文學的轉化過程很有趣。本來像薛祿這樣有軍功的人物,輔佐皇帝打天下,親自培訓數(shù)萬幼軍,都算是大事??墒侨嗣駥Υ巳桓信d趣,卻傳說著他家墳地的風水,以及他如何由垢面垂涕、無與論婚者的“太憨生”形象,一躍而成為將軍的傳奇。如果剔除后面襲侯某公夫人遺腹子十五年始生的糟粕,還其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便可以看出小說的價值絕不減于歷史。

二、《姊妹易嫁》

《姊妹易嫁》中的男主人公毛相國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正史上有他發(fā)跡變泰的記載,野史上有他家庭婚事的傳說。蒲松齡此篇有些歷史影子、傳說根據(jù),自然更有很大創(chuàng)作成分。

《明史》列傳第七十八《毛紀傳》:

毛紀,字維之,掖縣人。成化末,舉鄉(xiāng)試第一,登進士,選庶吉士。弘治初,授檢討,進修撰,充經(jīng)筵講官,簡侍東宮講讀。……(正德)十年由吏部左侍郎拜禮部尚書。

《明史》談到這位三朝重臣的政績主要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條是體恤民困,反對皇上搞迷信活動;一條是敢于直諫,常常忤旨。前者如“烏思藏入貢,其使者言有活佛能前知禍?!薄;实垡堖@個活佛來,行程二萬里,費以百萬計,毛紀上言諫止。后者如他勸宣德早立儲嗣定大計、少巡幸等。野史說他林下二十余年,宰相歸里,妹饋姊,互相敬重事,都有根據(jù)。

正史對毛紀評價很高,說“紀有學識,居官廉靜簡重,與(楊)廷和、(蔣)冕正色立朝”,“清忠鯁亮,皆卓然有古大臣風”。(《明史》)毛紀有《鰲峰類稿》行世,世代崇祀于鄉(xiāng)賢祠。

像這樣的知名人物在他們家鄉(xiāng)一定有深刻的影響和各種有趣的傳說,但在正史的“升官圖”上很難看到,倒是在野史和文人筆記中還保留一點。蒲氏就根據(jù)民間關于毛相國婚事的傳說,寫成了《姊妹易嫁》。關于毛公的口頭傳說,見于畢際有的《蟬雪集》及《掖縣志》編者之一的孫擴圖在《聊齋志異》(三會本)本文之后的附記。孫文對研究《姊妹易嫁》的原型極有價值。文曰:

文簡封翁諱敏,以孝廉任杭州府學教授。生五子,文簡最少。封翁年八十余,文簡官少宰,乃受封而卒。其塋地自趙宋時沿葬,歷有達者。至文簡卒,始卜西山新阡。乾隆壬戌,予與文簡裔人共修《掖縣志》,曾親至毛氏新舊兩塋,覽其碑表,征事實焉。

至文簡夫人一段,畢氏《蟬雪集》中所載,亦與此小異。夫人姓官氏。姊陋文簡有文無貌,臨嫁而悔。妹承父母意,遂代姊歸文簡。文簡既貴,姊自恨,出家為女道士。妹饋遺之,都不肯受。清修登上壽。文簡林下廿余年,頗與過從談道,相敬重云。

無疑,這條記載更接近史實。對比之下,就可見蒲松齡再創(chuàng)作的匠心了。

《姊妹易嫁》有兩個中心問題:一是墓地有風水,出了貴人;二是妹代姊嫁,享了榮華富貴。故事帶有濃厚的傳奇性和一定的宿命論。作者正是在這樣傳奇情節(jié)中批判了嫌貧愛富思想,宣揚了勞動人民的美好品質。

孫氏此條記載談到毛氏墓地,及他對新舊墓地的調(diào)查,都未說是毛公把自己父親埋到正穴上才發(fā)家的(與《聊齋志異》所記不同),而是“其塋地自趙宋時沿葬,歷有達者”。這很符合中國自宋以來的“天子地”(如趙匡胤因葬父于崗而登帝位)的傳說。傳說的興起與相沿成于的風水熱至明而不衰。毛家新卜墳地者是文簡后人的事:“至文簡卒,始卜西山新阡。”這就是說,作者把子一代的卜窀穸,移植到父一輩上去,如此把毛家出了相國加以神秘化了?!读凝S志異》說“(毛)家素微,其父常為人牧牛”,也是小說家言。歷史上的毛相國之父毛敏原是以孝廉任浙江杭州府學教授的。他家自元代以來,已為“東萊名閥”(《掖縣志》),而且“歷有達者”,可見原是世家大族?!读凝S志異》把他說成是放牛娃出身,和后面的顯貴形成顯明對比,也為發(fā)生一切矛盾并解決矛盾找到了根據(jù)。最妙的是,張家夢中得神示,命他讓出“毛公佳城”,正巧毛紀父牧牛,因雨灌死在張家地里。其母購地埋之,一問正好姓毛,應“毛公佳城”的夢兆,因留其兒教之讀,并妻以長女。這樣本來因墓地而引起矛盾的兩家,卻由于夢兆的原因解決了矛盾,使兩個無關的故事(選葬、易嫁)巧妙地統(tǒng)一在一起。后來故事所說的張家長女誓死不嫁牧牛郎的擇婿觀點與父母發(fā)生矛盾,原傳說并不是這樣的,而是說官氏長女(蒲改張氏)是嫌毛紀“有文無貌”,故臨嫁而悔。蒲松齡按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嫌貧愛富、門當戶對的思想,不只停留在以貌取人上,而是尋找它更本質的經(jīng)濟原因,改姊堅決不嫁是看不起牧牛郎,一心想當官太太,這樣既和前面的“家素微”相對照,也使姊妹兩種不同性格品質更加鮮明,從而塑造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典型。批判了嫌貧愛富、以貌取人的勢利思想,歌頌了富有正義感、善良而樸實的妹妹。她恤士憐才,見義勇為,卓有見識,以身代嫁,從大局著想,解決了父母的尷尬處境。這樣一個矛盾的意外解決,既是喜劇性的沖突,又有妹妹健康的思想基礎,合情合理。雖然故事中已有代嫁的內(nèi)容,可是略改一下姊姊不嫁的原因(“嫌貧愛富”),就點石成金,全篇飛動,使作品的社會意義也大大加強了。

貫穿全篇的許多細節(jié),補充了歷史題材的單調(diào),雖有些宿命色彩,但別有風趣。如毛公年輕應試時,因有易妻(妹有些發(fā)禿)思想活動而被黜落;姊嫁富兒,敗落后守寡,出家為尼,等等。這里可以看出蒲松齡既尊重歷史人物的真實性,又依據(jù)藝術創(chuàng)造的虛構性,創(chuàng)造了完美的形象。

三、《大力將軍》

《大力將軍》是寫吳六奇與查伊璜奇遇恩報事?!读凝S志異》中吳六奇作吳六一。(按:吳六一亦實有其人,字圣水,順治丁亥進士,曾為青州司理。但此篇故事與吳六一事無涉,卻完全是吳六奇本事。寫作“六一”,想是“奇”、“一”音近,蒲氏誤記。否則就是因有虛構成分,故意改的。)

故事說吳六奇微時曾乞食于市,孝廉查伊璜拯六奇于困頓之中,給以飲食,資以錢幣,勸投行伍。后六奇官為上將,慷慨恩報,頗盡淮陰少年之義。

這一富有傳奇性的歷史故事,發(fā)生在明末清初。查、吳皆實有其人。查伊璜,名繼臣,浙江海寧人,進士,有賢名,才華豐艷,風情瀟灑。吳六奇,廣東潮州人,亦海內(nèi)豪杰。《潮州府志》卷二十九有吳六奇?zhèn)鳎?/p>

吳六奇號葛如,豐政都人。少讀書,不事家人產(chǎn)。明季山海竊發(fā),奇集鄉(xiāng)勇捍御,當?shù)里淠?,委以兵事?!页ㄇ澹┒ǘ?,王師由閩入粵,奇集眾景附,特授掛印總兵……卒贈少師兼太子太師,謚順格。

從這段材料看,吳六奇曾鎮(zhèn)壓過海盜,給明清兩朝都效過力。民間傳說對這些都不感興趣,獨對他與查伊璜的一段友誼大加贊揚。人民感興趣的傳奇部分,恰為正史所摒棄的部分。

關于他和查伊璜知遇的一段故事,王士禎《香祖筆記》卷三和鈕琇《觚?!ぱ╁堋芳罢褩啞秶[亭雜錄》續(xù)集中都有記載,除第三種簡略些,其他兩種所記內(nèi)容幾乎完全相同?!断阕婀P記》中一段文字已收入《潮州府志》“吳六奇?zhèn)鳌?,可見這是作為史實來考慮的。兩文都是寫雪中邂逅,飲酒贈袍,吳做將軍后,慷慨恩報。比較之下,《雪遘》文筆細膩,史料詳盡,也富文采,附《聊齋志異·大力將軍》之后。蒲松齡撰此文時,他的寫法和王士禎、鈕琇都不一樣,是以人物特寫筆法入手,從查伊璜眼中突現(xiàn)殿前大鐘上的兩個大手印寫起,從掀大鐘“輕若啟櫝”的異狀,寫一個力大無窮的乞丐:

查伊璜,浙人。清明飲野寺中,見殿前有古鐘,大于兩石甕;而上下土痕手跡,滑然如新。疑之,俯窺其下,有竹筐受八升許,不知所貯何物。使數(shù)人摳耳,力掀舉之,無少動,益駭。乃坐飲以伺其人。居無何,有乞兒入,攜所得糗糒,堆累鐘下,乃以一手起鐘,一手掬餌置筐內(nèi);往返數(shù)四,始盡。已復合之,乃去。移時復來,探取食之。食已復探,輕若啟櫝。一座盡駭?!?/p>

這是一個特寫鏡頭。一方面一口大鐘是“數(shù)人摳耳,力掀舉之,無少動”,一方面是一手起鐘,“輕若啟櫝”。這寥寥數(shù)筆,就將一個大力士的形象躍然紙上,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住了。

對如此健兒何以行乞,有兩種不同的傳說:蒲松齡的說法是因為他吃的多,供不起飯,沒人雇用?!断阕婀P記》和《觚?!范颊f他落拓貧困,淪為乞丐,是由于賭博。于是查孝廉與飲,贈袍??墒堑诙旰贾菹嘤?,他依然落拓,連前所贈袍都賣了,回答是“時當春杪,安用此為?已質錢付酒家矣!”問他讀書否?他回笑:“不讀書識字,不至為丐也?!庇谑遣槟炽と恍膭樱宥侣闹?。徐問其姓氏居里。得到吳六奇一番豪杰感恩之言:“仆雖非淮陰少年,然一飯之惠,其敢忘乎!”孝廉亟起而捉其臂曰:“吳生固海內(nèi)奇杰也!我以酒友目吳生,失吳生矣?!庇谑恰跋嗯c日夕痛飲,盤桓累月,贈以屝屨之資,遣歸粵東?!?/p>

蒲松齡全去其“耽游盧雉,失業(yè)蕩產(chǎn)”,以至典衣置酒的丐者行徑,改為因食量大,無敢雇用者,才失業(yè)行乞的,還其“大力”本來面目。這對歷史人物來說,可能是“失其真”的,但蒲氏是按刻畫人物的需要,處處突出其大力士的形象,這顯然是小說的典型化的手法。

前段集中寫“大力”,后段(十年以后)吳六奇恩報一場是集中寫“大義”。這段的特點是在于鋪寫大力將軍以豪門貴胄身份,拜恩公如君父,以實際行動寫淮陰厚報。且妙在伊璜“茫不記憶”,何以有這樣的“武弟子”(六奇通謁時自謂伊璜“是我?guī)熞病保?,一直到“先生不憶舉鐘之乞人耶?”才恍然大悟。如此未費筆墨寫查,而查之品格自高,比《香祖筆記》和《觚?!分毓P寫查,更勝一籌。本來未通姓名的恩公,別說不想報,即不報亦不為人知。而六奇向不言報,卻時刻未忘淮陰少年之圖報。此正見六奇之“奇”處。伊璜來時,他不僅趨出親迎,如拜君父,閉門下鑰固留之,而且分家財一半與查,執(zhí)冊籍謂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賜。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以半奉先生?!辈殂等徊皇?。將軍不聽,連仆婢也分一半敬事先生,又“親視姬婢登輿,廄卒捉馬騾”。不僅寫出在物質上慷慨答報的鋪排,更主要的是通過這一切寫出感情深處的美好情操,因而連仆婢也感動得“百聲悚應”,“闐咽并發(fā)”。而其重恩義,更體現(xiàn)在當查伊璜因莊廷鑨《明史》案株連下獄時,六奇能冒著滅族危險,力為孝廉奏辯,使查公得免于難。此事雖篇后只著一筆,卻是千斤分量,是蒲氏渲染“大義”的重筆,與開篇寫“大力”前后輝映,相映生色。恰在高潮處,戛然而止,余意無窮。裁去《雪遘》結尾中六奇“涉江逾嶺”給孝廉運“英石峰”一段(雖亦可惜),也都是為了突出這件報恩事。于此可見六奇豪杰心胸,迥出風塵!所以異史氏自己有精到的評語:“厚施而不問其名,其俠烈古丈夫哉!而將軍之報,其慷慨豪爽,尤千古所僅見,如此胸襟,自不應老于溝瀆。以是知兩賢之相遇,非偶然也?!?/p>

所以吳六奇故事以之作史料讀,當然以《觚?!ぱ╁堋犯鼮樵敱M;以之作文學讀,則聊齋手筆自是超脫不群。

四、《胭脂》

《胭脂》是《聊齋志異》中的名篇,寫的是一件冤獄的形成和清官施愚山判案昭雪的過程。故事說牛醫(yī)卞某的女兒胭脂“才姿惠麗”,遇到一位“豐采甚都”的秀才鄂秋隼,一見傾心,互相愛慕起來。鄰婦王氏看在眼里,戲謂胭脂說:欲為之媒,約鄂生夜來一聚。王氏自幼與鄰生宿介通,幽會時將此意告宿。宿冒充鄂生,如期赴約,求信物,“捉足解繡履而去”,返王氏處途中繡鞋遺失,為市井無賴毛大所得。毛大知宿與王善,特來捉奸,隔窗聞密語而去。越數(shù)夕,毛大持鞋冒充鄂生,越墻尋胭脂,殺其父。因繡鞋案發(fā),鄂被囚,屈打成招。時吳南岱守濟南,見鄂不類殺人者,從容問之,知其冤。細問才知鄂生與胭脂相見時有鄰婦王氏在場,拘王而得宿,然宿亦冤。施公知其冤,轉訊王氏。從王氏供詞中得到線索,拘里中無賴多人,利用民俗心理,假城隍神示,采取攻心戰(zhàn)術使案情大白。毛大伏法,胭脂與鄂生結為夫婦。

此案的特點是:無辜者受難,壞人隱蔽很深;情節(jié)復雜,環(huán)環(huán)相扣;多是隱情,沒有明證。常常線索中斷,或者蓄意保留(如胭脂不交代王氏);再強行梏械,必致誣服,形成“假中之假以生,冤外之冤誰信”的現(xiàn)象。而施公并不捶楚,卻有“冰鑒”之譽,堪稱一代宗匠,斯文之護法!《聊齋志異》作者帶著感激的心情寫這位學者和清官:“愚山先生吾師也。方見知時,余猶童子,竊見其獎進士子,拳拳如恐不盡;小有冤抑,必委曲呵護之,曾不肯作威學校,以媚權要。……而愛才如命,尤非后世學使虛應故事者所及?!睆摹峨僦钒盖閬砜?,愚山先生的形象正是這樣。正史上寫施愚山也可以與此互證:“施閏章,字尚白,號愚山,宣城人……順治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以員外郎試高等,擢山東學政,崇雅黜浮,有冰鑒之譽。秩滿,遷江西參議,分守湖西道。屬郡殘破多盜,遍歷山谷撫循之,人呼為施佛子。”(《清史稿》本傳)

《胭脂》一案據(jù)說發(fā)生在東昌(今山東聊城),應是當年施愚山做山東學政時受理的案子。但考《施愚山先生全集》中賦篇,并無關于“胭脂”一案相類的瀟灑判詞,就文詞構思及語言句式上看,也全是蒲氏手筆。而類似《胭脂》式的案情,前代作品及筆記中都有記載。它可能受《陳御史斷獄》和《元曲選》中《留鞋記》的影響?!读粜洝返呐魅斯踉掠⒓沂情_胭脂鋪的。男主人公書生郭華因愛王月英,故意多次到胭脂鋪中買胭脂。適元宵佳節(jié)王母不在,月英通過丫環(huán)與郭華相約在相國寺中私會??墒窃掠頃r,郭華酒醉未醒,月英留香羅帕包一只繡鞋揣在郭生懷里作表記,與丫環(huán)歸去。郭醒,悔無及,癡情發(fā)作,吞了羅帕噎死,造成寺里和尚冤案。包公斷案讓衙役扮貨郎,因鞋而尋其主,月英(月英母認鞋是自己女兒的)亦系獄。月英辯冤認尸,發(fā)現(xiàn)郭生嘴際留有一角羅帕,取帕后郭生活轉。包公恩準二人結婚。《胭脂》在情節(jié)上去其庸俗不合理部分(如吞帕),改女留鞋為男搶鞋,更合身份?!峨僦分信魅斯旨慈〔挠凇半僦仭钡碾僦?;而鄂秋隼除了中間一個“秋”字,在字形上也很像郭華,這很可能暗示所受前代文學的影響。當然蒲松齡寫了毛大這樣隱蔽很深的兇徒,使矛盾社會化,比《留鞋記》主題深刻多了。作品還寫了三種斷案的官員,使內(nèi)容更為豐富。先是橫加敲撲的邑宰,繼之是主觀臆斷、淺嘗輒止的吳南岱,最后才是恤士憐才、深入調(diào)查的施愚山。這里的清官已經(jīng)不是民間傳說里神明化身的包公了,這一切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概括出來的人物。施愚山《胭脂》一案,正像費祎祉《折獄》的無頭冤案和于成龍擒盜的《于中丞》一樣,都是在真實案情基礎上的藝術加工。正史載于成龍治盜,“偽為丐者,入其巢,與雜處十余日,盡得其平時行劫狀”,“微行村堡,周訪閭里情偽,遇盜及他疑獄,輒蹤跡得之,民驚服”。這些正是《于中丞》故事的藍本。費祎祉令淄時所斷案亦收入《清稗類鈔》,都作真事或逸聞看待??梢娺@些傳說中的清官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真實,符合原來人民心目中廉明剛正、恤才憐士的標準。他們認真調(diào)查、明辨善思、深入群眾的工作作風,更是那些“棋局消日”、“更不肯一勞方寸”、但知“梏械”的酷吏貪官們的一面鏡子。歷史上的清官雖然也有局限性,但人民卻通過他們展現(xiàn)了自己的社會理想。

總的說來,這些與歷史人物有關的作品給人以歷史真實感,而其中的傳奇色彩又表現(xiàn)了人民的心理愿望,使作品更能為群眾所接受。

五、《林四娘》

林四娘是明末山東青州府衡王宮人(俞樾認為“此亦實有其人”)。關于她的傳說,清初在蒲松齡的家鄉(xiāng)淄川一帶廣為流傳。因為淄川原是青州所屬,蒲家與衡王府相距只幾十里。關于衡王與林四娘乃至以后駐青州府的陳寶鑰所見林四娘鬼魂的故事,正是本地所產(chǎn),所以記錄者頗不乏人。有代表性的就有林云銘《林四娘記》、陳維崧《婦人集·林四娘》、王士禎《池北偶談·林四娘》以及曹雪芹《紅樓夢》中的《姽婳詞》。

其中林云銘和陳維崧所記的林四娘在鬧鬼情節(jié)上,是同一來源,但對林四娘身世的傳說又各有來源。陳維崧所記林四娘“自幼給事衡王”,當是“衡王宮人”說之最早者。林云銘說這故事是直接聽故事的男主角陳寶鑰口述的,應該算是最早的記錄(在康熙六年)。故事說晉江陳寶鑰康熙二年任青州道僉事,“夜輒聞傳桶中有敲擊聲,問之則寂無應者”,有怒罵聲,接著又出現(xiàn)“青面獠牙,赤體挺立,頭及屋檐”的獰鬼,調(diào)兵2000守門,發(fā)炮矢,都不能傷,延巫作法驅遣,亦無效。后陳之友人劉某過青州告陳:“天下之理,有陽則有陰。若不急于驅遣,亦未擾擾至此。”鬼出謝之,劉命改容相見,復出則一國色麗人,自稱為林四娘。“陳日與歡飲賦詩,親狎備至,惟不及亂而已。凡署中文牒,多出其手。閩有訪陳者,必與狎飲,臨別贈詩,其中廋詞多驗。偶起淫心者,必受杖責。四娘自述:‘我莆田人也,故明崇禎年間,父為江寧府庫官,逋帑下獄。我與表兄某,悉力營救,同臥起半載,實無私情。父出獄而疑不釋。我因投繯,以明無他,烈魂不散耳。與君有桑梓之誼而來,非偶然也?!嬙谑鹗邪嗽露鴦e?!滴趿?,補任江南傳驛道,為余述其事,屬余記之”。

這個故事近一半篇幅寫署中鬧鬼,另一半寫四娘和陳寶鑰的友誼,歡飲相助,最后說明自己的來歷。陳維崧的記載與此文基本相同,幾近一半篇幅寫署中鬧鬼:“晉江陳君寶鑰,分臬青州。入署之夜,堂上忽聞樂作,空中隱隱呵殿聲,如貴人騶從至。至則炬燎輝煌,杯饌羅列,賓客雜沓于堂上,俳優(yōu)廝養(yǎng)奔走于堂下?!蚵市l(wèi)卒呵禁之,不止;挾弓矢操而射之,不止;持轟天雷諸大炮擊之,復不止?!?sup>關于林的容顏、服飾寫道:“妖質雪瑩,繡文花映,修蛾自斂,斜紅半舒,揄袂以前?!薄匝裕骸澳辰鹆炅炙哪镆?,幼給事衡王,中道仙去,今暫還舊宮……”后半段則寫“陳雖疑且畏,然度無可如何,遂偕行?!哪锩脖旧狭鳎瑠y從吳俗。秀鬋鬒發(fā),峨如遠煙,覆以霧縠,綴以珠璧,身縈半臂,足躡翠靴,錦絳雙環(huán),環(huán)懸利劍,冷然如聶隱娘、紅線一流。婢東兒、青兒皆殊麗,恒侍左右,人無敢調(diào)者。居三月,一夕別陳君欲去,且以青兒為托。把酒賦詩,臨歧悵別,聳身碧霄,蹤影頓絕。青兒后一二來,久亦不至矣。異哉!曾記其一詩云:玉階小立羞蛾蹙,黃昏月映蒼姻綠。金床玉幾不歸來,空唱人間可哀曲?!?sup>

這篇記錄值得注意者有五:

(一)有鬧鬼情節(jié)(與林云銘所記同)。

(二)明言其為衡王宮人(與林記不同)。

(三)與陳交誼頗厚,但無曖昧關系。

(四)武裝打扮,如聶隱娘、紅線一流人物。

(五)貌美善詩,詞中多憑吊故苑之作。

《聊齋志異》本文篇后有附錄《林四娘》(《池北偶談》卷二十一),茲從簡記其要點:無鬧鬼情節(jié),開始即寫陳寶鑰觀察青州,燕坐齋中,忽丫環(huán)搴簾入曰“林四娘見”。四娘裝束為“蠻髻朱衣,繡半臂,鳳嘴靴,腰佩雙劍”。四娘自謂:“故衡府宮嬪也,生長金陵。衡王昔以千金聘妾入后宮,寵絕倫輩。不幸早死,殯于宮中,不數(shù)年,國破,遂北去。妾魂魄尤戀故墟。今宮殿荒蕪,聊欲假君亭館延客。固無益于君,亦無損于君,愿無疑焉。”陳唯唯,自是日必一至?!坪?,四娘敘述宮中舊事,悲不自勝?!缡悄暧?。一日,四娘與陳告別,留詩一首。

此篇特點:

(一)無鬧鬼情節(jié)。

(二)林四娘武裝打扮,腰佩雙劍。

(三)自述衡王以千金聘入宮者,寵絕倫輩,不幸早死。

(四)假館延客,與陳情誼深厚,臨別留詩。

《聊齋志異》所記林四娘故事,無鬧鬼情節(jié),與王士禎同。它的特點是:

(一)陳、林關系發(fā)展為愛情關系。

(二)四娘艷絕,長袖宮裝,無武裝打扮。

(三)四娘自述衡王宮人,遭難而死。

(四)四娘好詩善歌,有故國之思,述往事哽咽不能成語。

這幾則故事除林云銘所記“見疑投繯”一例外,都說四娘是衡王宮人,武裝打扮(蒲氏所記略有別),早死或“遭難而死”,與陳寶鑰有深厚友誼。蒲松齡則大寫四娘緬懷故國之思,自述遭難而死,“泣望君王化杜鵑”等等,更表現(xiàn)了濃厚的民族意識與愛國思想。比起其他各篇,鮮明大膽而有深度,是所有林四娘傳說中思想性最強的一種。

《紅樓夢》第七十八回“老學士閑征姽婳詞”中的林四娘則和前數(shù)種所說都不同,不是以鬼的身份出現(xiàn),而是現(xiàn)實中的人,且被寫成與農(nóng)民軍勢不兩立的女將軍了。林四娘姿色既佳,武藝更精,恒王最得意,就提拔她統(tǒng)領諸姬,呼為姽婳將軍。恒王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戰(zhàn)死,于是林四娘“誓盟生死報前王”,也死在戰(zhàn)場。賈政為這種“忠義”大唱贊歌,說是“千古未有之曠典”。姽婳將軍與林云銘所記和衡王毫無關系的林四娘不同,更和蒲松齡的“遭難而死”說有別,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那么林四娘所遭的“難”,是農(nóng)民起義之難,還是清兵入侵之難呢?這要看歷史上的衡王遭什么難而定了。

衡王何許人?

俞樾在《壺東漫錄》中談道:“《紅樓夢》小說有詠林四娘事,此亦實有其人。……是林四娘事甚奇,而云早死,殯于宮中,則與小說家不甚合,或傳聞異詞乎?考之《明史》,憲宗之子(佑楎)封衡王,就藩青州,其玄孫常(氵庶),萬歷二十四年襲封,不載所終。林四娘所云‘國破北去’者,即斯人矣。”這是不確的。最近王學泰《林四娘故事的演變及其歷史真相》一文考證出朱常(氵庶)為衡憲王,于天啟七年(1627)死去。其子朱由棷繼位,明亡后,被擄北去,他才是那個千金聘林四娘入宮的衡王。該文還說這個末代衡王是與清兵交過鋒的,而且是被李自成部下趙應元和當?shù)厝嗣駬泶鳛橥?,共同抗清,最后被?zhèn)壓的。這個結論從大量史料出發(fā),很有說服力。俞樾因不知朱常(氵庶)死期,故有誤。這篇文章啟發(fā)筆者去翻閱《明史》、山東地方志及《明清史料》,補論以下三事:

一、誰是末代衡王?他與農(nóng)民軍的關系如何?《明史》“諸王世系表”(五)載第一任衡王朱祐(憲王第七子)弘治十年(1497)就藩青州府。六代衡王朱常(氵庶)萬歷二十四年(1596)襲封,天啟七年(1627)死。世子朱由棷為末代衡王。他在明末戰(zhàn)亂中,積極抗清,對農(nóng)民軍采取調(diào)和乃至合作態(tài)度。崇禎十五年(1642),清兵一度入山東境地,衡王朱由棷曾“與世子晝夜鎮(zhèn)守城頭(青州)”?!俺绲澥迥甓?,大清兵略地至城下(益都)攻之不克,遂東去,指揮黃恒死之”。這說明衡王等初期抗清是勝利的。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進北京之后,派姚某來接受衡王投降。青州守備李士元投降吳三桂回山東,誘殺姚某于邢尚書宴坐,然后要挾衡王進取中原奪取帝位,王未從。“王素懦,又吝財自封,趦趄不敢對,士元知事不可為,乃棄官怏怏歸里”。接著李自成又派趙應元到青州,殺了總督王鰲永,“而欲挾衡藩南渡,王不從”。但是要擁他就地為王,與農(nóng)民軍合作,他并未反對。順治元年(1644)十月初三《山東巡撫方大猷題本》:“青州為東省重郡,今被流寇余孽趙應元突然沖入?!焙笕欤ǔ跗撸酱箝嘤钟蓄}本:“……聞原有青州守備李士元,從高密領兵兩千余,來自府東三十里安營,賊四路有撥,俱打黃旗,城內(nèi)派守,三垛一人,馬兵雖有千余,精于弓馬者,不足五六百人,初八日要立衡王登基,初九日合營操演各處土寇……趙賊各賞圓寶花紅,城頭豎旗招兵,府縣庫貯并南解……”這里寫出了農(nóng)民革命軍入青州城后,嚴陣以待,并準備擁立衡王登基。初七日的題本只是比初八早一天,那么衡王“登基”了沒有呢?回答應是肯定的。

二、衡王是被疑被捕,最后被鎮(zhèn)壓的。順治元年對山東形勢有過諭旨:“喻平定山東河南梅勤章京和托、李率泰、額孟格等曰:‘爾等可嚴查流賊趙應元余黨,盡行正法。城中人有同謀者亦查明正法。但不得誤傷良善?!馔醺胸斘?,毋得騷擾。衡王曾否與趙應元同謀,應行詳察。有謀則嚴加看守,另行奏聞,不則仍令安業(yè)如故’?!?sup>以后藩王朱由棷被押解北上了。到北京如何?無從查考。但是山東地方志《益都縣圖志》卻鄭重記載:“(順治)二年秋,故明衡王朱由棷入覲。三年夏五月衡王世子與其宗魯王、荊王謀反,皆伏誅?!焙馔跏欠褚脖粴??無下文。以叛王身份“入覲”,還不就是俘虜?且看其子在父親被捕后還“謀反”,老子也不會保全性命的,不殺也會囚死。至于林四娘,史無明文記載,但衡王支屬宮眷多慘死。由四娘“遭難而死,十七年(即康熙二年)矣”推算,正好是順治二年,恰在衡王北上被囚時。四娘遭難而死之日,也正是衡王被擒正法之時。

三、清朝的殘酷鎮(zhèn)壓和故明諸王的慘死,可以證明衡王及林四娘的“遭難而死”。

上文已經(jīng)反映順治二年解衡王朱由棷北上,順治三年又繼續(xù)對各藩王鎮(zhèn)壓,結果“縊者縊,逃者逃”,連管理不善的清朝官吏也被革職。據(jù)《刑科抄出山東青州道韓昭宣革職提問殘件》載:各郡王心懷疑慮,“玉田(王)破碗刎剄,齊東(王)數(shù)日不食,而玉田齊東兩妃已相繼自縊”。他們“久居城外,止有空房,毫無重物”,“青州地面西山一帶,伙賊結聚,有切奪郡王之語,雖將首逆朱由棷拿獲,但其黨尚多,奸宄叵測。……今起送之時,人人恐懼,眾心甚是不寧……節(jié)次逃走者有高唐王弟朱常(氵庶)……惟是寧郡王并各王子之弟與子孫潛逃無蹤,雖云俱在奉命之先,第去年乃在青州,起送衡王之時,已面叮該道,將各郡王等著實加意嚴防”。

這是順治三年八月十五日韓昭宣上報的情況。題本一上,這位如實反映情況的青州道就立即被革職了。由這段血腥的史料,可以看出清初的暴政,同時也可想見人民對這種殘暴的鎮(zhèn)壓是極為不滿的。山東人民對衡王、林四娘和農(nóng)民軍一定深深同情和懷念,但是誰也不敢如實地講他們的事跡。于是以厲鬼出現(xiàn)者有之,以愛情故事做掩避者有之,唯獨不敢觸及衡王參加農(nóng)民軍抗清被鎮(zhèn)壓及衡王宮眷的慘死。文人作家吃了豹子膽也絕不會冒著殺頭之罪,把它如實記錄下來。于是衡王和林四娘的真實故事,隨著時間的消逝,就完全走了樣。再加上作家世界觀的局限,按其正統(tǒng)思想的要求,就會出現(xiàn)《紅樓夢》中姽婳將軍的形象。如果“姽婳”可以暗喻為“鬼話”或“詭話”的話,那么作家就是明告訴你,這是“子虛烏有”的故事,也在題目上和人物上自己否定了他所述故事的所謂“曠世大典”的意義。

  1. 《蒲松齡學術討論會??罚诙嫞┑?1頁。
  2. 昭梿:《嘯亭雜錄·續(xù)錄》。
  3. 《闖王出家》,見《羊城晚報》1981年8月31日。
  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八篇,引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
  5. 參考馬泰來《〈波斯人〉作者非蒲松齡》,《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1輯。薛洪勣《〈聊齋志異〉的〈豬嘴道人〉等篇不是蒲松齡所作》及《再說〈豬嘴道人〉》,《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9年第2期及1982年第1期。
  6. 高智怡:《蒲松齡詞稿手跡題記》。
  7. 參見《矛盾論》關于《聊齋志異》條注解,《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8. 見《蘇聯(lián)民間文學論文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168頁。
  9. 易宗夔:《新世說》。
  10. 蒲松齡《〈莊列選略〉小引》:“千古之奇文,至莊列止矣?!湮臎惭笞怂?,誠足沾溉后學?!嗨厥绕鋾?,遂獵狐而取其白……其虛無之奧義,固余所不甚解,即有所能使余解者,余亦不樂聽也。書成,軒軒自喜,曰:‘以莊列之奇才,今并驅而就七十子之列,寧非快事哉!’惟與弟子輩閉門嘆賞,而又不敢出以示人,大方者亦無從而非笑之也?!薄镀阉升g集》(一),第54頁。
  11. 蒲立德:《聊齋志異·跋》。
  12. 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八。
  13. 《柳毅傳》寫龍宮“靈虛殿”:“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飾琥珀于虹棟,奇秀深春,不可殫言?!?/li>
  14. 引自鄭振鐸輯《玄覽堂叢書》第九十冊。聶紺弩先生引文“十數(shù)金”為“數(shù)十金”,無“妾”字;“竊視之”之后,有“躍出為雞啄食”字樣,顯系傳說異文有別,本人未見。估引鄭氏所輯《明朝小史》為據(jù)。
  15. 原書將“雌”、“雄”二字印錯,謂雌者能鳴善斗,今據(jù)《辭?!犯?,雄者能鳴善斗。
  16. 引自《野獲編》卷二十四。樊襄,指湖北省的樊城及襄陽,為古時兵家必爭之地。
  17. 《前清宮詞》百首有專寫斗蟋蟀的:“宣窯廠盒戧金紅,方翅梅花選配工。每值御門歸殿晚,便邀女伴斗秋蟲?!弊ⅲ骸皩m中亦喜蟋蟀之戲,以宣德御制盆為最貴?!币姟肚宄笆反笥^》。
  18. 吳省蘭輯:《藝海珠塵》。
  19. 潤州,即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此為作者遷滇南后憶江蘇舊事。
  20. 《太平廣記》卷一九六,引《集異記》。
  21. 見《書劍俠事》。
  22. 見《國朝名家詩抄小傳》及《國朝詩人征略》卷九。
  23. 《掖縣志》卷四。
  24. 此案死者70余人,查伊璜是列名編者之一,故罪應“論置極典”?!堆╁堋酚洿耸螺^詳,引述于下:“先是苕中有富人莊廷鑨者,購得朱相國《史概》,博求三吳名士,增益修飾,刊行于世。前列參閱姓氏十余人,以孝廉夙負重名,亦借列焉。未幾,私史禍發(fā),凡有事于是書者,論置極典,吳力為孝廉奏辯得免?!?/li>
  25. 《清史稿》列傳六十四。
  26. 陳維崧《婦人集》,見《如皋冒氏(辟疆)叢書》。按《婦人集》中所記,大多明末殉國的宮妃烈女事跡,證之林四娘可能實有其人。
  27. 陳維崧《婦人集》,見《如皋冒氏(辟疆)叢書》。
  28. 《春在堂全集》,《俞樓雜纂》卷四十。
  29. 《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一輯,第368—376頁。
  30. (光緒)《益都縣圖志》卷六“通志”(下)。
  31. (光緒)《益都縣圖志》卷六“通志”(下)。
  32. (光緒)《益都縣圖志》卷六“通志”(下)。
  33. 陳寅恪等編:《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
  34. 《清世祖實錄》卷十。
  35. 陳寅恪等編:《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