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夏南池獨酌
唐·白居易
春盡雜英歇[1],夏初芳草深。
薰風(fēng)自南至[2],吹我池上林。
綠蘋散還合[3],赪鯉跳復(fù)沉[4]。
新葉有佳色,殘鶯猶好音[5]。
依然謝家物[6],池酌對風(fēng)琴。
慚無康樂作[7],秉筆思沉吟。
境勝才思劣,詩成不稱心。
注釋
[1]雜英:指各色花卉。
[2]薰風(fēng):和暖的風(fēng),指初夏時的東南風(fēng)。
[3]綠蘋:又稱為浮萍。
[4]赪(chēng)鯉:赤色的鯉魚。
[5]殘鶯:指晚春時的黃鶯。
[6]謝家:指謝安家,亦代指高門世族之家。
[7]康樂:指謝靈運,南朝詩人,襲封康樂公,故稱謝康樂。
賞析
白居易早年的作品強調(diào)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幾乎是“惟歌生民病”“句句必進規(guī)”。晚期作品則多為山水詩、抒情詩,這首詩是其晚年所作。
開篇兩句點明季節(jié):春日的流逝,帶走了百花齊放的盛景,而夏季的來臨,帶來了草木蔥郁的勃勃生機。詩人通過“雜英歇”和“芳草深”的對比,寫出了兩個季節(jié)的特點與變化。
接下來的八句著力于描寫周圍的景物和情境:獨對南池小酌的詩人,感受著那薰然柔和的習(xí)習(xí)南風(fēng),看水面因風(fēng)吹而泛起陣陣漣漪,林間樹木的枝葉也因風(fēng)而輕輕拂動,綠色浮萍時聚時散,鯉魚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沉入水底,仿佛在嬉戲玩樂,新長出的葉子顏色鮮艷可愛,間或有黃鶯之聲清脆婉轉(zhuǎn),十分悅耳動聽……
如此美景,如此情境,怎不令人詩興大發(fā)?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秉筆思沉吟”,卻無奈“境勝才思劣”,雖然寫下了此篇,終究不是稱心的佳作。
末尾四句固然是詩人的自謙之語,同時也是為了表達詩人當(dāng)時“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心情,因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置身山水間的心曠神怡,又怎是人力雕琢的文字可以盡述的呢!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張耒
長夏江村風(fēng)日清[1],檐牙燕雀已生成[2]。
蝶衣曬粉花枝舞,蛛網(wǎng)添絲屋角晴。
落落疏簾邀月影[3],嘈嘈虛枕納溪聲[4]。
久斑兩鬢如霜雪,直欲樵漁過此生。
注釋
[1]江村:村鎮(zhèn)。
[2]檐牙:古時房屋屋檐間伸出的互相勾連的部分,因形狀像牙齒,故有此稱。詩中指屋檐下。
[3]落落:稀疏的樣子。
[4]嘈嘈:雜亂的聲音。
賞析
《夏日三首》是張耒罷官后閑居鄉(xiāng)里時所作,本篇為其中之一。
全詩的詩眼在于一個“清”字,前三聯(lián)著力描寫了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清爽、清幽、清趣:在白日長長、炎熱難熬的夏季,身居鄉(xiāng)村的詩人卻覺得那熱風(fēng)、炎日都是“清”的。遠離了紅塵繁華、官場忙碌的他,終于靜下心來閑看那屋檐上的小燕雀,花枝上翩然起舞的蝴蝶,屋角悠然織網(wǎng)的蜘蛛……而夜里,他伴著簾上疏疏落落的月光,聽溪水嘈嘈,恬然入夢……一切是那么清凈、安寧,所以詩人在尾聯(lián)直抒胸臆——只愿能做一個樵夫或漁翁,在鄉(xiāng)間安度晚年!
詩人采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用燕雀等動態(tài)事物來烘托鄉(xiāng)村的恬靜,就連月影、溪聲也用“邀”“納”兩字,化無情為有情,化無形為有形。通過這些精妙的意象擷取,以及精巧的煉字,田園生活的清閑自在仿若歷歷在目,而詩人心境的清閑自在也躍然于字里行間。

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
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1]。
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2]。
靜拂琴床席[3],香開酒庫門。
慵閑無一事,時弄小嬌孫。
注釋
[1]陰:通“蔭”。
[2]籬落:籬笆。
[3]琴床:指琴案、琴幾。
賞析
白居易的詩作素來語言平易,通俗易懂,這首生活詩亦是如此,無論寫景色或生活場景,都如信口吟來,自然無雕琢,令讀者如親眼所見。
正是晚春初夏時節(jié),詩人于某個傍晚漫步于池畔。池塘因雨水充沛而充盈,池邊的樹木綠葉繁盛,綠蔭交錯,不遠處隨意橫臥著幾只小船,周圍人家的門前籬笆疏疏落落,這一切都給人閑適恬靜之感。
而詩人的日子也過得十分閑適,沒有觥籌交錯、俗世紛爭,閑暇時靜靜地撫一撫琴,取一杯佳釀聞香品味,不時與稚齡孫兒說笑逗趣——一個“慵閑”,一個“嬌”,將詩人含飴弄孫的閑居生活刻畫得鮮明而傳神。
假中對雨,呈縣中僚友
唐·韋應(yīng)物
卻足甘為笑,閑居夢杜陵[1]。
殘鶯知夏淺[2],社雨報年登[3]。
流麥非關(guān)忘[4],收書獨不能。
自然憂曠職,緘此謝良朋。
注釋
[1]杜陵:地名,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漢宣帝劉詢的陵墓所在。
[2]殘鶯:指晚春時的黃鶯。
[3]社雨:社日時的雨。社日是古代農(nóng)民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分別在立春和立秋后第五個戊日。
[4]流麥:典出《后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妻在庭中曬麥,令他持竿護雞,天時暴雨,鳳專注讀書,麥隨水而去。后以此為專心讀書的典實。
賞析
這是詩人在休假閑居時寫呈縣中同僚的詩。
詩人于開篇兩句寫自己雖然為休假感到開心,但心里仍然想著如何為國為民,連睡覺都在“夢杜陵”。杜陵是漢宣帝劉詢的陵墓所在地,這位帝王當(dāng)政時親政愛民,深受老百姓的愛戴。詩人便以夢見他來表明心跡。緊接著,詩人表達了自己深信百姓今年能有個好收成的愿望,因為“社雨”已經(jīng)昭示了今年的豐收。
然而,盡管詩人關(guān)心著莊稼的情況,關(guān)心百姓的生活,卻不得不繼續(xù)賦閑在家,于是他只能以此詩感謝同僚好友暫時替他分憂了。
感遇·其二
唐·陳子昂
蘭若生春夏[1],芊蔚何青青[2]。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3]。
遲遲白日晚[4],裊裊秋風(fēng)生[5]。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注釋
[1]蘭若:即蘭草、杜若,皆香草。
[2]芊蔚(qiān yù):含有草木茂盛和香氣盛多雙重含義。蔚,通“郁”字。
[3]朱蕤(ruí):紅花。
[4]遲遲:漸漸地,慢慢地。
[5]裊裊:微風(fēng)吹拂的樣子。
賞析
陳子昂的《感遇》組詩共三十八首,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多以感懷身世和時政為主旨,此為其中第二首。這種組詩形式繼承了阮籍《詠懷詩》的傳統(tǒng)手法,托物言志,寄意深遠,頗具漢魏古風(fēng)。
此詩雖未脫離《楚辭》中以香草美人喻君子的傳統(tǒng)模式,卻有所創(chuàng)新。通篇運用比興手法詠嘆蘭草和杜若,同時暗喻自己,但全詩只有比體沒有喻體,因而情感表現(xiàn)上更為含蓄蘊藉。
首句自漢末古詩“蘭若生春陽”句脫化而來,與接下來的三句一起著力描繪了蘭若之美?!败肺怠焙汀扒嗲唷北臼峭x詞,此處通過一個“何”字疊用,更寫出了蘭若的茂盛與香氣濃郁。而“幽獨”二字則不僅贊美蘭若秀麗的風(fēng)采讓林中群花失色,也隱見孤芳自賞的意味。
詩的后四句轉(zhuǎn)為感嘆蘭若在“風(fēng)刀霜劍嚴相逼”下的凋零:入秋后,白日漸短,曾經(jīng)秀美無比的香草只能“裊裊”于秋風(fēng)之中,漸漸地,終究敵不過芳華零落的命運……若將詩歌結(jié)合陳子昂一生屢受排擠的際遇,和年僅四十一歲便被害的悲劇讀來,更是令人慨嘆不已。
紫薇花
唐·白居易
紫薇花對紫微翁[1],名目雖同貌不同。
獨占芳菲當(dāng)夏景,不將顏色托春風(fēng)。
潯陽官舍雙高樹[2],興善僧庭一大叢[3]。
何似蘇州安置處,花堂欄下月明中。

注釋
[1]紫微翁:唐開元時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舍人為紫微舍人,此為詩人自稱。
[2]潯陽:郡名,江州郡,本九江郡,天寶元年更名。在今江西九江。詩人曾在元和十年被貶江州司馬。官舍(shè):官員辦公的衙門,亦指住所。
[3]興善僧庭:指興善寺里的院子。興善,指長安靖安坊興善寺。
賞析
這首七言律詩是為紫薇花寫的贊歌。
若想更為深切地解讀詩意,先要了解首聯(lián)中的第一句“紫薇花對紫微翁”。
在古代天文學(xué)中有紫微星垣,因此從漢代起,就多被文人用來比喻帝王所居的皇宮。至唐代,“開元元年,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令曰紫微令”,一時間,紫薇花也因音同形近及其獨特的魅力被移植于皇宮中。白居易曾擔(dān)任中書舍人,故而在詩中自稱紫微翁。
頷聯(lián)兩句“獨占芳菲當(dāng)夏景,不將顏色托春風(fēng)”是詠紫薇花的名句。紫薇開在夏秋少花季節(jié),確實“獨占芳菲”,且花期長達半年之久,被譽為“百日紅”。其花朵無論是深紅、淡紅、白色或正宗的紫色,都在枝頭開得如火如荼,一團團,一簇簇,艷麗繁復(fù),惹眼至極。
頸聯(lián)兩句承上,寫紫薇受人喜愛,所以詩人在“潯陽官舍”“興善僧庭”皆可見其芳蹤。而眼前的花樹也勾起了詩人的回憶,忍不住想起從前蘇州居所的紫薇花……“花堂欄下月明中”,既是對美景美花的回憶,又何嘗不是對往事的回憶?
白居易另作有一首同名《紫薇花》的七言絕句:“絲綸閣下文書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則是以花襯己,以紫薇的繁盛熱鬧,反襯自己的孤獨寂然,百無聊賴。

紫薇花傳說
紫薇花又名“滿堂紅”,在我國民間有一個關(guān)于紫薇花來歷的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野獸,異常兇猛,傷人無數(shù)。因此觸怒了紫微星,紫微星下凡把它鎖入深山。為了人間長久的平安,紫微星化作紫薇花留在人間,時刻看管著年。傳說如果你家周圍開滿了紫薇花,你將獲得不盡的幸福與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