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之寶”貝努姆的遺產(chǎn)
貝努姆對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最大的貢獻在于他糾正了門格爾伯格在演奏浪漫派作品時發(fā)生的重大偏離,他讓這個著名樂團的聲音真正穩(wěn)定下來,收斂起來,并在他的任期內(nèi)達到整齊、嚴謹、敏感、精確、平衡的境界。
對于排名經(jīng)常躍居“世界第一”的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來說,本土指揮家愛德華·范·貝努姆絕對是地位極其重要的承前啟后級人物。他的前任是威廉·門格爾伯格(1895—1945年在任),樂團風格與聲音的奠基者,也是使樂團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先驅人物。他的后任是伯納德·海丁克(1961—1988年在任),樂團風格的集大成者,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成為樂團的象征。貝努姆的任期從1945年到1959年,如果算上他從1931年即作為門格爾伯格的助手及副指揮的年頭,那么他也在這個樂團工作了二十八年。從這一點來看,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真是一個超穩(wěn)定系統(tǒng),僅僅三任指揮就領導它走過將近百年的歷程。
如果說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在海丁克時代成為“標準”詮釋馬勒、布魯克納、理查·施特勞斯的樂團,那么它的兩個來源正好就是門格爾伯格的馬勒和理查·施特勞斯,貝努姆的布魯克納。然而,在DECCA/PHILIPS出品的一套六張貝努姆紀念專輯(PHILIPS 4756353PC6)里,恰恰沒有布魯克納,正是因為貝努姆的布魯克納幾乎張張名版,已經(jīng)以多種面貌發(fā)行數(shù)次,一般藏家都無法錯過。
1954—1958年應該是貝努姆指揮生涯的全盛時期,可惜他1959年便英年早逝,那么這套紀念專輯同時也成了他生命晚期的寫照。從所收內(nèi)容看,大多為其前輩恩師門格爾伯格所擅長的曲目,與某個歷史錄音唱片公司最近發(fā)行的十張專輯內(nèi)容十分近似,如果有條件,將這兩套錄音時間相隔十到二十年的專輯做一番比較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盡管貝努姆與門格爾伯格在一起共事長達十四年,兩人個性與藝術風格卻是大相徑庭,甚至趨于兩個極端。門格爾伯格受浪漫主義特別是后浪漫主義樂派影響極深,對技巧表現(xiàn)、和聲厚度和音響色彩有近乎病態(tài)的迷戀。他用極度浪漫主義手法演奏巴赫和莫扎特,對貝多芬的作品也加大熱情的濃度,為此,他甚至去刪改原譜,以求得到他需要的聲音。指揮臺上的門格爾伯格更是強悍專制,充滿夸張和虛飾,其激情澎湃如火山噴發(fā),熱力能夠灼傷附近的每一個人。長期耳濡目染的貝努姆不僅沒有受其影響,相反倒是有了免疫力,這種結局也算是造化弄人了。
貝努姆的詮釋理念恰恰是“讓作品自己說話”,他嚴格終于原譜,堅決維護作品構架的前后均衡,從不做細節(jié)上的夸大變化,這種風格特征使他一度蒙受“平庸”的評價。確實,門格爾伯格長期培養(yǎng)的一大批聽眾突然轉而聽貝努姆,怎能從習慣性的迷狂陶醉一下子沉靜下來。不過也有評論家比較客觀地指出,貝努姆在演奏貝多芬、勃拉姆斯或者瓦格納的時候,確實非常呆板,少有激情,這也是他為何很少指揮馬勒和理查·施特勞斯的原因,因為那樣情緒飽滿的作品并不適合他。
貝努姆對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最大的貢獻在于他糾正了門格爾伯格在演奏浪漫派作品時發(fā)生的重大偏離,他讓這個著名樂團的聲音真正穩(wěn)定下來,收斂起來,并在他的任期內(nèi)達到整齊、嚴謹、敏感、精確、平衡的境界。貝努姆為人沉默謙和,他始終把自己當做樂團中普通一員,與每個樂手都有平等而開誠布公的溝通,使得樂手們在情感上與其十分貼近,對他的指揮意圖總能心領神會。在貝努姆時代,巴赫、莫扎特、舒伯特和法國音樂的演奏次數(shù)比門格爾伯格時代大大增加,通過演奏這些作品,貝努姆逐漸確立了音樂廳樂團的基本聲音特色,那就是音域更加寬廣豐富,弦樂柔和平滑、優(yōu)美明亮,銅管精確圓潤,打擊樂熱烈而洪亮等。貝努姆把這些寶貴的遺產(chǎn)留給了繼任者海丁克,顯然后者的音樂風格得自貝努姆比門格爾伯格的要更多一些。
貝努姆指揮的巴赫《四首樂隊組曲》雖然也有浪漫主義的解讀痕跡,總的來說優(yōu)雅多于熱情,輕盈多于厚重,結構疏朗松弛,自始至終被一股持久的張力和內(nèi)在的敏銳脈動所控制。阿姆斯特丹是“古樂運動”的濫觴之地,音樂廳樂團的樂手經(jīng)常參加古樂團的演出,當然這都是貝努姆去世以后的事情。我的意思是說,荷蘭在演奏巴赫乃至巴洛克音樂方面獨樹一幟,其傳統(tǒng)應當是在貝努姆時代培育而成的。貝努姆時代的音樂廳樂團演奏的巴赫確實不同于德奧樂團,它更具有人情味和世俗性,也更柔和精致,特別是有一種天然的協(xié)調感。因為有了這個基礎,后來有許多古樂大師來指揮這個樂團,盡管樂器不變,但出來的聲音都有古樂團的味道。
紀念專輯還有一個重點是舒伯特的三首交響曲,正好回避了貝努姆所不擅長的“宏大敘事”作品—第九(偉大)交響曲。在這三首交響曲中,“未完成”雖然演奏得也非常精致唯美,在情感宣泄方面卻有力不從心之處,也就是說不感人,而這部作品的全部功能應該就是“感人”。第三和第六就完全不同了,這是真正的交響小品,好像專門為貝努姆和他的樂團特性而寫的一樣,可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長處。
勃拉姆斯的作品其實并不需要外在的激情,特別是第一交響曲,各種情感因素都被寫在樂譜上,只要能夠把握結構,控制住旋律的發(fā)展,就會是一個很不錯的演繹。貝努姆第一交響曲的迷人之處恰好就在于它的溫文爾雅、協(xié)調穩(wěn)定,音色既柔美又純粹,是一個不可取代的獨特版本。
法國音樂是貝努姆帶給這個樂團的新的閃光點,德彪西的三部代表作品—《夜曲》、《大?!泛汀兑庀蠹冯m然被改變了色彩結構,但朦朧感的缺失換來的是音樂肌理的凸顯。幾十年之后,許多中生代或新生代指揮家紛紛以解剖手法詮釋印象派音樂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早在1950年代,貝努姆大師已經(jīng)這樣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