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裕
“余?!遍_始不時出現(xiàn)在廣告詞中也就是最近十來年的事情。現(xiàn)在,日本人的生活有了余裕,也敢談余裕了,這是我們勤奮拼搏的結(jié)果。有人認為,從四個半榻榻米大的小房間搬到大公寓里,住十二個榻榻米大的臥室就是一種余裕,這也不無道理。
但是,一想到房貸還要交給兒女償還,是不是覺得就連花大價錢購置的皮制睡椅也不是那么舒服了?眼前空間上的余裕未必能讓你的心也變得豁然。當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被余裕這個好聽的詞給騙了的時候,余裕本身也就瞬間消失了。
要想心中有余裕,必先經(jīng)濟有富余。想必有很多人贊同這種看法。但是,經(jīng)濟上有了余裕,心中就一定有余裕嗎?想想,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如果你也有這種看法,不要覺得自己偽善,或許這只是一種自然的心理。
曾經(jīng)看過一個講述因紐特人如何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生存的故事。當因紐特人在茫茫冰原上尋覓食物時,如果食物耗盡,老人便會主動留在原地,而其他人則會拋下老人繼續(xù)前行。這樣的老人看起來與“余?!睕]有半點兒關系,但是,為什么又覺得他們面對生命的態(tài)度,或者說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中,有種從容和淡然之感呢?
一個是腰纏萬貫,時刻擔心財富付之一炬的大富翁,一個是一窮二白,浪跡于田野路邊的懶漢,這兩人誰更從容自在?想必有很多人認為是懶漢。但真的讓你去當懶漢,肯定誰都不愿意。當今社會的人們被物質(zhì)和金錢這一對鐐銬牢牢禁錮著,好像沒有這些,余裕也就無從談起一樣。事實上,這不過是深諳其道的商家抓住了人性中貪得無厭的弱點,從而營造出的假象罷了。
要想變得從容、淡然,必先獲得空間上的余裕。如果心中不暢快,時刻感覺自己處在高峰時段擁擠不堪的電車里的話,是無法體會余裕之感的。至于內(nèi)心因何煩亂,欲望也好,情感也罷,思緒也好,信仰也罷,只要內(nèi)心被填滿,沒有絲毫挪動的空間,就會有種透不過氣的壓迫感。而且內(nèi)心一旦被束縛,人就會喪失活力,也無法與他人進行心靈上的溝通。
世上既有怎么都恨不起來的惡人,也有怎么都喜歡不起來的好人。雖然表面上我們以善惡對錯來判斷是非曲直,但事實上我們心里清楚得很,人心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可不是以一兩個既定標準去衡量世間萬物的。我們害怕成為某一價值觀的忠實擁躉,即使這種價值觀百利而無一害也不行。
當內(nèi)心留有余地,哪怕一絲縫隙時,心中就會產(chǎn)生一種東西。這種難以捉摸的東西與互相糾纏的情感和思緒并存,能使緊繃的情感和思緒有所松動。也許這種東西也是情感和思緒的一種,但它每次又會讓即將凝滯下來的情感和思緒重新活躍起來。這種難以名狀的東西就是所謂的余裕。
相對于人類居住的地球,余裕就好比宇宙中的真空地帶。相對于人生中的一個個瞬間,余裕就是一種永恒。它是心外之心,是拋開內(nèi)心的束縛,從外部審視自己的眼睛。所謂的輕松幽默的心態(tài),便來自內(nèi)心的余裕。
如果這就是真正的余裕的話,那么余裕也就無關金錢和物質(zhì)的多少,也無關信仰虔誠與否,更無所謂你有怎樣的價值觀,接受過怎樣的教育。當有一天我們忽然發(fā)現(xiàn),我們開始用是否有余裕而非其他標準去衡量世界時,我們的判斷才會更加深刻而有意義。當然,我也希望這種判斷本身也是有余裕的。
(《日本經(jīng)濟新聞》,198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