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錢鐘書指出:“《子衿》云:‘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子寧不來?’薄責己而厚望于人也。已開后世小說言情心理描繪矣?!?/p>
簡明而言,就是由無盡想念變?yōu)闊o限煩憂。思君心切,才會坐立難安,久久掛懷。古往今來,這樣相似的場景數(shù)不勝數(shù),翹首以盼,只是想見他一面以解相思之苦。
《子衿》創(chuàng)作于千百年前,可見,哪怕經(jīng)歷多少時空變幻,女兒家的心腸都未曾變過。想念,是愛情最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無念無想何以稱得上愛情。
高城之上,一個妙齡少女極目遠眺,似乎在等待著什么。她身著羅衫,微微蹙著眉,不知者以為她有煩心事,否則怎會一臉焦急難耐的表情。懂的人自然懂,她是在等心尖兒上的人,可他遲遲不來,叫她心憂。
那衣襟純青的士子啊,你可否能感知到我滔滔不絕的思念。縱然我不去找你,你怎能忍心繼續(xù)沉默,連只言片語都不曾傳來。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縱然我沒有前去與你會面,你怎能狠下心來斷絕音信呢?
這高高的城樓上,來回踱步,四處張望,卻始終難見他從遠處走來的身影。一天未見,卻如同三個月般漫長,戀上一個人才真正體會何為度日如年。思念與煩憂一同生長,它們不受控制,肆意蔓延。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間,共計詩歌311篇,全部收錄在冊。其中,“小雅”中的笙詩6篇只是有目卻無辭,詩歌實際總篇數(shù)為305篇。
《詩經(jīng)》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帮L”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15個地方的土風歌謠,有詩160篇;“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分為“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計40篇。
《詩經(jīng)》并非一人所為,其作者眾多,各自背景也大有不同,分布范圍也相當廣泛。不論是由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是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都統(tǒng)一由官方搜集和整理,稍作加工后,制成樂歌。如此一來,現(xiàn)存于《詩經(jīng)》中的詩作,語言形式上以四言體為主,讀起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輕快悠然。
生而為人,一生之中必然會經(jīng)歷坎坷曲折,作為一部詩集,《詩經(jīng)》的命運也曾跌宕起伏,險些葬送于火坑之中,幸而得存,后人才有機會領略它的魅力。
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p>
一場以毀滅為宗旨的破壞開始了,儒家典籍難逃厄運?!对娊?jīng)》是幸運的,雖葬身火海,卻依靠其頑強的生命力,保存下來。當然,指的不是被大火燒過依舊完好,而是因其易于記誦,到了漢代又得以流傳下來。
漢初,傳授《詩經(jīng)》學的共有四家,各自又自成學派,分別為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東漢以后,毛詩得以發(fā)展壯大,興盛一時,甚至得到官方的認可;齊詩、魯詩、韓詩則日漸衰落,到南宋時期徹底失傳。所以,流傳至今的《詩經(jīng)》,實際上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足見《詩經(jīng)》的重要地位。我國文學的發(fā)展是由《詩經(jīng)》而起,其精神延綿至今,其中蘊涵著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不容小覷。
《詩經(jīng)》多有男女之愛,這首《子衿》便是其中之一。寥寥幾十字,將一女子的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她雙目遠盼,悠心遠思,盼望著他的到來,一個人的獨角戲演盡了時時在膨脹的思念。
一天有多漫長,去思念一個人便會知道答案。相思之苦最苦,杳無音訊最惹人心煩,哪怕只言片語,也好過讓她獨自呆呆守望。但凡有過思念的人,皆可體會“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感覺,反復思量,反復追問,可那個人還是未能出現(xiàn)在視線中。
試問,離愁有多愁,相思又有多苦呢?有心愛之人,又無法與之相守的人,怕是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會辛酸落淚吧。只是,為了愛情,又有什么愁、什么苦是不能扛下來的呢。哪怕在當時,種種禮教桎梏和束縛,都難擋心中熱火,想要愛就需要勇氣。
在愛情面前,矜持是何物,含蓄是何物,都一并忘掉吧,只剩下無限思慕之情,以及想見卻見不到的憂愁。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似乎聽起來耳熟,好像除了《詩經(jīng)》之外,還似曾相識。實際上,曹操的《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當然,曹操有此感嘆并非出自相思之情,而是對莘莘學子的求賢若渴之情。
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也是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堪稱一代梟雄。從他口中念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少了百轉(zhuǎn)千回的柔情,多了幾分英雄豪氣。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想要的是與心上人相聚,解了這相思之苦;“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想要的則是廣納賢士英才,助他一統(tǒng)天下。對于這位女子而言,愛郎遲遲不來,讓她心憂;對于曹操而言,人才散落各處,他無法一一去拜訪,一一邀請,也有焦慮的情緒在里面。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女子與情郎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可見思念之濃烈;“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曹操的求賢之思,綿綿不絕,沒有終止的一日。不論是這位平凡女子,還是霸主曹操,雖一個為情,一個為政,心情卻出奇相似。
面對賢才,曹操自是希望他們能夠主動來投奔他,建功立業(yè)的機會就在眼前,只等他們的到來。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背景,至今無法得出定論,一種說法是赤壁之戰(zhàn)之前,在《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中,曹操在平定北方后,率大軍來到長江,意與孫權一決高下。那一夜,皓月當空,月光皎潔,在大江之上,他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之際,他立于船頭,一氣呵成,成歌成詩。另一種說法是赤壁之戰(zhàn)之后,與第一種說法一樣,也并無可靠的史料記載。無論何種情境下,曹操的情感是真摯的。
感情千百種,其實交錯在一起,卻是可以互通的,甚至亙古不變。至今,千年的時光逝去,對愛人的眷戀仍是如此纏綿,如此執(zhí)著。多少現(xiàn)代女子,同千年前的那位女子一樣,癡癡地愛著,默默地等著。
時而歡喜,時而憂愁,這種喜憂參半的心情,累人也醉人。這就是愛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