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種惡口
原文
《大集經(jīng)》載六十四種惡口之業(yè)①,曰:粗語,軟語,非時語②,妄語,漏③語,大語,高語,輕語,破語,不了語,散語,低語,仰語,錯語,惡語,畏語,吃語,諍語,諂語,誑語,惱語,怯語④,邪語,罪語,啞語,入語,燒語,地語,獄語,虛語,慢語,不受語,說罪咎語,失語,別離語,利害語,兩舌⑤語,無義語,無護(hù)語,喜語,狂語,殺語,害語,系語,閑語,縛語,打語,歌語,非法語,自贊嘆語,說他過語,說三寶⑥語。
注釋
①惡口之業(yè):又名語業(yè),即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
②非時語:《集異門論》十卷六頁云:“說非時語者,謂所說語,非時,不應(yīng)時;非節(jié),不應(yīng)節(jié);非分,不應(yīng)分。是名說非時語。”
③漏:(術(shù)語)梵語Amacron煩惱之異名也。漏為流注漏泄之義,三界之有情,由眼耳等六瘡門,日夜流注漏泄煩惱而不止,故名漏。又煩惱現(xiàn)行,使心連注流散而不絕,故名漏。
④怯語:即正法之言語。又指佛陀之教說。膽小,沒勇氣,懦弱的言語。
⑤兩舌:離間,挑撥是非。
⑥三寶:指“佛”“法”“僧”三者。
譯文
《大集經(jīng)》(也名《大方等大集經(jīng)》)記載了六十四種由口而出的惡毒的言語:粗語,軟語,非時語,妄語,漏語,大語,高語,輕語,破語,不了語,散語,低語,仰語,錯語,惡語,畏語,吃語,諍語,諂語,誑語,惱語,怯語,邪語,罪語,啞語,入語,燒語,地語,獄語,虛語,慢語,不受語,說罪咎語,失語,別離語,利害語,兩舌語,無義語,無護(hù)語,喜語,狂語,殺語,害語,系語,閑語,縛語,打語,歌語,非法語,自贊嘆語,說他過語,說三寶語。
文煩簡有當(dāng)
原文
歐陽公《進(jìn)新唐書表》曰:“其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于舊?!狈蛭馁F于達(dá)而已,繁與省各有當(dāng)也。《史記·衛(wèi)青傳》:“校尉李朔、校尉趙不虞、校尉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朔為涉軹侯,以千三百戶封不虞為隨成侯,以千三百戶封戎奴為從平侯。”《前漢書》但云:“校尉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封朔為涉軹侯、不虞為隨成侯、戎奴為從平侯?!北扔凇妒酚洝肺迨俗种惺《?,然不若《史記》為樸贍①可喜。
注釋
①樸贍:質(zhì)樸而豐富。
譯文
歐陽公(歐陽修)《進(jìn)新唐書表》寫道:“這書中所記載的實際內(nèi)容比前人的有所增加,而它的文字則比過去的要簡省?!蔽恼轮v求的是清楚表達(dá)意思而已,文字的繁簡各有其適用的情況。《史記·衛(wèi)青傳》說:“校尉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各自三次跟隨大將軍擒獲匈奴王室,用一千三百戶封李朔為涉軹侯,用一千三百戶封趙不虞為隨成侯,用一千三百戶封公孫戎奴為從平侯?!薄肚皾h書》只是說:“校尉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各自三次跟隨大將軍出征,分封李朔為涉軹侯,趙不虞為隨成侯,公孫戎奴為從平侯?!北容^發(fā)現(xiàn),《前漢書》比《史記》的五十八字少了二十三個字,但不如《史記》的文字質(zhì)樸豐富可愛。
樂天侍兒
原文
世言白樂天侍兒唯小蠻、樊素二人。予讀集中《小庭亦有月》一篇云:“菱角執(zhí)笙簧,谷兒抹琵琶,紅綃信手舞,紫綃隨意歌。”自注曰:“菱、谷、紫、紅皆小臧獲①名?!比羧?,則紅、紫二綃亦女奴也。
注釋
①臧獲:古代對奴婢的賤稱。
譯文
社會上傳言白樂天的侍婢只有小蠻和樊素兩人。我讀他集中的《小庭亦有月》一篇:“菱角執(zhí)笙簧,谷兒抹琵琶,紅綃信手舞,紫綃隨意歌?!彼宰⒄f“菱角、谷兒、紫綃、紅綃,都是小婢女的名字?!比绻沁@樣的話,那么紅綃、紫綃也是他的婢女。
樂天新居詩
原文
白樂天自杭州刺史分司①東都,有《題新居呈王尹兼簡府中三掾》詩云:“弊宅須重葺,貧家乏羨財。橋憑州守造,樹倩府寮栽。朱板新猶濕,紅英暖漸開。仍期更攜酒,倚檻看花來?!蹦酥剖里L(fēng)俗尚為可喜。今人居閑,而郡守為之造橋,府寮為之栽樹,必遭譏議,又肯形之篇詠哉!
注釋
①分司:唐宋之制,中央官員在陪都(洛陽)任職者,稱為分司。唐白居易《達(dá)哉樂天行》:“達(dá)哉達(dá)哉白樂天,分司東都十三年?!?/p>
譯文
白居易自杭州刺史分司東都洛陽,有一首《題新居呈王尹兼簡府中三掾》詩中寫道:“弊宅須重葺,貧家乏羨財,橋憑州守造,樹倩府寮栽,朱板新猶濕,紅英暖漸開,仍期更攜酒,倚檻看花來?!蓖ㄟ^這首詩可以看出唐代風(fēng)俗還是不錯的。現(xiàn)在的官員退休閑居,如果太守給他造橋,府僚為他栽樹,一定會遭人譏諷議論,哪里還敢寫進(jìn)詩中呢!
長歌之哀原文
嬉笑之怒,甚于裂眥①,長歌之哀,過于慟哭。此語誠然。元微之②在江陵,病中聞白樂天左降③江州,作絕句云:“殘燈無焰影憧憧,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起坐,暗風(fēng)吹雨入寒窗。”樂天以為:“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④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悵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題為病中作,失其意矣。東坡守彭城,子由⑤來訪之,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詩曰:“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fēng)雨聲。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臥北窗呼不醒,風(fēng)吹松竹雨凄凄。”東坡以為讀之殆不可為懷,乃和其詩以自解⑥。至今觀之,尚能使人凄然也。
注釋
①裂眥:指因發(fā)怒而眼睛睜得極大,眼眶似乎要裂開,形容極其憤怒的神態(tài)?!痘茨献印ぬ┳逵?xùn)》:“荊軻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筑,而歌于易水之上,聞?wù)吣徊_目裂眥,發(fā)植穿冠?!?/p>
②元微之:元稹。
③左降:貶官。多指京官降職到州郡。唐白居易《舟中雨夜》詩:“船中有病客,左降向江州?!?/p>
④仆:自稱的謙詞。
⑤子由:蘇轍。
⑥自解:自求解脫,自行脫落?!肚f子·內(nèi)篇·大宗師》:“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jié)之?!?/p>
譯文
帶著嬉笑的怒罵,超過怒目而視;用歌聲表達(dá)的悲哀,超過極度悲哀地痛哭。這話確實很貼切。元微之(元稹)在江陵時,在病中聽到白樂天(白居易)被貶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作絕句說:“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起坐,暗風(fēng)吹雨入寒窗?!卑讟诽煺f:“這些詩句,別人聽了尚且受不了,更何況是我呢!”元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悵望”,這“仍悵望”三字既不好,又不題作是“病中作”的,就失去了原本的意思。蘇東坡做彭城(今江蘇徐州)太守,弟弟蘇轍來看他,住了一百天才離開,作了兩首詩:“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fēng)雨聲。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薄扒飦頄|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臥北窗呼不醒,風(fēng)吹松竹雨凄凄?!碧K東坡認(rèn)為讀了實在不能忍受,便和了他的詩來自求解脫。就是今天讀起來,這詩仍然使人感到悲涼。
周亞夫
原文
周亞夫距①吳、楚,堅壁②不出。軍中夜驚,內(nèi)相攻擊擾亂,至于帳下。亞夫堅臥不起。頃之,復(fù)定。吳奔壁東南陬③,亞夫使備西北。已而果奔西北,不得入?!稘h史》書之,以為亞夫能持重④。按⑤,亞夫軍細(xì)柳時,天子先驅(qū)⑥至,不得入。文帝稱其不可得而犯。今乃有軍中夜驚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
注釋
①距:通“拒”,抗拒。
②堅壁:加固壁壘?!妒酚洝じ咦姹炯o(jì)》:“項羽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漢王堅壁不與戰(zhàn)?!?/p>
③陬:隅,角落?!妒酚洝そ{侯周勃世家》:“后吳奔壁東南陬,太尉使備西北。”裴骃集解,引如淳曰:“陬,隅也。”
④持重:穩(wěn)重,謹(jǐn)慎?!妒酚洝ろn長孺列傳》:“張羽力戰(zhàn),安國持重,以故吳不能過梁?!?/p>
⑤按:為“按語”的省稱,如編者按。
⑥先驅(qū):先鋒,前導(dǎo)?!都?xì)柳營》:“天子先驅(qū)至,不得入?!?/p>
譯文
周亞夫抵抗吳、楚叛軍,堅守壁壘而不出戰(zhàn)。軍隊夜間受了驚嚇,內(nèi)部就互相攻擊擾亂起來,一直鬧到了周亞夫的帳下。周亞夫卻躺著不起。過了一會兒,才恢復(fù)安定。吳軍攻打營壘的東南方向,周亞夫卻命令防備西北方向。不久吳軍果然來攻打西北方向,因防衛(wèi)得當(dāng)吳軍沒能攻進(jìn)來?!稘h書》記載了這件事,認(rèn)為周亞夫用兵謹(jǐn)慎。我考察周亞夫駐軍在細(xì)柳(今陜西咸陽市西南)時,皇帝的先鋒到了,卻進(jìn)不了軍營。漢文帝稱贊他治軍嚴(yán)謹(jǐn)使敵人不易侵犯。如今在他的軍隊中竟發(fā)生夜間驚擾相攻的事,怎么能說他用兵謹(jǐn)慎呢?
孟舒魏尚
原文
云中守孟舒,坐①虜大入云中免。田叔對文帝曰:“匈奴來為邊寇,孟舒知士卒罷敝②,不忍出言,士爭臨城死敵,如子為父,以故死者數(shù)百人。孟舒豈驅(qū)之哉!”上曰:“賢哉孟舒!”復(fù)召以為云中守。又馮唐對文帝曰:“魏尚為云中守,虜嘗一入,尚率車騎擊之。士卒終日力戰(zhàn)。上功幕府。坐首虜差六級,下吏削爵。臣以為陛下罰太重?!鄙仙馕荷校瑥?fù)以為云中守。按,孟舒、魏尚,皆以文帝時為云中守,皆坐匈奴入寇獲罪,皆得士死力,皆用他人言復(fù)故官,事切③相類,疑其只一事云。
注釋
①坐:因為。《陌上?!罚骸皝須w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②罷敝:疲勞困敝?!蹲髠鳌ふ压辍罚骸笆窳T敝,而宮室滋侈?!?/p>
③切:切近。
譯文
云中太守孟舒,因為匈奴攻進(jìn)云中而被罷免。田叔對文帝說:“匈奴侵犯邊境,孟舒知道士兵們疲勞困頓,不忍出言抵抗,但士兵們都爭先恐后地在城下與敵人拼死作戰(zhàn),就像兒子為了保護(hù)父親一樣,因此死了幾百人。這可不是孟舒強(qiáng)迫他們這樣做的呀!”漢文帝說:“孟舒真是個賢才啊!”于是又征召他做云中太守。此外,馮唐曾對漢文帝說:“魏尚做云中太守,匈奴曾經(jīng)進(jìn)犯,魏尚率領(lǐng)軍隊迎擊。士兵整天拼命作戰(zhàn)。魏尚上書將軍府記功。因為多報了六顆敵軍首級,就被收監(jiān)削去官爵。我認(rèn)為陛下處罰得太重了?!睗h文帝便赦免了魏尚,恢復(fù)了他云中太守的職位。通過考察,孟舒和魏尚都在漢文帝時任云中太守,都因為匈奴進(jìn)犯而獲罪,都得到士兵的擁護(hù)拼死力戰(zhàn),最后又都因為別人為他們說話而官復(fù)原職,兩個人的事跡太相像了,所以我懷疑這是一個人的事跡。
秦用他國人
原文
七國虎爭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國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國人,如齊之田忌、田嬰、田文,韓之公仲、公叔,趙之奉陽、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為相。獨秦不然,其始與之謀國以開霸業(yè)者,魏人公孫鞅也。其他若樓緩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澤燕人,呂不韋韓人,李斯楚人。皆委國①而聽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劇辛、樂毅,幾滅強(qiáng)齊,辛、毅皆趙人也。楚悼王任吳起為相,諸侯患楚之強(qiáng),蓋衛(wèi)人也。
注釋
①委國:指把國家的統(tǒng)治權(quán)交給別人?!稇?zhàn)國策·魏策四》:“魏委國于王,而王不受,故委國于趙也?!?/p>
譯文
七國如猛虎般爭奪天下,都廣泛地搜羅四方的游士。然而六國所任用的相國,都是他們的同族人和本國人,比如齊國的田忌、田嬰、田文,韓國的公仲、公叔,趙國的奉陽君、平原君,魏王甚至任用太子為相國。唯獨秦國不這么做,最初和秦王商討國家大計開創(chuàng)霸業(yè)的是魏國人公孫鞅(商鞅)。其他的像樓緩是趙國人,張儀、魏冉、范雎都是魏國人,蔡澤是燕國人,呂不韋是韓國人,李斯是楚國人。秦王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們,并對他們沒有絲毫的懷疑,秦國之所以最終能兼并天下,便是依賴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劇辛、樂毅,差點滅掉了強(qiáng)大的齊國,劇辛、樂毅都是趙國人。楚悼王任用吳起為相國,諸侯都害怕楚國因此而強(qiáng)盛,但吳起卻是衛(wèi)國人。
灌夫任安
原文
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同日免。蚡后為丞相,而嬰不用,無勢,諸公稍自引①而怠驁,唯灌夫獨否。衛(wèi)青為大將軍,霍去病才為校尉,已而皆為大司馬。青日衰,去病日益貴。青故人門下多去事去病,唯任安不肯去。灌夫、任安,可謂賢而知義矣。然皆以它事卒不免于族誅,事不可料如此。
注釋
①自引:自行引退。漢賈誼《吊屈原賦》:“鳳縹縹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遠(yuǎn)去?!?/p>
譯文
竇嬰任丞相,田蚡任太尉,同一天被罷免。田蚡后來當(dāng)了丞相,竇嬰沒有再被任用而失去了權(quán)勢,他的門客也漸漸遠(yuǎn)離他,對他也變得怠慢起來,只有灌夫不這樣做。衛(wèi)青任大將軍時,霍去病才是個校尉,不久,他倆都當(dāng)了大司馬。衛(wèi)青漸漸失勢,霍去病卻日益顯貴。衛(wèi)青舊日的門客很多離開衛(wèi)青去服侍霍去病了,只有任安不肯離開。灌夫、任安,真的可以稱為賢良而深明大義的人。然而,他倆卻都因為別的事情而被滅族,事情的變化竟這樣不可預(yù)料!
李太白
原文
世俗多言李大白在當(dāng)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臺。予案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陽冰試弦歌①于當(dāng)涂,公疾亟,草藁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為序。”又李華作大白墓志,亦云:“賦《臨終歌》而卒?!蹦酥讉髁疾蛔阈?,蓋與謂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②而死者同也。
注釋
①弦歌:《論語·陽貨》記孔子學(xué)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為出任邑令之典。
②牛炙:烤牛肉。《禮記·內(nèi)則》:“膳、膷、臐、膮、醢、牛炙。”
譯文
世上多傳言李白在當(dāng)涂的采石,因喝醉后在江上泛舟,看到映在水中的月影便俯身去取,于是淹死在了水中,所以采石這個地方有捉月臺。我考察李陽冰所作的太白《草堂集序》中寫道:“李陽冰在當(dāng)涂任邑令時,太白先生病重,詩文稿有萬卷,手稿尚未修訂,他在病榻上把它們交給了我,并讓我作序。”還有李華所作的《太白墓志》也寫道:“太白作《臨終歌》后就死了?!辈胖朗浪椎膫餮源_實不可信,這樣的傳言大概和杜子美(杜甫)是因喝酒吃烤牛肉撐死的一樣不可信吧。
三女后之賢
原文
王莽女為漢平帝后,自劉氏之廢,常稱疾不朝會。莽敬憚傷哀,欲嫁之,后不肯,及莽敗,后曰:“何面目以見漢家?!弊酝痘鹬卸馈顖耘疄橹苄酆?,知其父有異圖①,意頗不平,形于言色,及禪位,憤惋逾甚。堅內(nèi)甚愧之,欲奪其志,后誓不許,乃止。李昪女為吳太子璉妃,昪既篡吳,封為永興公主,妃聞人呼公主,則流涕而辭。三女之事略同,可畏而仰,彼為其父者,安所置愧乎?
注釋
①異圖:謀叛的意圖?!稌x書·郭默傳》:“劉江州不受免,密有異圖……禍將至矣,宜深備之?!?/p>
譯文
王莽的女兒是漢平帝的皇后,自從劉姓被廢除之后,她常常稱病不參加朝會。王莽既敬重忌憚她,又為她的遭遇感到哀傷,就想讓她改嫁,皇后不肯答應(yīng),等到王莽失敗,皇后說:“我還有什么面目見漢朝的人?!彼妥酝痘鹬袩懒?。楊堅的女兒是周帝的皇后,她知道自己的父親有篡位的意圖,心里很不平靜,并且常表現(xiàn)在言語臉色中,到周帝禪位給楊堅時,她的憤怒怨恨更加強(qiáng)烈。楊堅內(nèi)心對她很愧疚,想讓她改嫁,她誓死不答應(yīng),這才作罷。李昪的女兒是吳國的太子妃,李昪篡奪了吳國的政權(quán),就封她為永興公主。她聽到有人叫她公主,就流著淚不讓叫。這三個女子的事跡大略相同,值得人敬畏仰慕,作為她們的父親,德行不如她們難道不感到慚愧嗎?
送孟東野序
原文
韓文公《送孟東野序》云:“物不得其平則鳴?!比黄湮脑疲骸霸谔?、虞時,咎陶、禹其善鳴者,而假①之以鳴。夔假于《韶》以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又云:“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比粍t非所謂不得其平也。
注釋
①假:憑借,依靠?!盾髯印駥W(xué)》:“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譯文
韓文公(韓愈)《送孟東野序》寫道:“事物得不到公平就會吶喊。”然而他在文中卻寫道:“在唐堯、虞舜時代,咎陶、禹是最善于吶喊的人,而上天憑借他們吶喊,禹的臣夔憑借《韶樂》吶喊,殷朝憑借伊尹吶喊,周朝憑借周公旦吶喊。”又寫道,“上天應(yīng)和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吶喊使他們的國家更加繁榮昌盛?!蹦敲磸倪@些例子來看,吶喊并非都是遇到了不公平啊。
晉文公
原文
晉公子重耳自狄適①他國凡七,衛(wèi)成公、曹共公、鄭文公皆不禮焉,齊桓公妻以女,宋襄公贈以馬,楚成王享之,秦穆公納之,卒以得國。衛(wèi)、曹、鄭皆同姓,齊、宋、秦、楚皆異姓,非所謂”豈無他人,不如同姓”也。晉文公卒未葬,秦師伐鄭滅滑,無預(yù)②晉事。晉先軫以為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背秦大惠,使襄公墨衰绖③而伐之。雖幸勝于殽,終啟焚舟④之戰(zhàn),兩國交兵,不復(fù)修睦者數(shù)百年。先軫是年死于狄,至孫縠而誅滅,天也。
注釋
①適:到,往。
②無預(yù):無關(guān)聯(lián)。
③墨衰绖:《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發(fā)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绖?!倍蓬A(yù)注:“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以兇服從戎,故墨之?!?/p>
④焚舟:燒毀渡船?!蹲髠鳌の墓辍罚骸扒夭x,濟(jì)河焚舟?!?/p>
譯文
晉國公子重耳從狄地開始逃亡,到過七個國家,衛(wèi)國成公、曹國共公、鄭國文公對他都不以禮相待,齊國桓公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重耳為妻,宋國襄公贈送他馬匹,楚國成王設(shè)宴招待他,秦國穆公熱情地接納他,最終重耳得以回國做了國君。衛(wèi)國、曹國、鄭國的國君與重耳都是同姓,齊國、宋國、秦國、楚國的國君與重耳都是異姓,這說明“豈無他人,不如同姓”的說法并非正確。晉文公死后還沒有埋葬,秦國就進(jìn)攻鄭國打算滅掉滑國,本來這和晉國無關(guān)。晉國大臣先軫卻認(rèn)為,秦國竟然在晉國大喪之際不派人來悼念反而討伐晉國的同姓國,因此晉國應(yīng)該出兵支援鄭國。因為背棄了秦國以前的恩惠,晉襄公穿著孝服帶兵討伐秦國。這場戰(zhàn)斗雖然晉國僥幸在殽地戰(zhàn)勝,但終導(dǎo)致焚舟之役,兩國交戰(zhàn),處于敵對數(shù)百年。先軫在這一年死在和狄人交戰(zhàn)中,到他的孫子先縠時被滅族,這是天意啊。
南夷服諸葛
原文
蜀劉禪時,南中諸郡叛,諸葛亮征之,孟獲為夷漢所服,七戰(zhàn)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fù)反矣。”《蜀志》所載,止于一時之事。國朝淳化中,李順亂蜀,招安使雷有終遣嘉州士人辛怡顯使于南詔,至姚州,其節(jié)度使趙公美以書來迎,云:“當(dāng)境①有瀘水,昔諸葛武侯戒曰:‘非貢獻(xiàn)征討,不得輒渡此水;若必欲過,須致祭,然后登舟?!袂脖静寇妼①l金龍二條、金錢二千文,并設(shè)酒脯,請先祭享而渡?!蹦酥弦男姆m千年如初。嗚呼,可謂賢矣!事見怡顯所作《云南錄》。
注釋
①當(dāng)境:本境。
譯文
三國蜀漢后主劉禪時期,南中各郡反叛,丞相諸葛亮率軍征討,反叛首領(lǐng)孟獲在當(dāng)?shù)貪h人和夷人中有很高的威望。他和諸葛亮打了七次仗,七次被擒,最后他說:“先生真是有天助之威,南中之人再也不敢反叛朝廷了?!薄度龂尽な裰尽分兴涊d的,只是蜀漢時期的事。我大宋朝太宗淳化年間,李順在蜀地反叛朝廷,招安使雷有終派遣嘉州(今四川樂山一帶)士人辛怡顯出使南詔(今云南大理一帶)。到了姚州(今云南大姚),當(dāng)?shù)毓?jié)度使趙公美捧著國書出來迎接,他對辛怡顯說:“本境有條河叫瀘水,蜀漢時武侯諸葛亮先生告誡說:‘如果不是進(jìn)貢或征討,就不能隨意渡過這條河;假如一定要過,就必須祭祀,然后登舟過河?!F(xiàn)在,我已派本部將士帶金龍二條,金錢二千文,并擺下了酒肉,請求先祭祀之后再渡河。”由此可見,南夷對諸葛亮心悅誠服,即使是千年之后也仍然和當(dāng)初一樣。唉,諸葛亮可稱為賢人??!此事見于辛怡顯所作的《云南錄》中。
晉之亡與秦隋異
原文
自堯、舜及今,天下裂而復(fù)合者四:周之末為七戰(zhàn)國,秦合之;漢之末分為三國,晉合之;晉之亂分為十余國,爭戰(zhàn)三百年,隋合之;唐之后又分為八九國,本朝合之。然秦始皇一傳而為胡亥,晉武帝一傳而為惠帝,隋文帝一傳而為煬帝,皆破亡其社稷。獨本朝九傳百七十年,乃不幸有靖康之禍,蓋三代以下治安所無也。秦、晉、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掃地①,晉之東雖曰”牛繼馬后”②,終為守司馬氏之祀,亦百有余年。蓋秦、隋毒流四海,天實誅之,晉之八王擅兵,孽后盜政,皆本于惠帝昏蒙,非得罪于民,故其亡也,與秦、隋獨異。
注釋
①掃地:指徹底干凈,毫無存留。用于貶義?!稌x書·儒林傳序》:“惟懷逮愍,喪亂弘多,衣冠禮樂,掃地俱盡?!?/p>
②牛繼馬后:晉時讖語。指以牛姓代司馬氏繼承帝位。《晉書·元帝紀(jì)》:“初,《玄石圖》有‘牛繼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為二榼,共一口,以貯酒焉,帝先飲佳者,而以毒酒鴆其將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p>
譯文
從堯、舜到如今,天下分裂而又統(tǒng)一的有四次:周朝末年分為戰(zhàn)國七雄,秦朝時統(tǒng)一;漢朝末年分為魏、蜀、吳三國,晉朝時統(tǒng)一;晉朝大亂分裂為十幾個小國,爭戰(zhàn)持續(xù)了三百年,隋朝時統(tǒng)一;唐朝之后又分裂為八九個小國,本(宋)朝統(tǒng)一。然而秦始皇傳了一世而為胡亥,晉武帝傳了一世而為晉惠帝,隋文帝傳了一世而為隋煬帝,他們都葬送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唯獨本朝傳了九世一百七十年,才不幸遭遇了靖康之難,大概三代以來沒有像本朝這樣政治清平的了。秦朝、晉朝、隋朝都有相似之處,然而秦、隋一旦滅亡就徹底消失了,東晉雖然被稱為“牛繼馬后”,但畢竟保持了司馬氏的社稷,也享國百余年。大概秦朝、隋朝流毒四海,上天不容,晉朝的“八王之亂”,“孽后”賈南風(fēng)擅權(quán)亂國,都是晉惠帝昏庸無能造成的,并不是得罪了百姓,因此它的滅亡和秦朝、隋朝的滅亡不同。
韓信周瑜
原文
世言韓信伐趙,趙廣武君請以奇兵塞井陘口,絕其糧道,成安君不聽。信使間人①窺知其不用廣武君策,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勝趙。使廣武計行,信且成禽②,信蓋自言之矣。周瑜拒曹公于赤壁,部將黃蓋獻(xiàn)火攻之策,會東南風(fēng)急,悉燒操船,軍遂敗。使天無大風(fēng),黃蓋不進(jìn)計,則瑜未必勝。是二說者,皆不善觀人者也。夫以韓信敵陳余,猶以猛虎當(dāng)羊豕?fàn)?。信與漢王語,請北舉燕、趙,正使井陘不得進(jìn),必有他奇策矣。其與廣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聽子計,仆亦禽矣?!鄙w謙以求言③之詞也。方孫權(quán)問計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禽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闭篃o火攻之說,其必有以制勝矣。不然,何以為信、瑜?
注釋
①間人:間諜。
②禽:通“擒”。
③求言:指君主要求臣民上書言事?!肚迨犯濉じ咦诩o(jì)一》:“上憂旱,申命求言,并飭九卿大臣體國盡職。”
譯文
世人都說韓信攻打趙國時,趙國的廣武君請求用一支奇兵堵塞井陘口,斷絕韓信大軍的糧道,成安君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韓信派間諜暗中刺探得知成安君沒有采納廣武君的計策就十分高興,于是馬上率軍挺進(jìn)戰(zhàn)勝了趙國。假使廣武君的計策得以實行,韓信就要戰(zhàn)敗被擒了,這大概是韓信自己說的。周瑜在赤壁與曹操對陣,部將黃蓋獻(xiàn)火攻的計策,正遇到東南風(fēng)刮得緊,這才燒毀了曹操的所有戰(zhàn)船,戰(zhàn)勝了曹軍。假使沒起大風(fēng),黃蓋沒有獻(xiàn)火攻之計,那么周瑜就未必能取勝。說出這兩種結(jié)論的人,都不善于觀察人。韓信對付成安君,就如同猛虎對付豬羊。韓信對漢王劉邦說,請求向北攻下燕國、趙國,假使井陘口不能攻破,他必定還會有其他的奇謀妙計。韓信對廣武君說:“假若成安君采納您的計謀,我就要戰(zhàn)敗被擒了?!边@大概是韓信故意謙虛以求廣武君進(jìn)言的說法。當(dāng)孫權(quán)向周瑜詢問破曹操的計策時,周瑜已經(jīng)說了曹操冒然進(jìn)軍的四種弊端,并說這次戰(zhàn)役必可擒獲曹操。劉備見到周瑜,對他士兵少感到遺憾。周瑜說:“這些兵就夠用了,你只需看我周瑜怎么大破曹軍?!奔偃鐩]有火攻的計策,周瑜也必定會有其他克敵制勝的辦法。如果不是這樣,那么他們還是韓信、周瑜嗎?
韓退之
原文
《舊唐史·韓退之傳》初言:“愈常以為魏、晉已遠(yuǎn),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jīng)誥之指歸①,不復(fù)振起②。故所為文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后學(xué)之士取為師法。當(dāng)時作者甚眾,無以過之,故世稱韓文?!倍衷疲骸皶r有恃才肆意,亦盩③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為羅池④神,而愈撰碑以實之。李賀父名晉,不應(yīng)進(jìn)士,而愈為賀作《諱辯》,令舉進(jìn)士。又為《毛穎傳》,譏戲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紕繆者。撰《順宗實錄》,繁簡不當(dāng),敘事拙于取舍,頗為當(dāng)代所非?!迸釙x公有寄李翱書云:“昌黎韓愈,仆識之舊矣,其人信美材也。近或聞諸儕類⑤云:恃其絕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為戲??梢雍??今之不及之者,當(dāng)大為防焉爾?!薄杜f史》謂愈為紕繆⑥,固不足責(zé),晉公亦有是言,何哉?考公作此書時,名位猶未達(dá),其末云:“昨弟來,欲度及時干進(jìn),度昔歲取名,不敢自高。今孤煢⑦若此,游宦謂何?是不能復(fù)從故人之所勉耳!但置力田園,茍過朝夕而已?!比粍t公出征淮西,請愈為行軍司馬,又令作碑,蓋在此累年之后,相知已深,非復(fù)前比也。
注釋
①指歸:主旨,意向。
②振起:興起,奮起。
③盩:乖,悖。
④羅池:池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
⑤儕類:同輩,同類的人。
⑥紕繆:錯誤?!抖Y記·大傳》:“五者(治親、報功、舉賢、使能、存愛)一物紕繆,民莫得其死。”
⑦孤煢:孤獨,無依無靠。三國魏曹丕《短歌行》:“我獨孤煢,懷此百離。”
譯文
《舊唐書·韓愈傳》開頭寫道:“韓愈時常以為從魏、晉以來,做文章的人拘泥于對仗,而儒家的思想精神不再被提倡。因此,他寫的文章微言大義,自成一派,后輩的學(xué)子都把他的文章作為學(xué)習(xí)的榜樣。當(dāng)時的作者很多,但是沒有人能超過他,所以世人稱他‘韓文公’?!倍又鴮懙溃骸绊n愈常常依仗自己的才華隨意寫作,也會違背孔子、孟子的旨意。如:南方人迷信地把柳宗元稱作‘羅池神’,韓愈就撰寫碑文予以記載,使之成為事實。李賀的父親名叫李晉,由于避諱,不應(yīng)該考進(jìn)士,而韓愈卻為李賀作《諱辯》,叫他去參加進(jìn)士考試。又作《毛穎傳》譏諷世態(tài),不近人情。這些是他文章中很錯誤的篇目。他所作的《順宗實錄》,繁簡不妥當(dāng),敘事取舍不當(dāng),很受當(dāng)代人的非議?!迸釙x公(裴度)有寄李翱書說:“昌黎韓愈,我很早就知道他了,這人確實有才華。近來有時聽朋友們說他依仗著自己的才思敏捷,往往情感奔放不受控制,不用文章去建立法制,而以文章為游戲。這可以嗎?現(xiàn)今一些不及他的人,應(yīng)當(dāng)不要學(xué)習(xí)他這些方面。”《舊史》說韓愈有錯誤,自然不值得責(zé)備,但裴度也這樣說,這是為什么呢?我通過考察,覺得是因為裴度寫這封信時,名譽(yù)地位都還沒有發(fā)達(dá)起來,信的末尾說:“昨日小弟來,是想能及時在功名上有所進(jìn)取,我雖以前名為‘度’,也不敢自視甚高。現(xiàn)在我這樣孤苦無依,出外做官又是為了什么呢?因此,我不能再聽從老朋友的勉勵了!今后我只去致力于躬耕田園,茍且地過日子罷了?!笨墒呛髞?,裴度出征淮西時,請韓愈當(dāng)他的行軍司馬,還讓他撰寫碑文,大概是因為許多年之后,兩個人相互了解已深,與二人出名前的關(guān)系是不能相比的。
韓柳為文之旨
原文
韓退之自言:作為文章,上規(guī)①姚、姒、《盤》、《誥》、《春秋》、《易》、《詩》、《左氏》、《莊》、《騷》、太史、子云、相如,閎其中而肆其外②。柳子厚自言:每為文章,本之《書》《詩》《禮》《春秋》《易》,參之《榖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③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韓、柳為文之旨要,學(xué)者宜思之。
注釋
①規(guī):效法,摹擬。唐韓愈《進(jìn)學(xué)解》:“上規(guī)姚姒,渾渾無涯?!?/p>
②閎其中而肆其外:指詩文內(nèi)容宏富而文筆發(fā)揮盡致。③參:檢驗,考索驗證。
譯文
唐代韓愈曾說:寫文章時,應(yīng)該效法上古的經(jīng)典,如《尚書·盤庚》《尚書·誥》《春秋》《易經(jīng)》《詩經(jīng)》《左傳》《莊子》《離騷》,以及司馬遷、楊雄、司馬相如的文章。柳宗元則認(rèn)為,每次寫文章時,首先應(yīng)以《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易經(jīng)》為根本,然后參照《榖粱傳》的寫法,來磨礪文氣,參照《孟子》《荀子》,來暢達(dá)文脈,參照《莊子》《老子》,來使文章酣暢淋漓,參照《國語》,來使文章更具趣味性,參照《離騷》,來使文章意境深遠(yuǎn),參照司馬遷的《史記》,使文章語言優(yōu)美,簡潔精練。這是韓愈、柳宗元為文的要旨,學(xué)習(xí)寫作的人應(yīng)當(dāng)深思。
魏鄭公諫語
原文
魏鄭公諫止唐太宗封禪,中間數(shù)語,引喻剴切①,曰:“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yīng)皮骨僅存,便欲使負(fù)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yī),疾苦雖已乂安②,未甚充實。告成③天地,臣切④有疑。”太宗不能奪⑤。此語見于公《諫錄》及《舊唐書》,而《新史》不載,《資治通鑒》記其諫事,亦刪此一節(jié),可惜也!
注釋
①剴切:切實,懇切,切中事理。
②乂安:太平,安定?!妒酚洝ば⑽浔炯o(jì)》:“漢興已六十余歲矣,天下乂安?!?/p>
③告成:上報所完成的功業(yè)?!对姟ご笱拧そ瓭h》:“經(jīng)營四方,告成于王?!?/p>
④切:通“竊”,私下,私自。多用作謙詞。
⑤奪:用強(qiáng)力使之動搖、改變,也指由于強(qiáng)力而動搖、改變。
《論語·泰伯篇》:“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p>
譯文
魏鄭公(魏征)向唐太宗進(jìn)諫阻止他前往泰山封禪,諫書中有幾句話,引證比喻切中要旨:“現(xiàn)在有一個患病十年經(jīng)過治療就要痊愈的人,這時他瘦得只剩下皮包骨頭,如果想讓他背著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那肯定辦不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不只十年,陛下作為重整乾坤的良醫(yī),人民雖免于疾苦,天下平安無事,但還不富足。陛下卻在這個時候舉行封禪大典,敬告天地大功告成,臣實在懷疑這種做法是否妥當(dāng)?!碧铺诼犃藷o法反駁他。魏征的這一段話,記載在魏征的《諫錄》和《舊唐書》上,而《新唐書》中卻沒有記載?!顿Y治通鑒》里雖載有魏征勸諫的事跡,卻也刪去了這一段話,真是太可惜了!
虞世南
原文
虞世南卒后,太宗夜夢見之,有若平生。翌日,下制①曰:“世南奄②隨物化③,倏④移歲序。昨因夜夢,忽睹其人,追懷遺美⑤,良增悲嘆!宜資冥助⑥,申朕思舊之情??捎谄浼覟樵O(shè)五百僧齋,并為造天尊⑦像一軀?!狈蛱谥畨羰滥?,蓋君臣相與之誠所致,宜恤其子孫,厚其恩典可也。齋僧⑧造像,豈所應(yīng)作!形之制書,著在國史,惜哉,太宗而有此也!
注釋
①制:指帝王的命令?!抖Y記·曲禮下》:“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p>
②奄:忽然,驟然。
③物化:死亡。語出《莊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p>
④倏:犬疾行的樣子,引申為疾速,忽然。段注本《說文·犬部》:“倏,犬走疾也?!?/p>
⑤遺美:指遺留下來的美好風(fēng)尚、德行等。
⑥冥助:謂神佛的佑助。
⑦天尊:佛教稱佛為“天尊”。
⑧僧齋:請僧而供養(yǎng)齋食,兼有誦經(jīng)略儀,謂之“僧齋”。
譯文
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夜里夢見他,還像活著時那樣。第二天,唐太宗下詔書說:“世南突然去世,很快就好多年了。我因為昨天夜里做夢,忽然夢到他,追憶他遺留下的美德,實在讓人悲傷嘆息。我覺得應(yīng)該資助他在陰間的生活,以表示我思念舊臣的情誼。可以在他家里設(shè)置五百位僧人的齋飯,并且為他制作天尊像一軀?!碧铺趬粢娪菔滥希怯捎谒芭c唐太宗有著真摯的感情,但只要對他的子孫后代妥善安置注意撫恤就可以了。設(shè)置僧齋,并為他造像豈是君王該做的事呢!這樣特地頒布詔書,宣喻天下,并且載入國史,唐太宗這樣做實在令人遺憾!
諸葛公
原文
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于仁義節(jié)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蓋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誠,生于亂世,躬耕垅畝,使無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顧,則茍全性命,不求聞達(dá)必矣。其始見玄德,論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氏可與為援而不可圖,唯荊、益可以取,言如蓍龜①,終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間,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敵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臨終,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雖庸懦②無立,亦舉國聽之而不疑。下有以見信于人,故廢廖立而立垂泣,廢李嚴(yán)而嚴(yán)致死。后主左右奸辟側(cè)佞,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③者。魏盡據(jù)中州,乘操、丕積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發(fā)一矢以臨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馬懿案行④其營壘處所,嘆為天下奇才。鐘會伐蜀,使人至漢川祭其廟,禁軍士不得近墓樵采,是豈智力策慮所能致哉?魏延每隨公出,輒欲請兵萬人,與公異道會于潼關(guān),公制而不許,又欲請兵五千,循秦嶺而東,直取長安,以為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史臣謂公以為危計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謂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方以數(shù)十萬之眾,據(jù)正道而臨有罪,建旗鳴鼓,直指魏都,固將飛書告之,擇日合戰(zhàn),豈復(fù)翳行竊步,事一旦之譎以規(guī)⑤咸陽哉!司馬懿年長于公四歲,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漢,非人力也?!鞍詺馕髂闲?,雄圖歷數(shù)屯。”杜詩盡之矣。
注釋
①蓍龜:古人以蓍草與龜甲占卜兇吉,因以指占卜。
②庸懦:庸下懦怯。
③疾:通“嫉”。
④案行:巡視?!稘h書·蓋寬饒傳》:“寬饒初拜為司馬……冠大冠,帶長劍,躬案行士卒廬室,視其飲食居處?!?/p>
⑤規(guī):通“窺”。
譯文
諸葛孔明是千載偉人,他用兵行軍,都以仁義為根本,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來未曾有過的。他的思慮行為,全都出于忠誠,他生在亂世,親自耕田謀生,假如沒有徐庶一句話的推薦,劉玄德三顧茅廬的懇切,那么他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揚名天下就是一定的了。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會見劉玄德,就論述不可和曹操抗衡,可以和孫權(quán)結(jié)盟但不可圖謀,只有荊州、益州可以奪取,這些論斷像占卜一樣準(zhǔn)確,從他一生的政治經(jīng)歷看,真是不可更改的言論。在他掌權(quán)的二十多年里,國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的百姓敬服他,敵人畏懼他。對上,他能夠使主上信任,所以劉備臨死時對他說:“我的兒子沒有才能,你可以自取為帝?!焙笾鲃⒍U雖然平庸怯懦無所作為,但能把整個國家毫不猶豫地交給他管理。對下,他能使部屬信賴,所以廢長水校尉廖立為庶民,廖立卻在他病逝后痛哭流涕;廢棄李嚴(yán),李嚴(yán)卻因他的病逝而病發(fā)死去。后主身邊多奸佞之臣,卻沒有記恨暗害諸葛亮的。當(dāng)魏國完全占領(lǐng)中州之地以后,還挾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積威,軍中勇猛將士如林,卻不敢發(fā)一兵一卒一箭到蜀國,而諸葛亮卻六出岐山,討伐魏國,致使魏國上下畏懼蜀國如同畏懼老虎。魏國將帥司馬懿巡視諸葛亮的營壘后,嘆服他是天下奇才。鐘會征伐蜀國時,特地派人到漢川祭奠諸葛亮廟,并下令軍士,禁止在諸葛亮墓附近砍柴,這難道僅是策略智謀的高超就能夠達(dá)到的嗎?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兵伐魏,就請求撥給自己將士萬人,想從暗道和諸葛亮在潼關(guān)會師,諸葛亮制止;魏延又想請求諸葛亮撥給他將士五千人,沿秦嶺向東走,直取長安,他認(rèn)為這樣一次就能把長安以西平定。史臣記載,諸葛亮認(rèn)為這是危險計策而不采納,其實不然。諸葛公統(tǒng)帥的是真正的正義之師,不用陰謀詭計,當(dāng)他率領(lǐng)十萬大軍占據(jù)正道,討伐有罪的敵人,豎起大旗,高鳴戰(zhàn)鼓,直指魏國京都,本來就是要飛騎傳書,通知敵方,擇定日期交戰(zhàn),又豈會暗中抄小道,憑著碰運氣,以詭詐之計來圖謀咸陽呢!司馬懿比諸葛亮年長四歲,司馬懿活著,諸葛亮卻不幸死去,才活了五十四歲,上天不保佑漢室,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鞍詺馕髂闲?,雄圖歷數(shù)屯?!倍鸥υ娨呀?jīng)全部說明白了。
陶淵明
原文
陶淵明高簡閑靖,為晉、宋第一輩人。語其饑則簞瓢屢空,缺無儲粟;其寒則裋褐穿結(jié),絺绤冬陳;其居則環(huán)堵蕭然,風(fēng)日不蔽。窮困之狀,可謂至矣。讀其《與子儼等疏》云:“恨室無萊婦,抱茲苦心……汝等雖曰同生,當(dāng)思四海皆兄弟之義,管仲、鮑叔,分財無猜,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然則猶有庶子也?!敦?zé)子》詩云:“雍端年十三?!贝藘扇吮禺惸笭?。淵明在彭澤,悉令公田種秫①,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逼拮庸陶埛N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②。其自敘亦云:“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豹q望一稔③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職。所謂秫、秔,蓋未嘗得顆粒到口也,悲夫!
注釋
①秫:粱米、粟米之黏者,多用以釀酒。晉陶潛《和郭主簿》:“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p>
②秔:通“粳”,一種黏性較小的稻類。
③稔:莊稼成熟。《國語·吳語》:“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于歲,乃起師北伐?!?/p>
譯文
陶淵明高雅閑靜,是晉、宋時期的第一流人物。他卻過著忍饑挨餓、冬穿夏衣、家徒四壁的生活,窮困的狀況可以說是到了極點。他在《與子儼等疏》中寫道:“我常遺憾沒有楚國老萊子的妻子那樣的賢內(nèi)助,只有自己懷抱這樣的一片苦心……你們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也應(yīng)該思索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道理,齊國的管仲、鮑叔二人是朋友,在合伙經(jīng)商時尚且沒有因為分錢的多少而產(chǎn)生猜疑,外人尚可如此,更何況你們是同父的兄弟呢!”這樣看來,陶淵明還有妾生的兒子。他的《責(zé)子》詩說“雍端兩人年齡都是十三”,看來這兩個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淵明在彭澤縣當(dāng)縣令時,下令公田全都種上高粱,說:“我能常醉酒,便心滿意足了?!钡拮雍蛢鹤訄猿终埱蠓N粳稻,他就下令讓五十畝種高粱,五十畝種粳稻。他在《自敘》中寫道:“公田的收成足夠做酒,所以順便求了彭澤令這個小官。”他本希望莊稼收獲一次就離任,然而從仲秋到冬天,他在官僅八十幾天,就自己辭職離開了。所謂的高粱、粳稻都沒能吃到,可悲啊!
治生從宦
原文
韓詩曰:“居閑食不足,從仕力難任。兩事皆害性,一生??嘈摹!比恢紊?sup>①從宦,自是兩涂,未嘗有兼得者。張釋之以貲為郎,十年不得調(diào),曰:“久官減兄仲之產(chǎn),不遂②?!庇鈿w。司馬相如亦以貲為郎,因病免,家貧無以自業(yè),至從故人于臨邛,及歸成都,家徒四壁立而已。
注釋
①治生:經(jīng)營家業(yè),謀生計。
②不遂:不順利。《楚辭·九章·思美人》:“知前轍之不遂兮,未改此度?!?/p>
譯文
韓愈的詩中寫道:“閑居吃不飽飯,做官又難以勝任。兩件事都對人的生命有害,一生常常為此苦惱?!比欢\生和做官,本來就是兩條不同的道路,從來沒有人能兼得的。張釋之用錢財買了個郎官,十年不能升遷,他說:“長久做官耗費了兄仲不少財產(chǎn),這官做得不順利?。 庇谑谴蛩戕o職回家。司馬相如也用錢買了個郎官,因為生病免官,家里窮得無法生活,以致跟隨老朋友到了臨邛,等他帶著卓文君從臨邛回到成都時,家里窮得只有四堵墻壁了。
陳軫之說疏
原文
戰(zhàn)國權(quán)謀之士,游說從橫,皆趨一時之利,殊不顧義理①曲直所在。張儀欺楚懷王,使之絕齊而獻(xiàn)商於②之地。陳軫諫曰:“張儀必負(fù)王,商於不可得而齊、秦合,是北絕齊交,西生秦患?!逼溲钥芍^善矣。然至云:“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笔禽F不深計齊之可絕與否,但以得地為意耳。及秦負(fù)約,楚王欲攻之。軫又勸曰:“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也。”此策尤乖謬不義。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賂以地,齊本與國③,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卑詞謝罪,復(fù)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軫之說于是疏矣。乃知魯仲連、虞卿為豪杰之士,非軫輩所能企及也。
注釋
①義理:合于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準(zhǔn)則。
②商於:地名,河南省淅川縣西。
③與國:盟國,友邦?!豆茏印ぐ擞^》:“與國不恃其親,而敵國不畏其彊。”
譯文
戰(zhàn)國時的權(quán)謀之士,游說合縱連橫之道,都追求一時的利益,根本不考慮正義道理是非曲直在哪里。張儀欺騙楚懷王,說只要他和齊國斷交,就把秦國的商於之地獻(xiàn)給楚王。陳軫勸諫說:“張儀一定會背棄大王,商於不但不能得到,而且齊國、秦國會聯(lián)合,這樣做就是在北邊斷絕和齊國的交往,在西面又滋生秦國的威脅?!边@些話可以說很有道理。但是他說“不如暗地里和齊國保持聯(lián)合,而表面上跟它斷交,派人跟著張儀,如果給我們土地,再跟齊國斷交不遲”,這就是不深思熟慮是否可以與齊國斷交,而僅僅把得到土地放在心上的表現(xiàn)。等到秦國背棄盟約,楚王想攻打秦國,陳軫又勸阻說:“不如借此機(jī)會送給秦國一個大城市,和它合兵攻打齊國,這樣我們喪失土地給了秦國,卻在齊國得到了補(bǔ)償。”這條計策尤其荒謬背理不合于道義。秦國橫行無道,欺凌楚國,楚國卻要用土地賄賂它;齊國本來是楚國的盟國,楚國卻無緣無故和它斷交,本應(yīng)割讓土地送去財物,恭敬謙虛地向它謝罪,再次懇求它援助,卻反而要攻打它,陳軫的勸說在這里是疏漏荒謬的。(相比之下)這才知道魯仲連、虞卿是豪杰之士,不是陳軫之流所能企及的。
顏率兒童之見
原文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顏率請借救于齊。乃詣齊王許以鼎,齊為發(fā)兵救周,而秦兵罷。齊將求鼎,周君又患之。顏率復(fù)詣齊,曰:“愿獻(xiàn)九鼎,不識何涂之從而致①之齊?”齊王將寄徑②于梁、于楚,率皆以為不可,齊乃止。《戰(zhàn)國策》首載此事,蓋以為奇謀。予謂此特兒童之見爾。爭戰(zhàn)雖急,要當(dāng)有信。今一紿齊可也,獨不計后日諸侯來伐,誰復(fù)肯救我乎?疑必?zé)o是事,好事者飾之爾。故《史記》《通鑒》皆不取。
注釋
①致:送達(dá),使達(dá)到?!稘h書·終軍傳》:“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p>
②寄徑:借路。
譯文
秦國發(fā)動軍隊逼近成周,來索求九鼎,周王以此為患。顏率請求去齊國借救兵。于是,顏率到齊王那兒許諾把九鼎給齊國,(只要齊國發(fā)救兵),齊國為此派兵救周,而秦國也就罷兵了。齊國打算索要九鼎,周君又以此為患。顏率又到齊國,說:“我們愿意獻(xiàn)出九鼎,不知道該從哪條路送到齊國來呢?”齊國打算從梁國、楚國借道而行,這兩國都認(rèn)為不可以,齊國就停止了對九鼎的索要?!稇?zhàn)國策》第一個記載這件事,大概認(rèn)為顏率使了奇異的計謀。我認(rèn)為他這就是小兒之見。爭戰(zhàn)雖然緊急,但重要的應(yīng)當(dāng)是信義?,F(xiàn)在欺騙齊國一次可以,難道不想想將來各諸侯國來征討的時候,誰又肯救助自己呢?我懷疑一定沒有這種事,這不過是好事的人矯飾的故事罷了。因此,《史記》《通鑒》都不采用這個故事。
朋友之義
原文
朋友之義甚重。天下之達(dá)道①五,君臣、父子、兄弟、夫婦而至朋友之交。故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疤煜滤妆?,而朋友道絕?!币娪凇对姟?。“不信乎朋友,弗獲乎上?!币娪凇吨杏埂贰睹献印??!芭笥研胖?,孔子之志也;“車馬衣裘,與朋友共”,子路之志也;“與朋友交而信”,曾子之志也。《周禮》六行,五曰任,謂信于友也。漢、唐以來,猶有范張、陳雷、元白、劉柳之徒,始終相與,不以死生貴賤易其心。本朝百年間,此風(fēng)尚存。嗚呼,今亡矣!
注釋
①達(dá)道:公認(rèn)的準(zhǔn)則?!抖Y記·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dá)道也?!?/p>
譯文
朋友的情義很重要。天下公認(rèn)的準(zhǔn)則有五個,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兄弟之道、夫婦之道,以及朋友之道。因此從天子到百姓,沒有不需要朋友而成事的?!疤煜碌牧?xí)俗情意淡薄,因而朋友之道斷絕?!边@話見于《詩經(jīng)》?!安蝗⌒庞谂笥眩筒荒塬@得主上的恩遇?!边@話見于《中庸》《孟子》?!皩ε笥咽匦拧保@是孔子的志向;“車馬衣裘,跟朋友共享”,這是子路的志向;“和朋友交往而守信”,這是曾子的志向。《周禮》中有六種良好的品行,第五種就是信任,就是對朋友要守信。漢、唐以來,還有范式和張劭、陳重和雷義、元稹和白居易、劉禹錫和柳宗元這些人,始終交好,不因為死生貴賤而改變他們的友情。本朝建立的前一百多年間,這種好風(fēng)氣還存在。唉,現(xiàn)在喪失了!
范增非人杰
原文
世謂范增為人杰,予以為不然。夷考①平生,蓋出戰(zhàn)國從橫之余,見利而不知義者也。始勸項氏立懷王,及羽奪王之地,遷王于郴,已而弒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誼,爭之以死。懷王與諸將約,先入關(guān)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關(guān)中,則當(dāng)如約,增乃勸羽殺之,又徙之蜀漢。羽之伐趙,殺上將宋義,增為末將,坐而視之??忧亟底洌瑲⑶亟低?,燒秦宮室,增皆親見之,未嘗聞一言也。至于滎陽之役,身遭反間,然后發(fā)怒而去。嗚呼,疏矣哉!東坡公論此事偉甚,猶未盡也。
注釋
①夷考:考察?!睹献印けM心下》:“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p>
譯文
世人都認(rèn)為范增是人中豪杰,我認(rèn)為并非如此。公平地考察他的生平,把他可以看作是戰(zhàn)國縱橫家的殘余,是見利忘義之人。他一開始就勸項粱扶立懷王,可是等到項羽奪得懷王的土地,把懷王遷到郴(今湖南郴州),接著項羽又殺了懷王,范增卻不能依照君臣的大義,以死諍諫。懷王跟幾位將領(lǐng)約定,先進(jìn)入關(guān)中滅秦的就封他為王,沛公既然已經(jīng)先平定了關(guān)中,那么就應(yīng)該遵守約定封他為王,范增卻勸項羽殺了沛公(沒能成功),又勸諫將他遷移到蜀郡漢中一帶。項羽在征伐趙軍的時候,殺了上將軍宋義,范增作為末將,坐視不管。項羽活埋秦朝降兵,殺死秦朝降王、燒毀秦朝宮室,范增都親眼所見,卻沒有聽到他說一句勸諫的話。到了滎陽之戰(zhàn),范增自己受了敵方的反間計,竟發(fā)怒離項羽而去。唉,失策??!蘇東坡對這件事的論述很突出,但還是不夠充分。
爰盎小人
原文
爰盎真小人,每事皆借公言而報私怨,初①非盡忠一意為君上者也。嘗為呂祿舍人,故怨周勃。文帝禮下勃,何豫盎事,乃有“非社稷臣”之語,謂勃不能爭②呂氏之事,適會成功耳。致文帝有輕勃心,既免使就國,遂有廷尉之難。嘗謁丞相申屠嘉,嘉弗為禮,則之丞相舍折困③之。為趙談所害,故沮止④其參乘。素不好晁錯,故因吳反事請誅之。蓋盎本安陵群盜,宜其忮心⑤忍戾如此,死于刺客,非不幸也。
注釋
①初:本,本來。《詩·豳風(fēng)·東山》:“勿士行枚。”漢鄭玄箋:“初無行陳銜枚之事?!?/p>
②爭:通“諍”,諍諫,規(guī)勸?!肚f子·至樂》:“故夫子胥爭之以殘其形;不爭,名亦不成。”
③折困:折挫困辱。
④沮止:阻止,遏止。
⑤忮心:忌恨之心,妒忌之心?!肚f子·達(dá)生》:“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p>
譯文
爰盎真是個小人,每件事都是假借公言來報私怨,出發(fā)點都不是竭盡忠誠地為君主辦事。他曾經(jīng)做過呂祿的舍人,因此怨恨周勃。漢文帝禮遇周勃,跟爰盎有什么相干,他竟然(在皇帝面前)有“(周勃)不是國家的忠臣”的話,說周勃在呂后專政時不能諍諫,只是正好碰上誅殺諸呂,碰巧成功罷了。于是使?jié)h文帝有了輕視周勃的心,周勃已經(jīng)被免職回到封國,又使他遭受刑獄之難。爰盎曾經(jīng)拜訪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沒有禮遇他,(爰盎得寵后)就到丞相住處去折挫困辱他。爰盎被趙談害過,就阻止趙談作為皇上左右的陪乘。爰盎一直不喜歡晁錯,因此就趁著吳王造反的事情請求殺了晁錯。爰盎家本來是安陵的盜匪,怪不得他心懷猜忌殘忍乖戾到這種地步,他被刺客殺死,不是不幸啊。
玉蕊杜鵑
原文
物以希①見為珍,不必異種②也。長安唐昌觀玉蕊,乃今玚花,又名米囊,黃魯直易為山礬者。潤州鶴林寺杜鵑,乃今映山紅,又名紅躑躅者。二花在江東彌山亙野,殆與榛莽相似。而唐昌所產(chǎn),至于神女下游,折花而去,以踐玉峰之期,鶴林之花,至以為外國僧缽盂中所移,上玄命三女下司之,已逾百年,終歸閬苑③。是不特④土俗罕見,雖神仙亦不識也。王建《宮詞》云:“太儀前日暖房來,囑向昭陽乞藥栽。敕賜一窠⑤紅躑躅,謝恩未了奏花開。”其重如此,蓋宮禁中亦鮮⑥云。
注釋
①希:少,罕有?!墩撜Z·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被寿┝x疏:“希,少也。”
②異種:指動植物的奇特品種。
③閬苑:閬風(fēng)之苑,傳說中仙人的住處。
④不特:不僅,不但。
⑤一窠:一棵。
⑥鮮:少?!兑住は缔o上》:“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譯文
物以罕見為貴,不一定非要是奇異的品種才名貴。長安唐昌觀中的玉蕊花,就是現(xiàn)在的玚花,又叫米囊,黃魯直改稱為山礬的那種花。潤州的鶴林寺中的杜鵑花,就是現(xiàn)在的映山紅,又叫紅躑躅的那種花。這兩種花在江東漫山遍野,多到幾乎跟叢生的野草灌木一樣。而唐昌觀中的玉蕊花,甚至引得仙女下凡,折花而去,以赴趙玉峰仙境的約會;鶴林寺的杜鵑花,甚至到了有人認(rèn)為是從外國僧人的缽盂中移來的程度,上天命令三位仙女下界主管它已經(jīng)超過一百年了,最終要回到閬苑仙境。這是因為玉蕊、杜鵑不僅民間罕見,即使神仙也不認(rèn)識。王建的《宮詞》說:“太儀前日暖房來,囑向昭陽乞藥栽。敕賜一窠紅躑躅,謝恩未了奏花開?!睂λ襁@樣的看重,大概皇宮之中也很稀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