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筆”一體,顧名思義,即隨心而發(fā),任情而作,大多形式多樣,語言靈活,不拘泥于固定文章的體例,可抒情,可議論,可敘事,大到宇宙無極,小到蠅翼之微,生活百態(tài),大千世界,“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因其先后,無復(fù)詮次,故目之曰隨筆”(《容齋隨筆序》)。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饒州鄱陽人(今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洪皓第三子,南宋名臣,官至翰林學(xué)士、龍圖閣學(xué)士、端明殿學(xué)士。以筆記《容齋隨筆》《夷堅志》聞名于世。他“幼讀書日數(shù)千言,一過目輒不忘,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
宋高宗紹興十五年(1145年)進士,授兩浙轉(zhuǎn)運司,累遷吏部郎兼禮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遷左司員外郎。紹興三十二年春(1162年),金世宗遣左監(jiān)軍高忠建來告登位且議和,洪邁為接伴使,充賀登位使,出使金國,受辱而歸。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知泉州。乾道二年(1166年),知吉州,入為起居舍人。乾道三年(1167年),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xué)士院。乾道六年(1170年),知贛州。淳熙二年(1175年),知婺州,興修水利。特遷敷文閣待制。淳熙三年(1176年)建議許浦開河三十六里,梅里筑二大堰;又建議建造多槳平底船,招募瀕海富商入船予爵,招善操舟者以補水軍。同年以提舉佑神觀兼侍講、同修國史。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拜翰林學(xué)士。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進煥章閣學(xué)士,知紹興府。紹熙二年,上章告老,進龍圖閣學(xué)士。尋以端明殿學(xué)士致仕。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卒,年八十,贈光祿大夫,謚文敏。
《容齋隨筆》計有五編,即《隨筆》《續(xù)筆》《三筆》《四筆》《五筆》,計七十四卷,五十余萬字,前后歷時四十余年,前四編,各十五卷,《五筆》原擬也是十五卷,因作者去世,而終于十卷。本書刊于南宋嘉定年間,甫一問世,海內(nèi)所重,以至于洪邁在《續(xù)隨筆序》談到:“淳熙十四年八月在禁林日,入侍至尊壽皇圣帝清閑之燕,圣語忽云‘近見甚齋隨筆’,邁竦而對曰:‘是臣所著《容齋隨筆》,無足釆者?!显唬骸酚泻米h論。’”可見此書的影響。
明人李瀚為此書作序,評論道:“搜悉異聞,考核經(jīng)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歷讖、卜醫(yī),鉤纂不遺,從而評之。參訂品藻,論議雌黃,或加以辯證,或系以贊繇,天下事為,寓以正理,殆將畢載?!笨梢娖淇勺x可觀,歷來定論。
本書選輯《容齋隨筆》“五筆”中可讀性較強的一百七十余篇,以求嘗鼎一臠,窺斑見豹。篇目編次,一仍其舊:隨筆、續(xù)筆、三筆、四筆、五筆等而下之,對所選文中出現(xiàn)的難解的詞句,不厭其煩,一一注出,舉凡典章制度、名物訓(xùn)詁等多加疏解,旁征博引,以求觸類旁通,相互印證。譯文以直譯為主,力求做到觀白話而知文言所出,保留原文語序和行文邏輯,在不容易表達的地方則輔以意譯,以求精神氣脈的疏而不斷。
另外,本文譯文部分編輯過程中參照了王興亞先生主編的《文白對照全譯容齋隨筆》,并有所訂正,在此謹(jǐn)表感謝。但是,由于時間倉促和編者的才識所限,紕繆錯訛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方家指正。